人物:韦嗣立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6—831 【介绍】: 唐郑州阳武人,祖籍雍州杜陵。
韦嗣立孙。
德宗贞元时,登进士第。
历迁左拾遗、翰林学士、给事中。
穆宗欲用驸马刘士泾为太仆卿,弘景封还诏书,时论推重。
出为安南、邕、容宣慰使,迁刑部侍郎,转吏部,铨综平允。
累擢尚书左丞,郎吏望风修整。
官终礼部尚书、东都留守。
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二
宏景。京兆人。贞元中进士。为汴州浙东从事。元和时累拜给事中。穆宗朝拜尚书左丞。迁礼部尚书东都留守。大和五年卒。年六十六。赠左仆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阳翟人。
又名道玄。
少孤贫。
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而罢。
改习绘画。
韦嗣立为小吏。
又任兖州瑕丘县尉。
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改名道玄,作画于宫廷。
工佛、道二教人物画,远师张僧繇,近学张孝师,笔迹磊落,势状雄峻。
又长于画壁,曾于长安、洛阳寺观绘壁画三百余间,情状各异。
所绘人物,时号“吴家样”。
善画衣褶,有飘举之势,时称“吴带当风”,又有“吴装”之称。
兼工山水,自成一家。
后被尊为“画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雍州武功人。
举进士。
武周长安中,累转晋阳尉。
与吴少微友善,皆以文知名,时人称为“吴富体”。
后为寿安尉,预修《三教珠英》。
韦嗣立荐,为左台监察御史,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6 雍州武功(今陕西武功)人。举进士。武后长安中,累授晋阳尉。后为寿安尉。中宗神龙初(705),迁左台监察御史。二年三月病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六。曾预修《三教珠英》。嘉谟与吴少微同在晋阳尉任,魏郡谷倚为太原主簿,皆以文词著名,时称“北京三杰”。唐初文士所撰碑颂,皆宗徐、庾,浮俚不竞,独嘉谟、少微以经典为本,崇雅黜浮,浑厚雄迈,时人争效之,号为“吴富体”(亦称“富吴体”)。《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录有《富嘉谟集》1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富嘉谟(7-706),雍州武功(今属陕西)人。举进士,为寿安尉。圣历中,预修《三教珠英》。长安中,为晋阳尉,时吴少微亦尉晋阳,尤相友善,与太原主薄魏郡谷倚并称“北京三杰”。时天下文章宗尚徐(陵)、庾(信),嘉谟、少微以经典为本,人多钦慕,称“富吴体”(亦作“吴富体”)。神龙初为左台监察御史,卒。有《富嘉误集》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首。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五
嘉谟。雍州武功人。举进士。中兴初为左台监察御史。嘉谟与新安吴少微同官友善。属词皆以经典为本。人钦慕之。称富吴体。

作品评论

《大唐新语》
张说曰:“……富嘉谟之文,如孤峰绝岸,壁立万仞,丛云郁兴,震雷俱发,诚可畏乎!若施于廊庙,则为骇矣。”
旧唐书·文苑传中
嘉谟与少微在晋阳,魏郡谷倚为太原主簿,皆以文词著名,时人谓之“北京三杰”。倚后流寓客死,文章遗失。
旧唐书·文苑传中
先是文士撰碑颂,皆以徐、庾为宗,气调渐劣,嘉谟与少微属词,皆以经典为本,时人钦慕之,文体一变,称为“富吴体”。嘉谟作《双龙泉颂》、《千蝎谷颂》,少微撰《崇福寺钟铭》,词最高雅,作者推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新安人。
进士及第。
武则天长安中为晋阳尉。
韦嗣立荐为右台监察御史。
与富嘉谟友善,病中闻嘉谟死,甚悲恸,寻卒。
长于诗文,与嘉谟属词皆以经典为本,时称吴富体或富吴体。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6 新安(今安徽歙县)人。
举进士。
武后长安中,累授晋阳尉。
中宗神龙初,调于吏部,侍郎韦嗣立称荐,拜左(一作右)台监察御史。
与富嘉谟友善。
二年(706)三月,病中闻嘉谟去世,赋诗哭之,寻亦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六,《太平广记》卷二三五引《御史台记》。
少微与嘉谟、谷倚,皆以文词著称,时称“北京三杰”。
唐初文士所撰碑颂,皆宗徐、庾,浮俚不竞,独少微、嘉谟以经典为本,崇雅黜浮,浑厚雄迈,时人争效之,号为“吴富体”(亦称“富吴体”)。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录有《吴少微集》1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6首。
唐诗汇评
吴少微(?-706),新安(今安徽歙县)人。举进士,长安中官晋阳尉,与同官富嘉谟、太原主莼谷倚并称“北京三杰”。神龙初,迁左台监察御史。二年,少微在病中,闻富嘉谟卒,作诗悼之,大恸,亦年。有《吴少微集》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六首。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五
少微举进士。调晋阳尉。中兴初拜右台监察御史。

作品评论

新唐书·文艺传中
(富嘉谟、吴少微、魏谷倚)并负文辞,时称“北京三杰”。天下文章尚徐、庾,浮俚不竞,独嘉谟、少微本经术,雅厚雄迈,人争慕之,号“吴富体”。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与乐通,其声宜直廉,不宜粗厉。凡号雅音者,不徒黜淫哇之音,并宜去嘄噭也。吴少微、富嘉谟力矫颓靡,张说臂之“浓云郁兴,震雷俱发”,亦犹丘门怪由瑟之意,故必“穆如清风”者,斯为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3 【介绍】: 或作净义。唐僧。齐州人,一说幽州范阳人。俗姓张,名文明。幼即遍询名师,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高宗咸亨二年冬自海道赴天竺。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武周證圣元年还至洛阳,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后在长安、洛阳主持译事,自武周久视至睿宗景云中,计译成经、律、论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5—713 一作净义,误。俗姓张,名文明,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一说范阳(今北京)人。年十四出家,广学经论。高宗咸亨二年(671),由广州取海路前往印度,遍参佛教圣迹,在那烂陀寺从宝师子等著名大德学习多年。武后證圣元年(695)携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回国后,即在洛阳、长安专主译事,共译出经律论凡61部。其译文偏于直译,精切谨严,然稍欠顺畅。玄宗先天二年(713)卒。《宋高僧传》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九有传。《全唐诗》存诗6首,其中“标心之梵宇”一首系误收玄逵之诗,另卷七八六无名氏诗卷存其《题取经诗》1首。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义净字文明。俗姓张氏。范阳人。年十五出家。咸亨二年至番禺。附海舶经二十五年。游三十馀国。以武后證圣元年赍梵本经还河洛。敕住佛授寺。先天二年卒。年七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字文明。
范阳张氏子也。
髫龀谢俗。
有志西游。
弱冠登具。
愈励前操。
咸亨二年。
春秋三十又七矣。
结友数十人。
将登舶。
皆退散无复与俱。
净因孤迈。
阅二十五年。
历三十馀国。
天后證圣元年。
乙未仲夏。
还至河洛。
得经律论梵夹。
仅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像一铺。
舍利三百粒。
后躬于上东门外。
迎劳备至。
诸刹饬幡盖华香拥导。
诏以所赍。
悉安置佛授记寺。
仍就翻译。
初偕。
实叉难陀出华严经。
久视庚子后。
居福先寺。
又居长安西明寺。
乃专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祝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
尼陀那。
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
等掌中。
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后为亲制圣教序。
中宗神龙元年。
驻跸洛阳。
诏居内道场。
及大福先寺。
又出经祝四部。
上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躬御西门。
以新译宣示诸官。
二年诏置翻经馆于京师大荐福寺。
净从驾归。
遂居之。
三年诏入内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
尝祷药师。
诏译本愿经于大佛光殿二卷。
上躬笔受。
睿宗唐隆元年。
出浴像功德经。
毗柰耶杂事。
二众戒经。
唯识。
宝生。
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
中印土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土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
居士中印土李释迦度梵语。
沙门文纲。
慧沼。
利贞。
胜庄。
爱同。
思恒。
證义。
玄伞。
智积。
笔受。
居士东印土瞿昙金刚。
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脩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
兵部侍郎张说。
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润文。
左仆射韦钜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
景云二年。
复于大荐福寺。
出积赞如来功德神祝等经。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净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总出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撰西域求法高僧传。
南海寄归传。
别说罪要行法。
受用三法水要法。
护命放生轨仪。
凡五部九卷。
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部中。
犍度跋渠之类。
约七十八卷。
然尤工律部。
训徒无少倦。
漉囊涤秽异常。
学者遍京洛。
先天二年。
卒世寿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塔京洛龙门北之高冈。
宋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义净。
字文明。
姓张氏。
范阳人也。
髫龀之时辞亲落发。
遍询名匠广探群籍。
内外闲习今古博通。
年十有五便萌其志。
欲游西域。
仰法显之雅操。
慕玄奘之高风。
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
弱冠登具。
愈坚贞志。
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
方遂发足。
初至番禺得同志数十人。
及将登舶馀皆退罢。
净奋励孤行备历艰险。
所至之境皆洞言音。
凡遇酋长俱加礼重。
鹫峰鸡足咸遂周游。
鹿苑祇林并皆瞻瞩。
诸有圣迹毕得追寻。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馀国。
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
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真容一铺。
舍利三百粒。
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
诸寺缁伍具幡盖歌乐前导。
敕于佛授记寺安置焉。
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
久视之后乃自专译。
起庚子岁至长安癸卯。
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
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咒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
尼陀那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等。
掌中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及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北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證梵文义。
沙门波崙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證文。
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證义。
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
缮写进呈。
天后制圣教序令标经首。
暨和帝神龙元年乙巳。
于东洛内道场。
译孔雀王经。
又于大福先寺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四部。
沙门盘度读梵文。
沙门玄伞笔受。
沙门大仪證文。
沙门胜庄利贞證义。
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庐粲润文正字。
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
帝深崇释典。
特抽睿思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又御洛阳西门宣示群官新翻之经。
二年净随驾归雍京。
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居之。
三年诏入内。
与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
帝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
祈念药师遂蒙降祉。
荷兹往泽重阐鸿猷。
因命法徒更重传译于大佛光殿。
二卷成文曰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经。
帝御法筵手自笔受。
睿宗永隆元年庚戌。
于大荐福寺出浴像功德经毗柰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
中印度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李释迦度颇多语梵本。
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證义。
玄伞智积笔受。
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修文馆大学士李峤。
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次文润色。
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
景云二年辛亥。
复于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经。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
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
盖梵音有楚夏耳。
约七十八卷。
净虽遍翻三藏。
而偏攻律部。
译缀之暇。
曲授学徒。
凡所行事皆尚急护。
漉囊涤秽特异常伦。
学侣传行遍于京洛。
美哉。
亦遗法之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
春秋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葬事官供。
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
而逼泥曰。
然其传度经律与奘师抗衡。
比其著述净多文。
性传密咒最尽其妙。
二三合声尔时方晓矣。
今塔在洛京龙门北之高冈焉。
系曰。
译之言易也。
谓以所有易所无也。
譬诸枳橘焉。
由易土而殖。
橘化为枳。
枳橘之呼虽殊。
而辛芳𠏉叶无异。
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
即东夏之杨柳。
名虽不同树体是一。
自汉至今皇宋。
翻译之人多矣。
晋魏之际。
唯西竺人来止称尼拘耳。
此方参译之士。
因西僧指杨柳。
始体言意。
其后东僧往彼。
识尼拘是东夏之柳。
两土方言一时洞了焉。
唯西唯东。
二类之人未为尽善。
东僧往西学尽梵书。
解尽佛意始可称善。
传译者。
宋齐已还不无去彼回者。
若入境观风必闻其政者。
奘师法师为得其实。
此二师者两全通达。
其犹见玺文知是天子之书可信也。
周礼象胥氏。
通夷狄之言。
净之才智。
可谓释门之象胥也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制举擢第,授雍丘尉。好学强记。尝公宴,有客草序五百言,奉古览后援笔倒疏之,列座抚掌,由是知名。姚珽莅汴州,持《厩目令》示之,奉古一览便讽千余言,珽惊称为“聪明尉”。玄宗开元初,迁给事中,与苏颋等删定格式令,成《开元前格》十卷上之。官终兵部侍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制举擢第,授雍丘尉。
善强记,一览便讽,人称“聪明尉”。
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左司员外郎、左司郎中、户部郎中、给事中、吏部侍郎等职,约玄宗开元八年(720)后,官终兵部侍郎。
事迹散见《大唐新语》卷八,《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一四,《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二、一一,《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二。
全唐诗》录其与韦嗣立唱和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韦恒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郑州阳武人,祖籍雍州杜陵。
韦嗣立子。
玄宗开元初为砀山令,为政宽惠,人吏爱之。
会车驾东封,县当供帐,他州县皆务于鞭扑,恒独不杖罚而事皆济理,远近称焉。
以宇文融荐,擢殿中侍御史,迁给事中。
开元二十九年,为陇右道河西黜陟使。
时节度盖嘉运恃托中贵,公为非法,恒抗表劾奏之,出为陈留太守,未行而卒。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
恒。
兵部尚书嗣立子。
开元初为砀山令。
擢殿中侍御史。
历度支左司员外太常少卿。
转给事中。
二十九年为陇右道河西黜陟使。
时河西节度使盖嘉运恃左右为非法。
恒劾奏之。
出为陈留太守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郑州阳武人,祖籍雍州杜陵。韦恒弟。玄宗开元时,调鄄城令。诏问安民之道,对者二百人,济居第一,擢醴泉令,四迁至户部侍郎,出为太原尹,所至有治称。天宝中,累授尚书左丞。官终冯翊太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郡望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
宰相韦嗣立子。
开元四年(716),选调鄄城令。
玄宗殿试安民策,预试者二百余人,济策第一,荣擢畿县醴泉令。
累迁库部员外郎、幽州别驾、恒州刺史,内擢京兆少尹,再迁户部侍郎,迁河南尹,转尚书左丞,官终冯翊太守。
生平事迹见《旧唐书·韦济传》、《元和姓纂》卷二、韦述《韦济墓志》。
韦济少以辞翰名,与杜甫、王维、高适等交往。
作《先德诗》,颂父祖功德,辞致高雅。
杜甫称其“词场继国风”(《奉寄河南韦尹丈人》)。
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域人。以博晓经义为僧众所推。来中原翻译瑜珈法门,会文宗开成中甘露之变,朝廷无复纪纲,不暇翻译。知玄礼以为师,深得其指授,并请翻诸禁咒,因译《陀罗尼集》及《佛为毗戍陀天子说尊胜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西域人也。开成中。进梵夹。会有甘露之祸。不暇翻译。悟达国师知玄。好声明学。师事月。因请出诸禁祝。偕菩提嚩日啰金刚悉地。出陀罗尼集四卷。又出佛为毗戍陁天子所说尊胜经一卷。较旧译尤详。 有般若斫迦三藏者。华言智慧轮。大中间。行大㬅拿罗灌顶法。为阿阇梨。著佛法根本。其说以为陀罗尼者。法之根本。盖大毗卢遮那。寔诸佛所依。至于出生无边法门。学者脩戒定慧而以总持助成之。务令速疾。无不可者。又述示教指归。 𡺈嵝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满月者。
西域人也。
爰来震旦务在翻传。
瑜伽法门一皆贯练。
既多神效众所推钦。
开成中进梵夹。
遇伪甘露事去未旋踵。
朝廷无复记纲不暇翻译。
时悟达国师知玄。
好学声明。
礼月为师。
情相款密指教梵字并音字之缘界。
悉昙八转深得幽趣。
玄曰。
异哉。
吾体两方之言。
愿参象胥之末可乎。
因请翻诸禁咒。
乃与菩萨嚩日罗金刚悉地等。
重译出陀罗尼集四卷。
又佛为毗戌陀天子说尊胜经一卷。
详覈三复曲尽佛意。
此土先已有陀罗尼集十二卷。
新翻四卷未闻入藏。
月等俱不测其终。
次有般若斫迦三藏者。
华言智慧轮。
亦西域人。
大中中行大曼拿罗法。
已受灌顶为阿阇梨。
善达方言深通密语。
著佛法根本。
宗乎大毗卢遮那。
为诸佛所依。
法之根本者陀罗尼是也。
至于出生无边法门。
学者修戒定慧以总侍助成。
速疾之要无以超越。
又述示教指归共一十馀言。
皆大教之钤键也。
出弟子绍明。
咸通年中刻石记传焉。
论曰。
无漏海中震潮音而可怪。
总持言下书梵字而不常。
未闻者闻。
闻光音天之馀响。
未解者解。
解最上法之所诠。
圣贤饮之为醇醪。
凡劣啜之成糟粕。
若夫有缘则遇。
无道则违。
秦狱既械其利防。
此无缘也。
汉庭肇迎其白马。
斯有感焉。
听彼异呼览其横字。
情可求而呼相乱。
字虽殊而意且同。
是故周礼有象胥氏通六蛮语。
狄鞮主七戎。
寄司九夷。
译知八狄。
今四方之官。
唯译官显著者何也。
疑汉已来多事北方。
故译名烂熟矣。
又如周秦輶轩使者。
奏籍通别国方言。
令君王不出户庭坐知绝遐异俗之语也。
若然者象胥知其远也。
方言知其近也。
大约不过察异俗达远情者矣。
懿乎东汉始译四十二章经。
复加之为翻也。
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
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由是翻译二名行焉。
初则梵客华僧。
听言揣意方圆共凿。
金石难和。
碗配世间。
摆名三昧。
咫尺千里。
觌面难通。
次则彼晓汉谈。
我知梵说。
十得八九。
时有差违。
至若怒目看世尊。
彼岸度无极矣。
后则猛显亲往。
奘空两通。
器请师子之膏。
鹅得水中之乳。
内竖对文王之问。
扬雄得绝代之文。
印印皆同。
声声不别。
斯谓之大备矣。
逖观道安也论五失三不易。
彦琮也籍其八备。
明则也撰翻经仪式。
玄奘也立五种不翻。
此皆类左氏之诸凡。
同史家之变例。
今立新意成六例焉。
谓译字译音为一例。
胡语梵言为一例。
重译直译为一例。
粗言细语为一例。
华言雅俗为一例。
直语密语为一例也。
初则四句。
一译字不译音。
即陀罗尼是。
二译音不译字。
如佛胸前卐字是。
三音字俱译。
即诸经律中纯华言是。
四音字俱不译。
如经题上<T50p0723_01.gif<T50p0723_02.gif二字是。
第二胡语梵言者。
一在五天竺纯梵语。
二雪山之北是胡。
山之南名婆罗门。
国与胡绝书语不同。
从羯霜那国。
字源本二十馀言。
转而相生。
其流漫广。
其书竖读。
同震旦欤。
至吐货罗言音渐异。
字本二十五言其书横读。
度葱岭南迦毕试国。
言字同吐货罗。
已上杂类为胡也。
若印度言字梵天所制。
本四十七言。
演而遂广。
号青藏焉。
有十二章教授童蒙。
大成五明论。
大抵与胡不同。
五印度境弥亘既遥。
安无少异乎。
又以此方始从东汉传译至于隋朝。
皆指西天以为胡国。
且失梵天之苗裔。
遂言胡地之经书。
彦琮法师独明斯致。
唯徵造录痛责。
弥天符佛地而合阿含。
得之在我。
用胡名而迷梵种。
失则诛谁。
唐有宣公亦同鼓唱。
自此若闻弹舌。
或睹黑容印定呼为梵僧。
雷同认为梵语。
琮师可谓忙于执斧捕前白露之蝉。
瞢在回光照后黄衣之雀。
既云西土有梵有胡。
何不南北区分。
是非料简致有三失。
一改胡为梵。
不析胡开胡还成梵。
失也。
二不善胡梵二音。
致令胡得为梵。
失也。
三不知有重译失也。
当初尽呼为胡。
亦犹隋朝已来总呼为梵所谓过犹不及也。
如据宗本而谈。
以梵为主。
若从枝末而说。
称胡可存。
何耶。
自五天至岭北。
累累而译也。
乃疑琮公留此以待今日亦不敢让焉。
三亦胡亦梵。
如天竺经律传到龟兹。
龟兹不解天竺语。
呼天竺为印特伽国者。
因而译之。
若易解者犹存梵语。
如此胡梵俱有者是。
四二非句。
纯华言是也。
第三重译直译者。
一直译。
如五印夹牒直来东夏译者是。
二重译。
如经传岭北楼兰焉耆不解天竺言且译为胡语。
如梵云邬波陀耶。
疏勒云鹘社。
于阗云和尚。
又天王梵云拘均罗。
胡云毗沙门是。
三亦直亦重。
如三藏直赍夹牒而来。
路由胡国。
或带胡言。
如觉明口诵昙无德律中有和尚等字者是。
四二非句。
即赍经三藏。
虽兼胡语到此不翻译者是。
第四粗言细语者。
声明中一苏漫多。
谓汎尔平语言辞也。
二彦底多。
谓典正言辞也。
佛说法多依苏漫多。
意住于义不依于文。
又被一切故。
若彦底多非诸类所能解故。
亦名全声者。
则言音分明典正。
此细语也。
半声者。
则言音不分明而讹僻。
此粗语也。
一是粗非细。
如五印度时俗之言是。
二唯细非粗。
如法护宝云奘师义净洞解声明音律用中天细语典言而译者是。
三亦粗亦细。
如梵本中语涉粗细者是或注云此音讹僻即粗言也。
四二非句。
阙第五华言雅俗者。
亦云音有楚夏同也。
且此方言语雅即经籍之文。
俗乃术巷之说。
略同西域。
细即典正粗即讹僻也。
一是雅非俗。
如经中用书籍言是。
二是俗非雅。
如经中乞头博颊等语是。
三亦雅亦俗。
非学士润文信僧执笔。
其间浑金璞玉交杂相投者是。
四二非句。
阙第六直语密语者。
二种作句。
涉俗为直。
涉真为密。
如婆留师是。
一是直非密。
谓婆留师翻为恶口住。
以恶口人人不亲近故。
二是密非直。
婆留师翻为菩萨所知彼岸也。
既通达三无性理。
亦不为众生所亲近故。
三两亦句。
即同善恶真俗。
皆不可亲近故。
四二非句。
谓除前相故。
又阿毗持呵娄(目数数得定)郁婆提(目生起拔根弃背)婆罗(目真实离散乱)此诸名在经论中例显直密语义也。
更有胡梵文字。
四句易解。
凡诸类例括彼经诠。
解者不见其全牛。
行人但随其老马矣。
或曰。
翻梵夹须用此方文籍者。
莫招滥涉儒雅之过乎。
通曰。
言不关典非子史之言。
用其翻对。
岂可以委巷之谈而糅于中耶。
故道安云。
乃欲以千载上之微言传所合百王下之末俗。
斯为不易矣。
或曰。
汉魏之际盛行斯意。
致使陈寿国志述临儿国云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而相出入。
盖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为浮屠。
此为见译家用道德二篇中语。
便认云与老子经互相出入也。
设有华人能梵语与西僧言说。
两相允会。
可便谓此人为天竺人耶。
盍穷其始末乎。
是知若用外书须招此谤。
如童寿译法华。
可谓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语趣矣。
今观房融润文于楞严。
僧肇徵引而造论。
宜当此诮焉。
苟参鄙俚之辞。
曷异屠沽之谱。
然则糅书勿如无书。
与其典也宁俗。
傥深溺俗厥过不轻。
折中适时自存法语。
斯谓得译经之旨矣。
故佛说法多依苏漫多也。
又传译之兴。
奉行之意。
不明本起何示将来。
今究其宣扬略陈梗概。
夫教者不伦有三畴类。
一显教者。
诸乘经律论也(不同瑜伽论中显了教是多分大乘藏教)二密教者。
瑜伽灌顶五部护摩三密曼拿罗法也(瑜伽隐密教是多分声闻藏教)三心教者。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法也。
次一法轮者。
即显教也。
以摩腾为始祖焉。
次二教令轮者。
即密教也。
以金刚智为始祖焉。
次三心轮者(义加此轮)即禅法也。
以菩提达磨为始祖焉。
是故传法轮者。
以法音传法音。
传教令轮者。
以秘密传秘密。
传心轮者。
以心传心。
此之三教三轮。
三祖自西而东。
化凡而圣。
流十五代(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朱梁后唐石晋刘汉郭周今大宋)法门之贻厥孙谋。
万二千年。
真教之克昌厥后。
或曰。
译场经馆设官分职不得闻乎。
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
即赍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
次则笔受者。
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
相问委知然后下笔。
西晋伪秦已来。
立此员者。
即沙门道含玄赜姚嵩聂承远父子。
至于帝王。
即姚兴梁武天后中宗。
或躬执干。
又谓为缀文也。
次则度语者。
正云译语也。
传度转令生解。
亦名传语。
如翻显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
次则證梵本者。
求其量果密能證知。
能诠不差所显无谬矣。
如居士伊舍罗證译毗柰耶梵本是也。
至有立證梵义一员。
乃明西义得失。
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
复立證禅义一员。
沙门大通充之。
次则润文一位。
员数不恒。
令通内外学者充之。
良以笔受在其油素。
文言岂无俚俗。
傥不失于佛意。
何妨刊而正之。
故义净译场。
则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馀人次文润色也。
次则證义。
盖證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
如译婆沙论。
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义。
唐复礼累场充任焉。
次则梵呗。
法筵肇启梵呗前兴。
用作先容令生物善。
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
次则校勘。
雠对已译之文。
隋前彦琮覆疏文义。
盖重慎之至也。
次则监护大使。
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检校。
唐则房梁公为奘师监护。
相次许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
或用僧员。
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
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
其处则秦逍遥园。
梁寿光殿瞻云馆。
魏汝南王宅。
又隋炀帝置翻经馆。
其中僧有学士之名。
唐于广福等寺。
或宫园不定。
又置正字。
字学玄应曾当是职。
后或置或否。
朝延罢译事。
自唐宪宗元和五年至于周朝。
相望可一百五十许岁。
此道寂然。
迨我皇帝临大宝之五载。
有河中府传显密教沙门法进。
请西域三藏法天译经于蒲津。
州府官表进。
上览大悦。
各赐紫衣。
因敕造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之西偏。
续敕搜购天下梵夹。
有梵僧法护施护。
同参其务。
左街僧录智照大师慧温證义。
又诏沧州三藏道圆證梵字。
慎选两街义解沙门志显缀文。
令遵法定清沼笔受。
守峦道真知逊法云慧超慧达可瑰善祐可支證义。
伦次缀文。
使臣刘素高品王文寿监护。
礼部郎中张洎光禄卿汤悦次文润色。
进校量寿命经善恶报应经善见变化金曜童子甘露鼓等经。
有命授三藏天息灾法天施护师号。
外试鸿胪少卿赐厩马等。
笔受證义诸沙门各赐紫衣并帛有差。
御制新译经序冠于经首。
观其佛日重光法轮发轫。
赤玉箱而启秘。
青莲朵以开芳。
圣感如然。
前代就堪比也。
又以宣译之者乐略乐繁。
隋之已前经题简少。
义净已降经目偏长。
古则随取强名。
后则繁尽我意。
又旧翻秘咒。
少注合呼。
唐译明言多祥音反。
受持有验。
斯胜古踪。
净师犬译诸经偏精律部。
自高文彩最有可观。
金刚智也秘藏祖师。
阿目祛也多经译匠。
师资相接感应互彰。
无畏言辞且多朴实。
觉救加佛顶之句。
人无间然。
日照出显识之文。
刃有馀地。
思惟罥索。
学喜华严。
密语断章大人境界。
流志宝积。
菩提曼茶。
华胥之理致融明。
灌顶之风标秘邃。
迪公勤其笔受。
般若终乎译场。
其馀诸公皆翻夹牒欲知状貌聊举喻言其犹人也。
人皆人也。
奈何姿制形仪。
各从所肖。
肖其父焉。
若如此大则同。
而小有异耳。
良由译经是佛法之本。
本立则道生。
其道所生唯生释子。
是以此篇冠首。
故曰。
先王将禜海。
必先有事于河者。
示不忘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