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道膺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慧禅师。
云居膺禅师法嗣。
释庆猷 朝代: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庆猷禅师。
云居膺禅师法嗣。
僧自新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临淄人,俗姓孙。隐于广德山中。钱元瓘征苑陵,携归见吴越王钱镠,应对无所屈。镠为其造应瑞院居之,假号广现大师。后充浙中宝塔寺主。后晋高祖天福中卒,年八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临淄孙氏。
出家落发。
受具戒。
即究空寂学。
云居膺禅师
化行钟陵。
竟造焉。
既领指。
侍左右。
不忍去。
久之示寂。
新因遁居广德山中。
时文穆王钱氏。
方以吴越世子。
率师伐宛陵。
偶入山寺。
而群僧窜匿不在。
独新危坐。
无惧色。
诘其故。
对曰。
今东西皆贼也。
虽欲避。
将安之哉。
世子以其直。
及师凯旋。
因偕以归。
武肃王加爱之。
使居瑞应院。
署号广现。
初新尝采药宣城山中。
始入一洞。
殊暧昧。
行仅数里。
日光晃然。
旁有穴。
虚明通旷。
清溪古松。
上下映蔽。
隈隅草庵绝人迹。
见老僧拥衲瞑坐。
俄开目问新。
何来。
新为言状。
曰噫渴矣。
出火烬中煮茗啜之。
薄暮僧谓新。
留此。
我且有所往也。
竟升松抄。
跏趺鸟巢内。
夜半闻诵法华经声。
又闻叱虎声。
清亮出林籁。
明日新乞住。
僧曰。
自我来此。
百见草枯。
非子能住也。
问饥否。
适溪岸有稻数百穗。
相引取十馀穗。
挼得谷。
舂米和野蔬。
作鬻以啖。
遽送出至洞口。
谢曰。
兹岂偶然。
相会如此。
顷茗与粥糜。
非烟火物也。
吾知子自尔无复饥渴之患矣。
后再往。
终莫识路。
晚充宝塔化主。
天福中卒。
年八十。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自新。
姓孙氏。
临淄人也。
濯戒寻师曾无懈废。
膺禅师化被钟陵。
往参问焉。
云居长往。
回锡尝隐广德山中。
属两浙文穆王钱氏率吏士躬征苑陵入山寺。
群僧皆窜。
唯新晏如。
问曰。
何不避乎。
对曰。
东西俱是贼。
令老僧去何处逃避。
王惊其讦直。
回戈遣归。
见武肃王问之言无所屈加之高行。
造应瑞院居之。
假号曰广现大师。
初新尝入宣城山采药。
穿洞深去。
始则闇昧。
寻见日分明。
行仅数里。
洞侧有别窍溪水泛泛。
然隈一大松枝下有草庵。
一僧雪眉拥纳坐禅。
旁有一磬火器。
新击磬遂开目。
惊曰。
嘻师何缘至此。
乃陈行止。
揖坐取石。
敲火煎茗。
香味可爱。
日将夕矣僧让庵令新宿。
顾其僧上松巅大巢内闻念法华经。
声甚清亮。
逡巡又咄骂云。
此群畜生毛类何苦生人恐怖。
速归林薄不宜辄出。
叱去。
新窥之乃虎豹弭耳而去。
明日谓其僧曰。
愿在此侍巾屦。
僧曰。
自居此地百见草枯。
四绝人烟非师栖息处。
又问。
莫饥否。
相引溪畔有稻百馀穗。
收谷手挪三匊黄梁。
挑野蔬和煮与食。
后遣回去。
送至洞口曰。
相遇非偶然也。
所食茶与菜糜师平生不乏食矣。
遂遵路回本院。
已月馀日。
命同好再往寻之失洞踪迹。
后在浙中充宝塔寺主。
以天福中卒于住寺。
年八十馀。
今影在冷水湾前小院存焉。
神僧传·卷第九
释自新。
姓孙氏。
临淄人也。
濯戒寻师曾无懈废。
膺禅师化被钟陵。
往参问焉。
云居长往回锡隐广德山中。
属两浙文穆王钱氏率吏士躬征苑陵入山寺。
群僧皆窜。
唯新晏如。
问曰。
何不避。
对曰。
东西俱是贼。
令老僧去何处逃避。
王惊其吁直回戈遣归。
见武肃王问之。
言无所屈加之高行。
造应瑞院居之。
假号曰广现大师。
初新尝入宣城山采药。
穿洞深去。
始则阇昧寻见日分明。
行仅数里。
洞侧有别窍。
溪水泛泛然。
隈一大松枝下有草庵。
一僧雪眉拥衲坐禅。
旁有一磬火器。
新击磬遂开目惊曰。
嘻师何缘至此。
乃陈行止揖坐。
取石敲火煎茗。
香味可爱。
日将夕矣。
僧让庵令新宿。
顾其僧上松巅大巢内。
闻念法华经声甚清亮。
逡巡又咄骂云。
此群畜生毛类何苦生人恐怖。
速归林薄不宜辄出叱去。
新窥之乃虎豹弭耳而去。
明日谓其僧曰。
愿在此侍巾屦。
僧曰。
自此百日草枯四绝人烟非师栖息处。
又问莫饥否。
相引至溪畔。
有稻百馀穗。
收其谷手挪三掬黄梁。
挑野蔬和煮与食。
后遣回去。
送至洞口曰。
相遇非偶然也。
所食茶与菜糜师平生不乏食矣。
遂遵路回本院。
已月馀日命同好再往寻之失洞踪迹。
后在浙中充宝塔寺主。
以天福中卒于住寺。
年八十馀。
今影在冷水湾前小院存焉。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云住和尚。
云居膺禅师法嗣。
问。
诸佛道不得。
什么人道得。
师曰。
老僧道得。
曰诸佛道不得。
和尚作么生道。
师曰。
诸佛是我弟子。
曰请和尚道。
师曰。
不是对君王。
好与二十棒。
(传灯录)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释𧧌湛,字休复。
究心禅理,博综典籍,率弟子明伦算辑寺志,盖寺自唐咸通中,玉田道膺禅师由涿州至江西云居山,既而至杭,结茅于斯,而不忘云名,仍以名庵,至明以圣水寺并入乃称寺。
𧧌湛草创《寺志》,未臻完善而寂。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二
禅师名承古。
西州人。
传失其氏。
少为书生。
博学有声。
及壮。
以乡选至礼部。
议论不合。
有司怒裂其冠。
从山水中来。
客潭州丫山。
见敬玄禅师。
断发从之游。
已而又谒南岳雅禅师。
雅洞山之子。
知见甚高。
容以入室。
后游庐山。
经欧峰。
宏觉塔院闲寂。
求居之。
清规凛然。
过者肃恭。
时丛林号古塔主。
初说法于芝山。
嗣云门。
景祐初。
范文正公仲淹守饶。
四年十月。
迎以住荐福示众曰。
众生久流转者。
为不明自己。
欲出苦源。
但明取。
自己者。
有空劫时自己。
有今时日用自己。
空劫自己是根蒂。
今时日用自己是枝叶。
又曰。
一夏将末。
空劫已前事。
还得相应也未。
若未得相应。
争奈永劫轮回有何。
什么心情。
学佛法。
广求知解。
风吹入生死海。
若是知解。
诸人过去生中。
总曾学来。
多知多解。
说得慧辩过人。
机锋迅疾。
只是心不息。
与空劫已前事。
不相应。
因兹恶道轮回。
动经尘劫。
不复人身。
如今生出头来。
得个人身。
在袈裟之下。
依前广求知解。
不能息心。
未免六趣轮回。
何不歇心去。
如痴如迷去。
不语五七年去。
已后佛也不奈汝何。
古德云。
一句语之中。
须得具三玄。
故知。
此三玄法门。
是佛知见。
诸佛以此法门。
度脱法界众生。
皆令成佛。
今人却言。
三玄是临济门风。
误矣。
汾州偈曰。
三玄三要事难分。
古注曰。
此句总颂三玄也。
下三句别列三玄也。
得意忘言道易亲。
古注曰。
此玄(或作意)中玄也。
一句明明该万象。
古注曰。
此体中玄。
重阳九日菊花新。
古注曰。
此句中玄也。
僧问。
三玄三要之名。
愿为各各标出。
古曰。
三玄者一体中玄。
二句中玄。
三玄中玄。
此三玄门。
是佛祖正见。
学道人。
但随入得一玄。
已具正见。
入得诸佛阃域。
僧问。
依何圣教参。
详悟得体中玄。
古曰。
如肇法师云。
会万物为自己者。
其唯圣人乎。
又曰。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又曰。
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一切世间因果。
世界微尘。
因心成体。
六祖云。
汝等诸人。
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外无一法而能建立。
皆是自心。
生万种法。
又云。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如此等。
方是正见。
才缺纤毫。
即成邪见。
便有剩法。
不了唯心。
僧又问。
如何等语句。
及时节因缘。
是体中玄。
古曰。
佛以手指地曰。
此处宜建梵刹。
天帝释将一茎草。
插其处曰。
建梵刹竟。
佛乃微笑。
水潦被马祖一踏踏倒。
起曰万象森罗。
百千妙义。
只向一毫上。
便识得根源。
僧问赵州。
如何是学人自己。
州对曰。
山河大地。
此等所谓合头语。
直明体中玄。
正是泼恶水。
自无出身之路。
所以云门诫曰。
大凡下语如当门剑。
一句之下。
须有出身之路。
若不如是。
死在句下。
又南院云。
诸方只具啐啄同时眼。
不具啐啄同时用。
僧进曰。
有何言句。
明出身之路。
古曰。
如杏山问石室。
曾到五台不。
对曰曾到。
曰见文殊不。
对曰见。
又问文殊。
向汝道什么
对曰。
道和尚父母。
抛在荒草里。
僧问甘泉。
维摩以手。
掷三千大千世界于他方。
意旨如何。
答曰。
填沟塞壑。
僧曰。
一句道尽时如何。
答曰。
百杂碎。
云门问僧。
甚处来。
曰南岳来。
又问。
让和尚为甚入洞庭湖里。
僧无对。
云门代云。
谢和尚降尊就卑。
此等语。
虽赴来机。
亦自有出身之路。
要且未得脱洒洁净。
更须知有句中玄。
僧曰。
既悟体中玄。
凡有言句。
事理俱备。
何须句中玄。
古曰。
体中玄临机须看。
时节分宾主。
又认法身法性。
能卷舒万象。
纵夺圣凡。
被此解见所缠。
不得脱洒。
所以须明句中玄。
若明得。
谓之透脱一路。
向上关捩。
又谓之本分事。
祗对更不答话。
僧曰。
何等语句是句中玄。
古曰。
如比丘问佛。
说甚法。
佛云。
说定法又问。
明日说甚法。
佛云。
不定法。
曰今日为甚定。
明日为甚不定。
佛曰。
今日定。
明日不定。
僧问思和尚。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曰。
庐陵米作么价。
又僧问赵州。
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来。
是否。
答曰。
镇州出大萝卜头。
又问云门。
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
答曰。
糊饼。
如何是向上关捩。
曰东山西岭青。
又问洞山。
如何是佛。
答曰麻三斤。
若于此等言句中。
悟入一句。
一切总通。
所以体中玄见解。
一时净尽。
从此已后。
总无佛法知见。
便能与人去钉楔。
脱笼头。
更不依倚一物。
然但脱得知见见解。
犹在于生死。
不得自在。
何以故。
为未悟道故。
于他分上。
所有言句。
谓之不答话。
今世以此为极则。
天下大行。
祖风歇灭。
为有言句在。
若要不涉言句。
须明玄中玄。
僧曰。
何等语句。
时节因缘。
是玄中玄。
古曰。
如外道问佛。
不问有言。
不问无言。
世尊良久。
外道曰。
世尊大慈大悲。
开我迷云令我得入。
又僧问马大师。
离四句。
绝百非。
请师直指西来意。
答曰。
我今日无心情。
但问取智藏。
僧问藏。
藏曰。
我今日头痛。
问取海兄。
又问海。
海曰。
我到遮里却不会。
又临济问黄檗。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三问三被打。
此等因缘。
方便门中。
以为玄极。
唯悟者方知。
若望上祖初宗。
即未可也。
僧曰。
三玄须得一时圆备。
有何过。
古曰。
但得体中玄。
未了句中玄。
此人常有佛法知见。
所出言语。
一一要合三乘。
对答句中。
须依时节。
具理事。
分宾主。
方谓之圆。
不然。
谓之偏枯。
此人以不忘知见。
故道眼未明。
如眼中有金屑。
须更悟句中玄。
乃可也。
若但悟句中玄。
即透得法身。
然返为此知见奴使。
并无实行。
有憎爱人我。
以心外有境。
未明体中玄也。
云门临济下儿孙。
多如此。
凡学道人。
纵悟得一种玄门。
又须明取玄中玄。
方能不坐在脱洒路上。
始得平稳。
脚踏实地。
僧曰。
既云于祖佛言句。
棒喝中学。
何故有尽善不尽善者。
古曰。
一切言句棒喝。
以悟为则。
但学者下劣不悟道。
但得知见。
是学成非悟也。
所以认言句作无事。
作点语。
作纵语。
作夺语。
作照作用。
作同时不同时语。
此皆邪师过谬。
非众生咎。
学者本意。
只欲悟道见性。
为其师不达道。
祇将知见教渠。
故曰我眼本正。
因师故邪。
僧曰。
师论三玄法门。
名既有三。
法门亦有三。
而语句各各不同。
如何又言。
一句之中。
须具三玄三要。
古曰。
空空法界。
本自无为。
随缘应现。
无所不为。
所以虚空世界。
万象森罗。
四时阴阳。
否泰八节。
草木荣枯。
人天七趣。
圣贤诸佛。
五教三乘。
外道典籍。
世出世间。
皆从此出。
故云。
无不从此法界流。
究竟还归此法界。
经云。
一切诸佛。
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
楞严曰。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维摩曰。
或为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或时作地水。
或时作火风。
李长者云。
于法界海之智水。
示作鱼龙。
处涅槃之大宅。
现阴阳而化物。
真觉云。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三祖云。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故曰。
万法本无。
揽真成立。
真性无量。
理不可分。
故知。
无边法界之理。
全体遍在。
一法一尘之中。
华严曰。
法性遍在一切处。
一切众生及国土。
三世悉在无有馀。
亦无形相而可得。
到此境者。
一法一尘。
一色一声。
皆具周遍含容四义。
理性无边。
事相无边。
参而不杂。
混而不一。
何疑一语之中不具三玄三要耶。
僧又进曰。
古人何故须要。
一语之中。
具三玄三要。
其意安在哉。
古曰。
盖缘三世诸佛。
所有言句教法。
出自体中玄。
三世祖师。
所有言句并教法。
出自句中玄。
十方三世佛之与祖。
所有心法。
出自玄中玄。
故祖道门中。
没量大人。
容易领解。
且如亲见云门尊宿。
具大声价。
如德山密。
洞山初。
智门宽。
巴陵鉴。
只悟得言教。
要且未悟道见性。
何以知之。
如僧问巴陵。
提婆宗。
答曰银碗里盛雪。
问吹毛剑。
答曰珊瑚枝枝撑著月。
问佛教祖意是同别。
答曰。
鸡寒上树。
鸭寒下水。
云我此三转语。
足报云门恩了也。
更不为作忌斋。
大众。
云门道。
此事若在言句。
一大藏教。
岂无言句。
岂可以三转语。
便报师恩乎。
古临终写偈。
辞众曰。
天地本同根。
鸟飞空无迹。
雪伴老僧行。
须弥撼金锡。
乙酉冬至四。
灵光一点赤。
珍重会中人。
般若波罗蜜。
赞曰。
古说法有三失。
其一判三玄三要。
为玄沙所立三句。
其二罪巴陵三语。
不识活句。
其三分两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
何谓三玄三要。
为玄沙所立三句耶。
曰。
所言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者。
临济所立之宗也。
在百丈黄檗。
但名大机大用。
在岩头雪峰。
但名陷虎却物。
譬如火聚。
触之为烧。
背之非火。
古谓非是临济门风。
则必有据。
而言有据。
何不明书。
以绝学者之疑。
不然则是臆说。
肆为臆说。
则非天下之达道也。
见立三玄。
则分以为体中。
为句中。
为玄中。
至言三要则独不分辩乎。
方讥呵学者。
溺于知见。
不能悟道。
及释一句之中。
具三要。
则反引金刚首楞严维摩等义。
證成曰。
性理无边。
事相无边。
参而不杂。
混而不一。
何疑一语之中。
不具三玄三要。
夫叙理叙事。
岂非知见乎。
且教乘既具此意。
则安用复立宗门。
古以气盖人。
则毁教乘为知见。
自宗不通。
则又引知见。
以为證。
此一失也。
何谓罪巴陵三语。
不识活句耶。
曰巴陵真得云门之旨。
夫语中有语。
名为死句。
语中无语。
名为活句。
使问提婆宗。
答曰外道是。
问吹毛剑。
答曰利刃是。
问祖教同异。
答曰不同。
则鉴作死语。
堕言句中。
今观所答三语。
谓之语则无理。
谓之非语。
则皆赴来机活句也。
古非毁之过矣。
二失也。
何谓分二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耶。
曰世尊偈曰。
陀那微细识。
习气如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以第八识。
言其为真也耶。
则虑迷无自性。
言其非真也耶。
则虑迷为断灭。
故曰我常不开演。
立言之难也。
为阿难指示。
即妄即真之旨。
但曰二种错乱修习。
一者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二者识精圆明。
能生诸缘。
缘所遗者。
然犹不欲间隔其辞。
虑于一法中。
生二解故。
古创建两种自己。
疑误后学三失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荐福承古。
西州人。
不知谁氏子。
少为书生。
博学有声。
及壮。
以乡选至礼部。
议论不合。
有司怒裂其冠。
从山水中来。
客潭州了山。
见敬玄禅师断发。
从之游。
已谒南岳雅公。
雅洞山子。
知见甚高。
容以入室。
后游庐山。
经欧峰。
宏觉塔院闲寂。
求居之。
清规凛然。
过者肃恭。
时丛林号古塔主。
初说法于芝山。
嗣云门。
景祐初。
范文正公仲淹守饶。
迎住荐福。
示众曰。
夫出家者。
为无为法。
无为法中。
无利益无功德。
近来出家人。
贪著福慧。
与道全乖。
若为福慧。
须至明心。
若要达道。
无汝用心处。
所以常劝诸人。
莫学佛法。
但自休心。
利根者。
画时解脱。
钝根者。
或三五年。
远不过十年。
若不悟去。
老僧与汝。
堕拔舌地狱。
系曰。
师去云门近百年。
览语而悟。
遂嗣之不疑。
时云门子孙方盛。
无敢异词者。
盖所得真耳。
不知传灯何以不录师耶。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警玄(九四三~一○二七),真宗大中祥符中避国讳改为警延,江夏(今湖北武汉)人,俗姓张。依智通禅师出家,年十九为大僧。后谒鼎州梁山观禅师,观殁,辞塔至大阳,谒坚禅师,坚欣然让法席,使主之。仁宗天圣五年卒,年八十五。《五灯会元》卷一四、《禅林僧宝传》卷一三人传。今录诗五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1027 【介绍】: 宋僧。江夏人,俗姓张。真宗大中祥符中避讳易名警延。少出家,年十九为大僧。嗣梁山观禅师。后住大阳山明安寺。临终前书偈寄侍郎王曙,投笔而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三
禅师名警玄。
祥符中。
避国讳易为警延。
江夏张氏子也。
其先盖金陵人。
仲父为沙门。
号智通。
住持金陵崇孝寺。
延往依以为师。
年十九。
为大僧。
听圆觉了义经。
问讲者。
何名圆觉。
讲者曰。
圆以圆融有漏为义。
觉以觉尽无馀为义。
延笑曰。
空诸有无。
何名圆觉。
讲者叹曰。
是儿齿少而识卓如此。
我所有何足以益之。
政如以秽食置宝器。
其可哉。
通知之。
使令游方。
初谒鼎州梁山观禅师。
问如何是无相道场。
观指壁间观音像。
曰此是吴处士𦘕。
延拟进语。
观急索曰。
遮个是有相。
如何是无相底。
于是延悟旨于言下。
拜起而侍。
观曰何不道取一句子。
延曰道即不辞。
恐上纸墨。
观笑曰。
他日此语上碑去在。
延献偈曰。
我昔初机学道迷。
万水千山觅见知。
明今辩古终难会。
直说无心转更疑。
蒙师点出秦时镜。
照见父母未生时。
如今觉了何所得。
夜放乌鸡带雪飞。
观称以为洞上之宗可倚。
延亦自负。
侪辈莫敢攀奉。
一时声价藉甚。
观殁。
辞塔出山。
至大阳。
谒坚禅师。
坚欣然让法席使主之。
退处偏室。
延乃受之。
咸平庚子岁也。
谓众曰。
廓然去。
肯重去。
无所得心去。
平常心去。
离彼我心去。
然后方可。
所以古德道。
牵牛向溪东放。
不免纳官家徭税。
牵牛向溪西放。
不免纳官家徭税。
不如随分纳些些。
渠总不妨。
免致捞扰。
作么生是随分。
纳些些底道理。
但截断两头。
有无诸法。
凡圣情尽。
体露真常。
事理不二。
即如如佛。
若能如此者。
法法无依。
平等大道。
万有不系。
随处转辘辘地。
更有何事。
僧问。
亡僧迁化。
向什么处去。
延曰。
亡僧几时迁化。
僧曰。
争奈相送何。
延曰。
红炉𦦨上绦丝缕。
叆叇云中不点头。
见僧种瓜。
问曰。
甜瓜何时可熟。
对曰。
即今熟烂也。
曰拣甜底摘来。
对曰。
什么人吃。
曰不入园者。
对曰。
未审不入园者。
还吃也无。
曰汝还识他么。
对曰。
虽然不识。
不得不与。
延笑曰。
去。
其僧后病。
延入延寿堂看之。
问曰。
是身如泡幻。
泡幻中成办。
若无个泡幻。
大事无因办。
若要大事办。
识取个泡幻。
作么生。
对曰。
遮个犹是遮边事。
延曰。
那边事作么生。
对曰。
匝地红轮秀。
海底不栽花。
延笑曰。
乃尔惺惺耶。
僧喝曰。
这老汉。
将谓我志却(即兴阳剖禅师)。
延神观奇伟。
有威重。
从儿稚中。
即日一食。
自以先德付受之重。
足不越限。
胁不至席者。
五十年。
年八十。
坐六十一夏。
叹无可以继其法者。
以洞上旨诀。
寄叶县省公之子法远。
使为求法器。
传续之。
延尝注释曹山三种语。
须明得转位始得。
一曰。
作水牯牛是随类堕。
注曰。
是沙门转身语。
是异类中事。
若不晓此意。
即有所滞。
直是要伊一念无私。
即有出身之路。
二曰。
不受食是尊贵堕。
注曰。
须知那边了。
却来遮边行李。
若不虚此位。
即坐在尊贵。
三曰。
不断声色是随处堕。
注曰。
以不明声色。
故随处堕。
须向声色里。
有出身之路。
作么生是声色外一句。
答曰。
声不自声。
色不自色。
故云不断。
指掌当指何掌也。
予尝作随类堕偈曰。
纷然作息同。
银碗里盛雪。
若欲异牯牛。
与牯牛何别。
作尊贵堕偈曰。
生在帝王家。
那复有尊贵。
自应著珍御。
顾见何惊异。
作随处堕偈曰。
有闻皆无闻。
有见元无物。
若断声色求。
木偶当成佛。
今并系于此。
延以天圣五年七月十六日。
升座辞众。
又三日以偈寄王曙侍郎。
其略曰。
吾年八十五。
修因至于此。
问我归何处。
顶相终难睹。
停笔而化。
赞曰。
延嗣梁山观。
观嗣同安志。
志嗣先同安丕。
丕嗣云居膺
于洞山之门。
为高弟也。
余观大阳盛时。
有承剖两衲子。
号称奇杰。
卒至于不振。
惜哉。
微远录公。
则洞上正脉。
几于不续矣。
呜呼延之知人。
可以无愧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大阳禅师警玄。江夏张氏子也。其先盖金陵人。仲父为沙门。号智通。住金陵崇孝寺。师往依之。年十九为大僧。听圆觉。即能辩屈讲者。讲者叹曰。是齿少而识卓如此。我所有何足益之。通知之。使令游方。初谒梁山观禅师。问如何是无相道场。山指壁间观音像曰。此是吴处士画。师拟进语。山急索曰。此是有相。如何是无相者。于是悟旨于言下。拜起而侍。山曰。何不道取一句子。师曰。道即不辞。恐上纸墨。山笑曰。他日此语上碑去在。师献偈呈解。山称以为洞上之宗可倚。师亦自负。侪辈莫敢攀。一时声名藉甚。山殁。出山至大阳。谒坚禅师。坚欣然。让法席使主之。退处偏室。咸平庚子岁也。师神观奇伟有威重。从儿稚中。即日一食。自以先德付受之重。足不逾限。胁不至席者。五十年。浮山远公居众时。尝参师于大阳。师以腊高无可继法之人。一日喟然谓远曰。洞上一宗。如悬丝欲断。惟汝兴之。远曰。有平侍者在。师以手指𮌎云。平此处不佳。又捏拇指叉中。示之云。伊向去当死于此。于是以皮履布裰付远。嘱令求人。以天圣五年七月十六日。升座辞众。又三日作偈。寄王曙侍郎。偈曰。吾年八十五。修因至于此。问我归何处。顶相终难睹。掷笔而化。遗嘱云。瘗全身十年无难。当为大阳山打供入塔。后果为平侍所戕。平亦坐是返俗。流浪无依。为虎所食。师言验矣。远受大命。得青华严。转付履裰。嗣师法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元祐(一○三○~一○九五),俗姓王,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人。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慧南禅师法嗣。历住道林、玉涧、云居诸寺。哲宗绍圣二年卒,年六十六。《禅林僧宝传》卷二五、《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偈四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五
禅师名元祐。
王氏。
信州上饶人也。
年十三。
师事博山承天沙门齐晟。
二十四得度具戒。
时南禅师在黄檗。
即往依之。
十馀年。
智辩自将。
气出流辈。
众以是悦之少。
然祐不恤也。
南公殁。
去游湘中。
庐于衡岳马祖故基。
衲子追随。
声重荆楚间。
谢师直守潭州。
欲禅道林之律居。
尽礼致祐。
为第一世。
祐欣然肯来。
道林蜂房蚁穴。
间见层出。
像设之多。
冠于湘西。
祐夷廓之。
为虚堂为禅室。
以会四海之学者。
役夫不敢坏像设。
祐自锄弃诸江曰。
昔本不成。
今安得坏。
吾法尚无。
凡情存圣解乎。
六年而殿阁崇成。
弃之去游庐山。
南康太守陆公畤。
请住玉涧寺。
徐王闻其名。
奏 赐紫方袍。
祐作偈辞之曰。
为僧六十鬓先华。
无补空门愧出家。
愿乞封回礼部牒。
免辜庐老衲袈裟。
人问其故。
祐曰 人主之恩。
而王者之施。
非敢辞以近名也。
但以法未等耳。
昔惠满不受宿请。
曰。
天下无僧。
乃受汝供。
满何人哉。
王安上者舒王之弟。
问法于祐。
以云居延之。
祐曰。
为携此骨。
归葬峰顶耳。
登舆而去。
疾诸方死必塔者曰。
山川有限。
僧死无穷。
它日塔将无所容。
于是于开山宏觉塔之东。
作卵塔曰。
凡住持者。
非生身不坏。
火浴雨舍利者。
皆以骨石填于此。
其西又作卵塔曰。
凡僧化。
皆以骨石填于此。
谓之三塔。
绍圣二年七月七日。
夜集众说偈而化。
时秋暑方炽。
而颜如生。
阇维得五色舍利。
有光吞饮映夺。
久乃灭。
山林忽皆华白。
阅世六十有六。
坐四十有二夏。
祐清癯发白不剪。
风度英特。
说法好讥呵诸方。
雅自称王祐上座云。
赞曰。
余少时游庐山。
谒公于玉涧道林堂。
是时公方病起。
扶杖出依绳床。
瘦骨尽露。
神观超诣。
如世所画须菩提。
所示数语。
皆可诵。
呜呼今无复见此老矣。
其所施为。
补丛林甚多。
特载其一二。
矫蔽彰著者。
以激后学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本莹,字大云,姓王氏,重庆人。
幼清警绝俗,年十九,依莲城镇国师剃度,已受具戒于德山嵩,踰年往参破山,随命给侍。
值山迁化,门徒散处,莹慕江南之胜,乃出三峡,度潇湘,历金陵,溯钱塘,所至丛林耆宿靡不参请。
康熙初,海宇载宁,佛法复兴,宏觉国师提唱平阳。
庚戌春,莹走谒之,一见契合,执役五载,遂授衣拂。
已而闻雁山奇秀,欲住诛茅,偶因失道回憩江心,顾瞻释迦古像,恍若再来,私谓“此地为真歇了祖道场,荒芜五百馀载,傥再立刹竿,吾愿毕矣。
”寺有住持,曰元奇,一见契若水乳,走恳当道,请主院事。
时变乱初平,物力维艰,堂庑倾圯,从事修饰,所费实繁,但把茅覆顶,道以人传,徒事铺张,亦为物碍,乃涂泥编竹,斗室萧然,败衲破罂,吟咏自得。
客至,清谈竟日,夜则焚香跌坐而已。
癸巳冬,返杭之东园。
东园者,莹旧隐处也,居园三年,忽告众曰:“我西归矣。
”众惊问故,莹莞尔曰:“缘尽则行,何常之有?
”说偈而逝,偈曰:五十一年,惺惺寂寂。
日面月面,山青水碧。
乙丑正月二十六日也。
年五十有一,腊三十有二,荼毗收舍利无算。
弟子元日迎灵骨,塔于永嘉莲花峰下,周天锡为之铭,文具《山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0—1358 【介绍】: 元僧。
庆元奉化人,字古鼎,俗姓应。
年五十四始出主隆教寺,迁杭州径山,赐号慧性宏觉普济大师。
有《古鼎外集》。
元诗选
祖铭,字古鼎,奉花应氏子。年十八,从金峨横山锡公学出世法,二十五得度。竺西坦公主天童,使掌书记,后遍参诸尊宿,闻元叟在灵隐,往谒焉。言下豁然开悟,元统元年,始自径山出住昌国之隆教,迁普陀,复迁中天竺。至正七年,还主径山,锡号慧性文敏宏学普济禅师。十七年,退居妙明庵。十九年书偈而逝,有《四会语录》暨外集若干卷,古鼎洞彻玄微,踔厉纵横,袁伯长、胡汲仲、黄晋卿、虞伯生、欧阳原功皆称慕之。原功赠诗,有「上人能举龙文鼎,坐断淩霄第一关」之句。初在中竺时,有童子仇姓者,从师荷包笠。夜宿苏之承天寺,见空中有一宝鼎。左右翼卫皆天神,曰:「天帝以此鼎还赐径山。」诘旦以事质其僧,曰:「此必古鼎师还迁径山也。」俄而径山命下,闻者异之。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铭。临济十五世孙。四坐道场。将示寂。谓其徒曰。观世音持莲华至矣。安坐而逝。火化。舌根齿牙数珠不坏。五色舍利无数。国史危先生为之碑。有四会语录行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祖铭。字古鼎。奉化应氏子。幼颖悟。不近荤食。稍长学通百氏书。而尤嗜佛典。年十八厌处尘俗。从金峨锡公。学出世法。二十五得度受具戒。出游诸方。首依竺西坦公。掌记室。复走闽浙。多所参访。莫有契者。时元叟在灵隐。师往谒焉。一语之下。遂坦然无疑滞。久之。臻其阃奥。一时德誉蔼著。所与交游。皆雅望之士。去留为丛林重轻。而师愈谦抑自持。有以舆从为相迎者。悉谢绝之。唯杖履而已。顺帝元统元年。师五十有四。始自径山出。住昌国之隆教。学者不惮步险。争愿趋往座下。后八年。迁普陀。浙东都元帅完者都公。威震海上。而于师至礼甚恭。日本商航。数奉国命。盛赍金币来聘。师每避去。未几。迁中天竺。至正七年。还主径山。师在中竺时。有童子仇姓者。从师荷包笠。夜宿苏之承天寺。见空中有一宝鼎。左右翼卫皆天神。若有所告曰。天帝以此鼎。还赐径山。诘旦以事质。其僧曰。此必古鼎师。还迁径山也。因与之俱来。为求给役。俄而径山命下。闻者异之。朝廷以师法席之盛。锡号慧性文敏宏学普济禅师。十一年。颖豪乱作。师治妙明庵于放生池上。曰。吾将老于是。十七年。杭再受兵。师退而庵居。又数月。苗獠焚掠径山。丞相达识帖木迩。延师入云居庵。暇则诣师问道。请礼弥笃。一日请看经次。师惟默坐。公问。长老何不看经。师云。寻行数墨为看经耶。公无语。师翻经云。老僧看经。看经去也。公以手覆经云。请与说破。师云。伊尹周公阿谁做。公遂领悟。已而示微疾。更衣危坐。致书丞相。嘱以外护佛法之意。俄而指语其徒曰。观世音金台至矣。吾平生兼修之功。有验也。乃大书偈曰。生死纯真。太虚纯满。七十九年。摇篮绳断。书已掷笔而逝。留七日。颜貌如生。行院概郡府官僚。设俎奠于道。茶毗。舌根数珠不坏。得五色光舍利无算。建塔于径山及隆教普陀青山。有四会语录。暨外集若干卷。传于世。师意度直率。不为缘饰。居处物用。清苦淡泊。晨兴盥颒以至浣濯。未尝役童仆。自幼至耆年。未尝少休。修净业礼观音像。日必千拜。而于大法。洞彻玄微。开示直截。踔厉纵横。应变无穷。虽门庭峻拔。若不可少杀。随其夙器。慈悲诱掖成就为多。至于文学。乃师之世业。里中袁文清公桷。金华胡公长孺。黄公溍。蜀郡虞文靖公集。长沙欧阳公玄。咸称慕之。见诸文字者。举可徵已。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古鼎禅师。讳祖铭。出于四明应氏。风骨轩昂。谈论超人意表。得道于元叟端公。出世。谈禅之会有四。皆名山广泽之中。四众围绕。其升堂入室之鼓。日不停声。当是时。六宗之徒。互相犯诤。铭著书千百言以解之。声达朝廷。朝廷赐铭号。曰慧性文敏弘学普济禅师。丛林共美其功。楚石琦有语曰。具眼宗师。超方哲匠。传列祖之灯。息六宗之抗。身非身相非相。天教擎在千峰上。盖铭初与楚石。同参元叟端。端公喜怒不测。所举者皆流俗鄙事。所诃者皆贤圣章句。铭大疑之。乃诣端公之室。端呵呵大笑。铭曰。自远趋风。师何谑耶。端公蓦起顿足曰。山僧罪过不少。铭瞠愕而却。会书记寮虚职。林首座知铭。欲举铭补之。端曰。见弹而求鸮炙。不亦早乎。林曰。何谓也。曰。待渠识得西来意方可耳。不然流成文字蠹鱼。何益哉。铭闻大惭陨涕。自誓求决大事。一日参罢。铭复进曰。黄龙南倾心。请益于慈明。慈明屡诟骂之。何也。端曰。赵州道。台山婆子。被我勘破。与慈明笑曰。是骂耶。为复肝胆相似。为复鼻孔不同。铭曰。一对无孔铁锤。曰。南立悟去。又且如何。铭曰。病眼见空花。端曰。金沙混杂。政未得在。铭又拟进语。端震声喝之。铭失声笑曰。祖铭此回做得书记也。端公亦笑而许之。住后僧问。如何是佛。铭曰。秤锤蘸醋。又曰。如何是佛向上事。铭曰。仰面不见天。僧曰。云门乾矢橛。又作么生。曰。不是好心。僧曰。乾矢橛与秤锤蘸醋。相去多少。曰。镬汤里𨁝跳。僧又拟问。铭便喝。铭言行平易。不以绳墨制学者。尝曰。沧海有择流之心。则成牛迹。春日有偏炤之意。仍似萤光。所以大冶烹金。不须九转。众生成佛。只在刹那。分之别之。远之弃之。岂大慈长者之心哉。晚住径山。禅流益心归之。恕中愠。早受业于元叟。既出游方。闻铭继径山之席。乃归访铭。铭请愠归蒙堂。间与商确古今。于是二公互相肯可焉。及愠出世灵岩。法嗣紫箨道公。铭复称之。或曰。愠公向亲先老人。今其背德承绍无名老衲。师反奖之。何也。铭曰。不然。当今吾老人之望。故重天下矣。裨贩之徒。往往承虚接响。愠公得意于紫箨。不以声名而忘其本。节操如此。岂可及哉。铭年垂耄。爱携衲子山游。不计远近。意得即到。归便高枕。鼻息如雷。一日命侍者遍插香。声钟告寂。众趋绕之。铭则宴然侧身长往矣。有遗偈曰。生死纯真。太虚纯满。七十九年。摇篮绳断。其门下继居径山者。象源淑也。居径山。百尔躬先率之。勤奋乃言。先老人。弗以絮务劳贤者。淑曰。安有贤者。而弗劳乎。于是。冰风四峻。廉士大集。一日趋出门。大叫曰。杀来了。杀来了。众惊集。淑乃庄立蜕去。其次门人力金者。主持天界。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