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道膺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禅僧。
云居道膺,又曾参夹山善会、径山洪諲。
后归浙中,住杭州(一作越州)佛日寺,世称佛日和尚。
祖堂集》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二〇、《五灯会元》卷一三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僧。
嗣洞山法嗣云居道膺
后住洪州凤栖山同安寺。
世称同安和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7—928 【介绍】: 五代时僧。
镇州常山人。
俗姓李。
幼于本州万岁寺出家,习学律典。
后转依禅宗,历诣云居道膺、雪峰义存,终嗣玄沙师备。
后住漳州罗汉院,世称地藏和尚。
其门人文益,开法眼宗。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桂琛俗姓李氏。常山人。幼投本郡万岁寺。依无相大师出家。后住漳州龙溪罗汉院。后唐天成三年卒。年六十二。清泰二年谥真应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四
禅师名桂琛。生李氏。常山人也。幼卓越。绝酒胾。见万寿寺无相律师。即前作礼。无相拊其首曰。若从我乎。乃欣然依随之。父母不逆也。年二十馀。即剃发为大僧。无相使习毗尼。一日为众升堂。宣戒本布萨已。乃曰。持犯但律身而已。非真解脱也。依文作解。岂发圣乎。一众愕然。琛顾笑。为无相。作礼辞去。无相不强。初谒雪峰存公。不大发明。又事玄沙。遂臻其奥。与慧球者齐名。号二大士。琛能秘重大法。痛自韬晦。然丛林指目。以为雪峰法道之所寄也。漳州牧王公。请住城西石山。十馀年。迁止罗汉。破垣败箦。人不堪其忧。非忘身为法者。不至。僧问。如何是罗汉一句。曰我若向汝道。却成两句。又问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是甚字。琛曰。汝不识此字耶。曰不识。琛曰。看取其下注脚。琛尝垂头。颓然坐折木床。见僧来。即举拂子曰。会么。对曰。谢和尚指示学人。琛曰。见我竖起拂子。便道指示学人。汝每日见山见水。可不指示汝耶。又见僧来。举拂子。其僧礼拜称赞。琛曰。见我竖起拂子。便礼拜赞叹。那里扫地。竖起扫帚。为甚不赞叹。有僧来报。保福迁化也。琛曰保福迁化。地藏入塔。琛时住地藏。乃石山也。于时学者莫测其旨。琛悯之为作明道偈。其词曰。至道渊旷。勿以言宣。言宣非指。孰云有是。触处皆渠。岂喻真虚。真虚设辨。如镜中现。有无虽彰。在处无伤。无伤无在。何拘何碍。不假功成。将何法尔。法尔不尔。俱为唇齿。若以斯陈。埋没宗旨。宗非意陈。无以见闻。见闻不脱。如水中月。于此不明。翻成剩法。一法有形。翳汝眼睛。眼睛不明。世界峥嵘。我宗奇特。当阳显赫。佛及众生。皆承恩力。不在低头。思量难得。拶破面门。盖覆乾坤。快须荐取。脱却根尘。其如不晓。谩说而今。后唐天成三年戊子秋。琛复至闽城旧止。遍游近城诸刹。乃还示微疾。沐浴安坐而化。阅世六十有二。坐四十二夏。阇维收舍利建塔。有得法上首。清凉益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生常山之李氏。
童时即笃志离俗。
亲戚乡党皆莫之从。
年且弱冠。
乃获为郡之万寿寺无相大师弟子。
既登戒品。
方学毗尼。
叹曰。
此岂足以臻观脱哉。
于是南谒云居雪峰。
抵玄沙。
沙问云。
三界惟心。
汝作么生会。
琛指椅子云。
和尚唤这个作什么
沙曰椅子。
琛云。
和尚不会。
沙曰。
我唤作竹木。
汝唤作什么
琛云桂琛亦唤作竹木。
沙云尽大地觅一个会佛法底人不可得。
自是玄沙每诱迪学者。
出诸三昧。
皆命琛为助发。
于是漳牧王公。
建地藏精舍。
而请驻锡焉。
久之徙居罗汉院。
上堂。
宗门玄妙为当只恁
更别有奇特。
若别有奇特。
汝且举看。
若无。
不可只将三个字。
便当却也。
三个字谓宗教乘而已。
尔若道著宗乘。
便是宗乘。
若道著教乘。
便是教乘。
禅德佛法元来。
由尔口里安立名字。
尔向这里。
说圆说顿。
说实说常。
禅德尔把什么作圆作顿。
作实作常。
傍家行脚。
理须甄别莫相理没。
珍重。
问如何是罗汉家风。
答不向尔道。
问因甚不向学人道。
答是我家风。
问如何是沙门正命食。
答吃得
曰欲吃此食。
作何方便。
答塞却汝口。
问如何是十方眼。
答时上眉毛。
天成三年。
戊子秋示疾数日安坐而终。
寿六十二。
腊四十。
茶毗于城西院之东冈。
建塔葬舍利于院之西。
则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
琛无恙时。
鼓山神晏尤见重于王氏。
以他事胁令舍玄沙嗣雪峰。
琛终不变。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桂琛。
俗姓李氏。
常山人也。
甫作童儿笃求远俗。
斋茹一餐调息终日。
秉心唯确乡党所钦二亲爱缚而莫辞。
群从情缠而难脱。
既冠继踰城之武。
求师得解虎之俦。
乃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矣。
初登戒地例学毗尼。
为众升台宣戒本毕。
将知志大安拘之于小道乎。
乃自诲曰。
持犯束身非解脱也。
依文作解岂发圣乎。
于是誓访南宗程仅万里。
初谒云居后诣雪峰玄沙两会。
参讯勤恪。
良以嗣缘有在。
得旨于宗一大师。
明暗色空廓然无惑。
密行累载处众韬藏。
虽夜光所潜而宝器终异。
遂为故漳牧太原王公诚请。
于闽城西石山建莲宫而止。
驻锡一纪有半。
来往二百众。
琛以秘重妙法罔轻示徒。
有密学恳求者时为开演。
后龙溪为军倅勤州太保琅琊公志请。
于罗汉院为众宣法。
讳让不获。
遂开方便。
不数载南北参徒丧疑而往者不可殚数。
有角立者。
抚州曹山文益江州东禅休复。
咸传琛旨。
各为一方法眼。
视其子则知其父矣。
以天成三年戊子秋。
复届闽城旧止。
遍玩近城梵字。
已俄示疾数日安坐告终。
春秋六十有二。
僧腊四十。
遗戒勿遵俗礼而棺而墓。
于是茶毗于城西院之东岗。
收其舍利建塔于院之西。
禀遗教也。
则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
琛得法密付授耳。
时神晏大师王氏所重。
以言事胁令舍玄沙嗣雪峰。
确乎不拔。
终为晏谗而凌轥。
惜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俗姓李。
常山人。
童儿便求远俗。
斋茹一餐。
秉心唯确。
二亲爱缚。
继踰城之武。
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
登戒地。
学毗尼。
乃自诲曰。
持犯束身。
非解脱也。
依文作解。
岂发圣乎。
于是誓访南宗。
程仅万里。
初谒云居
后诣雪峰。
参讯勤恪。
得旨于宗一大师。
明暗色空。
廓然无惑。
密行累载。
处众韬藏。
遂为故漳牧。
太原王公。
诚请于闽城西石山。
建莲宫而止。
驻锡一纪有半。
来往二百众。
琛以秘重妙法。
罔轻示徒。
有密学恳求者。
时为开演。
后龙溪为军[亻䘚]勤州大保琅琅公。
志请于罗汉院为众宣法。
遂开方便。
不数载南北参徒。
角立。
抚州曹山文益。
江州东禅林。
复咸传琛旨。
各为一方法眼。
天成三年。
戊子秋俄示疾数日。
安坐而终。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九
禅师名道简。
其先范阳人。
史失其氏。
天姿粹美。
闲静寡言。
童子剃落。
受满分戒。
遍游丛席。
造云居。
膺禅师
与语连三日。
大奇之。
而诫令。
刻苦事众。
于是简躬探井臼。
司樵㸑。
遍掌寺务。
不妨商略古今。
众莫有知者。
以腊高为堂中第一座。
先是高安洞山。
有神灵甚。
膺公住三峰时受服役。
既来云居
神亦从至。
舍于枯树之下。
而树茂。
号安乐树神。
属膺将顺寂。
主事僧白曰。
和尚即不讳。
谁可继者。
曰堂中简。
主事僧意不在简。
谓令拣选。
可当说法者。
佥曰第二座可。
然且摄礼。
先请简。
简岂敢当也。
既申请。
简无所辞让。
即自持道具。
入方丈。
摄众演法自如。
主事僧大沮。
简知之。
一夕遁去。
安乐树神者号泣。
诘旦众追至麦庄。
悔过迎归。
闻空中连呼。
曰和尚来也。
僧问。
如何是和尚家风。
曰随处得自在。
问维摩岂不是金粟如来。
曰是。
曰为什么却在释迦会下听法。
曰他不争人我。
问如何是朱顶王菩萨。
曰问这赤头汉作么。
问横身盖覆时如何。
曰还盖得么。
问蛇子为什么吞却蛇。
师曰。
在理何伤。
问诸佛道不得处。
和尚还道得么。
曰汝道。
什么处诸圣道不得。
问路逢猛虎时如何。
曰千人万人不逢。
偏汝便逢。
问独宿孤峰时如何。
曰闲著七间僧堂不宿。
阿谁教汝孤峰独宿。
问古人云。
若欲保任此事。
直须向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里行。
意旨如何。
曰高峰深海迥绝孤危。
似汝闺閤中软暖么。
又问。
丛林多好论。
尊贵边事如何。
曰要汝知大唐天子不书断。
会么。
简契悟精深。
履践明验。
而对机应物。
度越格量。
天下宗之。
师寿八十馀。
无疾而化。
庐州帅张崇为建塔于本山。
赞曰。
大阳明安。
尝疏药山之语曰。
高高山上标不出。
深深海底藏不没。
其儿孙遵承之。
以为妙得其旨。
及闻云居之言。
则如真虎踞地而吼。
百兽震恐。
乃悟明安所示。
盖裴旻之虎也。
予为作偈曰。
高高山上立。
深深海底行。
道人行立处。
尘世有谁争。
无间功不立。
渠侬尊贵生。
詶君颠倒欲。
枯木一枝荣。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道简。
其先范阳人。
史失其氏。
天姿粹美。
闲静寡言。
童子剃发。
受满分戒。
遍游丛席。
造云居谒膺禅师
与语连三日。
大奇之。
戒令刻苦事众。
遂躬操井臼。
司樵爨。
遍掌寺务。
不妨商略古今。
众莫有知者。
以腊高为堂中第一座。
先是高安洞山。
有神灵甚。
膺公往三峰。
时受服役。
既来云居
神亦从至。
舍于枯树下。
树茂。
号安乐树神。
属膺将顺寂。
主事僧白曰。
和尚即不讳。
谁可继者。
曰。
堂中简。
主事僧。
意不在简。
谓令拣选可当说法者。
佥曰。
第二座可然。
且摄礼先请简。
简岂敢当也。
既申请。
简无所辞让。
即自持道具入方丈。
摄众演法自如。
主事僧大沮。
师知之。
一夕遁去。
安乐树神号泣。
诘旦众追至麦庄。
悔过迎归。
闻空中连呼。
曰和尚来也。
僧问。
如何是和尚家风。
曰。
随处得自在。
问维摩岂不是金粟如来。
曰是。
曰。
为甚么却在释迦会下听法。
曰。
他不争人我。
问如何是朱顶王菩萨。
曰。
问这赤头汉作么。
问横身盖覆时如何。
曰。
还盖得么。
问蛇子什么吞却蛇师。
曰。
在理何伤。
问。
诸佛道不得处。
和尚还道得么。
曰。
汝道什么处道不得。
问。
路逢猛虎时如何。
曰。
千人万人不逢。
偏汝便逢。
问。
独宿孤峰时如何。
曰。
闲著七间堂。
谁教汝孤峰独宿。
问。
古人云。
若欲保任此事。
直须向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里行。
意旨如何。
曰。
高峰深海。
迥绝孤危。
似汝闺阁中软暖么。
又问。
丛林多好论尊贵边事如何。
曰。
要汝知大唐天子。
不会书断会么。
简契悟精深。
履践明验。
而对机应物。
度越凡量。
天下宗之。
寿八十馀。
无疾而化。
庐州帅张崇。
为建塔本山。
系曰。
有同安丕禅师者。
与师同为膺公嫡嗣。
难兄弟也。
丕之嗣曰同安志。
志之嗣曰梁山缘观。
自丕。
自观。
皆失考生。
缘不及传。
观之子。
则为大阳玄矣。
别具膺公
见宋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号湛堂,俗姓梁,兴元(今陕西汉中)人。初住豫章云岩寺,移居隆兴府泐潭寺。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五十五。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兴元府唐固(今陕西南郑)人。八岁辞亲从沙门虚普游,后师真净。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见《石门文字禅》卷三○《泐潭准禅师行状》。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文准。
兴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见佛像辄笑。
童牙不喜闻酒胾。
金仙寺沙门虚普乞食至其家。
师膺门酬酢。
始老成。
时年八岁。
即辞父母。
愿从普。
归授以法华经。
伊吾即上口。
元丰僧检童子较所习。
以籍名失后度。
师艺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陕西经略范公过普庐。
普腊高。
应对领略。
师侍其傍。
伸辩详明。
进止可喜。
范公欲携与俱西。
师辞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学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阴奇其语。
度以为僧。
剔发。
既往依梁山乘禅师。
呵曰。
驱乌未受戒。
敢学佛乘乎。
师捧手曰坛场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惊。
师笑曰。
虽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师。
遍游成都讲肆。
唱诸部纲目。
即弃去曰。
吾不求甚解去。
师昙演佳其英特。
抚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开士。
若沩山真如九峰真净者。
可往求之。
师拜受教。
与同学志恭。
诣大沩。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见真净。
问曰。
甚处来。
曰。
兴元府。
问。
近离甚处。
曰。
大仰。
问。
夏在甚处。
曰沩山。
真净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师罔然。
真净呵曰。
适来句句。
无丝毫差错。
灵明天真。
才说个佛手。
便成隔碍。
病在什么处。
师曰不会。
净曰。
一切见成。
更教谁会。
师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随。
真净晚居泐潭。
师一日举杖决渠。
水溅衣。
因大悟。
走叙其事。
真净骂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迹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守豫章。
仰其风。
请开法于云岩。
未几。
殿中监范公帅南昌。
移居泐潭。
师辞辩注射。
迅机电扫。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数千指。
自号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条拄杖。
佛来也打。
祖来也打。
不将元字脚涴汝枯肠。
如此临济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师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离甚处。
曰。
庐山归宗。
师云。
宗归何处。
僧曰。
嗄。
师云。
虾蟆窟里作活计。
僧云。
和尚何不领话。
师曰。
是你岂不是从归宗来。
僧云。
是。
师曰。
驴前马后汉。
问。
第二上座近离甚处。
僧曰。
袁州。
师云。
夏在甚处。
曰。
仰山。
师曰。
还见小释迦么。
僧云。
见。
师曰。
鼻孔长多少。
僧拟议。
师云。
话堕阿师。
问。
僧你来作么。
曰。
特来问讯和尚。
师云。
云在岭头闲不彻。
水流涧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师曰。
马大师为什么从阇黎。
脚跟下走过。
僧无语。
师云。
却是阇梨谩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时如何。
师云。
洞庭湖里倒撑船。
云居先驰到。
师问。
未离欧阜。
文彩已彰。
既到宝峰。
如何吐露。
驰云。
目前有路。
师举起书云。
既是云居底。
为甚在宝峰手中。
驰云。
兵随印转。
将逐符行。
师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驰拟议。
师曰。
想先驰只有先锋。
且无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问。
自甚么处去。
座云。
拟与和尚商量一事。
师云便请。
座曰。
东家杯柄长。
西家杓柄短。
师云。
为甚拈起。
巩县茶瓶。
却是饶州瓷碗。
座云。
临崖看浒眼。
特地一场愁。
师云。
达磨大师叶屈。
座吐舌而退。
师在分宁。
遇死心和尚。
问。
你此回到山里么。
师云。
须去礼拜师兄。
心云。
你来时善看方便。
师曰何故。
心云。
我黄龙路滑。
师云。
曾跶倒几人来。
心云。
你未到黄龙。
早脚涩也。
师云。
和尚何得闭门相待。
死心又问。
准老你安许多僧。
只是聚头打閧了噇饭。
你毕竟将何为人。
师云。
因风吹火。
心云。
乱糺作么。
师云。
从来有些子。
师却问。
和尚山中安多少众。
心云。
四百人尽是精峭衲子。
师云。
师子窟中无异兽。
心云。
你来时也须照顾。
师云。
也待临时。
心云。
临时作么生。
师云。
唤来洗脚。
心云。
你川僧家开许大口。
师云。
准上座从来如此。
心云。
三十年弄马骑。
问僧。
乡里甚处。
云青州。
师云。
近离甚处。
云云居。
师云安乐树下道将一句来。
僧无语。
师却问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却请和尚道。
师云。
向北驴似马大。
僧云。
与么那。
云。
你鼻孔为甚在宝峰手里。
僧便喝。
师云。
水里火发。
见僧看经。
问。
看什么经。
曰。
金刚经。
师云。
经中道。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师云。
为什么云居山高。
宝峰山低。
僧云。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师曰。
你却做得个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师云。
且放你鼻孔出气。
一日廊下见僧。
问。
你还会也未。
僧云。
不会。
师曰。
左青龙右白虎。
僧云。
久向宝峰。
元来只是个卖卜巡官。
师乃点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汉败阙也。
师云。
路逢剑客须呈剑。
师问僧。
安乐
僧云。
无事。
师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审某甲有甚事。
师云。
近日上蓝金刚兴。
天宁土地相打。
僧无语。
师云。
元来无事。
问僧。
如何是上座得力处。
僧便喝。
师云。
好好相借问。
何得恶发。
僧又喝。
师云。
元来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师低头。
嘘一声。
僧云。
放过一著。
师云。
遮里不可放过。
随后便打。
师普说次。
众欲散。
忽问僧。
明来明打。
暗来暗打。
你作么生会。
僧便喝。
师云。
点即不到。
僧又喝。
师云。
到即不点。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来时。
又作么生。
师云。
今日天寒。
且归堂向火。
随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宝峰一夜睡不著计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总思量不就。
而今临时逼节。
事出急家门。
遂拈起拂子云。
准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权将供养大众。
乃掷下云。
竹根棕叶麻绳击。
样度天然别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𥨊疾。
首座问。
和尚近日尊位如何。
师云。
跛驴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药。
师云。
朽木搭桥。
座云。
也知和尚不解忌口。
师云。
你作么生。
座拟进语。
师云。
你也好吃一服药。
以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说偈而化。
阅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夏。
灵骨舍利塔于石门之南原。
丞相张无尽制其碑。
谏议洪驹父叙语录。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门弟德洪觉范纪师行实。
其高道硕德。
可想见矣。
赞曰。
云居真牧和尚谓人曰。
出关走江淮。
阅三十年。
参一十八人善知识。
于中无出佛果佛眼死心灵源湛堂五大士而已。
诚哉斯言。
盖真正宗师。
考其全才。
如此之难。
若佛果佛眼死心灵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独湛堂开法日浅。
未有继其高躅者。
然览其遗编。
想其𮌎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觉范称准于真净之门。
所谓家名辩才气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
共 15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