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法钦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引用典故:飞锡 种杏
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一作间)兰若秋风晚。
一老犹鸣日暮钟,诸僧尚乞斋时饭。
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
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
如来自灭度之后。以心印相付嘱。凡二十八祖至菩提达摩。绍兴大教。指授后学。后之学者。始以南北为二宗。又自达摩三世传法于信禅师。信传牛头融禅师。融传鹤林马素禅师。素传于径山。山传国一禅师。二宗之外。又别门也。于戏。法不外来。本同一性。惟佛与佛。转相證知。其传也。无文字语言以为说。其入也。无门阶经术以为渐。语如梦觉。得本自心。谁其语之。国一大师其人矣。大师讳法钦。俗姓朱氏。吴都昆山人也。身长六尺。色像第一。修眸莲敷。方口如丹。嶷焉若峻山清孤。泊焉若大风海上。故揖道德之器者。识天人之师焉。春秋二十有八。将就宾贡。途经丹阳。雅闻鹤林马素之名。往申款谒。还得超然自诣。如来密印。一念尽传。王子妙力。他人莫识。即日剃落。是真出家。因问以所从。素公曰。逢径则止。随汝心也。他日游方至馀杭西山。问于樵人。曰此天目山之上径。大师感鹤林逢径之言。知雪山成道之所。于是荫松藉草。不立茅茨。无非道场。于是宴坐之久。邦人有搆室者。大师亦因而安处。心不住于三界。名自闻于十方。华阴学徒。来者成韨矣。天宝二祀。受具戒于龙泉法崙和尚。虽不现身意。亦不舍外仪。于我性中。无非自在。大历初。代宗睿武皇帝高其名而徵之。授以肩舆。迎于内殿。既而幡幢设列。龙象围绕。万乘有顺风之请。兆民渴洒露之仁。问我所行。终无少法。寻制于章敬寺安置。自王公逮于士庶。其诣者日有千人。司徒杨公绾。情游道枢。行出人表。大师一见于众。二三目之。过此默然。吾无示说。杨公亦退而叹曰。此方外高士也。固当顺之。不宜羁致。寻求归山。诏允其请。因赐策曰国一大师。仍以所居为径山寺焉。初大师宴居山林。人罕接礼。及召赴京邑。途经郡国。譬若优昙一现。师子声闻。晞光赴响者毂击肩摩。投衣布金者邱累陵聚。大师随而檀施皆散之。建中初。自径山徙居于龙兴寺。馀杭者。为吴东藩。滨越西境。驰轺轩者数道。通滨驿者万里。故中朝衔命之士。于是往覆。外国占风之侣。尽此奔走。不践门阈。耻如瘖聋。而大师意绝将迎。礼无差别。我心既等。法亦同如。贞元八年岁在壬申十二月二十八夜。无疾顺化。报龄七十九。僧腊五十。先是一日。诫门人令设六斋。其徒有未悟者。以日暮恐不克集事。大师曰。若过明日。则无所及。既而善缘普会。珍供丰盈。大师意若辞诀。体无患苦。逮中宵。跏趺示灭。本郡太守王公颜即时表闻。上为歔欷。以大师元慈默照。负荷众生。赐谥曰大觉禅师。海内服膺于道者。靡不承问叩心。怅惘号慕。明年二月八日。奉全身于院庭之内。遵遗命也。建塔安神。申门人之意也。呜呼。为人尊师。凡将五纪。居惟一床。衣止一衲。冬无纩氎。夏不絺绤。远近檀施。或一日累千金。悉命归于常住。为十方之奉。未尝受施。亦不施人。虽物外去来。而我心常寂。自象教之兴。数百年矣。人之信道者。方悕畏于罪垢。爱见于庄严。其馀小慧。则以生灭为心。垢净为别。舍道由径。伤肌自疮。至人应化。医其病故。大师贞立迷妄。除其憃冥。破一切相。归无馀道。乳毒既去。正味常存。众生妄除。法亦如故。尝有设问于大师曰。今传舍有二使。邮吏为刲一羊。二使既闻。一人救。一人不救。罪福异之乎。大师曰。救者慈悲。不救者解脱。惟大师性和言。罕所论说。问者百千。对无一二。时證了义。心依善根。未度者道岂远人。应度者吾无杂味。日行空界。尽欲昏痴。珠现镜中。自然明了。或居多灵异。或事符先觉。至若饮毒不害。遇疾不医。元鹤代闇。植柳为盖。此昭昭于视听者。不可备纪。于我法门。皆为妄见。今不书。尊上乘也。弟子实相。门人上首。传受秘藏。导扬真宗。甚乎有若似夫子之言。庚桑得老聃之道。以吉甫连蹇当代。归依释流。俾筌难名。强著无迹。其词曰。
水无动性,风止动灭。
镜非尘体,尘去镜澈。
众生自性,本同诸佛。
求法妄缠,坐禅心没。
如来灭后,谁證无生。
大士密授,真源湛明。
道离言说,法润根茎。
师心是法,无法修行。
我体本空,空非实性。
既除我相,亦遣空病。
誓如乳毒,毒去味正。
大师得之,斯为究竟。
何有涅槃,适去他方。
教无生灭,道有行藏。
不见舟筏,空流大江。
苍苍遥山,成道之所。
至人应化,万物皆睹。
报尽形灭,人亡地古。
刻颂丰碑,永存涧户。
超然彼岸人,一径谢微尘。
见相即(一作想应)非相(一作想),观身岂是身。
空门性未灭,旧里化犹新。
谩指堂中影,谁言影似真。
惟圣作则,惟心应天,当务实以正本,岂尚文而致愆。
上顺帝心,但贵诚而不怠;
仰承乾造,讵饰诈以为先?
圣人考古建中,握符居上。
且谓一细民之行者,当率以正;
应上灵之心者,固非可妄。
由是宅大顺以昭事,尽至诚而寅亮。
遣伪之饰,恶真之丧。
天元贵信,我乃抱诚一以相符;
天道棐忱,我乃屏浮华而靡尚。
谅夫牧群灵之命,保重蓄之资。
顾洪造之非远,奉一心而敢欺?
志在顺纪,动皆秉彝。
斥虚诬而自任,与精祲以相推。
念高明之听卑,率由善应;
即真纯而履信,安在文为?
是何天之所应本于诚,民之所顺在乎德。
不可以矜忲干民之誉,不可以罔蔽违天之则。
所以推以悃愊,奉兹钦翼。
矫枉以归正,考宜而建极。
对明威而凝命,务达精衷;
体正观以宣猷,奚烦末饰?
得非应之以实者,顺天理以惟精;
应之以文者,违天心而足明。
违之则速彼谴告,顺之则享夫治平。
故我悉道钦承之意,都捐矫举之名。
至如宋景之言,退星不虚其应;
西邻之祭,受福盖主于诚。
由是虑善乾乾,饬躬亹亹,思正直以无贰,逞浮夸而失则。
岂期灵贶之鉴祐,保珍图于盛伟。
简于上帝,贵其约而不贵其华;
崇彼令仪,从其厚而不从其菲。
展矣哉!
恭己临下,畏天作君。
显中孚而上达,任至德以升闻。
禀成汤精一之志,体文王陟降之勤。
不然,安得圆穹助顺而应诚,翕臻景祐;
黎俗承风而化上,悉弭繁文?
宜乎前史著之而为规,后王奉之而有證。
恶文而实以为贵,任德而妖奚足胜。
夫然,本诚悫以御邦,自协天人之应。
事欲无蔽,心宜尽公。
既守正以宅志,遂生明而在躬。
祛一意之党偏,不私乎物;
照百为之情伪,罔汩于中。
若夫外交事变之繁,中固心诚之守,以谓虚己鉴物则枉直昭晰,挟情适事则是非纷纠。
欲庶理之皆辨,舍至公而则不。
中立不倚,始持正于群伦;
旁烛无疆,遂致明于万有。
无陂无侧,不阿不偏。
非妄恶也,恶其众之所弃;
非作好也,好其众之所贤。
盖依违牵制者固已去矣,则明白洞达者乃其自然。
百志惟宁,居绝倾邪之渐;
五綦不乱,遂观昭旷之先。
盖夫智因窒而后昏,性以私而有党。
爱憎既绝,则真伪必审;
取舍既平,则善恶不爽。
抱纯正以中执,涵机灵而内养。
所以主心善治,汤无蔽塞之忧;
道钦承,文有照临之广。
岂不以湛静者人之性,偏闇者性之情。
知静为本,故虚之则定;
知闇为害,故去之则明。
正厥心官,始闲邪而制物;
发为智烛,终迪哲以通诚。
大抵处有累之地者,莫不徇私;
对无穷之变者,鲜能不惑。
凡适理以非眩,由秉心之自克,得不保守天质,蹈行圣则。
周而不比,无一曲之蔽情;
静之徐清,有三知之入德。
因知心乃物之鉴,公为职之衡,系吝既屏,纯明自生。
以之察己则事至不惑,推而成务则物来敢名。
是故君子养源,于以致忠邪之判;
大人正己,岂徒无谮愬之行。
嗟夫,有为者易失其本心,无惮者或迷于至理。
故伾、文党与以丑正,恭、显庸回而嫉士,智尚昧于自保,识敢期于远视。
惟夫以公正为心,明则生矣。
国一禅师 南宋 · 李洪
七言绝句
蓬径安禅五百年,六时钟呗震诸天。
我来不问安心法,露柱风林说炽然。
携衾林下寺,借读碧云词。
窗迥月资白,林疏风起悲。
生平故耽此,坐久觉忘疲。
造请非吾事,幽期不在兹。
明月池头国一禅,残僧依旧占三椽。
薰风正绿门前树,积水都清涧下川。
坐断千峰因底事,身轻百劫本何缘。
箯舆有客登临久,斋罢茗盂香散烟。
东涧水,清且泚。
源远流长,波腾鼎沸。
从这里入,不知其几。
是则是,只如国一禅师经过梁溪,蓦将泗州大圣鼻孔一捏,直得无处出气。
为复压良为贱,为复神通游戏。
君子可入(径山佛智偃溪和尚至)
吴王铸剑处,榛莽无馀城。
福地岂终閟,重开似蓬瀛。
琳宫起璇榜,掩映千花明。
肃肃演朝仪,冠裳集群英。
欣欣祝圣釐,香芾下紫清。
神仙足官府,王者宜幽贞。
迩来领祠禄,有美兰厓生。
昂藏好丰采,潇洒不世情。
薰风送归帆,壮子一日行。
颇闻废亭侧,卞庙犹峥嵘。
凄凉六朝事,激烈千古名。
巍巍石城外,㶁㶁青溪声。
旧京多散局,何当濯尘缨。
相携此吊古,击节歌时平。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