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林甫

相关人物:共 56 位
共 5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七
明达师者。
不知其所来。
于阌乡县住万回故寺。
往来过客皆谒明达以问休咎。
明达不答。
但见其旨趣而已。
曾有人谒明达问曰。
欲至京谒亲。
亲安否。
明达授以竹杖。
至京而亲亡。
又有谒达者。
达取寺家马令乘之使南北驰。
驰讫勒去。
其人至京授采访判官。
乘驿无所不至。
又有谒达者。
达以所持杖画地为堆阜。
以杖撞筑之。
地因坑臼人不晓。
至京背有发肿。
割之血流迨地。
李林甫为黄门侍郎。
扈从西还谒达加秤于其肩。
至京而作相。
李雍门为湖城令。
达忽请其小马。
雍门不与。
间一日乘马将出。
马忽庭中人立寺门坠马而死。
如此颇众。
达又尝当寺门北望。
言曰。
此川中兵马何多。
又长叹曰。
此中触处总是军队。
及哥舒翰拥兵潼关拒逆胡。
关下阌乡尽为战场矣法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8 【介绍】: 唐虢州华阴人。
隋炀帝玄孙,杨隆礼子。
沉毅有才干,初为汝阳令,有能名。
以父有清白风,拜监察御史,知太府出纳。
在台数年,又专知杂事。
玄宗天宝间,擢为御史中丞,依旧知太府出纳,寻迁户部侍郎。
李林甫、王鉷不协,为其所构,赐死。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三
慎矜。
户部尚书隆礼子。
初为汝阳令。
迁侍御史。
天宝二年授谏议大夫。
擢御史中丞。
迁户部侍郎。
李林甫恶之。
作飞牒告慎矜谋反。
搒掠服之。
诏赐死。
宝应初复官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7—731 【介绍】: 唐河南洛阳人,先世范阳人,居河东,字道济,一字说之。
武则天时应诏对策乙等,授太子校书。
中宗时为黄门侍郎。
睿宗时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劝睿宗以太子李隆基监国。
玄宗开元初任中书令,封燕国公。
后历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朔方军节度使,奏罢边兵二十余万,又以府兵多逃亡,奏罢当番卫士,招募壮士以充宿卫。
再兼中书令,又为修书使,知丽正书院事。
长于文辞,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
李林甫所挤,罢相。
卒谥文贞。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7—730 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迁家洛阳(今属河南)。武后永昌中,中贤良方正科第一,授太子校书郎。转右补阙,预修《三教珠英》。累迁凤阁舍人。因持正不愿谄事张易之兄弟构陷魏元忠,忤武后旨,流配钦州。中宗复位,召为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睿宗景云二年(711),任宰相,监修国史。玄宗即位,因决策诛太平公主有功,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任中书令。后因与姚崇不和,出为相州、岳州刺史。开元九年(721),又召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俄授右丞相,至尚书左丞相。卒,谥文贞。生平详见张九龄《燕国公张公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祖言有《张说年谱》。说前后三度为相,掌文学之任凡30年,文辞俊丽,用思精密,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尤长于碑文墓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合称“燕许大手笔”。说诗朴实遒劲,贬岳州后,“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新唐书》本传)。原集30卷已佚,明人刻印《张燕公集》25卷。《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断句4,题1则。
唐诗汇评
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洛阳。天授元年(690)应制科举,授太子校书,转右补阙,预修《三教珠英》。擢右史、内供奉、凤阁舍人。为张易之所构,流钦州。中宗即位,召为兵部员外郎,历工、兵二部侍郎。睿宗景云二年,同平章事,监修国史。玄宗印位,以定策诛大平公主功拜中书令,封燕国公。与姚崇不协,出守相、岳二州。开元九年复入相,官至右丞相兼中书令。说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朝廷大手笔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有《张说之文集》三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五卷。
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一
说字道济。又字说之。其先范阳人。徙家河南之洛阳。弱冠应诏举。对策乙第。授太子校书。中宗朝历工部兵部侍郎。加宏文馆学士。睿宗景云二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尚书左丞。罢知政事。徵拜中书令。出为相州刺史。开元九年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为朔方军节度大使。十三年授集贤院学士知院事。将东封。授右丞相兼中书令。致仕。在家修史。十七年复拜尚书左丞相。加开府仪同三司。十八年卒。年六十四。追赠太师。谥曰文贞。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说)为文精壮,长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诗法特妙。晚谪岳阳,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之助。
《唐诗品》
燕公精藻逼人,敷华当世,文堪作拣,调亦含宫,于绮丽鲜错之中,有神悰独运之美。故时体稍变,适其旨趣。自岳州而后,声鬯益隆,华要并存,清辉四远。时称燕、许手笔,何惭何惑!惟古风凋委,差谢前流,综理遗篇,仅有《杂兴》一首,可窥曹谢,圭璋未合,良有馀恨。
诗薮
二张(按指说与九龄)五言律,大概相似于沈、宋、陈、杜,景物藻绘中,稍加以情致,剂以清空。学者间参,则无冗杂之嫌,有隽永之味。然气象便觉少隘,骨体便觉稍卑。品望之雌,职此故耶?
诗薮
燕国如《岳州燕别》、《深度驿》、《还端州》,始兴如《初秋忆弟》、《旅宿淮阳》、《豫章南还》等作,皆冲远有味,而格调严整,未离沈、宋诸公,至浩然乃纵横自得。
唐音癸签
张燕公说诗率意多拙,但生态不痴。律体变沈、宋典整前则,开高、岑清矫后规。
《诗源辨体》
张说五言律,才藻虽不及沈、宋,而声气犹有可取。至如“西楚茱萸节”一篇,则宛似少陵。排律尚多有失粘者。七言律气格苍莽,不足为法。
《载酒园诗话又编》
燕公大雅之才,虽轩昂不受羁绁,终带声希味澹之致。唯“秋风不相待,先到洛阳城”,未免与利齿儿竞慧,特其气浑,固不类中晚。
《唐诗观澜集》
燕公五排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时于坚壁中作浑脱舞。后人竭力效之,终不可至。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谢元晖,而词取排丽,深容苍态,自谢古人。惟古音璆然,有六朝遗则。名并燕、许,不独出廷硕一头。迁谪后词益以凄惋,人谓得江山之助,良不虚言。
《诗学渊源》
诗以七言为胜。初尚宫体,谪岳州后,颇为比兴,感物写怀,已入盛唐,苏顾不及也。
李瑛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 【介绍】: 唐宗室。
玄宗第二子。
本名嗣谦。
始封真定郡王,进封郢王,后立为皇太子。
母赵丽妃本伎人,有才貌,善歌舞,初得幸于帝,及武惠妃宠幸,丽妃恩弛,瑛颇怏怏,惠妃诉于帝,几废太子,以张九龄谏而止,及李林甫当国,卒遭害。
全唐文·卷一百
瑛。元宗第二子。本名嗣谦。景云元年九月封真定郡王。先天元年八月进封郢。开元三年正月立为皇太子。十年加元服。十三年改名鸿。二十五年改今名。武惠妃有宠。螫瑛。杨洄希旨。谮瑛将为乱。惠妃證成之。废为庶人。俄赐死城东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73—约742 【介绍】: 唐华州华阴人,名浚,以字行。
少好学,举进士。
中宗神龙元年进士,制举擢第,授宜兴尉。
姚崇执政,引为右拾遗,屡有疏谏。
玄宗开元中,为考功员外郎,累进给事中,典贡举,选人颇平允。
迁给事中,忤宰相李元纮,出为登州刺史,寻迁濮、汴。
二十年,擢为刑部侍郎,深见恩遇,改为太府卿。
张九龄入相,为尚书左丞,知吏部选。
李林甫排挤,出为洺州刺史,后移绛郡太守。
天宝元年,诏归东都养疾。
遂郁郁而卒。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
挺之名浚。
以字行。
华州华阴人。
举进士。
并擢制科。
开元中累官至尚书左丞。
出为洛州刺史。
徙绛州。
元宗欲大用。
李林甫所挤。
言其老病。
乃授员外詹事。
令诣东京就医。
郁郁成疾。
自为墓志。
与浮屠惠义善。
卒葬其塔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7—1502 【介绍】: 明江西广昌人,字廷秀,号椒丘,何文渊子。景泰五年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为刑部郎中,捕治锦衣卫卒,拒都指挥袁彬请嘱,由是知名。成化间,以河南按察使助都御史原杰招抚南阳流民,亲入山谷劝说,附籍者甚众。历山西巡抚、刑部侍郎。孝宗嗣位,辅臣万安、刘吉忌其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既而入为刑部尚书,有所施为,辄遭刘吉阻格,又遭忌者中伤,遂致仕归。博学多闻,为诗多援据典故。有《元史臆见》、《周礼集注》、《勋贤琬琰录》、《椒丘文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九
乔新字廷秀,一字天苗,江西广昌人,冢宰文渊子。
景泰甲戌进士,授南礼部主事。
改刑部,历员外、郎中,迁福建按察副使,改河南。
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迁刑部侍郎,进尚书。
卒赠太子少傅,谥文肃。
有《椒丘集》三十二卷。
(《双槐岁钞》:成化庚子,内阁刘吉丁外艰,诏赍以羊酒宝钞,起复视事如故。
吉三上疏辞,托贵戚万喜得不允,陈编修音上书劝其力辞,吉不答,人无改言者。
吉每谈笑对客,殊无戚容。
丁来,今上新政,科道交纠,万安,尹直以、次罢遣。
吉独不动,虑科道言之,乃倾身阿结,昏夜款门?
蕲免弹劾,建言欲超迁科道,待以不次之位。
弘治改元,风雹发自天寿山,毁瓦伤物,震惊陵寝,上戒谕群臣修省,遣官祭告。
于是左春坊庶子兼翰林侍读张升疏言应天之实,当以辅导之臣为先。
今天下之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以奸邪尚在枢机之地也。
因数吉十罪,且谓李林甫之蜜口剑腹,贾似道之牢笼言路,合而为一。
科道交章劾升,指为轻薄小人。
上命谪升南京工部员外郎。
其同乡何乔新赠以诗曰:「乡邦交谊最相亲,忍向离筵劝酒频。
抗疏但求裨圣治,论思端不忝儒臣。
自怜石介非狂士,任诋西山是小人。
暂别銮坡非远谪,莫将辞赋吊灵均。
」由是人目吉为「刘棉花」,以其耐弹也。
田按:尚书诗温雅有则,泽古者深,与凡响自别。)
维基
何乔新(1427年—1502年),字廷秀,江西广昌县人,官至刑部尚书,谥文肃。父亲何文渊,是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历任山东、四川等地的巡按御史。何乔新为何文渊的第三子,母亲揭氏。何乔新生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景泰五年(1454年)登进士第,景泰七年,授礼部主客司主事。天顺元年(1457年),父亲何文渊过世,完成丁父忧、丁母忧。一说天顺二年(1458年),何文渊的弟子揭稽上奏,举发何乔新等诸不法事,并逼其父自尽乔新反控揭稽在镇守广东时,曾代黄竑撰写易储之疏章。。日后何乔新再起为刑部陕西司主事。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出任福建按察副使,历官河南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有政绩。成化十六年(1480年),为右副都御史,同年11月赴晋任山西巡抚。成化十九年八月乙丑,户部侍郎李衍、刑部侍郎何乔新巡视边关。成化二十年(1484年)被明廷召回拜为为刑部右侍郎,奉命前往山西赈灾。成化二十一年春正月乙巳,明廷派遣侍郎李贤、何乔新、贾俊去陕西、山西、河南等地赈饥荒之灾。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孝宗继位,万安、刘吉忌之,外放至南京。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吏部尚书王恕举荐为刑部尚书,时人以「父子尚书」为美谈。刘吉叫唆御史邹鲁诬陷,弘治四年八月(1491年)辞官归里。弘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03年1月19日)卒。正德十一年(1516年),追赠太子太保,次年追谥文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7 【介绍】: 唐扬州江都人,字泰和。
李善子。
早擅才名,工文善书,尤长以行楷写碑,取法王羲之、献之而自具面目。
其父注《文选》,邕补益之,附事见义,两书并行。
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又官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性豪侈,不拘细行。
天宝时,为李林甫所忌,遭罗织,受杖死。
有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47 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李善之子。
少知名。
武后长安初李峤等荐其词高行直,授左拾遗。
中宗时,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参军事。
少帝唐隆元年(710)召为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
又贬崖州舍城县丞。
玄宗开元三年(715),入为户部郎中。
又出为括州司马,十三年,迁陈州刺史。
以贪赃枉法贬为钦州遵化县尉。
二十三年后,以军功累转括、淄、滑三州刺史。
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
六载(747)为李林甫所害。
官终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代宗时,追赠秘书监。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史会要》卷九,李昂《唐故北海郡守赠秘书监江夏李公墓志铭》。
邕以文名天下,尤长碑颂,其诗《六公咏》为杜甫所推重(见《八哀诗·秘书监江夏李邕》)。
精于书法,行草之名尤著。
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有文集70卷,已佚。
明人辑有《李北海集》。
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邕(678—747)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泰和,其祖父迁至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后又随父迁回江夏(今武昌)。历官左拾遗、户部郎中、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早具才名,能文能诗,《新唐书》著录《李邕集》七十卷。尤擅书法,所作碑文自书自刻,并以黄鹤楼传说取名号,传世碑刻中曾署名“黄仙鹤”,开以名胜或传说作名号之先例。自此后,以黄鹤(鹄)为名的人数十计。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李思训碑》等。
唐诗汇评
李邕(675-747),字太和,郡望江夏,后徙家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
父善注《文选》,人号“书簏”。
邕少知名,博闻强志。
长安初,召拜左拾遗。
中宗时,坐与张柬之善,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
玄宗即位,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贬崖州舍城丞。
开元三年召为户部郎中,贬为括州司马。
征为陈州刺史,又贬钦州遵化尉。
后历括、淄、滑、卫诸州刺史。
邕素负美名,为执政所忌,故屡遭贬谪。
天宝初,为汲郡、北海二郡太守,世称“李北海”。
宰相李林甫陷以罪,杖杀之。
邕久擅才名,尤长碑颂,有《李邕集》七十卷,已佚。
明人辑有《李北海集》。
全唐诗》存诗四首。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其《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谥议》,文士推重之。
新唐书本传
(李)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圭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净,乃召拜左拾遗。……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卢藏用尝谓:“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后卒如言。
石林诗话
李邕、苏源明诗中极多累句,余尝痛刊去,仅各取其半,方为尽善。
杜工部草堂诗话
金石录》曰:唐《六公咏》,李邕撰,胡履灵书。余初读杜甫《八哀》诗云:“朗咏《六公》篇,忧来豁蒙蔽。”恨不见其诗。晚得石本,其文辞高古,真一代佳作也。六公者,五下各为一章,狄丞相为一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定州义丰人,字洗心。
少以词学称,弱冠以制科登第。
睿宗景云初,姚崇用为监察御史,凡劾奏常先风教。
玄宗开元初,姚崇复用为给事中、中书舍人,论驳及诏诰皆援准古谊,朝廷大政必咨之,时号“解事舍人”。
出为汴州刺史,以清毅闻。
入为吏部侍郎。
以漏禁中语,贬为常州刺史。
后倚高力士助,为江南道采访使。
天宝初,召为太子少詹事。
李林甫恶,用为平阳太守,以黄老清静为治。
卒年七十二。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46 字洗心,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少以词学见称。武后圣历初(698),及进士第,授蒲州司法参军。睿宗景云二年(711),为监察御史。玄宗开元初,历司勋员外郎、金部员外郎、给事中,迁中书舍人。编次四库群书,浣为编修使,改秘书少监。十二年(724),出为汴州刺史。十四年,入拜尚书右丞,迁吏部侍郎。十七年,贬为高州良德丞,后移濠州、常州刺史。二十五年,迁润州刺史,充江南东道采访使。二十七年,复徙汴州刺史,充河南采访使。天宝元年(742),召为太子少詹事,留守东都。五载,出为平阳太守,卒于郡。肃宗时追赠礼部尚书。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八、卷一六。浣所作诗颇有情韵。《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三
浣字洗心。定州义丰人。圣历初进士。以拔萃补州司法参军。景云初官监察御史。开元中累擢秘书少监。出历濠常润三州刺史。徙汴州。充两道采访使。以老放归田里。天宝初召为太子少詹事。留司东都。卒年七十二。赠礼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78—740 【介绍】: 唐韶州曲江人,字子寿,一名博物。
擢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
先天元年道侔伊吕科登第,授左拾遗,迁左补阙。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称贤相。
二十四年为李林甫所谗,罢相,出为荆州长史。
卒谥文献。
有文名,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称。
有《曲江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8—740 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武后神功元年(697),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
后历官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集贤院学士、中书侍郎等职。
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翌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
为著名贤相。
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次年贬为荆州长史,在州以文史自娱,不戚戚于怀。
二十八年病卒。
年63岁(两《唐书》本传均作68岁,误)。
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及近年于韶关发现之《张九龄墓志铭》。
九龄工诗能文,文长于碑志,诗格调清雅,兴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与陈子昂诗齐名。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唐初五言古,犹沿六朝绮靡之习,唯陈子昂、张九龄直接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
”至其古近体写景抒情诸作,清淡和雅,兴象玲珑,前人以为实开王、孟、储、韦一派。
诗薮》内编卷二云:“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
”今存《曲江张先生文集》20卷。
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全粤诗·卷七
张九龄(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人。
唐中宗景龙元年(七〇七)进士,始授校书郎。
又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迁左拾遗,调左补阙、司勋员外郎。
以才鉴为宰相张说所亲重,进中书舍人。
玄宗开元十四年(七二六),张说罢官,改九龄太常少卿,出为冀州刺史,以养母,请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摄御史中丞、岭南按察兼选补使。
以拟奏章称旨,诏擢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迁工部侍郎,知制诰。
二十一年冬,晋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固辞,不许。
次年,迁中书令,知院事。
李林甫所忌,又以谏阻进用张守圭、牛仙客而遭潜构,罢为尚书右丞相,寻再贬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请拜扫南归,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
追赠荆州大都督,谥“文献”。
有《曲江集》二十卷。
事见徐浩撰碑铭。
旧唐书》卷九九、《新唐书》卷一二六有传。
唐诗汇评
张九龄(673-740),—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武后长安二年(702)擢进士第,又连登材堪经邦及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
玄宗开元十一年,累迁至中书舍人。
寻出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充岭南道按察使。
召拜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兴县伯。
李林甫排挤,于开元二十五年眨荆州长史。
卒,谥文献。
九龄为开元贤相之一,其诗词采富艳,而情致深婉。
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三卷。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开元十一年拜中书舍人内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累封始兴县伯。左迁荆州大都督长史。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建中元年加赠司徒。

作品评论

《唐诗品》
曲江藻思翩翩,体裁疏秀,深综占意,通于远调,上追汉魏而下开盛唐,虽风神稍劣而词旨冲融,其源盖出子古之平调曲也。自馀诸子、驰志高雅,则峭径挺出,游泳时波,则蘼芜莫剪,安能少望其风哉?近体诸作,绮密闲澹,复持格力,可谓备其众美。虽与初唐作者骈肩而出,更后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况节义相先,称古之遗直者耶!
唐音癸签
张曲江五言以兴寄为主,而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
《唐诗观澜集》
曲江长律,鸣鸾佩琼,万象咳吐,与明皇诗赓歌倡答,如律吕之相应,可谓一德一心。
《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洛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四库全书总目》
九龄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称开元贤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许诸人下。《新唐书·文艺传》载徐坚之言,谓代文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今观其《感遇》诸作,神味超轶,可与陈子昂方驾;文笔宏博典实,有垂绅正笏气象,亦具见大雅之遗,坚局于当时风气,以富艳求之、不足以为定论。
石洲诗话
曲江公委婉深秀,远出燕、许诸公之上、阮、陈而后,实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论。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张曲江襟情高迈,有遗世独立之意,《感遇》诸诗,与子昂称岱、华矣。
昭昧詹言
张曲江以风雅之道,兴寄为上,故一篇一咏,莫非兴寄,此意是矣。然僻者为之,则又入于空泛,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夫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兼之,奈何独主风与兴二端乎?大约天下义理及古今载籍文字,惟变所适,无所不备,但用各有当耳。不能观其会通而偏提一端,即为病痛,知味者鲜,所以末流多歧也。
白华山人诗说
赤堇氏云:读张曲江诗,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诗如蜘蛛之放游丝,一气倾吐,随风卷舒,自然成态。初视之,若绝不经营;再三读之,仍若绝不经营。天工言化,其庶几乎?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鲍明远、江文通,次叙连章,见铺排之迹。《感遇》诸篇,犹为高调,情词芬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遗,每以非条伤干。至如汉上游女,遥襭古馨,清江白云,蔚发明秀,哀梨爽口,不必与橄榄同功,若斯之类,亦其独至也。
郑少微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郑州荥阳人。
郑长裕子。
武则天大足元年,试拔萃科及第。
睿宗景云二年,再登文可以经邦国科。
玄宗开元六年,又中博学通艺科。
累官吏部郎中、中书舍人、鸿胪、太常少卿。
二十五年,迁刑部侍郎。
李林甫执政,旋出为岐州刺史,又贬万州司马。
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六
少微。荥阳人。开元时对策擢第。官中书舍人。历金部员外郎户部郎中。
共 5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