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戒法

相关人物:共 40 位
共 4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百济国人。世弋猎。表尤蹻捷善射。开元中。逐兽于野。倦憩垄亩间。见虾蟆多甚。独念曰。此不可以羹乎。因取柳条贯三十许。置水深处。复逐兽从别道归。忘取所贯。明年春。仍以猎至其处。闻虾蟆声。就视之。所贯皆喁噞自若。表大愧责曰。吾以口腹为物累如此。罪其可免哉。即拔所佩刀削发。遁逃入山忏悔。且誓愿面奉弥勒菩萨授比丘戒。日夜绕旋扣头流血。心无间断。如是经于七日七夜。且见地藏菩萨手持金锡。先为策发受戒。方便顿觉。欢喜遍身。倍加精进。二七日忽有大鬼。现可怖相。推表坠于重岩之底。而身无所伤。旁峙石坛。匍匐遂登其上。魔挠纷然弗顾。三七日稍曙。闻鸟音云菩萨来也。四际白云若浸粉然。山川平满。无有高下。成银色世界。兜率天主威仪自在。与诸侍卫围绕石坛。尔时慈氏徐至坛所。手摩表顶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苏迷卢山犹可攘却。尔心坚固。不可退堕赞叹抚摩至于再三。而后授法。表则身心和悦。非世间之乐所能比也。寻获天眼。洞见无碍。慈氏躬授三衣瓦钵。且为作真表名。俄于膝下。出二签。其一署九。其一署八。视其签。非牙非玉。然竟不知何物所为者。以付表曰。异日人有从尔求戒。尔当先使其人悔罪。罪福者持犯所自。悔罪之法。或以九十日。或以四十日。或以三七日。为一期。期满而欲知罪灭不灭之相。则益为一百八签。上署百八烦恼名目。用前二签以合之望空而掷。若百八签飞散四畔。独八九二签。卓立坛心者。是得上上品戒相也。若百八签中。仅一二签。与九八二签交触。第看交触之签。是何烦恼。则知此等烦恼未尽。而其人宜令重加悔罪可也。然后又以前所交触之签。合八九二签。掷空中。其签不至交触。而远去者。名中品戒相也。若百八签。终于拥蔽八九签者。其罪不灭。为不得戒。设能志诚悔罪。踰九十日。复作前法。而不拥蔽者。得下品戒。且云。八者新薰也。九者本习也。已而隐。华萎香炮。山川寂寥。于是表著衣持钵。为大比丘。念欲下山利益众生。而草木垂靡。溪谷坦夷。祥禽瑞兽。翔舞驯伏前后。又空中唱言。菩萨出山来。何不迎接。是故聚落人民。布发脱衣者相望。毡罽裀褥被路。表皆践踏之。以副其意。有女子以白毡半端展而俟。辄惊避他往。女子怪其不平而问之。则曰。吾非无意也。适睹毡缕间皆狶子。吾恐伤生。故避之耳。盖女子本屠家。致毡之由可知。居常二虎侍左右。表语之曰。吾兹不入郛郭。如他有可脩行地。汝导以往。乃行三十里。踞一山坡而止。表则挂锡树枝。敷草而坐。信士四至。倏成伽监。号金山寺。今影堂道具犹存。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真表者。
百济人也。
家在金山世为弋猎。
表多蹻捷弓矢最便。
当开元中逐兽之馀憩于田畎。
间折柳条贯虾蟆。
成串置于水中。
拟为食调。
遂入山网捕。
因逐鹿由山北路归家。
全忘取贯蟆欤。
至明年春猎次闻蟆鸣。
就水见去载所贯三十许虾蟆犹活。
表于时叹惋。
自责曰。
苦哉。
何为口腹令彼经年受苦。
乃绝柳条徐轻放纵。
因发意出家。
自思惟曰。
我若堂下辞亲室中割爱。
难离欲海莫揭愚笼。
由是逃入深山以刀截发。
苦到忏悔。
举身扑地志求戒法
誓愿要期弥勒菩萨授我戒法也。
夜倍日功绕旋叩搕。
心心无间念念翘勤。
经于七宵。
诘旦见地藏菩萨手摇金锡为表策发教发戒缘作受前方便。
感斯瑞应叹喜遍身勇猛过前。
二七日满有大鬼现可怖相。
而推表坠于岩下。
身无所伤。
匍匐就登石坛上。
加复魔相未休。
百端千绪。
至第三七日质明。
有吉祥鸟鸣曰。
菩萨来也。
乃见白云若浸粉然。
更无高下山川平满成银色世界。
兜率天主逶迤自在仪卫陆离围绕石坛。
香风华雨且非凡世之景物焉。
尔时慈氏徐步而行。
至于坛所垂手摩表顶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至于再至于三。
苏迷卢可手攘而却。
尔心终不退。
乃为授
表身心和悦犹如三禅。
意识与乐根相应也。
四万二千福河常流。
一切功德寻发天眼焉。
慈氏躬授三法衣瓦钵。
复赐名曰真表。
又于膝下出二物。
非牙非玉乃签检之制也。
一题曰九者。
一题曰八者。
各二字。
付度表云。
若人求戒当先悔罪。
罪福则持犯性也。
更加一百八签。
签上署百八烦恼名目。
如来戒人。
或九十日。
或四十日。
或三七日。
行忏苦到精进期满限终。
将九八二签参合百八者。
佛前望空而掷其签。
堕地以验罪灭不灭之相。
若百八签飞逗四畔。
唯八九二签卓然坛心而立者。
即得上上品戒焉。
若众签虽远。
或一二来触九八签。
拈观是何烦恼名。
抑令前人重覆忏悔已。
正将重悔烦恼签和九八者。
掷其烦恼签。
去者名中品戒焉。
若众签埋覆九八者。
则罪不灭。
不得戒也。
设加忏悔过九十日得下品戒焉。
慈氏重告诲云。
八者新熏也。
九者本有焉。
嘱累已天仗既回山川云霁。
于是持天衣执天钵。
犹如五夏比丘。
徇道下山。
草木为其低垂覆路。
殊无溪谷高下之别。
飞禽鸷兽驯伏步前。
又闻空中唱告村落聚邑言菩萨出山来何不迎接。
时则人民男女布发掩泥者。
脱衣覆路者。
毡罽𣰽毹承足者。
华絪美褥填坑者。
表咸曲副人情一一迪践。
有女子提半端白氎覆于途中。
表似惊忙之色回避别行。
女子怪其不平等。
表曰。
吾非无慈不均也。
适观氎缕间皆是狶子。
吾虑伤生避其误犯耳。
原其女子本屠家。
贩买得此布也。
自尔常有二虎左右随行。
表语之曰。
吾不入郛郭汝可导引。
至可修行处则乃缓步而行。
三十来里就一山坡蹲跽于前。
时则挂锡树枝敷草端坐。
四望信士不劝自来。
同造伽蓝号金山寺焉。
后人求戒。
年年忏。
罪者绝多今影堂中道具存焉。
系曰。
表公革心变行。
一日千里。
果得慈氏为授戒法
此五十受中何受邪。
通曰。
近上见谛自誓也。
发天眼通。
是證初二果也。
非谛理现观而何。
专据石坛与多子塔前自誓同也。
或曰。
所授签检以验罪灭之相。
诸圣教无文。
莫同诸天传授。
或魔鬼所为不可为后法乎。
通曰。
若彰善瘅恶利益不殊。
弥勒天主是天传授。
非魔必矣。
诸圣教中有忏罪求徵祥證其罪灭不灭。
然其佛灭度弥勒降阎浮说瑜伽。
岂可不为后世耶。
十诵律云。
虽非佛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神僧传·卷第七
真表者。
百济人也。
家在金山世事戈猎。
后入深山以刀截发。
苦到忏悔举身扑地。
志求戒法誓愿要期。
弥勒菩萨授我戒法也。
夜倍日功绕旋叩榼。
心心无间念念翘勤。
经于七宵诘旦。
见地藏菩萨手摇金锡。
为表策发教发戒缘作受前方便。
感斯瑞应勇猛过前。
二七日满有大鬼现可怖相。
而推表坠于岩下。
身无所伤。
葡卜就登石坛上。
加复魔相未休。
百端千绪。
至第三七日质明。
有吉祥鸟鸣曰。
菩萨来也。
乃见白云若浸粉然。
更无高下。
山川平满成银色世界。
兜率天主透迤自在。
仪卫陆离围绕石坛。
香风花雨一时交集。
须臾慈氏徐步而行至于坛所。
垂手摩表顶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至于再至于三。
苏迷卢可手攘而却尔心终不退。
乃为授
表身心和悦犹如三禅意识与乐根相应也。
四万二千福河常流一切功德。
寻发天眼焉。
慈氏躬授三法衣瓦钵。
复赐名曰真表。
又于膝下出二物。
非牙非玉。
乃签检之制也。
一题曰九者。
一题曰八者。
各二字。
付度表云。
若人求戒当先悔罪。
罪福则持犯性也。
更加一百八签。
签上署百八烦恼名目。
如来戒人。
或九十日。
或四十日。
或三七日。
行忏苦到精进期满限终将九八二签参合百八者。
佛前望空而掷其签。
堕地以验其罪灭不灭之相。
若百八签飞逗四畔。
唯八九二签卓然坛心而立者。
即得上上品戒焉。
若众签虽远。
或一二来触九八签。
拈观是何烦恼名。
抑令人重覆忏悔已。
正将重悔烦恼签。
和九八者掷其烦恼签。
去者名中品戒焉。
若众签埋覆九八者。
则罪不灭不得戒也。
设加忏悔过九十日得下品戒大慈氏重告诲云。
八者新熏也。
九者本有也。
嘱累已大仗既回山川云霁。
于是持天衣执天钵。
犹如五夏比丘。
徇道下山草木为其低垂覆路。
殊无溪谷高下之别。
飞禽鸷兽驯伏步前。
又闻空中唱告村落聚邑言。
菩萨出山来何不迎接时。
则人民男女布发掩泥者。
脱衣覆路者。
毡罽氍毹承足者。
花絪美褥填坑者。
表咸曲副人情一一迪践。
有女子提半端白氎覆于途中。
表似惊忙之色。
回避别行。
女子怪其不平等。
表曰。
吾非无慈不均也。
适观氎间皆是狶子。
吾虑伤生避其误犯耳。
原其女子本屠家。
贩买得此布也。
自尔常有二虎左右随行。
表语之曰。
吾不入郛郭汝可导引。
至可修行处则乃缓步而行。
三十来里就一山坡蹲跽于前。
时则挂锡树枝敷草端坐。
四望信士不劝自来。
同造伽蓝号金山寺焉明达。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百济人。
家在金山。
世为戈猎。
表多蹻捷。
弓矢最便。
当开元中。
逐兽之馀。
憩于田畎间。
折柳条贯。
虾蟆成丳。
置于水中。
拟为食调。
遂入山网捕。
因逐鹿。
由山北路归家。
忘取贯蟆。
至明年春。
猎次闻蟆鸣。
就水见去年所贯。
三十许虾蟆犹活。
表于时叹惋。
自责曰。
苦哉。
何为口腹。
令彼经年受苦。
乃绝柳条徐轻放纵。
因发意出家。
自惟曰。
我堂下辞亲。
室中割爱。
难离欲海。
由是逃入深山。
以刀截发。
苦到忏悔。
举身扑地。
志求戒法
心心无间。
念念翘勤。
经于七宵。
诘旦见地藏菩萨。
手摇金锡。
为表策发。
教戒缘。
受方便。
感瑞应。
因勇猛过前。
二七日满有大鬼。
现可怖相。
推表坠于岩下。
身无所伤。
至第三七日质明。
有吉祥鸟。
鸣曰菩萨来也。
乃见白云若浸粉然。
更无高下。
山川平满。
成银色世界。
兜率天主。
逶迤自在。
仪卫陆离。
围绕石坛。
香风华雨。
尔时慈氏徐步而行。
至于坛所。
垂手摩表顶曰善哉。
大丈夫。
求戒如是。
至于再。
至于三。
苏迷卢可手攘而却尔。
心终不退。
乃为授
表身心和悦。
犹如三禅。
意识与乐根相应。
慈氏躬授三法衣瓦钵。
复赐名曰。
真表。
又于膝下出二物。
乃签检之制。
一题曰九者。
一题曰八者。
各二字付度。
表云。
若人求戒。
当先悔罪。
更加一百八签。
签上署百八烦恼名目。
如来戒人。
或九十日。
或四十日。
或三七日行忏苦到。
精进期满。
限终。
将九八二签。
参合百八者。
佛前望空而掷。
其签堕地以验罪灭不灭。
若百八签。
飞逗四畔。
唯八九二签。
卓然坛心而立者。
即得上上品戒。
若众签虽远。
或一二来触九八签。
拈观是何烦恼名。
抑令前人重覆忏悔已。
正将重悔烦恼签。
和九八者掷。
其烦恼签去者。
名中品戒。
若众签埋覆九八者。
则罪不灭。
不得戒也。
设加忏悔。
过九十日。
得下品戒焉。
慈氏重告诲云。
八者新熏也。
九者本有焉。
嘱累已。
天仗既回。
山川云霁。
于是持天衣。
执天钵。
犹如五夏比丘。
徇道下山。
闻空中唱言菩萨出山时。
则人民男女。
布发掩泥。
脱衣覆路。
毡罽氍毹承足表咸曲副人情。
一一迪践。
有女子提半端白氎。
覆于途中。
表惊亡。
回避别行。
女子怪其不平等。
表曰。
适观氎覆间。
皆是狶子。
吾虑伤生。
避其误犯耳。
原其女子本屠家贩买得此布也。
自尔常有二虎。
左右随行。
三十来里。
就一山坡。
蹲跪于前。
时则挂锡树枝。
敷草端坐。
四望信士。
不劝自来。
同造伽蓝。
号金山寺。
后人求戒。
年年忏罪者绝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2—772 【介绍】: 唐僧。越州山阴人,字昙允,俗姓张。初于越州云门寺出家。中宗景龙中受戒。玄宗开元初游长安,从师习律学,又依崇圣寺僧学唯识,从善无畏受菩萨戒。所诣皆臻妙境,名动京师,一时名儒,多从之游。开元二十六年归会稽,住开元寺,以传扬四分律学为己任,门人遍及南北。有《发正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张氏。
其先韩人也。
自留侯良。
为汉元辅。
晋魏以降。
衣冠相继。
曾祖恒以太常卿仕隋。
扈跸扬都。
子孙遂家。
越一年十六。
听茂亮法师。
讲经论于云门寺。
悬解异众。
法师劝其母孟氏。
放出家。
亮即中宗皇帝菩萨戒师也。
景龙中。
以制恩薙染。
年满。
从丹阳玄昶律师受具。
读南山事钞于当阳昙胜律师。
开元五年。
游京师。
依观音寺大亮律师习毗尼藏。
崇圣寺檀子法师。
究唯识俱舍等论。
安国寺印土沙门。
受菩萨戒。
又问易于左常侍褚无量。
观史于国子司业司马贞。
于是内外周赡。
儒释贯通。
而闻望起矣。
丞相燕国公张诜。
广平宋璟。
尚书苏瑰。
兖国陆象先。
秘书监贺知章。
宣州泾县令万齐融。
皆相与游宴。
二十五年。
仗锡东归。
明年诏天下州郡。
置开元寺。
长史张楚。
举一充寺主。
天宝十四载。
浙河潮水壮甚。
南激钱唐大云寺。
一偕其徒千许人。
阐律其傍。
每至潮激。
则皆唱摩诃般若。
辄止。
五月之晦。
一方夜坐。
见神人。
衣冠甚伟。
稽首谢曰。
蒙垂法施。
愿改波道矣。
已而涨沙五十里于所激之地。
计之仅距阐律时九十日尔。
道俗以为神。
至德之际。
国步多艰。
教门颓弛。
都督王公以一德足镇浮。
道宜张善。
请起为僧统。
而风俗淳美如旧。
大历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迁化干寺之律院。
寿八十。
腊六十一。
以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窆于秦望山。
祔先和尚之茔也。
先是一入关。
谒明达法师。
师目之曰。
汝人中师子也。
遵善寺尼慈和者。
有灵异。
言辄验。
歌曰。
昙一师。
解毗尼。
大聪明。
更无疑。
为先达所标拟如此。
其开四分律。
前后三十五过。
删补钞二十馀过。
江淮释子。
从得戒法者十万计。
以故衣缞执绋。
号哭满山。
既葬。
天台国清寺湛然等树碑。
而徐公浩撰文。
以垂休美。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昙一。姓张氏。盖韩人也。其先轩辕。赋姓至良佐汉侯于留。魏晋已还衣冠继代。僧祖恒隋太常卿。扈跸扬都遂家于越。恒生孝廉翼。翼生处士蒇。蒇生一。令闻江南。今四叶矣。一宿植净因生知慧性。弱而敏悟长而聪明。年十五从李滔先生习诗礼。终日不违。十六听云门寺茂亮法师经论一闻悬解。法师异之。谓其母孟氏曰。此佛子也。可令削发当与授记。亮即孝和皇帝菩萨戒师也。一闻而欢喜有度世之志。景龙中承恩出家。隶在僧录。年满受具于丹阳玄昶律师。学通事钞于当阳昙胜律师。既而钻木见烟窥墙睹奥。开元五年西游长安。依观音寺大亮律师传毗尼藏。崇圣寺檀子法师学唯识俱舍等论。安国寺印度沙门受菩萨戒。于是莲华不染之义。甘露甚深之旨。一传慧炬了作梵雄。远近瞻仰如宗师矣。然刃有馀地时兼外学。常问周易于左常侍褚无量。论史记于国子司业马贞。遂渔猎百氏囊括六籍。增广闻见。自是儒家调御人天皆因佛事。公卿向慕京师籍甚。时丞相燕国公张说广平宋璟尚书苏瑰兖国陆象先秘书监贺知章宣州泾县令万齐融。皆以同声并为师友。虽支许之会虚嘉宗雷之集庐岳。未云多也。四分律者后秦三藏法师梵僧佛陀耶舍传诵中华。与罗什法师共为翻译。今之讲授自此员来魏法聪律师始为演说聪授道覆。覆授光。洎隋朝相部励律师作疏十卷。西京崇福寺满意律师盛传此疏。付授亮律师。其所传授一一依励律师疏。及唐初终南宣律师四分律钞三卷详略同异。自著发正义记十卷。明两宗之舛驳发五部之钤键。后学开悟夜行得烛。前疑泮释阳和解冰。佛日昭晰而再中。法栋峥嵘以高峙。发正记中斥破南山。持犯中可见也。二十五年仗锡东归。明年诏置开元寺。长史张楚举为寺主。因而居焉。一声振京华道高吴会。布大慈以摄众修万行以表仪。顺风问道者毂击肩摩。函丈请益者波委云萃。虚受之量随而演说。故前后讲四分律三十五遍。删补钞二十馀遍焉。江淮释子受木叉者。非一登坛即不为得法。从持僧律。盖度人十万计矣。至德之际国步多艰。缁徒慢法罕率经教国相王公出镇于越。以一德名素高请为僧统。一变清净大阐熏修。浃旬之间回邪入正。善诱潜化皆此类焉。始者一入关谒明达法师。目之曰。汝人中师子也。又遇遵善寺尼慈和。歌曰。昙一师解毗尼大聪明更无疑为达人之所谚多矣。天宝十四载浙河潮水南激钱塘。大云伽蓝当兹湍𣵡。因请一讲律。学徒千人。咸发大愿每上念摩诃般若。乃止涛激以福伍胥龙王。用兹庄严祈于卫护。五月晦夜惚恍之间。见一神人衣冠甚伟稽首谢曰。蒙垂法施即改波流。未逾九十日涨沙五十里。道俗惊叹得未曾有。一蔚为法主大扬教迹。发明前佛之付嘱。保證后佛之护念。四句作偈受持者了于未了。一音演法谛听者闻所不闻。非夫天地淳精江山粹灵与法作程间世而生。孰能玄通密證如此其大者乎。寺中洪钟一所作也。远徵凫氏近法雷门。生存累年匠其规制。殁后三日成于镕造。声应百里扛乎万钧。蒲牢叫而地震。师子吼而山嶪警悟聋俗导引迷方。胡可言也。法谢形离薪尽火灭。以大历六年十一月十七日。迁化于寺之律院。报龄八十。僧腊六十一。即以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迁座于秦望山。从先和尚之茔也。一春秋已高精爽逾励。既不衰惫初无疾苦。忽谓侍者曰。吾将扫礼坟塔归骨于此。数日之后奄然而终。江淮之南河洛之表。衣缞制服执绋送丧。号哭满山幡华蔽野。比夫剧孟之母送车千乘孔丘之墓栽树万株。可同年哉。门人越州妙喜寺常照建法寺清源湖州龙兴寺神玩宣州隐静寺道昂杭州龙兴寺义宾台州国清寺湛然苏州开元寺辩秀润州栖霞寺昭亮常州龙兴寺法俊等。早发童蒙咸承训诱。三千弟子仰梁木而增悲。八万门人望栴檀而不及。时会稽徐公浩素敦乡里之旧。为碑颂德焉。大历十一年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蓝田人,俗姓张。十岁依景云,寻究经论,访问师承,旁及儒墨,兼擅诗歌。代宗大历十三年,以《四分律》有法砺旧疏及怀素新疏,每致异议,奉诏至安国寺,与名僧大德十四人签定之。德宗建中初奏进。累官内供奉、鸿胪少卿。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京兆蓝田人。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受近圆。乃究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频敷座席。屡主坛场。开元中。诏参译务。大历十三年。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照材学优赡。其所编稡制作。多不具述。于教门颇有功绪。在代肃二朝。尤用事。职至应奉。赐紫充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捡校。鸿胪少卿。食封一百户。终于别院。寿八十二。腊五十八。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圆照。
姓张氏。
京兆蓝田人也。
年方十岁笃愿依西明寺景云律师。
云亦一方匠手四部归心。
照当应法乃受近圆。
谨愿执持如怀宝器寻究经论访问师承。
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
或深入堂皇或略从染指。
仍旁求于儒墨。
兼擅美于风骚。
律藏珠珍专探日用。
后则霜坛秉法雁序度人。
洎乎开元年中。
敕选名德僧参其译务。
照始预焉至代宗大历十三年。
承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
齐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
盖以二宗俱盛。
两壮必争被擒翻利于渔人。
互击定伤于师足。
既频言竞。
多达帝聪。
有敕令将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
时照等序奏云。
按四分律部主。
梵云昙无德。
秦言法藏。
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岁。
罽宾三藏佛陀耶舍。
秦言觉明。
讽出梵文。
沙门竺佛念听而笔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岁次戊申。
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
于长安中寺重雠校。
殆十四年辛亥译毕。
沙门慧辩等笔受。
成六十二卷。
后有魏朝道覆律师。
于法聪讲下纂成疏六卷。
北齐慧光律师造疏二本。
次道云律师修疏九卷。
次道晖撰疏七卷。
隋朝法愿裁疏十卷。
自唐平一天下也。
四方昌阜三宝增明。
有智首律师述疏二十一卷。
次慧满律师造疏二十卷。
事各一时流通绝矣。
当武德元年戊寅岁。
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
至九年丙戌岁成十卷。
宗依成实论。
今称旧疏是也。
洎高宗天皇大帝咸亨元年岁在庚午。
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
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
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论。
称新章疏是也。
至我皇帝受佛付嘱钦尚释门。
信重大乘遵承密教。
见两疏传授各擅颛门学者如林。
执见殊异数兴诤论。
圣慈悯念务息其源。
使水乳无乖一味和合。
时遣内给事李宪诚。
宣敕勾当京城诸寺观功德使镇军大将军刘崇训。
宣敕云。
四分律旧疏新疏。
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于安国寺律院佥定一本流行。
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俱集安国寺。
遣中官赵凤诠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食并果实解斋粥一事。
已上应副。
即于安国寺供僧慧彻如净等十四人。
并一供送充九十日斋食。
用茶二十五丳藤纸笔墨。
充大德如净等佥定律疏用。
兼问诸大德各得好在否。
又敕安国寺三纲。
佥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辄不得入。
违者录名奏来云。
其时天长寺昙邃。
净住寺崇睿。
西明寺道邃兴泚。
本寺宝意神朗智钊超侪。
崇福寺超證。
荐福寺如净。
青龙寺惟干。
章信寺希照。
保寿寺慧彻圆照。
共奉表谢。
答诏云。
师等道著依经功超自觉。
承雪宫之旨奥。
为火宅之凉飔。
四分律仪三乘扃键。
须归总会永息多门。
一国三公谁执其咎。
初机眩曜迷复孔多。
爰命有司婢供资费。
所烦笔削伫见裁成。
所谢知悉。
其日品官杨崇一。
宣敕荐福温国两寺三纲与净土院检校僧等。
严饰道场命僧行道。
用五十四人。
起今月一日转经礼佛六时行道至来年二月一日散。
其设斋食料一事已上。
令所司祇供。
宜各精诚。
问师等好在。
及解道场。
中官李宪诚宣敕语温国寺转念道场四分律临坛大德等。
释门三学以心印相传。
无上菩提以戒法为根本。
道场毕日即宜赴大安国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
至二月八日敕检校道场大德昙邃飞锡等。
道场定取十日散。
设斋外各赐绢帛。
其十四人律师并令赴安国寺修疏。
程才品用各得其宜。
众推如净慧彻同笔削润色。
圆照笔受。
正字宝意纂文佥定。
超侪笔受。
其崇睿已下九人證义。
共议篇题云。
敕佥定四分律疏卷第一。
京城临坛大德。
某等奉诏定。
以此为题也。
照为首唱诸公和之。
其间厥义非长若农夫之去草。
其义合理犹海客之采珠。
可谓名解毗尼不看他面。
俄属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其年五月疏草毕。
六月望敕圆照。
依国子学大历新定字样抄写进本。
至十二月十二日。
送祠部进新佥定疏十卷。
仍乞新旧两疏许以并行从学者所好。
敕宜依。
照务其搜集专彼研寻。
著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
集景云先天开元天宝诰制三卷。
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
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纪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
三教王存没年代本记三卷。
上卷明佛。
中道。
下儒也。
翻经大德翰林待诏光宅寺利言集二卷。
再修释迦佛法王。
本记一卷。
佛现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觉记一卷。
判方等道场欲受近圆沙弥忏悔灭罪辩瑞相记一卷。
五部律翻译年代传授人记一卷。
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
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传法三学大德碑记集十五卷。
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
御题章信寺诗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照自序云。
伏以开元十八年岁在庚午沙门智升修撰释教录。
洎乎甲戌经六十五年中间三藏翻经藏内并无收管。
恐年代𡩻远人。
疑伪经又先圣大历七年许编入。
制文犹在。
时帝敕宜依。
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经而施用焉。
照于律道颇有功多。
肃代二朝尤为杰立。
累朝应奉赐紫充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检校鸿胪少卿。
食封一百户。
后终于别院。
春秋八十二。
腊五十八云。
系曰。
刊正二宗会归一见。
庶几知有定分不横驰求。
何以诸师却请双行。
不其感欤。
通曰。
是此举也。
则元载所请。
帝乃曰俞。
究其始因乃新章也。
挟力轮摧相部。
独存于我专利于人。
亦犹纪昌俄遇飞卫并其箭术成我材官御大辂而废其椎轮得火生而焚其木母。
窃量诸德微愤不平。
故奏双行。
同不佥定则何异乎眼头生目。
匪成三点之伊。
必须声后知音方验一夔之足。
因排法砺三本生焉。
旧有南山四家出矣。
又如东汉季也。
灭一跋扈生四强臣。
初止政出一门。
末云赂归四贵。
若然者骈拇悬瘤虽多无用。
然则吾善用多矣。
大集经云。
如是诸见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
依之修行皆得解脱。
此通方之大解也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张。京兆蓝田人。年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寻究经论。访问师承。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代宗大历十三年。承诏至齐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敕令将二本律疏。定行一家。时照等序奏云。按四分律部。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岁。罽宾三藏佛陀耶舍。讽出梵文。沙门竺佛笔受。成四十五卷。至十一年戊申。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于长安中寺。重雠校。殆十四年辛亥。译毕。沙门慧辩等。笔受成六十二卷。武德元年戊寅。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至九年丙戌。成十卷。宗依成寔论。今称旧疏。是也。洎高宗咸亨元年庚午。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论。称新章疏。是也。两疏传授。各坛颛门。学者如林。执见殊异。数兴诤论。圣慈悯念。务息其源。使水乳无乖。时遣内给事李宪诚。镇军大将军刘崇训。宣敕云。四分律旧疏新疏。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于安国寺律院。佥定一本流行。遣中官赵凤。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又敕安国寺三纲佥定律疏。一切俗僧。辄不得入。其时天长寺昙𨗉。净住寺崇睿。西明寺道𨗉兴此。本寺宝意。神朗。彼钊。超侪。崇福寺超證。荐福寺如净。青龙寺惟干。章信寺希照。保寿寺慧彻。圆照。共奉表谢。俄属德宗即位。改元建中。敕照。依大历新定字样。杪写进本。至十二月。送祠部新进佥定疏十卷。仍乞新旧两疏并行。敕依照搜集。专彼研寻。著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集景云先天开元天宝。诰制三卷。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记三卷。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三教法王本记三卷。利言集二卷。释迦佛法王本记一卷。佛现八相成正觉记一卷。忏悔罪辩瑞相记一卷。五部律翻译传授记一卷。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传法三学碑记集十五卷。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御题章信寺诗。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续开元释教录三卷。照自序。照于律道颇有功多。肃代二朝。尤为杰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云阳人,俗姓车,名奉朝。后魏拓跋氏后裔。玄宗天宝十载,为左卫泾州四明府别将,随中使张韬光出使罽宾国。十二载,因病留健陀罗国。肃宗至德二载,病愈出家,号达摩驮都,汉名法界。寻往北天竺瞻礼,习根本律仪。数年后,携梵经取北道归唐。途经龟兹、北庭时,请西域僧共译出《十地》、《十力》等经。德宗贞元五年,归长安,敕试太常卿,住章敬寺,时年六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华言法界。
一名悟空。
生京兆云阳车氏。
拓跋魏之裔也。
天宝九载。
罽宾国愿内附。
遣大首领萨婆达干。
三藏舍利越摩来朝。
且请使者巡按。
明年诏中使张韬光。
偕国信行官傔使四十人西迈。
时空名奉朝授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
随使者出安西。
十二载。
至健陀罗国。
罽宾东都城也。
其王礼接唐使者于此。
及使者归。
报空方以疾笃。
留健陀罗国。
于是发愿。
师事舍利越摩出家。
肃宗至德二年也。
年二十九。
受具戒于迦湿弥罗国。
文殊矢涅地。
为亲教师。
邬不羼提。
为羯磨阿遮利耶。
驮里魏地为教授。
于蒙提寺。
讽声闻戒。
习根本律。
盖北天之学。
皆萨婆多部也。
巡礼八塔。
咨师舍利越摩。
归觐君亲。
摩因授空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梵夹。
佛牙舍利以别。
至骨咄国。
小海南岸。
地忽摇动。
雨雹交作。
而霆击不已。
时众商奔避一大树下。
商主曰。
龙神怒如此。
众中或有舍利异宝。
可出之海中。
毋以为性命害也。
空欲以利东夏故。
潜乞龙神宥过。
终不出。
自卯及申始霁。
即而请勿提提羼鱼。
出十力经于丘兹莲华寺。
尸罗达磨
出十地回向轮经于北庭。
贞元五年己巳。
至京师。
上佛牙舍利经本。
诏功德使窦文场。
付左神策军。
缮写进呈。
署空壮武将军。
试太常卿。
居章敬寺。
返云阳。
二亲之坟树拱矣。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悟空。
京兆云阳人。
姓车氏。
后魏拓跋之远裔也。
天假聪敏志尚典坟。
孝悌之声蔼于乡里属玄宗德被遐方。
罽宾国愿附大唐。
遣大首领萨婆远干与三藏舍利越摩。
于天宝九载来朝阙庭。
请使巡按。
明年敕中使张韬光。
将国信行官兼吏四十馀人西迈。
时空未出俗名奉朝。
授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令随使臣自安西路去。
至十二载。
至健陀罗国。
罽宾东都城也。
其王礼接唐使。
使回。
空笃疾留健陀罗。
病中发愿。
痊当出家。
遂投舍利越摩落发。
号达摩驮都。
华言法界。
当肃宗至德二年也。
洎年二十九。
于迦湿弥罗国受具足戒。
文殊矢涅地为亲教师。
邬不羼提为羯磨阿遮利耶驮里。
巍地为教授。
于蒙鞮寺。
讽声闻戒。
习根本律仪。
然北天竺国皆萨婆多学也。
后巡历数年遍瞻八塔。
为忆君亲因咨本师舍利越摩。
再三方允。
摩手授梵本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
共一夹。
并佛牙舍利。
以赠别。
空行从北路。
至睹货罗国。
五十七蕃中有一城。
号骨咄国城果有小海。
空行次南岸。
地辄摇动。
云阴雨暴霆击雹飞。
乃奔就一大树间。
时有众商咸投其下。
商主告众曰。
谁赍佛舍利异物殊珍耶。
不尔龙神何斯忿怒。
有则投于海中无令众人惶怖。
如藏匿者自贻伊咎。
空为利东夏之故潜乞龙神宥过。
自卯达申雨雹方霁。
回及龟兹居莲华寺。
遇三藏法师勿提提羼鱼。
善于传译。
空因将十力经夹请翻之。
寻抵北庭大使复命。
空出梵夹。
于阗三藏戒法为译主。
空證梵文并度语。
翻成十地。
回向轮经。
事讫随中使段明秀。
以贞元五年己巳达京师。
敕于跃龙门使院安置。
进上佛牙舍利经本。
宣付左神策军缮写。
功德使窦文场。
写毕进呈。
敕署空壮武将军试太常卿。
乃归章敬寺。
次返云阳。
问二亲坟树已拱矣。
凡所往来经四十年。
于时已六十馀。
所翻经三本共十一卷。
翻经大德圆照续开元录。
皆编入藏。
复记空之行状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24 【介绍】: 唐僧。
姓氏里居不详。
少入法门,先参马祖道一,祖为立名天然。
又师石头希迁禅师受戒法
居天台华顶三年,礼国一大师。
宪宗元和中上龙门山,与庞居士、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
曾于洛阳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
十五年卜南阳丹霞山结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详,禅宗僧人。少习儒典,后转奉佛法。先参马祖道一,又师石头希迁,再诣马祖,寻入南阳丹霞山,转次居天台山莲华顶三载,又礼国一禅师。宪宗元和初,上龙门香山,与伏牛自在为莫逆交。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称丹霞和尚。穆宗长庆四年(824)卒。谥智通禅师。《祖堂集》卷四、《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四有传。《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全唐诗续拾》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不知何许人。先以冠带见石头迁禅师于南岳。执㸑三年。始遂落发。复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师。即造江西大寂法会。大寂甚奇之。俄居天台华顶三年。寻诣径山。礼国一。元和中。登龙门香山。善伏牛禅师。尝客惠林寺。时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烧之。以自燠。或讥其拨无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尔。曰木头安从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则可更取几尊来焚。 元和三年。游洛阳晨。出横卧天津桥上。会留守郑公驺从过之。呵不为动。公使问何人。然徐仰视而应曰。无事僧。公异之。乃奉束帛袭衣。月给米面。自是归信者益众。十五年春。乃结庵南阳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乐。一日谒忠国师。先问侍者。国师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见客。然云。太深远生。者云。佛眼亦觑不见。然云。龙生龙子。凤生凤儿。国师睡起。者以告国师乃打十棒趁出。然闻之云。不谬为一国之师。明日却往礼拜。见国师。便展坐具。国师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国师云。如是如是。然却进前。国师云。不是不是。然绕国师一匝便出。国师云。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觅此汉也难得。 然访庞居士见女子灵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篮。敛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篮去。然上堂阿你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说什么荐与不荐。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从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贤。你更拟趁逐甚么物。如今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我此间。无道可脩。无法可證。若识得释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须自看取。莫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夜里暗双陆。赛采若为生。无事珍重。长庆四年六月。趣门人备汤沐曰。吾有远役。竟戴笠策杖蹑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寿八十六。膳部员外郎镏轲撰碑文。谥智通塔号妙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天然。
不知何许人也。
少入法门而性梗槩。
谒见石头禅师默而识之。
思召其自体得实者。
为立名天然也。
乃躬执爨凡三年始遂落饰。
后于岳寺希律师受其戒法
造江西大寂会。
寂以言诱之。
应答雅正。
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台华顶三年。
又礼国一大师。
元和中上龙门香山。
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
后于慧林寺遇大寒。
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讥之。
曰吾茶毗舍利。
曰木头何有。
然曰。
若尔者何责我乎。
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
会留守郑公出。
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
无事僧。
留守异之。
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
洛下翕然归信。
至十五年春言。
吾思林泉。
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
以长庆四年六月。
告门人曰。
备沐浴吾将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屦垂一足。
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
膳部员外郎刘轲撰碑纪德焉。
敕谥智通禅师。
塔号妙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门。
谒见石头禅师。
躬执爨三年。
始遂落饰。
后于岳寺希律师受戒法
造江西大寂。
应答雅正。
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台华顶三年。
又礼国一大师。
元和中。
上龙门香山。
与伏牛禅师。
为物外交。
后于慧林寺遇大寒。
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讥之曰。
我茶毗舍利。
曰木头何有。
然曰。
若尔者何责我乎。
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
会留守郑公出。
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
无寺僧。
留守异之。
乃奉束素衣两袭。
月给米面。
洛下翕然归信。
至十五年春。
言吾思林泉。
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
以长庆四年六月。
告门人曰。
备沐浴。
吾将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
履垂一足。
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
刘轲撰碑。
敕谥智通。
塔号妙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吴兴之李氏。幼有瑞相。坐辄结跏。见者以为异。俄出家于钱唐之径山。受具于新定。遂遍参诸方。入南康大寂法会。而受记莂焉。行止不常。多隐山谷。所至则衲子萃止。且尝为大寂。致书于忠国师。国师问马大师以何言教示徒。答云。大师教人以即心即佛。国师云。是甚么语话。良久又问。此外更有么。答云。又道非心非佛。有时又道不是心。不是心。不是物。国师云。犹较些子。在云。未审和尚此间如何。国师云。三点如流水。曲似刈禾镰。 示众云。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无病求药句。僧问。如何是药病对治句。在云。伏牛山下古今传。然尤好求前贤遗迹。以快逸观。若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嵩山梵法师虎跑泉处。皆遍游历。而无所恋著。元和中。居洛之伏牛山。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著三伤颂。辞理俱美。后遣弟子往选江南山水之绝胜者。而图老焉。将归江州之都昌院。行至叶。为道俗所留。长庆初。示寂于隋之开元寺。寿八十一云。 一钵和尚者。史不详其姓名乡里。尝作一钵歌。以唱道劝世。故俗因以称之。 伪蜀乾德初。有陈军使妻高氏。唐中令骈诸孙女也。持不杀戒。馀二十年。后因其子娶妇会亲。不得已而杀焉。未旬浃。高氏暴终。信宿而稣曰。初被黑衣使者。摄至岐府城隍庙。庙神则峨冠大袖。对金甲武士。坐堂上。使者引高进。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且扼腕骂曰。吾护戒神将也。以汝能持戒。吾二十年。不遑寝食。以守卫汝。岂期顿亏本志耶业报自然。今日之事。吾不能为汝地矣。城隍忽问高。汝别修何善。庶几其可以自赎。高畴昔常诵上生经。至是懵莫记忆。方恐惧间。遽曰。诵得三伤颂一钵歌遂诵如文。二神人擎拳立听。颜色渐怡。及卒章。皆出涕泪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自在。
俗姓李。
吴兴人也。
生有奇瑞。
稍长坐则加趺。
亲党异之辞所爱投径山出家。
于新定登戒。
及诸方参学。
从南康道一禅师法席。
悬解真宗。
逸踪流辈道誉孔昭。
行止优游多隐山谷。
四方禅侣丛萃其门。
元和中居洛下香山。
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之交。
所游必好古。
思得前贤遗迹以快逸观。
龙门山得后魏三藏翻经处。
王屋山得稠禅师解虎斗处。
此山饮甘泉。
改为甘泉寺。
嵩山得梵法师马跑泉。
居无恋著。
所著三伤歌辞理俱美。
警发迷蒙有益于代前。
蜀王氏伪乾德初。
有小军使陈公。
娶高中令骈诸孙女若人持不杀二十馀年。
后在蜀为男婚娶。
礼须屠宰。
高初不欲。
亲戚言。
自己持戒行礼酒筵。
将何以娱宾也。
依违之际遂多庖割。
俄未浃旬得疾颇异。
口但慌言。
已而三宿。
还苏述冥间之事。
初被黑衣使者追摄入岐府城隍庙。
庙神峨冠大袖与一金甲武士唔坐。
使者领高见神。
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
仍扼腕骂曰。
吾护戒神将也。
为汝二十年。
食寝不遑。
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
命虽未尽罪亦颇深。
须送冥司惩其故犯。
城隍神问高曰。
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
高常诵持上生经。
其数已多。
于时懵然都无记忆恐惧之间白曰。
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
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
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听。
颜色渐怡。
及卒章神皆涕泪。
乃谓高曰。
且归人间宜切营善。
拜辞未毕飒然起坐备陈厥事。
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
人皆传写讽诵焉。
一钵和尚者。
歌词叶理激劝忧思之深。
然文体涉里巷。
岂加三伤之典雅乎。
在遣弟子去江南选山水之最者。
吾愿往中终老。
到江州都昌县有好林泉回报。
在行至叶县。
道俗所留往隋州开元寺示灭。
年八十一。
则长庆元年也。
系曰。
稽诸律藏。
出家者犯戒则招二罪。
一违制。
二业道也。
高氏在家素不受戒。
无违制愆。
俗容有业道罪。
宁得有护戒神邪。
况高氏既持不杀。
则冥然感止持无作之善生焉。
因鲜克有终致遭幽责。
告诸五众当畏护戒之神夫如是。
明则有戒法
幽则有鬼神欤。
次成都府元和圣寿寺释南印。
姓张氏。
明寤之性受益无厌。
得曹溪深旨无以为證。
见净众寺会师。
所谓落机之锦濯以增研。
衔烛之龙行而破暗。
印自江陵入蜀。
于蜀江之南壖薙草结茆。
众皆归仰渐成佛宇。
贞元初年也。
高司空崇文平刘辟之后。
改此寺为元和圣寿。
初名宝应也。
印化缘将毕。
于长庆初示疾入灭。
营塔葬于寺中。
会昌中毁塔。
大中复于江北宝应旧基上创此寺。
还名圣寿。
印弟子传嗣有义俛复兴禅法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3 【介绍】: 唐僧。台州天台人,俗姓陈。因其曾发大愿,尽一报代众生之病,故本名不显。幼出家于台州国清寺。登戒后,历游观方。初至洛阳,次河阳,立道场为民救旱。代宗大历元年,结茅居霍山,颇有异迹。后住晋州大梵寺。又数开施食道场以救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天台陈氏子。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除白母。求出家。母意难之。即断一指示所志。遂趋国清寺落发登具。以其每欲以己代众生病苦也。故名。久之游方抵淩郊。时河阳方苦旱。病适至因按经法。绘八龙王立道场以祷。果大霔千里沾足。先是其地夏则风雹暴作。苗稼偃拔。雉堞皆颓弛。识者以为毒龙使然。病为持密语禳之。自尔无患。民立祠肖貌祀焉。大历元年。登太行入霍山。结茅深𨗉以遁。或有盗其所蓄者。欲遽去。而二虎据路口。会病从他处归。盗扣头陈悔。病慰喻之斥虎使去。盗顾乞留服役左右终其身。中山庙尤灵异。昔神尧初起义师。尝沮阴雨。迷道于此。而神阴助有功迹。及即位诏镌石像列祀典。病至是念其以杀食晋绛间。于是造庭对像语。使从己受佛戒。像忽颔首若许者。旁顾神妇像略不动。病则毁撤之曰。何物顽矿能为众生害。如此。百姓以告太守。太守怒系之。嘉泉寺门户扃鐍严甚。旬浃启视病则兀尔禅寂自若。众闻而坌至。或击磬以出其定。太守遣邀之弗听。使再往。约曰。如必弗来者。则断其头来。病谩斩一指付使者。太守感动竟躬诣以谢。仍徙病大梵寺且营浮图。以葬指节。由尔檀信向慕而施币山积。有忌者赂贫女。以鸩酒进曰。妾夫善酿。今兹其酿诚加美。幸和尚小酌。以种福田。经云佛不违众生愿。惟和尚慈悲病。曰汝非佛耶。贫女喜尽以情告。病笑釂曰。吾所坐地当裂。徐视之。果裂。其毒气之酷可想见。今俗以酒供养始此。岁饥必募粮设会。以饱饿者凡八设会。而燕赵赖之。贞元十四年七月八日。别众跏趺。如入禅定。弟子疑其不灭。列香华供养如常时。阅一岁肤肉觉坚缩。而后加之漆布以图永久。武宗时舁匿废陶灶中。风雨莫之庇。寻出异草盘结覆顶上。宣宗复教。作亭徙置之。嘉泉指节历百龄不坏。筋肉爪甲愈益光润如黄金色。 唐沙门。史亡其名。隐居兴元褒城之中梁山言行直率。不为世俗规矩所制。饮酒啖肉自若。其侪辈举非之。然以齿腊之。长。获纪纲寺职。而议论设施。咸当人亦因以畏服焉共尊为上座。少年后生。间有效其所为者。上座闻而骇曰。未得净心地。何敢尔。吾弟当以折伏之。一日戒庖者。剩治饼餤邀众游冢墓间。独地坐掇枯骼腐胔。铺饼餤裹食之。如鲜美隽永物。众环视哕呕不能已。上座顾谓众曰。汝等能食此否。能食此则庶几可以食肉也。及柳公仲郢。镇兴元时躬诣礼敬。年八九十乃卒。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代病者。
台州天台人也。
姓陈氏。
以其尝发大愿尽一报代众生之病。
致本名不显矣。
诞育之辰祥光充室。
邻里异焉。
七岁丧父。
哀毁几于灭性。
白母求出家母才艰阻遂断一指。
亲党敦劝。
偏亲乃送于国清寺。
戒法登满誓志观方。
初止今东京。
次于河阳。
为民救旱。
按经缋八龙王。
立道场启祝毕投诸河。
举众咸睹画像沈跃不定。
斯须云起肤寸雷雨大作。
千里告足。
自此归心者众。
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
动伤苗稼雉堞。
号为毒龙为之也。
代病为诵密语。
后经岁序都亡是患。
盟津民立堂宇若生祠焉。
大历元年。
登太行游霍山。
乃深入幽邃结茅而居。
有盗其盂食。
俄见二虎据路。
会逢代病。
盗叩头陈悔。
慰谕毕因摩挲虎头。
如是累伏猛兽。
其盗本樵子。
愿依附为苦行焉。
其中山神庙晋绛之间传其肸蚃。
代病入庙劝其受归戒。
绝烹燀牲牢。
其神石像屡屡随劝领首。
顾其神妇略无俞答之状。
遂剃神之发毁撤神妇。
乡人怪之闻白州邑。
太守怒之曰。
此唐高祖初起至此。
久困阴雨其神见形示路以迎义师。
厥后砻石为像。
荐飨无亏。
此之髡师无状敢尔。
俾系闭于嘉泉寺扃键且严。
至二十日启关寂然禅定。
倾城咸往观礼。
或声磬舒徐而起。
太守急召之不来。
以至约令断头。
代病斩一指以付使者。
太守感之。
躬就迎请。
移置大梵寺。
别营砖浮图以藏其指节矣。
由是檀信骈肩蹑踵。
有窴毒于酒者。
贿贫女往施之。
代病已知。
贫女绐之曰。
妾家酝觉美。
酌施和尚求福。
况以佛不逆众生愿。
代病曰。
汝亦是佛。
然贫女惧反饮具以情告。
代病执杯啜之。
俄尔酒气及两胫足地为之坟裂。
闻者惊怪。
以酒供养自兹始也。
汾隰西河人有疾。
止给与净水饮之必瘳。
凡属荐饥必募粮设食。
后于赵州救斯荒歉。
作施食道场前后八会。
遐迩赖之道感多类。
以贞元十九年秋七月八日奄然跏趺示灭。
四众初谓如嘉泉寺之禅定欤。
香华供养。
至于隔岁肤肉渐坚。
方知永逝。
遂漆布缋画之。
武宗废塔像无巨细皆毁除。
或议之移入陶灶中。
既而生瑞草一本。
其状亭亭若盖。
盘错萦纡庇其风雨而有馀也。
宣宗即位佛事中兴。
纲紏比丘造小亭。
移真形窴于此。
先于嘉泉寺断指节。
已过百龄筋肉甲爪光润且如金色。
或属兵革城陷指亡。
后有赍出逃难。
事息归还。
亦阴福其逋亡者。
至今平阳人崇信焉。
神僧传·卷第八
释代病者。
天台人也。
姓陈氏。
诞育之辰祥光满室。
邻里惊异。
七岁丧父哀毁几于灭性。
白母求出家。
母才艰阻。
遂断一指。
亲党敦劝偏亲。
乃送于国清寺。
戒法登满。
誓志观方。
初止东京。
次于河阳为民救旱。
按经缋八龙王立道场。
启祝毕投诸河。
举众咸睹画像沈跃不定。
斯须云起肤寸。
雷雨大作千里告足。
自此归心者众。
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
动伤苗稼雉堞。
号称毒龙为害。
代病为诵密语。
后经岁序都无是患。
共立堂宇若生祠焉。
大历元年登太行游霍山。
乃深入幽邃结茅而居。
有盗其盂食。
俄见二虎据路。
会逢代病。
盗叩头陈悔。
慰谕毕因摩挲虎头。
如是累伏猛兽。
其中山神庙晋绛之间传其[月*(夸-大+八)]蚃。
代病入庙劝其受归戒。
绝烹燀(音阐)牲牢。
其神石像屡屡随劝颔首听命。
由是檀信骈肩蹑踵。
有寘毒于酒者。
贿贫女往施之。
代病已知。
贫女给曰。
妾家酝觉美。
酌施和尚求福。
况以佛不逆众生愿。
代病曰。
汝亦是佛。
然贫女。
惧反饮具以情告。
代病执杯啜之。
俄尔酒气及两胫足。
地为之偾(音奋)烈闻者惊怪。
以酒供养自兹始也。
汾隰西河人有疾。
只给与净水。
饮之必瘳。
贞元中奄然跏趺示灭。
释智灯 朝代: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智灯。
不知何许人也。
矜庄己行严厉时中。
守护戒科恒持金刚般若。
勤不知倦。
贞元中遇疾而死。
弟子启手犹热。
不即入木。
经七日还苏云。
初见冥中若王者。
以念经故合掌降阶。
因问讯曰。
更容上人十年在世。
勉出生死。
因问人间众僧中后食薏苡仁为药食。
还是已否。
曰此大违本教。
灯报云。
律中有正非正开遮之条如何。
王曰。
此乃后人加之非佛意也。
远近闻之。
渚宫僧至有中后无有饮水者。
系曰。
小乘尚开食五净物。
薏苡非五谷正食也。
疑其冥官因机垂诫嫌。
于时比丘太慢戒法
故此严警开制。
实诸佛常法也。
非后人之加酿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形质寝陋。性坦率。不事仪律。侨寓孝感寺。日游市肆。与群少年饮啖。至相聚屠犬豕。钞掠钱物。赌博斗驱。无不为。夜归阖户阒然。略未尝出声。间有耆年诃之曰。汝虽不自重。宁不为佛法虑乎。广陵笑曰。燕雀焉知鸿鹄之志。既而其室之户。过昼久不辟。或从隙窥之。见其坐床上如入禅定。然神光出眉宇间。朗照四壁。因大惊。驰报近远道俗。拥廊庑共排户省视。则固逝去矣。且其平生。素无名称而骤。所谓广陵大师者。则亦姑以其后之所见。而系其尊重之意尔。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广陵大师者。
维扬人也。
不言法名。
淮海之间竞呼广陵大师也。
形质寝陋性多桀黠。
真率之状与屠沽辈相类。
止沙门形异耳。
好嗜酒啖肉。
常衣繐裘。
厚重可知。
盛暑亦不暂脱。
蚤虱聚其上。
侨寓孝感寺。
独一室每夕阖扉而寝。
率以为常。
或狂悖性发则屠犬彘。
日聚恶少斗驱。
或醉卧道傍。
扬民以是恶之。
贞元中有一少壮。
素以力闻。
尝一日少壮与人赌博。
大师大怒以手击碎博局。
少壮笑曰。
騃儿何敢逆壮士耶。
大师且骂而唾其面。
于是索少壮。
斗击。
观者围匝千数。
少壮为大师所困。
迸道而逃自此人方知有神力焉。
亦于稠人广众中自负其力。
往往入阛阓间剽夺人钱帛。
市人皆畏其勇而莫敢拒。
后有一耆年僧。
召大师诫敕之曰。
汝胡不谨守戒法
奈何食酒肉屠犬豕。
彊抄市人钱物。
又与无赖子弟斗竞。
不律仪甚。
岂是僧人本事耶。
一旦众所不容。
执见官吏桉治之。
何处逃隐。
且深累佛法。
大师怒色对之曰。
蝇蚋徒喋膻腥。
尔安知鸿鹄之志乎。
然则我道非尔所知也。
且我清中混外者。
岂同尔龌龊无大度乎。
耆年且不能屈后一日自外来归入室闭户。
有于门隙觇之。
见大师坐席放神光自眉间晃朗照物洞然。
观者惊报少顷寺僧奔至瞻礼称叹。
或有忏悔曾谤之者。
或有弹指赞咏之者。
明日群僧伺候大师出。
焚香致礼。
及开户瞑目如入禅定。
已长往矣。
自此广陵人写貌供养。
号之为大师焉。
神僧传·卷第八
僧有客于广陵亡其名。自号大师。广陵人因以大师呼之。大师质甚陋。好以酒肉为食。常衣繐裘盛暑不脱。繇是蚤虮聚其上。侨居孝感寺。独止一室。每夕阖扉而寝。率为常矣。性狂悖好屠犬彘。日与广陵少年斗殴。或醉卧道傍。广陵人俱以此恶之。有一少年以力闻。尝一日少年与人对博。大师大怒以手击其博局尽碎。少年笑曰。騃儿何敢逆壮士耶。大师且骂而唾其面。于是与少年斗击。而观者千数。少年卒不胜竟遁去。自是广陵人谓大师有神力。大师亦自负其力。往往剽夺市中金钱衣物市人皆惮其勇莫敢拒。后有老僧。召大师而至。曰僧当死心奉教戒。柰何食酒肉杀犬彘。剽夺市人钱物。又与少年同斗击。岂僧人之道耶。一旦吏执以闻官。汝不羞天耶。大师怒骂曰。蝇蚋徒嗜膻腥耳。安能知龙鹤之心哉。然则吾道亦非汝所知也。且我清中而混其外者。岂若汝龊龊无大度乎。老僧卒不能屈其词。后一日大师自外来归既入室闭户。有于门隙视者。大师坐于席。有奇光自眉端发。晃然照一室。观者奇之具告群僧。群僧来见大师眉端之光。相指语曰。吾闻佛之眉有白毫相光。今大师有之果佛矣。遂相率而拜。至明日清旦。群僧俱集于庭候谒大师及开户而大师已亡矣。群情益异其事。因号大师为大师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41 【介绍】: 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进士。于遂州遇道圆禅师,即从其出家受教。又从拯律师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问佛法大义,赐紫衣为大德。武宗会昌初坐灭于兴福寺塔院。宣宗追谥定慧禅师。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注华严法界观门》、《圆觉经大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县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圆禅师出家。住终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赐紫。会昌元年卒于兴福塔院。年六十二。谥定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素业儒。蚤岁欲以所学于世取名位。元和二年。偕计吏入京。道谒遂州圆禅师。一见未及语。深有所欣慕。遽从薙染。顷之进具于拯律师。寻谒荆南张。张曰。传教人也。后当宣导于都邑。复谒洛阳照。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晚谒上都华严观。观曰。毗卢华藏从我游者其惟汝乎。初居乡里。尝赴斋民家。偶受经。得圆觉阅之。妙领义趣。于是誓传是经。又因汉上病僧授华严。即能讲演。由是著华严圆觉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四分律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脩證。图传篡略。诸宗禅言为禅藏。并酬答书偈等。凡二百馀卷。图六面。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者矣。累入内殿。询问秘要。大和二年。庆成节。诏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兴福院。貌加润悦。其年二月十三日。道俗奉全身。茶毗干圭峰。获舍利藏之石室。俗龄六十二。法腊三十四。 密始与宰臣李训善。甘露之祸。宦官率禁兵。所遇屠戮。王涯贾餗舒元舆奔入终南。依密避难。训亦在。且求剪发以匿。不可。因走龙翔仇士良命逮密。至左军立之廷。而数其不告之罪。趣使害之。密徐曰。贫道识训久。亦知其每有反叛意。然而舍身命。以救一切。此吾本师遗训。故遵守惟谨。今日之死因所甘心。宦官鱼恒志悯其诚。而奏释之。闻者为出涕。相国裴休尝著论以辟。或者学行不纯之议。多不录。宣宗御极。谥定慧禅师塔号青莲。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宗密。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本豪盛少通儒书。
欲干世以活生灵。
负俊才而随计吏。
元和二年偶谒遂州圆禅师。
圆未与语密。
欣然而慕之。
乃从其削染受教。
此年进具于拯律师。
寻謁荆南张。
张曰。
汝传教人也。
当宣导于帝都。
复见洛阳照禅师。
照曰。
菩萨人也。
谁能识之。
末见上都华严观。
观曰。
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
初在蜀因斋次受经。
得圆觉十二章。
深达义趣誓传是经。
在汉上因病僧付华严句义。
未尝隶习。
即尔讲之。
由是乃著圆觉华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證图传纂略。
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
总而序之。
并酬答书偈议论等。
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
凡二百许卷。
图六面。
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显真体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对待。
冥物我而独运矣。
密累入内殿问其法要。
大和二年庆成节。
徵赐紫方袍为大德。
寻请归山。
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
俨若平日容貌益悦。
七日迁于函。
其自證之力可知矣。
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
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数十粒。
明白而润大。
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
悉敛藏于石室。
其无缘之慈可知矣。
俗龄六十二。
僧腊三十四。
遗诫令舁尸施鸟兽。
焚其骨而散之勿塔。
勿得悲慕以乱禅观。
每清明上山。
必讲道七日而后去。
其馀住持仪则当合律科。
违者非吾弟子。
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
内众慕膻既如彼。
朝贵答响又如此。
当长庆元和已来。
中官立功。
执政者孔炽。
内外猜疑人主危殆。
时宰臣李训酷重于密。
及开成中伪甘露发。
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
所遇者一皆屠戮。
时王涯贾餗舒元舆。
方在中书会食。
闻难作奔入终南投密。
唯李训欲求剪发匿之从者止之。
训改图趋凤翔。
时仇士良知之。
遣人捕密入左军。
面数共不告之罪将害之。
密怡然曰。
贫道识训年深。
亦知其反叛。
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
不爱身命死固甘心。
中尉鱼恒志嘉之。
奏释其罪。
朝士闻之扼腕出涕焉。
或曰。
密师为禅耶律耶经论耶。
则对曰。
夫密者四战之国也。
人无得而名焉。
都可谓大智圆明自證利他大菩萨也。
是故裴休论撰云。
议者以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
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
乃为多闻之所役乎。
岂声利之所未忘乎。
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
分而为戒定慧。
开而为六度。
散而为万行。
万行未尝非一心。
一心未尝违万行。
禅者六度之一耳。
何能总诸法哉。
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
故自心而證者为法。
随愿而起者为行。
未必常同也。
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
而不属于万法。
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
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
本非法不可以法说。
本非教不可以教传。
岂可以轨迹而寻哉。
自迦叶至富那奢。
凡十祖皆罗汉所度。
亦罗汉。
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
著论释经。
摧灭外道。
为菩萨唱首。
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
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
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
或专心禅寂。
或蝉蜕而去。
或火化而灭。
或攀树以示终。
或受害而偿债。
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辙迹者非善行。
守规墨者非善巧。
不迅疾无以为大牛。
不超过无以为大士。
故师之道也。
以知见为妙门。
寂净为正味。
慈忍为甲盾。
慧断为剑矛。
破内魔之高垒。
陷外贼之坚阵。
镇抚邪杂解释缧笼。
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
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
穷子不归贫女不富。
吾师耻之。
三乘不兴四分不振。
吾师耻之。
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
吾师耻之。
避名滞相匿我增慢。
吾师耻之。
故遑遑于济拔汲汲于开诱。
不以一行自高。
不以一德自耸。
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
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
虽童幼不简于应接。
虽骜很不怠于叩励。
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
故亲师之法者。
贫则施。
暴则歛。
刚则随。
戾则顺。
昏则开。
堕则奋。
自荣者慊。
自坚者化。
徇私者公。
溺情者义。
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
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
起家为近住者。
有出而修政理。
以救疾苦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
其馀憧憧而来欣欣而去。
扬袂而至实腹而归。
所在甚众不可以纪。
真如来付嘱之菩萨。
众生不请之良友。
其四依之人乎。
其十地之人乎。
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深浅矣。
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其为识达大人之所知心为若此也。
密知心者多矣。
无如升平相国之深者。
盖同气相求耳。
宣宗再阐真乘。
万善咸秩。
追谥曰定慧禅师。
塔号青莲。
持服执弟子礼四众数千百人矣。
系曰。
河东相国之论撰。
所谓极其笔矣。
然非夫人之为极笔。
于他人岂极其笔乎。
观夫影响相随未始有异也。
影待形起。
响随声来。
有宗密公。
公则有裴相国。
非相国曷能知密公。
相续如环未尝告尽。
其二公之道如然。
则知谛观王法。
则密公之行甚圆。
应以宰官身。
则裴相之言可度。
今禅宗有不达而讥密不宜讲诸教典者。
则吾对曰。
达磨可不云乎。
合了义教。
而寡学少知自既不能。
且与烦惑相应可不嫉之乎。
或有诮密不宜接公卿而屡谒君王者。
则吾对曰。
教法委在王臣。
苟与王臣不接。
还能兴显宗教以不。
佛言。
力轮王臣是欤。
今之人情见近王臣者则非之。
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
苟合利名则谢君之诮也。
或止为宗教亲近。
岂不为大乎。
宁免小嫌嫌之者。
亦嫉之耳。
若了如是义。
无可无不可。
吁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裴相国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师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遂著禅源诸诠一藏。其序略曰。禅是天竺之语。源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名禅源。忘情契之。是禅行。如谈禅理。而不说禅行。是不辨华竺之音也。况此真性非惟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识。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万行不出六波罗密。禅者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惟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共 4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