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戒法

相关人物:共 40 位
共 40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释通醉,字丈雪,姓李氏,内江人。
生性冲澹,意气洒然。
幼时母携入寺,见金像巍焕,慨焉兴感,愿谓母曰:“他日我亦如此。
”父母知非凡物,礼古字山清然落发。
尝读《法华经》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皆以成佛道,因默忖曰:“成佛若是其易耶?
”乃上峨湄,欲得證悟,闻金粟密云门庭孤峻,卓有古风。
复举“僧问:云门如何是佛?
门云:乾矢橛。
”聆之如石碍胸,直入西山参鉴随,而随不重机锋转语,一味平实,因圆戒法
癸酉冬,仍归古字,掩关山阿,读诸家语录,镇日如痴。
会灵筏来自江南,言破山明荷金粟衣钵入蜀,负笈从之,谒明于万峰,入室叩请,明曰:老僧不参禅,祗 爱伸脚眠。
正疑闷间,一夜方下榻,到著鞋不上,以手纳之,忽然猛省,遂呈所见。
与明游白兔亭,观瀑布,以丈雪字之,书偈曰:“画断苍崖倒碧岑,纷纷珠玉为谁倾。
拟将钵袋横栏住,只恐蟠龙丈雪冰。
”乃入记室。
丙子秋,造天童见密,夜闻版鸣,声震山谷,忽大彻悟,更回万峰,见而印可,复受之偈曰:“现身恶世可深藏,莫遂周胡严李张。
只待兔冰蛇吐火,始拈柏子祝吾香。
”由是力振颓纲,于烽烟浩莽中往来秦蜀。
康熙癸卯,还集昭觉,兵燹之后,荒凉满目,而故址依然,意图恢复。
作诗自见,诗曰:“廿年偶尔见华阳,屡跋荒榛覆古梁。
小径淡分烟影石,幽岩初醒月华香。
惊人野鸟间歌啸,科首残黎牧大荒。
极目天涯无点翳,惭抛汗雨洒危疆。
”至乙巳,殿宇落成,果符蛇火之语。
复有诗云:“俄乘愿海到蚕丛,瓦砾 翻成释梵宫。
祗 为聚沙作佛塔,常伸只手撮虚空。
长裙扫地山河动,短杖支云日月红。
工成正拟垂帘卧,何期外有扣门翁。
”当康熙甲辰,时秉钧者以汤若望圣眷方隆,煽其左道,有沙沃之变,闻玉林国师密楮达部,欲保全大雄报恩。
通醉遗书责之云:“既应一国之宠,当此魔强法弱之时,正宜挺身利济,宁谧诸山,焉得重己刹而轻他寺乎?
”其严正类是。
晚岁休息于佚老关,癸酉七月沐浴趺坐,作真归告,示寂。
有《语录》十卷、《里中行》一卷、《青松诗集》一卷、杂著文二卷,寿八十四,腊七十八,荼毗得舍利无数,塔于寺西。
释班的答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班的答者,亦作版的达,中印度迦维罗卫国人。
姓刹帝利氏,原名萨曷梭室里,此云具生吉祥。
幼性恬静,长乃出家于迦湿弥罗国苏啰萨寺。
初习通教,明经律论,辩析精详,虽老师宿德多逊谢不及。
然以言论非究竟法,乃笃修禅定,不出山者十数年。
尝慕东方有五台清凉山为文殊应见之所,当往瞻礼。
遂发足,从信度河,历突厥、屈支、高昌诸国,东行数万里,所涉国土,其王及臣庶多请受戒法
越四寒暑,始达甘肃。
当元至正时,帝后王公颇崇佛旨,仰其高躅,不惮重译而来,遣人迎至京师,居吉祥法云寺。
一时衲子翕然从化,而智光亦得投礼受业焉。
元主问询以事,或对或否,礼接虽隆而机语不契。
因往清凉,遂尔初志。
明室龙兴,奄有区夏,杖锡来朝。
太祖嘉其远至,召见奉天门,奏对称旨,锡以“善世禅师”之号,特颁银章,使总天下释教,命于钟山创庵居之。
复谕礼部有愿从受戒法者,勿禁。
车驾每幸钟山,必过其室,咨论道要,往往移晷。
时赐诗篇,劳问甚至。
丙辰秋,具启愿游名山,弘敷旨,遂游宝陀罗伽山,登天目师子岩,溯彭蠡,跻匡庐,渡长淮,礼四祖五祖塔而还。
谒太祖于华盖殿,天语温接,宠赍弥厚,每举其懿德硕行,宣谕僧众,使效焉。
于时从受法者八万馀人,施金币不可数计,悉以散布,囊无寸储。
一日,召弟子智光、孤麻啰室里等,曰:“五台清凉是吾初愿,今因缘已毕,无他念矣。
可将此梵书一帙与吾遗骸,分至彼处,以足吾志。
汝其善护吾,勿少懈怠。
”以辛酉夏五月二十四日,示寂。
事闻,赐祭阇维,获五色舍利无算,塔于聚宝门外,并建庙宇,车驾临视,赐名“西天寺”,表所自来也。
后数十年,至宣德乙卯,大学士杨荣始为之铭,文词斐然,具见别集。
释善柔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善柔。
董氏。
德兴之永兴人。
七岁事永安广行大师。
默诵金刚楞严诸经。
二十入华严圆顿法门。
领广严传戒大师戒法
去滋味绝华好。
日课金光明经一部。
礼佛百拜。
深惟静念。
孤征独诣。
人莫能津测浅深。
宪宗闻其名。
赐号弘教通理大师。
命主清凉大会于台山。
释教都总统宝集坛主秀公。
慕其德聘。
摄华严讲席于京师。
又传菩萨戒。
于佛子山。
及蔚罗黄楼诸刹。
自是门人加进。
法道半天下矣。
师解悟深远。
勇于为善。
遑遑如不及。
经之阙者。
勒而补之。
寺之废者。
撤而新之。
甃圮桥完坏路。
为之不一而足。
其于身也。
蔬食饮水。
敝衲容身而已。
论者谓。
师渊然若虚。
退然若藏。
萧条静深。
无所愿乎。
其外至于诱引慈济。
则孳孳搰搰。
如抱漏瓮沃焦釜。
得其者。
莫不饱满慰喜。
若涉万里而还其家。
师之道。
其可得而思耶。
晚年住持奉圣州法云兰若。
遂终焉。
寿七十有二。
僧腊三十有八。
塔于寺之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云阳人,俗姓车,名奉朝。后魏拓跋氏后裔。玄宗天宝十载,为左卫泾州四明府别将,随中使张韬光出使罽宾国。十二载,因病留健陀罗国。肃宗至德二载,病愈出家,号达摩驮都,汉名法界。寻往北天竺瞻礼,习根本律仪。数年后,携梵经取北道归唐。途经龟兹、北庭时,请西域僧共译出《十地》、《十力》等经。德宗贞元五年,归长安,敕试太常卿,住章敬寺,时年六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华言法界。
一名悟空。
生京兆云阳车氏。
拓跋魏之裔也。
天宝九载。
罽宾国愿内附。
遣大首领萨婆达干。
三藏舍利越摩来朝。
且请使者巡按。
明年诏中使张韬光。
偕国信行官傔使四十人西迈。
时空名奉朝授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
随使者出安西。
十二载。
至健陀罗国。
罽宾东都城也。
其王礼接唐使者于此。
及使者归。
报空方以疾笃。
留健陀罗国。
于是发愿。
师事舍利越摩出家。
肃宗至德二年也。
年二十九。
受具戒于迦湿弥罗国。
文殊矢涅地。
为亲教师。
邬不羼提。
为羯磨阿遮利耶。
驮里魏地为教授。
于蒙提寺。
讽声闻戒。
习根本律。
盖北天之学。
皆萨婆多部也。
巡礼八塔。
咨师舍利越摩。
归觐君亲。
摩因授空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梵夹。
佛牙舍利以别。
至骨咄国。
小海南岸。
地忽摇动。
雨雹交作。
而霆击不已。
时众商奔避一大树下。
商主曰。
龙神怒如此。
众中或有舍利异宝。
可出之海中。
毋以为性命害也。
空欲以利东夏故。
潜乞龙神宥过。
终不出。
自卯及申始霁。
即而请勿提提羼鱼。
出十力经于丘兹莲华寺。
尸罗达磨
出十地回向轮经于北庭。
贞元五年己巳。
至京师。
上佛牙舍利经本。
诏功德使窦文场。
付左神策军。
缮写进呈。
署空壮武将军。
试太常卿。
居章敬寺。
返云阳。
二亲之坟树拱矣。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悟空。
京兆云阳人。
姓车氏。
后魏拓跋之远裔也。
天假聪敏志尚典坟。
孝悌之声蔼于乡里属玄宗德被遐方。
罽宾国愿附大唐。
遣大首领萨婆远干与三藏舍利越摩。
于天宝九载来朝阙庭。
请使巡按。
明年敕中使张韬光。
将国信行官兼吏四十馀人西迈。
时空未出俗名奉朝。
授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令随使臣自安西路去。
至十二载。
至健陀罗国。
罽宾东都城也。
其王礼接唐使。
使回。
空笃疾留健陀罗。
病中发愿。
痊当出家。
遂投舍利越摩落发。
号达摩驮都。
华言法界。
当肃宗至德二年也。
洎年二十九。
于迦湿弥罗国受具足戒。
文殊矢涅地为亲教师。
邬不羼提为羯磨阿遮利耶驮里。
巍地为教授。
于蒙鞮寺。
讽声闻戒。
习根本律仪。
然北天竺国皆萨婆多学也。
后巡历数年遍瞻八塔。
为忆君亲因咨本师舍利越摩。
再三方允。
摩手授梵本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
共一夹。
并佛牙舍利。
以赠别。
空行从北路。
至睹货罗国。
五十七蕃中有一城。
号骨咄国城果有小海。
空行次南岸。
地辄摇动。
云阴雨暴霆击雹飞。
乃奔就一大树间。
时有众商咸投其下。
商主告众曰。
谁赍佛舍利异物殊珍耶。
不尔龙神何斯忿怒。
有则投于海中无令众人惶怖。
如藏匿者自贻伊咎。
空为利东夏之故潜乞龙神宥过。
自卯达申雨雹方霁。
回及龟兹居莲华寺。
遇三藏法师勿提提羼鱼。
善于传译。
空因将十力经夹请翻之。
寻抵北庭大使复命。
空出梵夹。
于阗三藏戒法为译主。
空證梵文并度语。
翻成十地。
回向轮经。
事讫随中使段明秀。
以贞元五年己巳达京师。
敕于跃龙门使院安置。
进上佛牙舍利经本。
宣付左神策军缮写。
功德使窦文场。
写毕进呈。
敕署空壮武将军试太常卿。
乃归章敬寺。
次返云阳。
问二亲坟树已拱矣。
凡所往来经四十年。
于时已六十馀。
所翻经三本共十一卷。
翻经大德圆照续开元录。
皆编入藏。
复记空之行状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24 【介绍】: 唐僧。
姓氏里居不详。
少入法门,先参马祖道一,祖为立名天然。
又师石头希迁禅师受戒法
居天台华顶三年,礼国一大师。
宪宗元和中上龙门山,与庞居士、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
曾于洛阳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
十五年卜南阳丹霞山结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详,禅宗僧人。少习儒典,后转奉佛法。先参马祖道一,又师石头希迁,再诣马祖,寻入南阳丹霞山,转次居天台山莲华顶三载,又礼国一禅师。宪宗元和初,上龙门香山,与伏牛自在为莫逆交。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称丹霞和尚。穆宗长庆四年(824)卒。谥智通禅师。《祖堂集》卷四、《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四有传。《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全唐诗续拾》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不知何许人。先以冠带见石头迁禅师于南岳。执㸑三年。始遂落发。复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师。即造江西大寂法会。大寂甚奇之。俄居天台华顶三年。寻诣径山。礼国一。元和中。登龙门香山。善伏牛禅师。尝客惠林寺。时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烧之。以自燠。或讥其拨无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尔。曰木头安从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则可更取几尊来焚。 元和三年。游洛阳晨。出横卧天津桥上。会留守郑公驺从过之。呵不为动。公使问何人。然徐仰视而应曰。无事僧。公异之。乃奉束帛袭衣。月给米面。自是归信者益众。十五年春。乃结庵南阳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乐。一日谒忠国师。先问侍者。国师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见客。然云。太深远生。者云。佛眼亦觑不见。然云。龙生龙子。凤生凤儿。国师睡起。者以告国师乃打十棒趁出。然闻之云。不谬为一国之师。明日却往礼拜。见国师。便展坐具。国师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国师云。如是如是。然却进前。国师云。不是不是。然绕国师一匝便出。国师云。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觅此汉也难得。 然访庞居士见女子灵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篮。敛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篮去。然上堂阿你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说什么荐与不荐。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从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贤。你更拟趁逐甚么物。如今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我此间。无道可脩。无法可證。若识得释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须自看取。莫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夜里暗双陆。赛采若为生。无事珍重。长庆四年六月。趣门人备汤沐曰。吾有远役。竟戴笠策杖蹑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寿八十六。膳部员外郎镏轲撰碑文。谥智通塔号妙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天然。
不知何许人也。
少入法门而性梗槩。
谒见石头禅师默而识之。
思召其自体得实者。
为立名天然也。
乃躬执爨凡三年始遂落饰。
后于岳寺希律师受其戒法
造江西大寂会。
寂以言诱之。
应答雅正。
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台华顶三年。
又礼国一大师。
元和中上龙门香山。
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
后于慧林寺遇大寒。
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讥之。
曰吾茶毗舍利。
曰木头何有。
然曰。
若尔者何责我乎。
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
会留守郑公出。
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
无事僧。
留守异之。
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
洛下翕然归信。
至十五年春言。
吾思林泉。
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
以长庆四年六月。
告门人曰。
备沐浴吾将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屦垂一足。
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
膳部员外郎刘轲撰碑纪德焉。
敕谥智通禅师。
塔号妙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门。
谒见石头禅师。
躬执爨三年。
始遂落饰。
后于岳寺希律师受戒法
造江西大寂。
应答雅正。
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台华顶三年。
又礼国一大师。
元和中。
上龙门香山。
与伏牛禅师。
为物外交。
后于慧林寺遇大寒。
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讥之曰。
我茶毗舍利。
曰木头何有。
然曰。
若尔者何责我乎。
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
会留守郑公出。
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
无寺僧。
留守异之。
乃奉束素衣两袭。
月给米面。
洛下翕然归信。
至十五年春。
言吾思林泉。
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
以长庆四年六月。
告门人曰。
备沐浴。
吾将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
履垂一足。
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
刘轲撰碑。
敕谥智通。
塔号妙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吴兴之李氏。幼有瑞相。坐辄结跏。见者以为异。俄出家于钱唐之径山。受具于新定。遂遍参诸方。入南康大寂法会。而受记莂焉。行止不常。多隐山谷。所至则衲子萃止。且尝为大寂。致书于忠国师。国师问马大师以何言教示徒。答云。大师教人以即心即佛。国师云。是甚么语话。良久又问。此外更有么。答云。又道非心非佛。有时又道不是心。不是心。不是物。国师云。犹较些子。在云。未审和尚此间如何。国师云。三点如流水。曲似刈禾镰。 示众云。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无病求药句。僧问。如何是药病对治句。在云。伏牛山下古今传。然尤好求前贤遗迹。以快逸观。若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嵩山梵法师虎跑泉处。皆遍游历。而无所恋著。元和中。居洛之伏牛山。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著三伤颂。辞理俱美。后遣弟子往选江南山水之绝胜者。而图老焉。将归江州之都昌院。行至叶。为道俗所留。长庆初。示寂于隋之开元寺。寿八十一云。 一钵和尚者。史不详其姓名乡里。尝作一钵歌。以唱道劝世。故俗因以称之。 伪蜀乾德初。有陈军使妻高氏。唐中令骈诸孙女也。持不杀戒。馀二十年。后因其子娶妇会亲。不得已而杀焉。未旬浃。高氏暴终。信宿而稣曰。初被黑衣使者。摄至岐府城隍庙。庙神则峨冠大袖。对金甲武士。坐堂上。使者引高进。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且扼腕骂曰。吾护戒神将也。以汝能持戒。吾二十年。不遑寝食。以守卫汝。岂期顿亏本志耶业报自然。今日之事。吾不能为汝地矣。城隍忽问高。汝别修何善。庶几其可以自赎。高畴昔常诵上生经。至是懵莫记忆。方恐惧间。遽曰。诵得三伤颂一钵歌遂诵如文。二神人擎拳立听。颜色渐怡。及卒章。皆出涕泪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自在。
俗姓李。
吴兴人也。
生有奇瑞。
稍长坐则加趺。
亲党异之辞所爱投径山出家。
于新定登戒。
及诸方参学。
从南康道一禅师法席。
悬解真宗。
逸踪流辈道誉孔昭。
行止优游多隐山谷。
四方禅侣丛萃其门。
元和中居洛下香山。
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之交。
所游必好古。
思得前贤遗迹以快逸观。
龙门山得后魏三藏翻经处。
王屋山得稠禅师解虎斗处。
此山饮甘泉。
改为甘泉寺。
嵩山得梵法师马跑泉。
居无恋著。
所著三伤歌辞理俱美。
警发迷蒙有益于代前。
蜀王氏伪乾德初。
有小军使陈公。
娶高中令骈诸孙女若人持不杀二十馀年。
后在蜀为男婚娶。
礼须屠宰。
高初不欲。
亲戚言。
自己持戒行礼酒筵。
将何以娱宾也。
依违之际遂多庖割。
俄未浃旬得疾颇异。
口但慌言。
已而三宿。
还苏述冥间之事。
初被黑衣使者追摄入岐府城隍庙。
庙神峨冠大袖与一金甲武士唔坐。
使者领高见神。
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
仍扼腕骂曰。
吾护戒神将也。
为汝二十年。
食寝不遑。
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
命虽未尽罪亦颇深。
须送冥司惩其故犯。
城隍神问高曰。
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
高常诵持上生经。
其数已多。
于时懵然都无记忆恐惧之间白曰。
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
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
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听。
颜色渐怡。
及卒章神皆涕泪。
乃谓高曰。
且归人间宜切营善。
拜辞未毕飒然起坐备陈厥事。
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
人皆传写讽诵焉。
一钵和尚者。
歌词叶理激劝忧思之深。
然文体涉里巷。
岂加三伤之典雅乎。
在遣弟子去江南选山水之最者。
吾愿往中终老。
到江州都昌县有好林泉回报。
在行至叶县。
道俗所留往隋州开元寺示灭。
年八十一。
则长庆元年也。
系曰。
稽诸律藏。
出家者犯戒则招二罪。
一违制。
二业道也。
高氏在家素不受戒。
无违制愆。
俗容有业道罪。
宁得有护戒神邪。
况高氏既持不杀。
则冥然感止持无作之善生焉。
因鲜克有终致遭幽责。
告诸五众当畏护戒之神夫如是。
明则有戒法
幽则有鬼神欤。
次成都府元和圣寿寺释南印。
姓张氏。
明寤之性受益无厌。
得曹溪深旨无以为證。
见净众寺会师。
所谓落机之锦濯以增研。
衔烛之龙行而破暗。
印自江陵入蜀。
于蜀江之南壖薙草结茆。
众皆归仰渐成佛宇。
贞元初年也。
高司空崇文平刘辟之后。
改此寺为元和圣寿。
初名宝应也。
印化缘将毕。
于长庆初示疾入灭。
营塔葬于寺中。
会昌中毁塔。
大中复于江北宝应旧基上创此寺。
还名圣寿。
印弟子传嗣有义俛复兴禅法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3 【介绍】: 唐僧。台州天台人,俗姓陈。因其曾发大愿,尽一报代众生之病,故本名不显。幼出家于台州国清寺。登戒后,历游观方。初至洛阳,次河阳,立道场为民救旱。代宗大历元年,结茅居霍山,颇有异迹。后住晋州大梵寺。又数开施食道场以救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天台陈氏子。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除白母。求出家。母意难之。即断一指示所志。遂趋国清寺落发登具。以其每欲以己代众生病苦也。故名。久之游方抵淩郊。时河阳方苦旱。病适至因按经法。绘八龙王立道场以祷。果大霔千里沾足。先是其地夏则风雹暴作。苗稼偃拔。雉堞皆颓弛。识者以为毒龙使然。病为持密语禳之。自尔无患。民立祠肖貌祀焉。大历元年。登太行入霍山。结茅深𨗉以遁。或有盗其所蓄者。欲遽去。而二虎据路口。会病从他处归。盗扣头陈悔。病慰喻之斥虎使去。盗顾乞留服役左右终其身。中山庙尤灵异。昔神尧初起义师。尝沮阴雨。迷道于此。而神阴助有功迹。及即位诏镌石像列祀典。病至是念其以杀食晋绛间。于是造庭对像语。使从己受佛戒。像忽颔首若许者。旁顾神妇像略不动。病则毁撤之曰。何物顽矿能为众生害。如此。百姓以告太守。太守怒系之。嘉泉寺门户扃鐍严甚。旬浃启视病则兀尔禅寂自若。众闻而坌至。或击磬以出其定。太守遣邀之弗听。使再往。约曰。如必弗来者。则断其头来。病谩斩一指付使者。太守感动竟躬诣以谢。仍徙病大梵寺且营浮图。以葬指节。由尔檀信向慕而施币山积。有忌者赂贫女。以鸩酒进曰。妾夫善酿。今兹其酿诚加美。幸和尚小酌。以种福田。经云佛不违众生愿。惟和尚慈悲病。曰汝非佛耶。贫女喜尽以情告。病笑釂曰。吾所坐地当裂。徐视之。果裂。其毒气之酷可想见。今俗以酒供养始此。岁饥必募粮设会。以饱饿者凡八设会。而燕赵赖之。贞元十四年七月八日。别众跏趺。如入禅定。弟子疑其不灭。列香华供养如常时。阅一岁肤肉觉坚缩。而后加之漆布以图永久。武宗时舁匿废陶灶中。风雨莫之庇。寻出异草盘结覆顶上。宣宗复教。作亭徙置之。嘉泉指节历百龄不坏。筋肉爪甲愈益光润如黄金色。 唐沙门。史亡其名。隐居兴元褒城之中梁山言行直率。不为世俗规矩所制。饮酒啖肉自若。其侪辈举非之。然以齿腊之。长。获纪纲寺职。而议论设施。咸当人亦因以畏服焉共尊为上座。少年后生。间有效其所为者。上座闻而骇曰。未得净心地。何敢尔。吾弟当以折伏之。一日戒庖者。剩治饼餤邀众游冢墓间。独地坐掇枯骼腐胔。铺饼餤裹食之。如鲜美隽永物。众环视哕呕不能已。上座顾谓众曰。汝等能食此否。能食此则庶几可以食肉也。及柳公仲郢。镇兴元时躬诣礼敬。年八九十乃卒。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代病者。
台州天台人也。
姓陈氏。
以其尝发大愿尽一报代众生之病。
致本名不显矣。
诞育之辰祥光充室。
邻里异焉。
七岁丧父。
哀毁几于灭性。
白母求出家母才艰阻遂断一指。
亲党敦劝。
偏亲乃送于国清寺。
戒法登满誓志观方。
初止今东京。
次于河阳。
为民救旱。
按经缋八龙王。
立道场启祝毕投诸河。
举众咸睹画像沈跃不定。
斯须云起肤寸雷雨大作。
千里告足。
自此归心者众。
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
动伤苗稼雉堞。
号为毒龙为之也。
代病为诵密语。
后经岁序都亡是患。
盟津民立堂宇若生祠焉。
大历元年。
登太行游霍山。
乃深入幽邃结茅而居。
有盗其盂食。
俄见二虎据路。
会逢代病。
盗叩头陈悔。
慰谕毕因摩挲虎头。
如是累伏猛兽。
其盗本樵子。
愿依附为苦行焉。
其中山神庙晋绛之间传其肸蚃。
代病入庙劝其受归戒。
绝烹燀牲牢。
其神石像屡屡随劝领首。
顾其神妇略无俞答之状。
遂剃神之发毁撤神妇。
乡人怪之闻白州邑。
太守怒之曰。
此唐高祖初起至此。
久困阴雨其神见形示路以迎义师。
厥后砻石为像。
荐飨无亏。
此之髡师无状敢尔。
俾系闭于嘉泉寺扃键且严。
至二十日启关寂然禅定。
倾城咸往观礼。
或声磬舒徐而起。
太守急召之不来。
以至约令断头。
代病斩一指以付使者。
太守感之。
躬就迎请。
移置大梵寺。
别营砖浮图以藏其指节矣。
由是檀信骈肩蹑踵。
有窴毒于酒者。
贿贫女往施之。
代病已知。
贫女绐之曰。
妾家酝觉美。
酌施和尚求福。
况以佛不逆众生愿。
代病曰。
汝亦是佛。
然贫女惧反饮具以情告。
代病执杯啜之。
俄尔酒气及两胫足地为之坟裂。
闻者惊怪。
以酒供养自兹始也。
汾隰西河人有疾。
止给与净水饮之必瘳。
凡属荐饥必募粮设食。
后于赵州救斯荒歉。
作施食道场前后八会。
遐迩赖之道感多类。
以贞元十九年秋七月八日奄然跏趺示灭。
四众初谓如嘉泉寺之禅定欤。
香华供养。
至于隔岁肤肉渐坚。
方知永逝。
遂漆布缋画之。
武宗废塔像无巨细皆毁除。
或议之移入陶灶中。
既而生瑞草一本。
其状亭亭若盖。
盘错萦纡庇其风雨而有馀也。
宣宗即位佛事中兴。
纲紏比丘造小亭。
移真形窴于此。
先于嘉泉寺断指节。
已过百龄筋肉甲爪光润且如金色。
或属兵革城陷指亡。
后有赍出逃难。
事息归还。
亦阴福其逋亡者。
至今平阳人崇信焉。
神僧传·卷第八
释代病者。
天台人也。
姓陈氏。
诞育之辰祥光满室。
邻里惊异。
七岁丧父哀毁几于灭性。
白母求出家。
母才艰阻。
遂断一指。
亲党敦劝偏亲。
乃送于国清寺。
戒法登满。
誓志观方。
初止东京。
次于河阳为民救旱。
按经缋八龙王立道场。
启祝毕投诸河。
举众咸睹画像沈跃不定。
斯须云起肤寸。
雷雨大作千里告足。
自此归心者众。
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
动伤苗稼雉堞。
号称毒龙为害。
代病为诵密语。
后经岁序都无是患。
共立堂宇若生祠焉。
大历元年登太行游霍山。
乃深入幽邃结茅而居。
有盗其盂食。
俄见二虎据路。
会逢代病。
盗叩头陈悔。
慰谕毕因摩挲虎头。
如是累伏猛兽。
其中山神庙晋绛之间传其[月*(夸-大+八)]蚃。
代病入庙劝其受归戒。
绝烹燀(音阐)牲牢。
其神石像屡屡随劝颔首听命。
由是檀信骈肩蹑踵。
有寘毒于酒者。
贿贫女往施之。
代病已知。
贫女给曰。
妾家酝觉美。
酌施和尚求福。
况以佛不逆众生愿。
代病曰。
汝亦是佛。
然贫女。
惧反饮具以情告。
代病执杯啜之。
俄尔酒气及两胫足。
地为之偾(音奋)烈闻者惊怪。
以酒供养自兹始也。
汾隰西河人有疾。
只给与净水。
饮之必瘳。
贞元中奄然跏趺示灭。
释智灯 朝代: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智灯。
不知何许人也。
矜庄己行严厉时中。
守护戒科恒持金刚般若。
勤不知倦。
贞元中遇疾而死。
弟子启手犹热。
不即入木。
经七日还苏云。
初见冥中若王者。
以念经故合掌降阶。
因问讯曰。
更容上人十年在世。
勉出生死。
因问人间众僧中后食薏苡仁为药食。
还是已否。
曰此大违本教。
灯报云。
律中有正非正开遮之条如何。
王曰。
此乃后人加之非佛意也。
远近闻之。
渚宫僧至有中后无有饮水者。
系曰。
小乘尚开食五净物。
薏苡非五谷正食也。
疑其冥官因机垂诫嫌。
于时比丘太慢戒法
故此严警开制。
实诸佛常法也。
非后人之加酿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形质寝陋。性坦率。不事仪律。侨寓孝感寺。日游市肆。与群少年饮啖。至相聚屠犬豕。钞掠钱物。赌博斗驱。无不为。夜归阖户阒然。略未尝出声。间有耆年诃之曰。汝虽不自重。宁不为佛法虑乎。广陵笑曰。燕雀焉知鸿鹄之志。既而其室之户。过昼久不辟。或从隙窥之。见其坐床上如入禅定。然神光出眉宇间。朗照四壁。因大惊。驰报近远道俗。拥廊庑共排户省视。则固逝去矣。且其平生。素无名称而骤。所谓广陵大师者。则亦姑以其后之所见。而系其尊重之意尔。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广陵大师者。
维扬人也。
不言法名。
淮海之间竞呼广陵大师也。
形质寝陋性多桀黠。
真率之状与屠沽辈相类。
止沙门形异耳。
好嗜酒啖肉。
常衣繐裘。
厚重可知。
盛暑亦不暂脱。
蚤虱聚其上。
侨寓孝感寺。
独一室每夕阖扉而寝。
率以为常。
或狂悖性发则屠犬彘。
日聚恶少斗驱。
或醉卧道傍。
扬民以是恶之。
贞元中有一少壮。
素以力闻。
尝一日少壮与人赌博。
大师大怒以手击碎博局。
少壮笑曰。
騃儿何敢逆壮士耶。
大师且骂而唾其面。
于是索少壮。
斗击。
观者围匝千数。
少壮为大师所困。
迸道而逃自此人方知有神力焉。
亦于稠人广众中自负其力。
往往入阛阓间剽夺人钱帛。
市人皆畏其勇而莫敢拒。
后有一耆年僧。
召大师诫敕之曰。
汝胡不谨守戒法
奈何食酒肉屠犬豕。
彊抄市人钱物。
又与无赖子弟斗竞。
不律仪甚。
岂是僧人本事耶。
一旦众所不容。
执见官吏桉治之。
何处逃隐。
且深累佛法。
大师怒色对之曰。
蝇蚋徒喋膻腥。
尔安知鸿鹄之志乎。
然则我道非尔所知也。
且我清中混外者。
岂同尔龌龊无大度乎。
耆年且不能屈后一日自外来归入室闭户。
有于门隙觇之。
见大师坐席放神光自眉间晃朗照物洞然。
观者惊报少顷寺僧奔至瞻礼称叹。
或有忏悔曾谤之者。
或有弹指赞咏之者。
明日群僧伺候大师出。
焚香致礼。
及开户瞑目如入禅定。
已长往矣。
自此广陵人写貌供养。
号之为大师焉。
神僧传·卷第八
僧有客于广陵亡其名。自号大师。广陵人因以大师呼之。大师质甚陋。好以酒肉为食。常衣繐裘盛暑不脱。繇是蚤虮聚其上。侨居孝感寺。独止一室。每夕阖扉而寝。率为常矣。性狂悖好屠犬彘。日与广陵少年斗殴。或醉卧道傍。广陵人俱以此恶之。有一少年以力闻。尝一日少年与人对博。大师大怒以手击其博局尽碎。少年笑曰。騃儿何敢逆壮士耶。大师且骂而唾其面。于是与少年斗击。而观者千数。少年卒不胜竟遁去。自是广陵人谓大师有神力。大师亦自负其力。往往剽夺市中金钱衣物市人皆惮其勇莫敢拒。后有老僧。召大师而至。曰僧当死心奉教戒。柰何食酒肉杀犬彘。剽夺市人钱物。又与少年同斗击。岂僧人之道耶。一旦吏执以闻官。汝不羞天耶。大师怒骂曰。蝇蚋徒嗜膻腥耳。安能知龙鹤之心哉。然则吾道亦非汝所知也。且我清中而混其外者。岂若汝龊龊无大度乎。老僧卒不能屈其词。后一日大师自外来归既入室闭户。有于门隙视者。大师坐于席。有奇光自眉端发。晃然照一室。观者奇之具告群僧。群僧来见大师眉端之光。相指语曰。吾闻佛之眉有白毫相光。今大师有之果佛矣。遂相率而拜。至明日清旦。群僧俱集于庭候谒大师及开户而大师已亡矣。群情益异其事。因号大师为大师佛。
释灵芝 朝代: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九
灵芝律师。
重造明州五台戒坛成。
有一老人神气超迈眉须皓白。
进而启曰。
弟子有三珠奉献以为坛成之贺。
言讫忽然不见。
因置其珠于坛心。
屡现光相。
其后有坛主会十师大开戒法
越二日夜分有一僧登坛。
忽睹珠光外彻内现善财童子。
僧乃惊呼。
众起视之悉皆环礼。
自是每夜僧众益伸虔恳。
而珠之所现。
或金色佛或六臂观音。
或紫竹碧柳。
或奇木怪石。
或迦陵频伽飞舞左右。
或月盖(长者名)或龙神献珠。
神变非一。
见者闻者皆谓希有。
共 40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