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怀素

相关人物:共 37 位
共 3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吕渊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
吕惠卿子。
徽宗大观元年,张怀素密谋起事,渊坐知怀素言行而不告,流配沙门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9 【介绍】: 五代时僧。俗姓宗。十岁于汴京相国寺出家,礼智明为师。习新章律典,独趣深旨,时号律虎,请益者日众。后晋高祖钦仰之,诏入内道场,赐紫,署真法大师。时以为新章律宗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宗氏。其乡里。则未之闻也。世守儒素。母赵亦斋洁。产楚之夕。光烂一室。邻落惊讶。七岁偶入寺见佛像。辄作礼。归问其父曰。夫以黄金色相。坐莲华上。岂佛独然。馀者亦能如此否。父曰。蠢动含灵皆可得佛。而况人哉。梵欣然愿出家。十岁即为相国寺明智弟子。体貌岐嶷。异群童。识者知其为法门伟器。既受具。究习新章。毗尼之奥。独能深入。时辈莫之敌。因号律虎。王公大人。日造门请益。周天福间。诏入内道场。赐紫伽梨。仍署号真法大师。充新章宗主。凡妃主之入道者。皆为授戒。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首北面西。无疾而终。寿七十一。夏五十。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澄楚。
姓宗氏。
不知何许人也。
爰祖暨考。
偕贲丘园高蹈不仕。
母赵氏妊楚也。
忽畏膻臊之臭。
及乎诞生之夕。
光烂充室邻落咸惊。
洎当七岁亲党携之入寺。
见佛像辄嗟叹而作礼。
归家问父曰。
唯佛独尔馀者如何。
父曰。
蠢动皆佛何况人矣。
楚曰。
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
其父默而许旃。
至十岁于相国寺礼智明为师。
未几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
楚曰汝何愚騃好嬉戏耶。
且雪山善财亦童子。
还如是否。
旁有闻者奇之曰。
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
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
独能辄入毗奈耶窟穴。
然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
时号律虎焉。
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且众矣。
晋高祖闻而钦仰。
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
寻署大师号真法焉。
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求出家。
命楚落发度戒。
表里冰霜更无他物。
命为新章律宗主焉。
以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首北面西示佛涅槃相也。
俗龄七十一。
僧夏五十。
始末临坛度僧尼八千馀人。
门人慧照等。
依西域法焚之。
得碎身分构砖塔缄藏之。
左街首座悟皎作舍利塔记焉。
系曰。
楚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
通曰。
律有三宗。
砺素宣是欤。
宗各有主故云也。
观夫是名也岂无稽古乎。
通曰。
宗主二字出阿含经也。
论曰。
原夫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
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
我佛利见据于大千。
化境斯宽法门必众。
举其会要不过戒也。
定也慧也。
此三为路。
出其生死之乡。
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
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
毗尼防闲三业。
三业皆净六尘自祛。
圣贤践修何莫由斯道也。
故论云。
生死流转者。
三缚缚心。
心难解脱。
当知此唯善说法律能令解脱。
非由恶说。
因是而窥。
禁律乃度世之检括也。
且夫菩萨戒净则彰离垢之名。
辟支戒完则引无师之智。
声闻戒足时俱解脱而可期。
内众戒坚招感人天之不坠。
由是观之。
戒法之时大矣哉。
自所推能从言索理。
则毗尼也。
木叉也。
因则声教律焉。
果则别解脱焉。
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
横从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
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
论云。
戒如捉贼。
善擒制也。
定如缚贼。
用机械也。
慧如杀贼。
清道路也。
以此成功立效。
克取究尽三菩提者。
决达清静之域也。
戒律之功。
功无与比。
矧以此法在师而不在资。
唯闻佛制。
行内而不通外。
无许俗传。
故曰。
曲授秘方。
赐诸内众。
事有悬合物宜象求。
在乎家人严君设训。
家人嗃嗃同佛制教焉。
妇子嘻嘻同佛听门矣。
一听一制见其猛以济宽。
一阴一阳见其开物成务。
夫如是知戒律是佛之家法明矣。
大则三聚感三身于果中。
小则形俱持尽形于因地。
受既如是。
随则若何。
有威仪焉。
有细行焉。
为有顺违乃生持犯。
由是繁广因事制宜。
及佛泥丸集成律藏初唯水乳相合一家之业无殊。
后则参辰各墟。
五部之分不类。
梦氎之占徵矣。
宗轮之论作焉。
剡浮树高分影犹归于月窟。
阿耨池溢下流。
须到于孟津。
迨夫大教东传梵书西至。
甘露本天人之食。
汉土争尝。
金乌还海上之飞东方旧识。
除经已译问律何传。
起后汉灵帝建宁三年。
初翻义决律。
次有比丘诸禁律至。
即曹魏法时三藏游于许洛。
睹魏土僧无律范。
于嘉平中译羯磨僧祇戒本。
此乃此方戒律之始也。
自尔萨婆多律先化关中。
五分僧祇风行雨施。
迦叶遗部戒本独来。
婆粗富罗闻名而已。
况乎僧祇部者。
法显赍归诸师判注云。
是根本大众所传。
非是百载五宗也。
今著传家疑其未可何耶。
所览僧祇现本止三十卷。
文因有数疑。
一本小而末大(谓诸部文多僧祇卷略)二中不含五部意。
三不应大集悬记也。
或曰。
此略本传此方。
犹法华华严等经钜万亿颂中略出一分也僧祇亦尔。
又说昙无德律译有重单。
准僧传止觉明口诵也。
若据律序有支法领重译之文焉。
如此古今相竞且无指归。
以义交徵其辞必息。
寻律文本即知异同。
如众学戒初题云。
尸叉罽赖尼如破伊兰叶。
言此是觉明本也。
如言式叉迦罗尼如破伊罗叶。
即是支法领本也。
又一本三十卷。
一本六十卷。
谓纸墨分开不定非也。
分三十为六十。
不其太相悬谬矣。
若斯二译皂白已分。
复次元魏已前。
诸受戒者用四分羯磨纳戒。
及乎行事即依诸律为随何异乎执左氏经本专循公羊之传文也。
至魏孝。
文世。
有法聪律匠。
于北台山始手披口释。
道覆律师随听抄记。
遂成义疏。
权舆既尔。
肯构繁乎。
天轮而只候中星。
大鼎而唯提附耳。
邺中法砺唐世怀素
新旧两名各擅其美。
砺乃成实有部受体双陈。
唯寻祖萨婆开宗独步。
其有终南上士澄照大师。
肸蚃三生逡巡千里。
交接天人之际。
优游果證之中。
知无不为。
绳愆纠谬。
以护持教法为己任者。
实一代之伟人焉。
是以天下言行事者。
以南山为司南矣。
丁乎大历新旧疏家互相短长。
敕集三宗律师重加定夺。
时如净为宗主判定二家。
当建中中始言楷正。
号佥定疏是也。
至今东京三宗并盛。
至于秉法出没不伦。
殊涂同归。
师资尚异。
至若成公演化灵崿敷扬。
不离三辅之间。
俱僝百工之巧。
文纲道岸自北徂南。
发正辅篇从微至著。
道流吴会实赖伊人。
净公作评家之师。
源尚致感通之瑞。
或抗表论没官之物。
或成图證结界之非。
或杰立一方。
或才雄七众。
述锋芒之义记。
出豕亥之疑文。
或𣂊帖纷拿。
或整齐龃龉。
若匪乘时之哲。
便应逸气之英。
不令像运之中微降年唯永。
终使寿星之下照法命唯长。
道假人扬其在兹矣。
近以提河水味转不如前。
座像尘埋仍观更没。
大小乘之交恶。
上中下之相凌。
活寄四邪行违七聚。
威仪既缺生善全亏。
谓律为不急之文。
放僧落自由之地。
马令脱辔象阙施钩。
不习律仪难调象马。
遂令教法日见凌夷。
短则行果微亡。
折则年龄减少。
合夫洪范中凶短折也。
又曰。
慈父多败。
子脱或翻恶归善。
变犯成持。
或众主之劝修。
或名师之训导。
假王臣之外护。
必法教之中兴。
如是则同五福中之一寿五考终命欤。
又曰。
严家无格虏。
故云。
毗尼是正法之寿命焉此科所班乃是鍊金液转还丹之手。
劝人服之。
使其近添其寿远则升仙。
故我世尊凡制一戒获其十利功德。
意在令正法久住耳。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宗。诞生之夕。光烂充室。洎七岁。亲党携之入寺。见佛像。辄嗟叹作礼。归家问父曰。唯佛独尔。馀者如何。父曰蠢动皆佛。何况于人。楚曰。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其父许之。至十岁。于相国寺礼智明为师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楚曰。汝何好嬉戏耶。雪山善财亦童子。还如是否。旁有闻者奇之曰。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辄入毗柰耶窟穴。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时号律虎。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众。晋高祖闻而钦仰。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号真法大师。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从楚落发度戒。命为新章律宗主焉。以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楚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律有三宗。砺素宣是。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要不过戒也。定也慧也。此三为路。出其生死之乡。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防闲三业。三业皆净。六尘自祛。圣贤践修。何莫由斯。自此而推。从言索理则毗尼也。木叉也。因则声教律焉。果则别解脱焉。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横之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真州扬子人,字子昭。
沈铢弟。
徽宗崇宁初,为讲义司检讨。
反对蔡京定元符上书人之罪,不果。
累迁兵部侍郎,以徽猷阁待制知应天府,徙江宁。
怀素诛,江淮间多以诬告兴狱,为之辩析,受诬者皆得释。
历知海、泰、汝、宣四州,以通议大夫致仕卒。
有《崇宁改修法度》。
全宋文·卷二四○八
沈锡,字子昭,真州扬子(今江苏仪徵)人,铢弟。以王安礼任,为鄂州司户参军。崇宁初,为讲议司检讨。除卫尉丞,迁祠部员外郎,提点江东刑狱,知婺州。入为左司员外郎,兼定、嘉二王侍讲,进太常少卿,拜兵部侍郎。以徽猷阁待制知应天府,徙江宁。历知海、泰、汝、宣四州,以通议大夫致仕。著有《崇宁改修法度》十卷。见《宋史》卷三五四《沈铢传》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28 【介绍】: 宋僧。筠州人,俗姓喻,一说姓彭,号觉范,后改名德洪。入清凉寺为僧。以医识张商英,又往来郭天信之门。徽宗政和元年,因张、郭得罪而受累,配朱崖。后释归。喜游公卿间,戒律不严。工诗,善画梅竹。有《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林间录》、《僧宝传》、《临济宗旨》等。
全宋诗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
俗姓喻。
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
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
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于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
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
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
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
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
三年,得释。
四年,返筠州,馆于荷塘寺。
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
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梅竹(《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
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
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
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
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三○一五
惠洪(一○七一——一一二八),又作慧洪,字觉范,易名德洪,号寂音尊者,又自署老俨、甘露灭,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氏。
年十四,父母并殁,从云庵克文等学出世法。
十九岁试经东京,得度,假惠洪籍为大僧,能通《唯实论》。
服勤四年,南归庐山依克文,又随克文迁洪州石门。
崇宁中,与陈瓘、张商英、黄庭坚等游,主临川北禅院,迁金陵清凉寺。
大观三年秋,以僧控冒籍讪谤,入制狱一年。
张商英、郭天信为奏得免,并许改名德洪,赐师号。
政和元年十月,张、郭被黜,坐交通二人,诏夺僧籍配海南。
三年五月被赦还。
次年复被拘于并州狱,久之乃得释还乡,野服往来九峰、洞山间四年。
后又为狂道士诬为张怀素党人,坐系南昌狱百馀日,会赦得免,居湘中。
靖康中,许还僧籍复旧名。
建炎二年五月卒,年五十八。
惠洪博学强识,工诗画,有名于世。
著述甚丰,今存《法华经合论》、《楞严经合论》、《临济宗旨》、《智證传》、《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天厨禁脔》等。
事迹见本集卷二四《寂音自叙》,《五灯会元》卷一七,《僧宝正续传》卷二等。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德洪。
字觉范。
筠州新昌喻氏子。
年十四。
父母并月而殁去。
依三峰靓禅师为童子。
十九试经。
东都假天王寺旧籍惠洪名为大僧。
依宣秘律师受唯识论臻其奥。
博观子史。
有异才。
以诗鸣京华。
搢绅间。
久之南归。
依归宗真净禅师。
研究心法。
随迁泐潭。
凡七年。
得真净之道。
辞之东吴。
历沅湘。
一日阅汾阳语。
重有发药。
于是𮌎次洗然。
辨博无碍。
崇宁中。
显谟朱世英请出世临川之北禅。
先是寺有古𦘕应真十六轴。
久亡其一。
师至以诗嘲之。
未淹辰而应真见梦所匿之家。
丐归寺中。
因得之。
世以谓尊者犹畏其嘲而归焉。
越明年以事退游金陵。
漕使吴正仲请居清凉。
未阅月为狂僧诬。
以度牒冒名。
旁连讪谤事。
入制狱。
锻鍊久之。
坐冒名。
著逢掖。
走京师。
见丞相张无尽。
特奏得度。
改今名。
太尉郭天民奏锡椹服。
号宝觉圆明。
自称寂音尊者。
未几坐交张郭厚善。
张罢政事。
时左司陈莹中撰尊尧录将进御。
当轴者嫉之。
谓师颇助其笔削。
政和元年十月。
褫僧伽黎配海外。
三年春。
遇赦。
归于江西。
是冬复證狱于并州。
明年得还。
往来九峰洞山。
野服萧散。
以文章自娱。
将自西安入衡湘。
依法属以老。
复为狂道士。
执以为张怀素党。
下南昌狱。
治百馀日。
非是会赦免。
归湘西之南台。
仍治所居。
榜曰明白庵。
自为之铭。
其叙曰。
予世缘深重。
夙习羁縻。
好论古今治乱是非成败。
交游多讥诃之。
独陈莹中曰。
于道初不相妨。
譬如山川之有烟云。
草木之有华滋。
所谓秀媚精进。
予心知其戏。
然为之不已。
大观元年春。
结茅于临川。
名曰明白。
欲痛自治。
也莹中闻之。
以偈见寄曰。
庵中不著毗耶座。
亦许灵山闻法人。
便谓世间憎爱尽。
攒眉出社有谁嗔。
于有堤岸辄决。
又复衮衮多言。
然竟坐此得罪。
出九死而仅生。
恨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
乃收召魂魄。
料理初心。
而为之铭曰。
雷霆发声。
万国春晓。
闻者不言。
心得意了。
木落霜清。
水归汰在。
忽然震惊。
闻者骇怪。
合妙日用。
如春雷霆。
背觉合尘。
如冬震惊。
万机休罢。
随缘放旷。
尚无了知。
安有倒想。
永惟此恩。
研味其旨。
一庵收身。
以时卧起。
语默不昧。
丝毫弗差。
蒙杂而著。
随孚于嘉。
于是覃思经论著义疏。
发挥圣贤之秘奥。
及解易。
作僧宝传成。
抚而叹曰。
冒障海极。
并门间关。
万死而不毙。
天其或者迟以卒此乎。
世有贤者。
当知我矣。
将负之入京。
抵襄阳会难。
渊圣登极。
大逐宣和用事者。
诏赠丞相商英司徒。
赐师重削发。
还旧师名。
未几国步多艰。
退游庐阜。
建炎二年夏五月。
示寂于同安。
阅世五十有八。
门人建塔于凤栖山。
师之才章。
盖天禀然。
幼览书籍。
一过目。
毕世不忘。
落笔万言。
了无停思。
其造端用意。
大抵规模东坡。
而借润山谷。
至于出入禅教。
议论精博。
其才实高。
圜悟禅师以为笔端具大辩才。
不可及也。
与士大夫游。
议论衮衮。
虽稠人广座。
至必奋席。
初在湘西。
见山谷。
与语终日。
不容去。
因有诗赠之。
略曰。
不肯低头拾卿相。
又能落笔生云烟。
其后山谷过宜春。
见其竹尊者诗。
咨赏。
以为妙入作者之域。
颇恨东坡不及见之。
著林间录二卷。
僧宝传三十卷。
高僧传十二卷。
智證传十卷。
志林十卷。
冷斋夜话十卷。
天厨禁脔一卷。
石门文字禅三十卷。
语录偈颂一编。
法华合论七卷。
楞严尊顶义十卷。
圆觉皆證义二卷。
金刚法源论一卷。
起信论解义二卷。
并行于世。
赞曰。
丞相张无尽称觉范。
盖天下之英物。
圣宋之异人。
然古之高僧。
以才学名世。
殆与觉范并驱者多矣。
必以清标懿范相资而后美也。
觉范少归释氏。
长而博极群书。
观其发挥经论。
光辅丛林。
孜孜焉。
手不停缀。
而言满天下。
及陷于难。
著逢掖出。
九死而仅生。
垂二十年。
重削发。
无一辞叛佛而改图。
此其为贤者也。
然工呵古人。
而拙于用己。
不能全身远害。
峻戒节以自高。
数陷无辜之罪。
抑其恃才。
暴耀太过。
而自取之邪。
尝自谓。
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者。
不独为洪实录。
亦以见其自欺焉。
惜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2 【介绍】: 宋福州罗源人,字原中,一作源中。神宗元丰五年进士。累官御史中丞兼侍读。谄附蔡京,结为死党,京奸谋诡计多得其助。官至门下侍郎,累进加少傅,封卫国公。出为镇江军节度使、知福州。京失势,累被弹劾,高宗建炎中贬临江军居住。
全宋诗
余深(?
~一一三二),字原仲,罗源(今属福建)人(清道光《罗源县志》卷一九)。
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
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历太常博士、著作佐郎、司封员外郎、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五年,试辟雍司业(《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之二一),累官御史中丞兼侍读。
因治张怀素狱曲护蔡京,大观二年(一一○八)以吏部侍郎拜尚书左丞。
三年,转中书侍郎,四年,转门下侍郎。
京致仕,罢知青州(同上书职官七八之三二)。
政和二年(一一一二),京复出,复入为门下侍郎。
继擢少宰,少保,丰国公,进太宰,再封卫国,加少傅。
宣和二年(一一二○),出知福州(同上书职官一之三)。
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致仕。
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斥临江军居住,寻还乡里。
绍兴二年卒(《梁溪集》卷一六五《祭余相公文》)。
宋史》卷三五二有传。
今录诗十六首。
全宋文·卷三三五五
余深(?——一一三二),字原中(一作源中),福州罗源(今福建罗源)人。清弟,元丰五年进士。崇宁元年,为太常博士、著作佐郎,改司封员外郎,拜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试辟雍司业。累官御史中丞兼侍读。大观二年,以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丞。三年,转中书侍郎;四年,转门下侍郎。政和七年,拜少宰。宣和元年,为太宰,进拜少保,封丰国公。二年知福州。深谄附蔡京,结为死党,言者累章劾之,建炎二年,降中大夫,临江军居住。绍兴二年卒。《宋史》卷三五二有传。又见《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
张维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蜀人,字公言。
尝为僧,还俗。
善二王书法,尤得怀素骨力。
王嗣宗荐试御书院,自负其能,遂遭众人排挤,止得隶秘阁。
真宗景德末书郑州开元寺新塔碑,一时称绝。
后贫困以终。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四
释法智,字破门,维扬人,莫详其族姓。
初来衡山,结茅下火场,庵名石浪。
工草书,亦有诗名。
与枢巡彭禹峰友善,或云法智,初习若行,沈于厨饪。
尝以铁钳画其门,扉效怀素体。
岁月浸淫,扉为之破,书法遂入妙品。
时人因号曰“破门”。
苏致中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四川人,字雪瑕。
由科第仕至知府。
善书画,有声于景泰、天顺间。
书法出入钟、王、怀素而有天然之趣。
画山水宗马远、夏圭,亦临摹郭熙,行笔如草书法,以清雅洒脱见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6—727 【介绍】: 唐僧。会稽人,俗姓孔。曾祖、祖父均仕南朝陈为高官。十二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传说曾刺血写经六百卷,为数千人授戒。武周长安四年,奉敕往歧州无忧王寺迎舍利。中宗景龙二年,延入内道场讲经,又于乾陵宫为内尼授戒,讲四分律。后睿宗请为菩萨戒师。弟子有道岸等五十余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会稽孔氏子也。曾祖范。陈都官尚书。祖祀。祠部侍即考顶生贞观间。拜尚乘直长。纲方孕。母却荤杂有头陀行。婆罗门僧谓曰。佗日生男。终当绍隆三宝矣。自尔每闻空中香气乐音。及娩白鹤鸡集。襁褓过午不求乳哺。十二出家冠年受具。寻诣道成律师。禀毗尼藏年二十五。为众弘阐。年三十。登坛受戒。而四分之学。于是益振。久视中。天作淫雨。人有忧色。纲悯之。乃端坐思惟。却倚屋壁。于少时间豁然而悟。自尔踪迹莫窥。幽明潜感。兆于集事。应乎遣言。左右怪之。纲曰夫真实无相。色尘本空。正觉圆常。大悲湛定。又何所疑哉。未几诏与翻译。长安四年。诏往岐州无忧王寺。等奉迎舍利。景龙二年。入内道场。行道送舍利还寺。入塔。是年于乾陵宫。授内尼戒。仍坐夏宫中。开四分。律。上悦为度弟子。赐什物䌽帛等。因奏道场灵感事。六月七日。御书灵感寺额。遂以其地为寺。辟诸寺硕德隶焉。先天间。睿宗皇帝。从受菩萨戒。所得布施。悉付常住。开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卒。寿九十二。是年九月十四日。建塔而窆于寺侧。北海李邕铭其碑。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文纲。
姓孔氏。
会稽人也。
曾祖范陈都官尚书。
祖祀祠部侍郎。
考顶坐逃海避隋。
择木归舜。
贞观始拜尚乘直长。
咸光复儒业旁通释教。
是故纲也植宿根从习气。
慈母怀孕杂食弃捐。
有婆罗门僧头陀。
语其母曰。
若此男终绍三宝。
自尔每闻空中多异香杂仙乐。
及诞育之日。
白鹤翔集若临视焉。
比襁褓中午后不受乳哺。
犹坚持斋者。
重龀随师访道。
十二出家。
冠年受具。
精虑苦行专念息心。
藜羹糗粮麻衣草荐。
操有彝检口无溢言。
寻诣京兆沙门道成律师禀毗尼藏。
二十五讲律。
三十登坛。
每勤修深思凝视反听。
净如止水嶷若断山。
或风雨宴居。
或昼夜独得。
故能吉祥在手不舍其瓶。
威德迎风不绝于气。
出笼瘠雁坐致虚空。
起屋下层自然成就。
唯甘露之渧口喻利剑之伤人。
慎之重之。
广矣至矣。
由是八方来学四分永流。
请益者举袂云临。
赞叹者发声雷骇。
久视中天作淫雨人有忧色。
纲悯之乃端坐思惟。
却倚屋壁奄至中夕。
欻尔半倾唯馀背间。
嶷然山立。
识者以为得神通因定力。
故日月灵迹幽明潜感。
兆于集事应乎遣言。
左右怪之。
纲曰。
夫真实无相尘色本空。
正觉圆常大悲湛定。
不可取也。
是以一时法主四朝帝师。
同迦叶之入城。
遇匿王之说戒。
竹园门外别有沙弥。
毕树枝间广闻鵽鸟。
所以受润者博。
入见者深。
万病已痊获欢喜之药。
一心不染解烦恼之绳。
又恭承丝纶京都翻译。
追论惠用远契如因。
翘诚满朝檀施敌国。
但依布萨尽用庄严。
累历伽蓝二十馀所。
凡是塔庙各已华丰。
犹且刺血书经向六百卷。
登坛受具仅数千人。
至苦至勤纳无我之海。
不寝不食种无生之田。
长安四年奉敕往岐州无忧王寺迎舍利。
景龙二载中宗孝和皇帝延入内道场行道。
送真身舍利往无忧王寺入塔。
其年于乾陵宫为内尼受戒。
复于宫中坐夏。
为二圣内尼讲四分律一遍。
中宗嘉尚为度弟子。
赐什物䌽帛三千匹。
因奏道场灵感之事。
六月七日御札题榜为灵感寺是也。
诸寺辟硕德以隶焉。
夫其左籞宿右上林。
南台终山北池渭水。
千门宫阙化出云霄。
万乘旌旗天回原隰。
先天载睿宗圣真皇帝。
又于别殿请为菩萨戒师。
妃主环阶侍从罗拜。
兜率天上亲听法言。
王舍城中普闻净戒。
恩旨赐绢三千馀匹。
纲悉付常住随事修营。
或金地缭垣用增上价。
或宝坊飞阁克壮全模。
或讲堂经楼舍利净土。
或轩廊器物厨库园林。
皆信施法财周给僧宝。
方将示迷津引觉路。
濯热火宅拯溺毒流。
而乃奄忽神迁。
斯须薪尽。
虽有应化何其速欤。
以开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
怡然长往。
时春秋九十有二。
其年九月四日塔于寺侧焉。
闻哀奔丧执绋会葬。
香华幢盖。
缁素华夷。
填城塞川。
彗云翳景。
盖数万人。
有若法侣京兆怀素满意承礼襄阳崇拔扶风凤林江陵恒景淄川名恪等。
百馀人。
咸曰智河舟迁法宇栋桡而已哉。
有若弟子淮南道岸蜀川神积岐陇慧顗京兆神慧思义绍觉律藏恒暹崇业等。
五十馀人。
并目以慈眼入于度门。
金棺不追灰骨罔答。
乃请滑台太守李邕为碑。
邕象彼马迁法其班氏。
以二人而同传。
必百行以齐肩。
不忝怀素前不惭宣师后。
李北海题品不其韪乎。
有淄州名恪律师者。
精执律范切勤求解。
尝厕宣师法筵。
躬问钞序义。
宣师亲录随喜灵感坛班名于经。
末又附丽文纲之门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吴人,字伯高。
官左率府长史。
工书,精通楷法,以草书知名,世称“草圣”。
旭草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舞时称“三绝”。
相传旭醉后呼叫狂走而后下笔,故又称“张颠”。
颜真卿曾学笔法于旭。
怀素继承其草法,人谓“颠张狂”,“以狂继颠”。
旭亦能诗。
正书有碑刻《郎官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帖中,墨迹有《草书古诗四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50? 字伯高,排行九,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张旭为盛唐著名草书家,性嗜酒,常醉后1叫呼狂走,而后挥毫落纸,时称“张颠”,又尊为“草圣”。其草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舞号为“三绝”。颜真卿曾两至洛阳,求教于旭,撰有《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张旭与李颀、高适相善,有诗赠答;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号“吴中四士”。生平见《新唐书》本传、张怀瓘《书断》卷三、僧适之《金壶记》卷中。杜甫《饮中八仙歌》亦曾咏及。其诗幽深旷远,别有神韵。《全唐诗》存诗6首,《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唐诗汇评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工书能诗。神龙初,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等吴越文士俱以文词杨名京师,合称“吴中四士”。初仕为常孰尉。天宝初,官金吾长史,又曾官左率府长史。旭嗜酒,与李白等合称“饮中八仙”。又善草书,每大醉,狂叫呼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时称“张颠”。唐文宗时,诏以旭草书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为“三绝”。《全唐诗》存诗六首。

作品评论

唐诗归
钟云:张颠印不多见,皆细润有致,乃知颠者不显粗人,粗人颠不得。
共 3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