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令超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居幽州城南窑灶间。天祐中。燕蓟饥。饿莩相枕藉。亡名方分卫。闻道旁呱呱声。视之则小女子。民所弃者。因持以归。日求牛湩哺焉。年且毁齿。亡名为乞诸城中。得䌽帛制衣。逮笄。容色艳丽。或讥其非律者。亡名终无惭色。时刘仁恭僭号其地。出猎偶见之。遂以请于亡名。竟𢹂以归。而纳之后宫。于是亡名之所守。益以见矣。仁恭乃为别造精舍。一旬两谒。岂仁恭无故。而于亡名然欤。后亡名卒。遽讣女子。女子一恸以绝。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亡名。
履行尤峻独居燕城南窑灶间。
天祐中幽蓟不稔道殍相望。
因分卫回闻车辙中呱呱之声。
悯而收归。
乃饥民所弃女子也。
以求牛乳哺之。
当七八岁引于城中。
求色帛以衣之。
及笄年也容色艳丽。
殆非凡俗。
或讥呵者僧终无渝志。
适遇燕帅刘仁恭从禽逐兔。
直入僧居窑内。
一卒见女子侍僧之侧。
遂白帅刘往亲见问其故。
皆以实对。
刘曰。
弟子欲收之可乎。
僧曰诺。
早验无吝意自扶上马归府。
元真处子也。
刘益哀之。
不令伍于下位。
仍重其僧谓为果位中人也。
别造精舍以处之刘一旬两往谒焉。
其僧疾没。
门人入讣女方独坐闻之。
哀恸而死焉。
刘为僧营塔标志矣。
又祝融峰禅者亡名。
为人抗直不事威仪。
每一举扬善标宗要。
道俗归之若市。
尝饮酒遇毒。
当时吐下透落腐衣裂石。
体中无恼。
每有一蛇一虎为卫护状。
迨终阇维留骨一片。
大如琵琶槽。
僧众构火重焚。
焚时色同火质。
火尽灰寒色白如雪。
岂非得全身分坚固设利罗乎。
至今岳中传其言句。
立其浮图号祝融峰道者焉。
王栖霞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2—943 【介绍】: 五代时齐鲁人,字元隐,一名敬真。
七岁以神童及第。
唐天祐时南渡,从道士聂师道传道法。
李昪辅吴,召之,馆于元真观。
昪建南唐,赐号元博大师,又加号真素先生。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八
栖霞一名敬真。字元隐。七岁以神童及第。天祐时避乱南渡为道士。徐知诰辅吴。召至金陵。馆于元观馆。升元初加金印紫绶。赐号元博大师。又加号真素先生。保大元年卒。年六十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8—977 【介绍】: 五代时僧。
杭州临安人,俗姓黄。
少出家于临安朗瞻院,后至天台山受戒。
已而至襄州清溪修禅,嗣清溪洪进。
后住洪州上蓝精舍。
宋齐丘见而异之,历请住舍利、幽谷、双岭诸刹,所至学徒自成规矩。
南唐李煜闻其名,召入禁中,敕住庐山圆通院。
卒谥道济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八
禅师名缘德。生杭州临安黄氏。年十七。师事东山老宿勤公。剃发受具。神观靖深。中空外夷。以精进为佛事。年二十四遍游诸方。烂熳丛席。至襄州清溪。谒进禅师。栖迟不去久之。江南李氏有国日。德混迹南昌之上蓝寺。楚国宋公齐丘。至于经堂。僧众趋迎。德阅经自若。宋公傍立睨之。德不甚顾答。宋公问。上座看甚经。德举示之。宋公异焉。力请住舍利幽谷双岭诸刹。德无所事去留。所至颓然默坐而已。而学徒自成规矩。平生著一衲裙。以绳贯其褶处。夜申其裙。以当被。后主闻其名。致至金陵。问佛法大意。留禁中。又创寺以居之。昭惠后以其子宣城公薨。施钱建寺。于庐山之阴。石耳峰之下。开基日。得金像观世音于地中。赐名圆通焉。本朝遣使。问罪江南后主。纳土矣。而胡则者据守九江不降。大将军曹翰部曲。渡江入寺。禅者惊走。德淡坐如平日。翰至不起不揖。翰怒呵曰。长老不闻。杀人不眨眼将军乎。德熟视曰。汝安知有不惧生死和尚耶。翰大奇增敬。而已曰。禅者何为而散。德曰。击鼓自集。翰遣裨校击之。禅无至者。翰曰。不至何也。德曰。公有杀心故尔。德自起击之。禅者乃集。翰再拜。问决胜之策。德曰。非禅者所知也。太平兴国二年十月七日。升堂曰。脱离世缘。乃在今日。以衲衣并所著木屐。留付山中。使门人累青石为塔。曰他日塔作红色。吾再至也。乃化。阅世八十。坐六十有三夏。谥曰道济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4 【介绍】: 五代时僧。魏州人。初住洪州双林院,次住洪州上蓝山护国院及金陵龙光院。晚住金陵清凉院,嗣法眼文益。世称法灯和尚。南唐李煜曾从其问法。善以歌诗演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74 魏州(今河北大名)人。五代南唐时禅僧,世称法灯和尚。初住洪州双林院,次住洪州上蓝山护国院及金陵龙光院。晚住金陵清凉院,嗣法眼文益。后主李煜曾向其问法。《景德传灯录》卷二五、《五灯会元》卷一〇有传。《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存《古镜歌》3首,《禅门诸祖师偈颂》存《拟寒山诗》10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泰钦。
字法灯。
魏府人也。
辩才无碍。
入法眼之室。
虽解悟逸格。
未为人知。
性忽略不事事。
尝自清凉。
遣化维扬。
不奉戒律。
过时未归。
一众传以为笑。
法眼遣偈往呼之。
既归。
使为众烧浴。
一日法眼问大众曰。
虎项下金铃。
何人解得。
对者皆不契。
钦适自外至。
法眼理前语问之。
钦谓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
于是人人改观。
法眼曰。
汝辈这回笑渠不得也。
出世。
初住洪州双林。
次迁上蓝护国院。
未几。
李国主。
请住清凉道场。
乃曰。
山僧。
本拟深藏山谷。
遣日过生。
缘清凉老人有不了底公案。
所以出来。
为他了却。
若有人问。
便说似伊。
时一僧出问。
钦曳杖击之。
僧曰。
我有何过。
钦曰。
祖祢不了。
殃及儿孙。
国主从容问曰。
先师有何不了公案。
钦曰。
现分析者。
国主骇之。
开宝七年六月示疾。
告众曰。
老僧住持。
将逾一纪。
每承国王助发。
至于檀越道侣主事小僧。
皆赤心为我。
默而难言。
或披麻带布。
甚违吾道。
我之遗骸。
但于南山大智藏和尚左右。
乞一坟冢。
升沈皎然不沦化也。
又示众曰。
但识口必无咎。
纵有咎因汝有。
珍重。
二十四日。
安坐而逝。
释道齐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七
禅师名道齐。
生金氏。
南昌人也。
幼依百丈明照禅师得度。
种性猛利。
经行燕坐。
以未明己事为忧。
持一钵遍历丛林。
学心不息。
时法灯禅师。
住南昌上蓝
齐往依之。
法灯使知藏司。
法灯偶见齐呼曰。
每见举祖师西来意话。
藏主如何商略。
齐曰。
不东不西。
法灯曰。
若与么会。
了无交涉。
曰未审尊意如何。
法灯良久曰。
西来有甚意便去。
齐于是顿悟其旨。
初住高安大愚。
有搜玄拈古代别之语。
盛行诸方。
号东禅。
尝谓门弟子曰。
达磨言。
此方经唯楞伽。
可以印心。
吾读此经。
偈曰。
诸法无法体。
而说唯是心。
不见于自心。
而起于分别。
可谓大慈悲父。
如实极谈。
我辈自不领受。
背负恩德。
如恒河沙。
或问曰。
然则见自心。
遂断分别乎。
齐曰非然也。
譬如调马。
马自见其影而不惊。
何以故。
以自知其影。
从自身出故。
吾以是知。
不断分别。
亦舍心相也。
祇今目前。
如实而观。
不见纤毫。
祖师曰。
若见现在。
过去未来亦应见。
若不见过去未来。
现在亦不应见。
此语分明。
人自迷昧。
或又问龙济曰。
一切钟鼓本无声。
如何信之无声齐。
曰祖师曰。
如鼓声无有作者。
无有住处。
毕竟空故。
但诳凡夫耳。
若鼓声是实有。
钟声俱击。
应不相参。
所以玄沙曰。
钟中无鼓响。
鼓中无钟声。
钟鼓不交参。
句句无前后。
若不当体寂灭。
如何得句句无前后耶。
后移住幽谷山双林禅院。
又迁住云居。
凡二十年。
至道三年丁酉九月示疾。
八日申时令击钟集众。
维那白众已集。
齐笑叙出家本末。
揖谢辅弼丛席者曰。
今日老僧以风火相逼。
特与诸人相见。
且向什么处见。
向四大五阴处见耶。
六入十二处见耶。
是种种处不可见。
则只今相问者是谁。
若真见得可谓后学有赖。
良久曰。
吾化后。
当以院事累契瑰。
乃化。
阅世六十有九。
坐四十有八夏。
赞曰。
余赞大愚东禅碑。
碑载齐悟契之缘。
法灯曰。
西来有甚意。
以校传灯曰。
他家自有儿孙在。
之语误也。
昔有僧问赵州。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答曰庭前柏树子。
又随而诫之曰。
汝若肯我与么道。
我则辜负汝。
汝若不肯我与么道。
我则不辜负汝。
而昧者剿之。
使古人之意不完。
为害甚矣。
故并录之。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六
禅师名法安。
生许氏。
临川人也。
幼事承天沙门慕闲。
年二十。
以通经得度。
游方谒雪窦显禅师。
显殁。
依天衣怀禅师。
众推其知见。
又遍历诸家。
耆宿指目。
为饱参。
来皈临川。
见黄山如意院。
败屋破垣。
无以蔽风雨。
安求居之十年。
大厦如化成。
乃弃去。
下江汉。
航二浙。
上天台。
溯淮汶。
而还。
所至接物利生。
未尝失言。
亦未尝失人。
白首怀道。
翩然无侣。
倚杖于南昌上蓝
又住武宁之延恩寺。
寺以父子传器。
贫不能守易。
以为十方。
草屋数楹。
败床不箦。
安安乐之。
令尹纠豪右。
谋为一新。
安笑曰。
檀法本以度人。
今非其发心。
而强之。
是名作业。
不名佛事也。
栖止十年。
而丛林成。
僧至如皈。
安与法云秀公昆弟。
且相得。
秀所居庄严妙天下。
而说法如云雨。
其威光可以为弟兄。
接羽翼。
而天飞也。
秀以书招安云云。
安读之一笑而已。
问其故。
曰吾始见秀。
有英气。
谓可语。
乃今而后知其痴。
痴人正不可与语也。
问者瞬视。
久之曰何哉。
安曰。
比丘法。
当一钵行四方。
秀既不能尔。
又于八达衢头。
架大屋。
从人乞饭。
以养数百闲汉。
非痴乎。
安每谓人曰。
万事随缘。
是安乐法。
元丰甲子七月。
命弟子取方文文书。
聚火之以院事付一僧。
八月辛未殁。
阅世六十有一。
坐四十有一夏。
赞曰。
怀禅师五坐道场。
皆衰陋处。
而能使之成宝坊。
安真能世其家者也。
安笑秀公。
架大屋养闲汉为痴。
正当以漫晋卿墨戏并按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安。临川许氏子。幼谢父母。师事承天长老慕闲。年二十诵经。通授僧服。则无守家传钵之心。求师问道。不见山川寒暑。初依雪窦显。显殁。依天衣怀。蒙印可。栖法席数年。同参皆推上之。法云秀。尤与之友善。年三十有七。慨然以庄严佛土为己任。初居黄山如意院。破屋坏垣。无蔽风雨。师力新之。未十年大厦崇成。如天宫下降。衲子归。遂为丛席。乃复谢去。至南昌某县。又兴延恩。始至草屋数楹。败床不箦。师处之超然。县尹裴士章。欲合豪右。为师一新之。师曰。檀法本以度人。今不发心而强之。是名作业。非佛事也。固止之。亦居十年。凡安众之地。冬燠而夏凉。钟鱼而粥。钟鱼而饭。来者息焉。师所历足迹万里。一钵萧然。孳孳以接物。利生为务。因缘乖合。一付之度外。其居延恩也。人视之不堪其忧。是时法云秀公。有众千百。说法如云雨。所居世界庄严。可以为兄弟接羽翼而天飞也。以书招师。师发书一笑而已。以元丰甲子岁七月示疾。化于延恩寝室。阅世六十有一。坐四十有一夏。营塔于后山。距寺百步葬焉。灵源清禅师。语黄山谷曰。我初发心。实在延恩。安公告戒策励。如父母师友。中心以谓。凡住山者。法如是尔。及游诸方。罕遇如安公者。以是提耳之诲。不忘于心。若安公名称利养。实不能与天下衲师争衡。然此自不满安公之一笑。山谷因为铭塔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98 【介绍】: 宋僧。饶州浮梁人。俗姓林,字觉老,号佛印。云门偃公五世法裔。博通中外,工书能诗,尤善言辩。神宗元丰中主镇江金山寺,与苏轼、黄庭坚等均有交游。有语录行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了元(一○三二——一○九八),字觉老,号佛印。生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林氏。幼业儒,后尽捐旧学,白父母出家。游庐山,后嗣江州承天法席,移淮山之斗方,庐山之开先、归宗,丹阳之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苏轼久与之游。元符元年卒,年六十七。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了元。
字觉老。
生饶州浮梁林氏。
世业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三岁。
琅琅诵论语。
诸家诗。
五岁诵三千首。
既长从师授五经。
略通大义去。
读首楞严经。
于竹林寺。
爱之尽捐旧学。
白父母。
求出家度生死。
礼宝积寺沙门日用。
试法华。
受具足戒。
游庐山。
谒开先暹道者。
暹自负其号。
海上横行。
俯视后进。
元与问答捷给。
暹大称赏。
以为真英灵衲子也。
时年十九。
已而又谒圆通讷禅师。
讷惊其翰墨曰。
骨格已似雪窦。
后来之俊也。
时书记怀琏。
方应 诏而西。
讷以元嗣琏之职。
江州承天法席虚。
讷又以元当迁。
郡将见而少之。
讷曰。
元齿少而德壮。
虽万耆衲。
不可折也。
于是说法。
为开先之嗣。
时年二十八。
自其始住承天。
移淮山之斗方。
庐山之开先归宗。
丹阳之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
又四住云居。
凡四十年之间。
德化缁白。
名闻幼稚。
缙绅之贤者。
多与之游。
苏东坡谪黄州。
庐山对岸。
元居归宗。
詶酢妙句。
与烟云争丽。
及其在金山。
则东坡得释还吴中。
次丹阳。
以书抵元曰。
不必出山。
当学赵州上等接人。
元得书径来。
东坡迎笑问之。
元以偈为献(或作戏)曰。
赵州当日少谦光。
不出三门见赵王。
争似金山无量相。
大千都是一禅床。
东坡抚掌称善。
东坡尝访弟子由于高安。
将至之夕。
子由与洞山真净文禅师。
圣寿聪禅师。
连床夜语三鼓矣。
真净忽惊觉曰。
偶梦吾等谒五祖戒禅师。
不思而梦。
何祥耶。
子由撼聪公。
聪曰。
吾方梦见戒禅师。
于是起。
品坐笑曰。
梦乃有同者乎。
俄报东坡已至奉新。
子由𢹂两衲。
候于城南建山寺。
有顷东坡至。
理梦事问。
戒公生何所。
曰陕右。
东坡曰。
轼十馀岁时。
时梦身是僧。
往来陕西。
又问。
戒状奚若。
曰。
戒失一目。
东坡曰。
先妣方娠。
梦僧至门。
瘠而眇。
又问戒终何所。
曰高安大愚。
今五十年。
而东坡时年四十九。
后与真净书。
其略曰。
戒和尚不识人嫌。
强颜复出。
亦可笑矣。
既是法契(或云法器)。
愿痛加磨励。
使还旧观。
自是常著衲衣。
故元以裙赠之。
而东坡酬以玉带。
有偈曰。
病骨难堪玉带围。
钝根仍落箭锋机。
会当乞食歌姬院。
夺得云山旧衲衣。
又曰。
此带阅人如传舍。
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尤相称。
乞与佯狂老万回。
元所居方丈。
特高名妙高台。
东坡又作诗曰。
我欲乘飞车。
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
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
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
云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
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
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
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
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
只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
请学长不死。
太子少保张公方平安道。
为滁州日。
游琅琊山藏院。
呼梯梯梁。
得木匣发之。
忽悟前身。
盖知藏僧也。
写楞伽经。
未终而化。
安道续书残轴。
笔迹宛然如昔。
号二生经。
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
东坡曰。
此经在他人。
犹为希世之瑞。
况于公乎。
请家藏为子孙无穷之福。
元请东坡代书之。
镂板金山。
时士大夫。
师欧阳文忠公为古文。
公佐韩子。
诋我以原性。
性者与生俱生之论。
为铨量。
元故以是劝之。
又尝谓众曰。
昔云门说法如云雨。
绝不喜人记录其语。
见必骂逐曰。
汝口不用。
反记吾语。
异时裨贩我去。
今室中对机录。
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
随所闻即书之。
后世学者。
渔猎文字语言。
正如吹网欲满。
非愚即狂。
时江浙丛林。
尚以文字为禅。
谓之请益。
故元以是讽之。
高丽僧统义天。
航海至明州。
传云。
义天弃王者位出家。
上疏乞遍历丛林。
问法受道。
有诏朝奉郎杨杰次公。
馆伴所经。
吴中诸刹。
皆迎饯如王臣礼。
至金山。
元床坐。
纳其大展。
次公惊问故。
元曰。
义天亦异国僧耳。
僧至丛林。
规绳如是。
不可易也。
众姓出家。
同名释子。
自非买崔卢。
以门阀相高。
安问贵种。
次公曰。
卑之少徇时宜。
求异诸方。
亦岂觉老心哉。
元曰。
不然。
屈道随俗。
诸方先失一只眼。
何以示华夏师法乎。
朝廷闻之。
以元为知大体。
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子淳。
出守南昌。
自以久帅西塞。
滥杀罚。
留神空宗。
祈妙语。
以藻雪之。
而元适至。
子淳请说法于上蓝
元炷香曰。
此香为杀人不眨眼上将军。
立地成佛大居士。
一众哗曰善。
子淳亦悠然意消。
灵源清禅师在众时。
厕云居法席。
痛自韬晦。
而声名自然在人口。
元升座。
举以为堂中第一座。
丛林服其公。
非特清公。
如感铁面哲真如。
百丈肃。
仰山简。
皆元所赏识也。
李公麟伯时。
为元写照。
元曰。
必为我作笑状。
自为赞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传得云居道者真。
不为拈花明大事。
等闲开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风前嗅。
枯木无端雪里春。
对现堂堂俱不识。
太平时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听客语有会其心者。
轩渠一笑而化。
其令𦘕笑状。
而赞之。
非苟然也。
阅世六十有七。
坐五十有二夏。
元骨面而秀清。
临事无凝滞。
过眼水流云散。
其为人服义疾恶。
初举感铁面。
嗣承天。
感曰。
使典粥饭。
供十方僧。
可也。
如欲继嗣。
则慈感已有师。
元奇之。
又举宣长老住甘露。
宣后卖元。
元白于官曰。
宣演法未有宗旨。
乞改正。
宣竟以是遭逐。
杨次公曰。
牵牛蹊人之田。
而夺之牛也。
元不恤。
元尝游京师。
谒曹王。
王以其名。
奏之神考。
赐磨衲。
号佛印。
东坡滑稽于翰墨。
戏为之赞。
世喜传。
故并记之。
赞曰。
佛印种性从横。
慧辨敏速。
如新生驹。
不受控勒。
盖其材足以御侮。
观其临事。
护法之心深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号湛堂,俗姓梁,兴元(今陕西汉中)人。初住豫章云岩寺,移居隆兴府泐潭寺。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五十五。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兴元府唐固(今陕西南郑)人。八岁辞亲从沙门虚普游,后师真净。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见《石门文字禅》卷三○《泐潭准禅师行状》。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文准。
兴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见佛像辄笑。
童牙不喜闻酒胾。
金仙寺沙门虚普乞食至其家。
师膺门酬酢。
始老成。
时年八岁。
即辞父母。
愿从普。
归授以法华经。
伊吾即上口。
元丰僧检童子较所习。
以籍名失后度。
师艺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陕西经略范公过普庐。
普腊高。
应对领略。
师侍其傍。
伸辩详明。
进止可喜。
范公欲携与俱西。
师辞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学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阴奇其语。
度以为僧。
剔发。
既往依梁山乘禅师。
呵曰。
驱乌未受戒。
敢学佛乘乎。
师捧手曰坛场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惊。
师笑曰。
虽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师。
遍游成都讲肆。
唱诸部纲目。
即弃去曰。
吾不求甚解去。
师昙演佳其英特。
抚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开士。
若沩山真如九峰真净者。
可往求之。
师拜受教。
与同学志恭。
诣大沩。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见真净。
问曰。
甚处来。
曰。
兴元府。
问。
近离甚处。
曰。
大仰。
问。
夏在甚处。
曰沩山。
真净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师罔然。
真净呵曰。
适来句句。
无丝毫差错。
灵明天真。
才说个佛手。
便成隔碍。
病在什么处。
师曰不会。
净曰。
一切见成。
更教谁会。
师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随。
真净晚居泐潭。
师一日举杖决渠。
水溅衣。
因大悟。
走叙其事。
真净骂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迹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守豫章。
仰其风。
请开法于云岩。
未几。
殿中监范公帅南昌。
移居泐潭。
师辞辩注射。
迅机电扫。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数千指。
自号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条拄杖。
佛来也打。
祖来也打。
不将元字脚涴汝枯肠。
如此临济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师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离甚处。
曰。
庐山归宗。
师云。
宗归何处。
僧曰。
嗄。
师云。
虾蟆窟里作活计。
僧云。
和尚何不领话。
师曰。
是你岂不是从归宗来。
僧云。
是。
师曰。
驴前马后汉。
问。
第二上座近离甚处。
僧曰。
袁州。
师云。
夏在甚处。
曰。
仰山。
师曰。
还见小释迦么。
僧云。
见。
师曰。
鼻孔长多少。
僧拟议。
师云。
话堕阿师。
问。
僧你来作么。
曰。
特来问讯和尚。
师云。
云在岭头闲不彻。
水流涧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师曰。
马大师为什么从阇黎。
脚跟下走过。
僧无语。
师云。
却是阇梨谩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时如何。
师云。
洞庭湖里倒撑船。
云居先驰到。
师问。
未离欧阜。
文彩已彰。
既到宝峰。
如何吐露。
驰云。
目前有路。
师举起书云。
既是云居底。
为甚在宝峰手中。
驰云。
兵随印转。
将逐符行。
师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驰拟议。
师曰。
想先驰只有先锋。
且无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问。
自甚么处去。
座云。
拟与和尚商量一事。
师云便请。
座曰。
东家杯柄长。
西家杓柄短。
师云。
为甚拈起。
巩县茶瓶。
却是饶州瓷碗。
座云。
临崖看浒眼。
特地一场愁。
师云。
达磨大师叶屈。
座吐舌而退。
师在分宁。
遇死心和尚。
问。
你此回到山里么。
师云。
须去礼拜师兄。
心云。
你来时善看方便。
师曰何故。
心云。
我黄龙路滑。
师云。
曾跶倒几人来。
心云。
你未到黄龙。
早脚涩也。
师云。
和尚何得闭门相待。
死心又问。
准老你安许多僧。
只是聚头打閧了噇饭。
你毕竟将何为人。
师云。
因风吹火。
心云。
乱糺作么。
师云。
从来有些子。
师却问。
和尚山中安多少众。
心云。
四百人尽是精峭衲子。
师云。
师子窟中无异兽。
心云。
你来时也须照顾。
师云。
也待临时。
心云。
临时作么生。
师云。
唤来洗脚。
心云。
你川僧家开许大口。
师云。
准上座从来如此。
心云。
三十年弄马骑。
问僧。
乡里甚处。
云青州。
师云。
近离甚处。
云云居。
师云安乐树下道将一句来。
僧无语。
师却问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却请和尚道。
师云。
向北驴似马大。
僧云。
与么那。
云。
你鼻孔为甚在宝峰手里。
僧便喝。
师云。
水里火发。
见僧看经。
问。
看什么经。
曰。
金刚经。
师云。
经中道。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师云。
为什么云居山高。
宝峰山低。
僧云。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师曰。
你却做得个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师云。
且放你鼻孔出气。
一日廊下见僧。
问。
你还会也未。
僧云。
不会。
师曰。
左青龙右白虎。
僧云。
久向宝峰。
元来只是个卖卜巡官。
师乃点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汉败阙也。
师云。
路逢剑客须呈剑。
师问僧。
安乐么。
僧云。
无事。
师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审某甲有甚事。
师云。
近日上蓝金刚兴。
天宁土地相打。
僧无语。
师云。
元来无事。
问僧。
如何是上座得力处。
僧便喝。
师云。
好好相借问。
何得恶发。
僧又喝。
师云。
元来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师低头。
嘘一声。
僧云。
放过一著。
师云。
遮里不可放过。
随后便打。
师普说次。
众欲散。
忽问僧。
明来明打。
暗来暗打。
你作么生会。
僧便喝。
师云。
点即不到。
僧又喝。
师云。
到即不点。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来时。
又作么生。
师云。
今日天寒。
且归堂向火。
随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宝峰一夜睡不著计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总思量不就。
而今临时逼节。
事出急家门。
遂拈起拂子云。
准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权将供养大众。
乃掷下云。
竹根棕叶麻绳击。
样度天然别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𥨊疾。
首座问。
和尚近日尊位如何。
师云。
跛驴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药。
师云。
朽木搭桥。
座云。
也知和尚不解忌口。
师云。
你作么生。
座拟进语。
师云。
你也好吃一服药。
以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说偈而化。
阅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夏。
灵骨舍利塔于石门之南原。
丞相张无尽制其碑。
谏议洪驹父叙语录。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门弟德洪觉范纪师行实。
其高道硕德。
可想见矣。
赞曰。
云居真牧和尚谓人曰。
出关走江淮。
阅三十年。
参一十八人善知识。
于中无出佛果佛眼死心灵源湛堂五大士而已。
诚哉斯言。
盖真正宗师。
考其全才。
如此之难。
若佛果佛眼死心灵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独湛堂开法日浅。
未有继其高躅者。
然览其遗编。
想其𮌎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觉范称准于真净之门。
所谓家名辩才气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应端(一○六九~一一二九),南昌(今属江西)人。俗姓徐。住潭州法轮寺。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惟清禅师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一。《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僧宝正续传》卷三有传。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生而眉宇豁如形仪庄肃。幼厌尘秽少入空门。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谒真净文机不谐。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痛劄。端负己解。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表酬答。灵源笑曰。汝举马祖百丈固错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端愤然欲去。因辞揭帘。忽大悟汗流浃背。灵源见喜曰。子方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由是声誉四驰道钦七众。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坚命开堂。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遂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因风吹火浑閒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太湖三万六千倾月在波心说向谁。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应端。
南昌余氏子。
依化度寺善月落发为大僧。
初游庐山圆通。
以般若夙熏。
谈禅衮衮。
老衲多敬异之。
颇自以为至。
及会宗叔僧智屿者折困之。
俾令实参。
繇是走归宗。
依真净禅师。
未几真净迁泐潭。
而罗汉小南禅师道价鼎盛。
往从之。
俄而南公化去。
师方锐意于道。
遽失所从。
闻老演大本灵源之道。
欲见之。
而未能决。
即炷臂香。
祷于像前。
志三老之名而探之。
得灵源。
时灵源首众僧于云居。
于是造焉。
倾心奉事。
虽咨参决择无间。
而义象缠心。
未能脱洒。
灵源尝痛劄之。
师必引援马祖百丈机缘及华严宗旨为表佐。
灵源笑曰。
马祖百丈固错矣。
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
师愤欲他往。
因造室请辞。
比至门。
方揭帘。
忽大悟。
遍体汗下。
灵源见而喜曰。
是子识好恶矣。
马祖百丈文殊普贤。
几被汝带累也。
自是投机契会。
击节赏音。
若合符契。
迨死心禅师出世云岩。
灵源遣二三子。
往佐之。
死心迅机逸辩。
雷轰电扫。
学者莫敢婴其锋。
师为侍者。
每当机不少让。
至差别因缘洞下语句。
靡不迎刃而解。
死心抚爱之。
异乎等辈。
及灵源出世太平迁黄龙。
师皆枉焉。
去游京浙。
历讲肆。
学首楞严法界观圆觉肇论。
尤邃于金刚般若。
崇宁中。
省亲南昌。
厥父素诵此经。
而未喻其旨。
因以精义。
直注经文之下。
俾读之易晓。
学者争传之。
目为金刚直解。
死心知之骂曰。
我欲此子荷大法。
今乃在三家村里。
说义学邪。
师闻而笑曰。
以法报亲。
庸何伤乎。
显谟朱世英守临川。
创昭默堂将迎致灵源。
灵源辞以疾。
举师代行。
朱亦雅闻师名。
虚明水以迟其来。
师廉知谢曰。
若以道相期则可。
今尔乃世谛求我矣。
请从此辞。
世英钦叹不已。
大观中。
洪师。
范伯履请任双岭。
师宵遁他境。
久之归云岩。
首众分座。
以法施学者。
政和末。
大师张司成请出世百丈嗣法灵源。
僧问。
如何是宾中宾。
师云。
芒鞋竹杖走红尘。
问。
如何是宾中主。
师云。
十字街头逢上祖。
问。
如何是主中宾。
师云。
御马金鞭混四民。
问。
如何是主中主。
师云。
金门谁敢抬眸觑。
问。
宾主既蒙师指示。
向上宗乘事若何。
师云。
昨夜霜风刮地寒。
老猿岭上啼残月。
僧请益大随劫火洞然因缘。
师以颂答曰。
六合倾翻劈面来。
暂披麻缕混尘埃。
因风吹火浑闲事。
引得游人不肯回。
坏不坏。
随不随。
徒将闻见强针锥。
太湖三万六千顷。
月在波心说向谁。
阅六年退居西庵。
宣和中。
枢密郭公三益帅豫章。
与徐公师川合谋。
欲师促席论道。
以观音致请。
师力辞。
至三返。
不得已。
赴之。
州人以二公之意。
盛饰香舆铙鼓。
江津候迎。
师闻之。
即由间道。
入据丈室。
而人舆知者。
衲子翔集。
至数千指。
二公每过从。
必以微言。
相滞弥日。
稍迁上蓝
建炎初。
郭镇长沙。
再迁南岳之法轮。
三年六月十一日。
檀越至。
升座。
食罢。
会大众茶。
客退。
徐入方丈。
令侍者遍告有众。
吾且游矣。
侍者承命。
众未及至。
师耸身趺坐。
湛然而化。
幻住六十有一。
僧臈四十二。
师性和易。
以慈摄物。
不事边幅。
得乐说无碍辩才。
每患学者不善致问。
必自激以启疑。
至会心处。
亹亹多忘𥨊食。
不畜馀赀。
寺任一𢌿执事者。
每得人则岁粗给。
否则米盐屡空。
人或以是少之。
师曰。
我之所任。
佛祖任也。
彼屑屑然锱铢是计。
顾与流俗何异哉。
后二年。
门弟子奉灵骨舍利。
塔于百丈之大雄峰。
赞曰。
昔张司成师豫章。
命秀峰出世泐潭。
草堂开法黄龙。
端公出世百丈。
是三人盖一时众中巉巉露头角者也。
及司成归见庙堂诸公。
首言出补获三大士出世。
或问。
三大士谓谁。
张以其名答之。
厥后诸公求外补。
必以南州为请。
盖欲面见所谓三大士者。
故徐郭二枢相。
于百丈也眷眷如此。
鸣呼贤者不出世。
抑可谓无贤哉。
盖知贤而后为贤。
吾道滨兹叔世。
释子不励行。
外护不恤贤。
世与道交相丧矣。
悲夫。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生而眉宇豁如,形仪整肃。幼厌尘秽,少入空门,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谒真净文,机不谐。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砥砺,端自负已解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为酬荅,源见之笑曰:“举马祖百丈固误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没交涉。”端愤然欲去,因辞,揭帘,忽大悟,汗流浃背。源见之,喜曰:“子方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由是,誉问四驰,道钦七众。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坚命开堂。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遂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因风吹火浑间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如(一○八○~一一四六),俗姓胡,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依护国瑞禅师,祝发登具。备参浙右诸宗匠。晚至龙门寺,悟法于清远禅师。住南康军云居寺,为南岳下十五世,清远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六年卒,年六十七。《嘉泰普灯录》卷一六、《僧宝正续传》卷五、《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名法如。
台州临海胡氏子。
依护国瑞禅师。
祝发受具。
遍参两浙宗匠。
闻佛眼禅师居龙门道价甚重。
不远千里造焉。
以力参所得。
质之佛眼曰。
此皆学解。
非究竟事。
欲了生死。
当求妙悟。
师骇然谛信其语。
居一日命为典座。
师固辞。
以道业未办。
佛眼勉之曰。
姑就职。
是中大有人。
为汝说法。
未几晨兴开厨门。
望见圣僧。
豁然有省。
入见佛眼曰。
遮里还见圣僧么。
师于其前。
问讯叉手立。
佛眼肯首曰。
向汝道。
大有人。
为汝说法。
又尝问曰。
天台石桥夜来倒了也。
师遽捉住佛眼。
佛眼曰。
作么。
师曰。
又道石桥倒。
佛眼深可之。
后造圜悟禅师室。
问。
汝只参佛眼。
为复别见人来。
师曰。
亦曾见一人来。
曰。
是什么人。
师以手指𮌎曰法如。
圜悟曰。
汝所见只一星许。
师曰。
已是多也。
高庵悟禅师与圜悟。
相继主云居。
皆推师为第一座分席。
接衲学者亲之。
建炎初。
上蓝虚席。
洪帅胡直孺命出世。
唱佛眼之道。
未几虏骑传城。
隐于白水庵。
会云居烬于劫火。
绍兴初。
四易主者。
皆以艰难遁去。
漕使曾公纡乃以属师。
繇是宗风大振。
师识量冲廓。
机变如神。
见者靡不詟伏。
至于说法莅众。
辞气粹温。
旌礼贤者。
奄有古尊宿之体。
阅十馀年。
幻出宝坊。
靖深壮丽。
冠绝江表。
师益谦损。
不自以为功。
识者以此高之。
且以为弘觉再来也。
十六年三月十五日。
示疾。
升座别众又十日。
沐浴更衣。
手写法偈。
端坐而化。
世寿六十七。
僧腊四十二。
火灭得舍利。
合灵骨瘗于三塔。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