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虞世南

相关人物:共 36 位
共 3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3—1620 【介绍】: 即朱翊钧。明朝皇帝。穆宗子。隆庆六年,穆宗死后嗣位。次年,改元万历。初年,张居正以司礼监冯保为内助,排高拱而为首辅,以天下为己任,整顿武备,清丈田亩,实行一条鞭法,国势颇振。而神宗年少,颇以“大伴”(冯保)、“张先生”之约束为苦。万历十年十二月,张居正死未半年,即黜逐冯保。次年,追夺张居正官爵。此后,申时行当国,遇事迁就。言官对奏,空有抗直之声,其实徒争意气。万历中期,帝不临朝,不批答章疏,不补缺官,政事荒怠日甚。自二十四年起,遣宦官赴各地征税开矿,借此勒索。十余年间,民变迭起。帝宠郑贵妃,爱其所生福王朱常洵,以皇太后及群臣故,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而夺嫡之疑时起。四十二年,福王赴洛阳就国,所给大量庄田,皆夺之民间,海内骚然。朝臣门户之见日深。其时后金(清)勃兴,辽东形势紧张。四十七年,杨镐四路之师覆败。军费匮乏,遂以辽饷为名,增赋三次。民穷财尽,内外交困,明之灭亡,征兆已见。死于四十八年七月,距甲申之变,不满二十四年。
明诗纪事·甲签·卷一(上)
神宗讳翊钧,穆宗长子,建元万历。
在位四十八年崩,葬定陵。
有集一卷。
(《野获编》:今上以冲圣禦宇,张江陵相公进《帝监图说》以劝讲,内列「圣哲芳规」、「任愚覆辙」二项,以寓劲戒。
自是益勤史学,更命进讲《贞观政要》。
至十六年,阁臣进太祖御劄在内阁者,凡七十馀通。
上命留内恭藏,因索累朝实录进览,阁臣对以实录成时,史臣俱会同焚稿于芭蕉园,人间并无底稿,惟皇祖世宗特建皇史宬以藏列圣实录宝训,但册样稍广,宜减为书册,庶便展阅,容令中书官誊进,陆续上呈。
上允之。
由是金匮石室之藏,俱登乙览矣。
于慎行《谷城山房集》:上初即位,好为大书,内使环立求书者,常数十纸;而外廷臣僚得受赐者,惟内阁讲臣而已。
字画遒劲,鸾回凤舞。
时圣龄十馀岁矣。
丙子,张公位及慎行补入讲幄,上顾相君曰:「新讲官二人尚未赐与大字。
」内使已濡墨俟,上遂大书二幅,赐位及慎行。
字画比赐诸公者稍大,庄劲胜前。
时御龄已十五矣。
《续玉笥诗谈》:司礼张维,蓟人也,少侍今上春宫。
为予言上初学诗,咏新月云:「天边一轮月,其形光皎洁。
可比圣人心,乾坤多照彻。
」帝王气象,宛然二十字中。
钱谦益《列朝诗集》:上天藻飞翔,留心翰墨,每携大令《鸭头丸帖》、虞世南临《乐论》、米芾《文赋》以自随。
《劝学诗》一章,御书赐太监孙隆刻石吴中者也。
内府藏颜鲁公书《孝经》,命江陵相装潢题识,珠囊绨几,未尝一日去左右。
丧乱之后,朝士以百钱买得之。
鲁公法书精楷,俨如《麻姑仙坛》,每章有吴道子画,精彩映发,手若未触。
天球琬琰,零落人间矣。)
僧智脱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607 【介绍】: 隋僧。济阳考城人,俗姓蔡。其先人流宦江都而家焉。七岁出家,为邺下颖法师弟子。深研幽旨,清谈玄论,为时所重。入隋,文帝于岐阳宫建斋发讲,诏智脱先升座主讲。发言抗论,剖析如流,听者忘倦。初居扬州慧日道场,后随炀帝入京。著有《释二乘名教》、《净名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其先济阳考城蔡氏。
后因宦游故。
复为江都人。
祖平齐新昌大守。
父远珍梁北兖州司马。
脱初娩。
暗室光生。
眢井泉涌。
识者以为出家之瑞徵。
七岁师事邺下颖法师。
禀华严十地。
久之依江都强师。
究成实毗昙。
及覆述瓶泻珠贯。
众叹伏。
时丹阳兴严寺爝法师。
善成论。
卒趋轮下。
每燕语玄要亹亹。
爝师深加赏识。
未几云亡。
其徒皆属意于脱。
以嗣义席。
故兴严之部。
至于今犹盛。
陈至德中。
屡诏入内弘演。
自鄱阳王伯山兄弟。
仆射王克。
中书王固等。
并申北面之敬。
隋初再隆至教。
尝于岐阳宫设斋。
诸德咸集。
诏脱先升法座。
且使舍人崔君德宣旨曰。
法师昔者独步一方。
未足以称所学。
乃今四海一家。
推为论主。
则英材始见矣。
炀帝在蕃邸。
出牧维扬。
新营慧日寺。
起脱居之。
脱益励业。
无所不通。
后随入京。
止日严寺。
每被教开阐。
而辇毂下。
声闻尤振。
初成实未尝有疏。
脱念必出此。
而恐致异议。
会帝正位东宫。
下令俾脩缮。
遂成四十卷。
以进。
献后升遐。
荐严相继。
下令于日严寺。
选耆硕五十馀人。
入承明内殿行道。
寻下令讲净名经。
仍使沙门吉藏命章。
脱始相让未遽尽。
藏稍自矜。
微加指斥。
文至三解脱门。
脱问。
三解脱门。
以何箭射。
藏曰。
未解弯弧。
何论放箭。
脱遂引据。
徵勘纷纭。
而藏欲救解。
莫能也。
东宫时亲临视。
下令无辩。
但依本义剖析。
又令与道庄法师。
谈玄理。
宾主无竭。
复遣庶子张衡。
殷勤称叙曰。
法师该博。
古今罕例。
若所谈说。
实而不虚。
览所撰论疏。
诚无遗恨。
可更造净名疏。
又大小乘名教。
便给书吏钞录。
就释二乘名教四卷。
净名疏十卷。
旋督工图其形貌。
于宝台供养。
仁寿之季。
帝龙飞。
以脱旧恩。
赐帛四百匹。
大业初随驾幸洛。
二年冬暮。
始属疾。
犹拥席授徒如平常。
三年正月九日。
有异香赤光之祥。
夜盥漱遗疏周悉。
端坐而逝。
春秋六十七。
帝闻震悼。
诏赙帛三百匹。
有司供给丧事。
黄门侍郎张衡监护。
脱音吐清彻。
虽众喧聒。
终莫之掩。
每承诏发题。
畴昔之夜。
必梦优填瑞像齐立。
义或未了。
辄见梵僧解释。
先尝梦。
童子手执莲华云。
天帝遣请。
临终之夕。
又梦如之。
凡讲大品涅槃净名思益。
各三十馀遍。
成论玄文各五十遍。
弟子慧诠道灌诠声德双扬。
灌知名当世。
其年二月二十五日。
窆雒阳金谷里北邙山之方坟。
秘书郎会稽虞世南
作文勒碑其侧。
或谓后又托识于病僧慧畟。
与吉藏论议。
倾心尽礼。
以袪宿憾。
宛如平昔云。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智脱。
俗姓蔡氏。
其先济阳考城人也。
后因流宦故复为江都郡人焉。
祖平齐新昌太守。
父远珍梁北兖州司马。
脱初诞之夕神光照室。
旬日之间枯泉自涌。
斯盖智炬欲明法流将导之徵也。
然其幼而风仪颖秀气调清远。
七岁出家。
为邺下颖法师帝子。
颖法侣鸳鸿释门龙象。
华严十地冠绝漳流。
乃专经请道分阴无弃。
宫墙重仞咸得其门。
久之又睹强师成实及毗昙论。
分流异派滥觞必尽。
盘根错节游刃有馀。
即于大众便事覆讲。
写瓶珠贯验在于兹。
缁素嗟服咸高神略。
时丹阳庄严寺㬭法师。
成论之美名实腾涌。
远近朝宗独步江表。
脱乃服义下风思餐法味。
既适金陵研几幽旨。
精统词理驰誉两都。
每宴居避席请谈玄论。
㬭师深加赏赞。
称为重器。
及高座云亡三千咸在。
爰命门徒以相付嘱。
乃续敷义席常转法轮。
庄严之部于斯荣盛。
既揖论主之知人。
又叹传灯之弘教。
故彫琢门侣无辍于时。
众侣百馀一期俊乂。
成其器者九十许人。
据此敷扬之功。
今古罕类也。
陈至德中。
帝请入内。
讲说开悟亟动神机。
自鄱阳王伯山兄弟仆射王克中书王固等。
敬仰惟深并伸北面。
隋祖留心法宝阐扬至教。
于岐阳宫建斋发讲。
有诏于脱先升宝座。
乃遣舍人崔君德宣旨曰。
昔独步一方未足为贵。
今为四海论主始见英才云云。
脱即发言抗论剖断如流。
莫不缄口卷舌回车复路。
冕旒清耳屡动晬容。
群辟解颐日仄忘倦。
炀帝作牧䢴江。
初建慧日盛搜异艺。
海岳搜扬。
脱以慧业超悟。
爰始沾预。
既处齐衡功倍励业。
日夕相系通眄诸部。
而标勇无前出言成论。
鼓激支派深有会宗。
故道场英贤学门崇仰而脱雅为论士众所推焉。
后随帝入京。
住日严寺。
遣学士诸葛颖赍教书请讲。
于即奉命成化宣誉天朝。
自江南成实并述义章。
至于论文曾无顾涉。
脱愤激先达。
创问其论。
命笔制疏消散有闻。
更使德溢由来。
重新其美自帝居望苑大缉玄猷。
以脱誉动物情。
下令使修论疏。
素已条贯卷帙将成。
乃结为四十卷。
寻用奏闻。
及献后既崩福事宏显。
乃召日严英达五十许人。
承明内殿连时行道。
寻又下令讲净名经。
储后亲临时为盛集。
沙门吉藏命章元坐。
词锋奋发掩盖玄儒。
道俗翕然莫不倾首。
脱以同法相让。
未得尽言。
藏乃显德自矜。
微相指斥。
文至三解脱门。
脱问曰。
三解脱门以何箭射。
藏曰。
未解弯弧。
何论放箭。
脱即引据徵勘超拔新奇。
遂使投解莫从处坐缄默。
殿下乃分品量德依位演之。
既即席端便尽胸臆。
仍令与道庄法师递升高座共谈玄理。
宾主无竭贵达咸欣。
嗣后嗟味载形音旨。
频遣庶子张衡。
殷勤称叙曰。
法师才学钩深。
古今罕例。
仰观谈说称实不虚。
览所撰论疏。
光溢心目。
可更造净名疏及大小名教。
便给书吏寻录勒成。
释二乘名教四卷。
净名疏十卷。
常自披玩。
又遣画工图其形于宝台供养。
每彫辇来仪。
未尝不鞠躬致敬。
瞻仰遗尘有若真对。
初梁代琰法师。
撰成论玄义十七卷。
文词繁富难于寻阅。
学者相传莫敢删正。
脱乃研详领要演畅惟新。
理在忘筌义深功倍。
卷轴因旧宗旨不殊。
当世盛行无不欣庆。
斯可谓悬镜拂而逾明。
宝珠蓥而加彩是也。
仁寿末年龙飞之始。
以脱夙昔敦厚情在深衷。
赐帛四百段。
用隆厥德也。
大业元年随驾雒邑。
二年暮冬见身有疾。
自强不息犹事法筵。
三年正月九日。
弟子智翔智僔侍疾。
忽有异香满室赤光照牖。
即夜香水盥漱。
遗疏周悉。
端坐正念以至无常。
时年六十有七乘舆震悼赙赠优厚。
敕施物三百段。
丧事所须随由供给。
又敕黄门侍郎张衡监护。
自脱之传道也。
声辩清彻众莫之諠。
标宗控引咸有联类。
章疏虽古陈解若新。
每至隐括必重叠研覈。
预在讲肆永祛昏漠求文检义功不虚筵。
自见弘诱而成清范者。
罕继斯尘矣。
初脱每开讲题。
必梦与优填瑞像齐立。
岂非住持三宝功用均也。
又诸有疑义昔所未了。
辄见梵僧随方解释。
未亡之前梦一童子。
手执莲华云。
天帝释遣来请讲。
临终之日又见此相。
观其睿思通微名高宇内妙感灵应。
夫岂徒然。
凡讲大品涅槃净名思益各三十许遍。
成论文玄各五十遍。
传业学士慧诠道灌诠声德双扬灌复立贞梗。
各踵敷弘知名当世。
又以其年二月二十五日。
式建方坟于雒阳县金谷里之北邙山。
树碑于侧。
其文隋秘书郎会稽虞世南撰(大业中年。
脱之亡后。
昔与藏公素情不狎。
乃托形于病僧惠畟具述前缘。
藏闻而见之。
与共论议。
倾心尽礼愿托旧情。
故幽明不坠其绪云)。
僧住力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4—623 【介绍】: 唐僧。阳翟人,俗姓褚。避地钱塘县,因出家焉。隋炀帝时居扬州长乐寺。尝自竭资建塔造寺。隋末道俗流亡,誓以身命守护殿阁,寺赖以存。唐高祖武德六年,辅公祏起事,凡百寺观𢪃送江南,住力乃致书再请,愿在阁前烧身以留寺宇,公祏不许。乃积干薪自焚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褚氏。
其先河南阳翟人。
后有避地于吴郡之钱唐者。
子孙因家焉。
八岁入道。
有闻缁俗。
久之陈宣帝。
于京城之左。
造秦皇寺。
诏董工役。
至德二年。
充寺主。
陈亡徙居江都之长乐寺。
隋开皇十三年建塔五层。
金盘辉耀近远。
十七年炀帝以晋王出镇淮海。
委力总寺任。
乃复于丹阳龙光寺。
迎致梁武皇帝所得优填王像。
王谧所得定光像。
中脩高阁。
旁挟二楼。
奉像其上。
宏壮显特。
挺冠区宇。
大业四年。
益起四周斋房廊庑。
仓库庖湢。
使净侣游息无厌。
十年尽出己资。
购旃檀香木。
模刻瑞像。
并二菩萨。
并安阁上供养。
十四年。
隋室丧乱。
寇盗抢攘。
力则誓捐身命。
守护殿阁。
神尧受禅天下更始。
诸方版荡。
而此等独存。
武德六年。
贼帅辅公拓叛。
寺观。
皆撤送江南。
力致书愿焚身以留室宇。
公拓不听。
力谓弟子曰。
吾无量劫来。
积集贪爱。
不能捐舍躯命。
以报法恩。
今像欲济江。
所不忍见。
可积薪自烧。
以供养之。
衣资什物。
并以施像。
必吾灭后。
像南还矣。
遽汤沐跏趺。
面西引火。
以至命终。
而身则合掌。
凝然不化。
多益以薪。
西后猥烬。
寿八十。
其年十月八日也。
既而像果南还。
门人慧安智颐等树碑于寺之内。
东宫庶子虞世南文。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兴福篇第九
释住力。
姓褚氏。
河南阳翟人。
避地吴郡之钱塘县。
因而家焉。
宿植胜因早修慧业。
甫及八岁出家学道。
器宇凝峻虚怀接悟。
声第之高有闻缁俗。
陈中宗宣帝。
于京城之左造泰皇寺。
宏壮之极罄竭泉府。
乃敕专监百工。
故得揆测指撝面势严净。
至德二年。
又敕为寺主。
值江表沦亡僧徒乖散。
乃负锡游方访求胜地。
行至江都。
乃于长乐寺而止心焉。
隋开皇十三年。
建塔五层。
金槃景耀峨然挺秀。
远近式瞻。
至十七年。
炀帝晋蕃又临江海。
以力为寺任缮造之功故也。
初梁武得优填王像神瑞难纪。
在丹阳之龙光寺。
及陈国云亡道场焚毁。
力乃奉接尊仪及王谧所得定光像者。
并延长乐身心供养。
而殿宇褊狭未尽庄严。
遂宣导四部王公黎庶。
共修高阁并夹二楼。
寺众大小三百馀僧。
咸同喜舍毕愿缔构力乃励率同侣二百馀僧。
共往豫章刊山伐木。
人力既壮。
规摹所指妙尽物情。
即年成立。
制置华绝。
力异神工。
宏壮高显挺冠区宇。
大业四年。
又起四周僧房。
廊庑斋厨仓库备足。
故使众侣常续断绪无因。
再往京师。
深降恩礼还至江都。
又蒙敕慰。
大业十年。
自竭身资。
以栴檀香木。
模写瑞像并二菩萨。
不久寻成同安阁内。
至十四年。
隋室丧乱道俗流亡。
骸若萎朽充诸衢市。
誓以身命守护殿阁。
寺居狐兔顾影为俦。
啜菽饮水再离寒暑。
虽耆年暮齿。
而心力逾壮。
泥涂褫落周匝火烧。
口诵不辍手行治葺。
贼徒雪泣见者哀叹。
往往革心相佐修补。
皇唐受命弘宣大法。
旧僧馀众并造相投。
邑室虽焚此寺犹在。
武德六年。
江表贼帅辅公祐。
负阻缮兵戈潜图反叛。
凡百寺观撒送江南。
力乃致书再请。
愿在阁前。
烧身以留寺宇。
祐伪号尊称。
志在倾殄。
虽得其书全不顾遇力谓弟子曰。
吾无量劫来积习贪爱。
不能捐舍形命以报法恩。
今欲自于佛前取尽决。
不忍见像济江。
可积乾薪自烧供养。
吾灭之后像必南渡。
衣资什物并入尊像。
泣服施灵理宜改革。
便以香汤沐浴加趺面西。
引火自焚卒于炭聚。
时年八十。
即武德六年十月八日也。
命终火灭。
合掌凝然。
更足阇维。
一时都化。
初力在佛前焚时。
群鹊哀鸣。
其声甚切。
右绕七匝方始飞去。
及身没后像果南迁。
殿阁房廊得免煨烬。
法宝僧众如畴昔焉。
门人慧安智赜者。
师资义重甥舅恩深。
为树高碑于寺之内。
东宫庶子虞世南为文。
今像还归于本阁云。
僧智聚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60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俗姓朱。幼出家于苏州虎丘寺。通习经论,时以为释门瑚琏。南朝陈时诸王颇钦礼之。后主至德二年,诏于太极殿讲《金光明经》。次年,归住苏州东山精舍。入隋,名臣杨素、苏威礼重之。文帝开皇十二年,诏为僧官,齐王杨暕驰书召之,以疾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族朱姓。
神气清远。
彰于襁褓。
出家住苏州之虎丘东山寺。
寺有胤法师。
道艺之元匠也。
聚依以学。
无怠分阴。
同郡顾希凭。
会稽谢峻岳。
复以辞林理窟相与发明。
故能于弱冠之年。
即事讲说。
尤慕庄严皭师成实。
而服膺焉。
咨质既久。
疑滞咸析。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
监赏人伦。
见而叹曰。
诚释门之瑚琏也。
陈鄱阳王伯山。
新安王伯。
周新蔡王叔齐。
并加钦属。
至德二年。
诏于太极殿。
开金光明经。
天子躬御法筵。
臣僚咸在。
于时云兴瓶写。
莫不歆艳。
三年丁外忧。
归隐旧里。
弘导不废。
开皇十一年。
降玺书劳问。
尚书令楚公素。
左仆射邳公威。
躬造道场。
接足作礼。
进施予以效诚敬。
十二年。
诏置僧官。
以居平等之任。
郡将宗成刘公。
从受菩萨戒。
齐王暕作牧淮海。
贻书迎之。
不起。
大业五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终。
寿七十二。
即以其年之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岭。
弟子道恭等。
树碑旌行。
秘书虞世南文。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智聚。
姓朱氏。
住苏州虎丘东山寺。
神气清远彰于襁褓。
深厌笼樊乐希寥廓。
初投武丘胤法师。
胤道艺之重羽仪当世。
聚分阴无怠请益深旨。
有同郡顾希凭会稽谢峻岳。
义府经肆。
东南之美。
并钦高德同揖清风。
由是儒墨通弘真俗具举。
宫墙重仞允得其门。
才踰弱冠便弘讲说。
庄严㬭师。
新实一家鹰扬万代。
遂伏膺咨质百舍非远。
斐发既精疑滞咸折。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鉴赏人伦。
常叹嘉之。
以为释门之瑚琏也。
陈鄱阳王伯山。
新安王伯周。
新蔡王叔齐。
并降贵慕道延请敷说。
至德二年。
奉敕于太极殿讲金光明。
天子亲临法席具僚咸在故能写此悬河振斯木铎。
亹亹奇韵超超入神。
或有捷径小道互持邪论。
莫不回车杜口改心易业。
人主叹赏称善久之。
至德三年。
丁外母忧。
泣血衔哀殆将毁灭。
因此言归旧里。
止于东山精舍。
善说不休法轮常转。
开皇十一年。
爰降敕书殷勤劳问。
法师栖身净土援志法门。
普为众生宣扬正教。
勤修功德率励法徒专心讲诵旷济群品。
钦承德业甚以嘉之。
尚书令楚公素。
左仆射邳国公苏威。
并躬到道场接足顶礼。
咸舍净财资庄形命。
十三年敕置僧官。
道俗稽请居平等之任。
聚以雅道斯人。
直心应物。
和合之众清风穆如也。
时郡将宗成刘公。
夙仰高名常钦盛德。
及部临镇。
请为菩萨戒师。
齐王暕以帝子之贵作牧淮海。
乃降教书至山延曰。
弟子下车旧楚亟改炎凉。
逖听清规其来有日。
敬承幽栖山谷多历年所。
道风胜气独擅当今。
故以德冠林远道超生什。
炳斯慧炬以悟群迷独步江东何甚之美。
未获稽疑下筵餐承高义。
杼轴之劳载盈怀抱。
据虎之岫川途不遥。
翔鹭之涛风烟相接。
心愿振忍辱之衣。
赴翘勤之望。
乃固辞以疾。
事不获从。
引藉平台深加敬礼。
频遣使人请弘大教。
聚惟志违人世心逸江湖。
词翰恳恻固求东返。
王亦弘以度外得遂宿心。
资给所须将送甚重。
于是接浙晨征还居山寺。
现疾浃旬。
而神用无爽。
以大业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终于本住。
容貌若存。
顶暖身柔皆如平日。
闻诸前记。
乃感果之徵也。
春秋七十有二。
即以其年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岭。
惟聚性托夷远衿情闲澹。
等怀遇物弘量居心。
楚越拘情得丧兼遣。
方寸之地悠然罕测。
美风姿善谈笑。
流连赏悟见者忘返。
加以乐说忘疲总持无失。
讲大品涅槃法华等各二十遍。
单经适务者。
罕得记焉。
又居身清俭不在饰玩。
衣钵已外随用檀舍。
方丈之内虚室萧然。
几榻之间文疏而已。
故能道盛一时名重当世。
其所造丈八卢舍那无量寿荆州瑞像。
于寺供养。
并起涧西佛殿二所。
回廊周遍具二庄严。
弟子道恭。
犹子道顺。
德惟上首。
业盛传灯。
敢树高碑用旌景行。
秘书虞世南为文。
沈洵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沈洵,字子直,真州(今江苏仪徵)人。
绍兴二十一年赵逵榜进士出身,治《》。
官司农寺丞。
乾道二年四月为右朝请郎、行秘书省校书郎、兼权户部员外郎,十月致仕。
见《韵语阳秋序》,《南宋馆阁录》卷七,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
释慧觉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其先太原晋阳孙氏。
江右丧乱。
徙居丹阳之秣陵。
方觉之娠也。
时志公适至。
谓其家当出神童。
俄而觉生。
八岁入道。
即依兴皇朗法师学既而叹曰。
是岂足以澄神入慧哉。
尝闻摄山泉石佳胜。
诚息心之地也。
乃抠衣往从慧布法师。
请开大智度论。
以餐服幽微。
陈晋安王伯恭。
刺史湘州。
并要一众。
南游弘化。
吏部尚书毛喜。
护军将军孙玚。
并鞠躬顶礼。
左卫将军傅縡。
通内外学。
平居慎许可。
每见觉则心形俱肃。
谈论为倾倒。
随平江表下令。
一州惟留二寺。
馀从屏废。
觉闻惧焉。
于是百舍扣阍。
天听斯允。
炀帝在蕃邸。
出镇淮甸。
复赐书。
请住慧日寺。
及正位青宫。
令旨使知江都宝台经藏事。
大业二年从驾入京。
感疾于路。
三月二十二日。
至泗州宿预县卒。
春秋五十三。
其年五月十三日。
还窆干江阳县之茱萸里。
其碑则秘书诏诰舍人虞世南制序文。
金紫光禄大夫内史侍郎虞世基制铭。
门人智果立。
续高僧传·卷第十二 义解篇八
释慧觉。
姓孙氏。
其先太原晋阳人也。
江右丧乱。
迁居丹阳之秣陵焉。
觉之在孕。
梁代志公不测人也。
游宅徘徊顾而言曰。
此处当出神童。
俄而载诞。
有若符契。
幼而风神特达气调不群。
虽则青襟。
便有奇心远识。
于五荫六尘。
深知泡电。
誓求离俗。
二亲弗能违也。
年八岁出家研精法相。
其初伏业。
即兴皇朗法师也。
学门拥盛咸畅玄风。
入室之徒莫非人杰。
觉禀承宏论备观幽旨。
领略津会镌求幽赜。
骋驰众妙得自匈襟。
宗匠加赏相击称为法器。
加以游心九部备观数论。
诡说异门并寻枝叶。
既而叹曰。
枪榆岂冲天之举。
小道乖适远之津。
聊以忘忧非吾徒也。
夫澄神入慧莫尚五门。
摄山泉石致美息心胜地。
乃抠衣独往止于栖霞寺焉。
有慧布法师。
空解第一。
深明方等。
或有未悟韫椟于怀。
伫知音者及见欣然便即开授。
又以大智度论江左少弘。
布备宗绪将陈请说。
乃垂覃思申畅幽微。
布公披襟叹美。
即命开讲。
于是旧文新意两以通之。
远近餐服闻所未闻。
释论广兴于斯盛矣。
陈晋安王伯恭为湘州刺史。
深加礼异并请讲众。
南行弘演。
吏部尚书毛喜。
护军将军孙玚。
并鞠躬顶礼虔仰殊常。
左卫将军傅縡。
学通内外气调甚高。
缁素之间无所推敬。
每见觉来必心形俱肃。
剧谈高论流连无已。
天爵服人皆如此类。
隋朝剋定江表宪令惟新。
一州之内止置佛寺二所。
数外伽蓝皆从屏废。
觉惧金刚之地沦毁者多。
乃百舍兼行上闻天听。
有敕霈然从其所请。
启沃神衿弘护像法信有力焉。
炀帝昔居藩屏化牧淮甸。
钦伫胜人义踰仄席。
乃赐书曰。
法师安善。
凉暑惟宜。
承栖迟龟山之域。
阐扬龙树之旨。
其义端雄辩。
独演畅于稽阴。
谈柄微言。
偏引级于镜水。
弟子钦风籍甚味道尤深。
今于城内建慧日道场。
延屈龙象大弘佛事盛转法轮。
上人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今遣迎候。
迟能光拂也。
于即贲然来仪。
膺此嘉命。
法济上人者。
灵智难思。
于永福道场请开大论。
主上亲临法席称善久之。
后止白塔恒事敷说。
大品涅槃华严四论等二十馀部。
遍数甚多。
学徒满席。
法轮之盛莫是过也。
先是江都旧邸立宝台经藏。
五时妙典大备于斯。
及践位东朝。
令旨允属掌知藏事。
佥曰得人。
大业二年从驾入京于路见疾。
而神色怡然法言无废。
及至将渐明悟如常。
咸见金刚大神前后围绕外国梵僧烧香供养。
初有智觉禅师。
爰感灵应。
乃见觉名题于金录。
固其所得位地义量难测。
至三月二十二日。
迁化于泗州之宿预县。
春秋五十有三。
惟觉美词令善容止。
身长八尺风表绝伦。
摄𪗋升堂俯仰可则。
觌其威仪莫不改容易观。
寓目忘倦。
至于吐纳玄言宣扬妙义。
雄辩清论云飞泉涌。
真可谓日月入怀风飙满室。
虽复褊志滞情。
亦顿忘鄙吝。
然其芝兰所化。
陶诱之功日就月将。
固亦弘矣。
兼通外典妙善尺牍。
属词染翰造次可观。
折简所至皆为模楷。
加以风度淹远雅量弘深。
谈绝是非心夷彼我。
峻矣重仞人莫之窥。
信施相积随用檀舍。
二翼之外纤芥罔畜。
止有论文谈疏。
盈于几箧而已。
岂非拔俗之奇才通方之正士也。
有诏丧事所须随由备办。
恩礼周给务从优厚。
并具舟楫。
王人将送。
其年五月十三日。
还窆于江阳县之茱萸里。
传业学士数甚滋多。
门人智果。
禀承遗训情深追远。
乃与同学纪诸景行碑于寺门。
秘书诏诰舍人虞世南为文。
金紫光禄大夫内史侍郎虞世基为铭。
见于别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7—641 【介绍】: 唐潭州临湘人,字信本,一字少信。
欧阳纥子。
博贯经史,仕隋为太常博士。
唐太宗贞观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
善书,初学王羲之,而险劲过之,世称“欧体”,又称“率更体”。
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
与裴矩、陈叔达合撰《艺文类聚》。
有碑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557—641) 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南)人。
少为江总收养,教以书计。
仕隋,为太常博士。
李渊微时,引为宾客。
高祖武德初,累迁给事中。
太宗贞观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史会要》卷五。
询博览经史,主编《艺文类聚》,为唐代著名类书,流传至今。
工书,初学王,后自成一家,世称“欧体”。
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
能诗善文。
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
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武德中累擢给事中。贞观初历太子率更令宏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卒年八十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杭州钱塘人,其先居阳翟,字希明。褚玠子。少博览图史,能诗。年十八,为南朝陈仆射徐陵及陈后主称赏,擢尚书殿中侍郎。隋时为太常博士,坐事贬。入唐,授秦王府文学。太宗贞观中累迁散骑常侍,封阳翟县侯,为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致仕归,卒年八十八。谥康。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60—647 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
幼聪敏,好学善属文。
18岁访徐陵,商榷文章,陵深为惊异。
陈后主闻而召见,累迁为尚书殿中侍郎。
入隋,为东宫学士,迁太常博士。
归唐,初授秦王文学,预文学馆十八学士之列。
历太子舍人、太子中允。
贞观中,为弘文馆学士,迁散骑常侍,进封阳翟县侯。
卒,赠太常卿,谥曰康。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亮为太宗朝宫廷诗人,与虞世南齐名。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褚亮集》2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题1则。
唐诗汇评
褚亮(560-647),字希明,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幼警敏能诗,江总等服其工。仕陈,为尚书殿中侍郎。入隋,大业中授太常博士,坐与杨玄感善,贬西海郡司户。薛举僭号陇西,以亮为黄门侍郎。举灭,从秦王李世民还京,授秦王府文学,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中,累迁员外散骑常侍,封阳翟县侯,致仕,终老于家。有《褚亮集》二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其中杂有在隋之作。
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
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初授秦王文学。预十八学士之列。贞观初为宏文馆学士。拜通直郎散骑常侍。十六年封阳翟县侯。卒年八十八。赠太常卿。谥曰康。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0—613 【介绍】: 隋会稽馀姚人,字士裕。
博学,工草隶。
初仕于陈。
陈亡,晋王杨广引为学士。
炀帝大业初,转为秘书学士,与虞世南、庾自直等撰《长洲玉镜》等书。
帝称善而官不迁。
常居禁中以文翰待诏。
绰倨傲,无所降下。
礼部尚书杨玄感虚襟礼之。
后以杨玄感党,变姓名出亡,为吏所执,坐斩于江都。
全隋文·卷十四
绰字士裕,世基族人。仕陈,为太学博士,迁永阳王记室。及陈亡,晋王广引为学士。大业初,转秘书学士,校书郎,加宣惠尉。迁著作佐郎,授建节尉。坐与杨玄感交,徙且末。亡命,变姓名,自称吴卓。为吏所执,斩于江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1 【介绍】: 隋会稽人。有清才。隋末官景城县丞。窦建德称王,署德绍为中书令,专典书檄。建德败,被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1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仕隋为景城丞。
虞世南、刘孝孙、庾抱等结为文会。
隋末事窦建德,专掌书檄。
高祖武德四年(621)窦建德败亡后被杀。
隋书》有传。
全唐诗》存孔德绍诗12首,多在隋时作。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四
德绍。越州山阴人。事窦建德为中书侍郎。尝草檄指斥太宗。既克建德。执德绍登汜水楼。捽殒之。
共 3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