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籍

相关人物:共 1 位
共 3 首
《梁书》曰:籍除轻车湘东王咨议参军。随府会稽。郡境有云门天柱山。尝游之。或累月不反。至若邪溪赋《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以为文外独绝。《颜氏家训》曰:王籍人若邪溪诗。江南以为文外独绝。物无异议。简文吟咏不能忘之。孝元讽味。以为不可复得。《诗》云: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毛传曰:言不喧哗也。吾每叹此解有情致。诗生于此意耳。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⑴ ○古诗类苑十四。《诗纪》八十六。
送从兄赴临川幕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七言律诗
梁王籍宠就东藩,还召邹枚坐兔园。
今日好论天下事,昔年同受主人恩。
石头城下春潮满,金柅亭边绿树繁。
唯有音书慰离别,一杯相送别无言
⑴ 《方舆胜览》:“临川郡旧有金柅园,园中瀛洲亭,景物为一州冠。”
籍田赋(988年1月) 北宋 · 王禹偁
臣谨按:周制,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躬耕籍田,所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王,醴酪粢盛,于是乎取之,恭之至也。
自周德下衰,礼文残缺,故宣王之时,有虢公之谏。
秦皇定霸,鲜克由礼;
汉祖隆兴,日不暇给。
孝文、孝景,始复行焉,昭帝弄田,亦其义也。
后汉永平中,明帝东巡,耕于怀县,非古制焉。
魏氏亲耕,阙百官之礼,盖草创尔。
晋武太始之年,略修坠典;
宋文元嘉之代,亦举旧章。
齐用丁亥之辰,梁以建卯之月。
后魏、北齐,沿革有异;
隋朝、唐室,文物可观。
太宗行之于前,明皇继之于后。
自兹已降,废而不行,将焕先农,必待真主。
皇家享国三十载,陛下嗣统十四年,武功以成,文理以定,乃下明诏,耕于东郊。
百职悦随,三农知劝。
礼官、博士,蹈舞而草仪;
甸师、啬夫,歌咏而供职。
右拾遗直史馆王禹偁再拜而飏言曰:耕籍之义大矣哉!
千亩之田,三推之礼,所以教诸侯而事上帝,率人力而成岁功,实邦国之彝章,皇王之大典。
昔潘安仁赋之于晋,岑文本颂之于唐。
今王道行矣,王籍修矣,神功帝业,焕其有光,宜畅颂声,以播乐府。
谨上《籍田赋》一章。
虽不足形容盛德,亦小臣勤拳之至也。
其词曰:
十四年兮,帝业遐宣,寰区晏然,乃顺考于古道,将躬耕乎籍田。
务本劝农,稽前文而备矣;
事神教养,举坠典以行焉。
万国欢心而怿怿,百官供职以虔虔。
草仪注于有司,议沿革于遗编,筑坛墠之四陛,开阡陌之百廛。
文物声明,合礼经而有度;
旌旗衣服,应方色而不愆。
既而届孟春,择元日,太史先奏,天子将出。
是月也,遒人徇路,星鸟中律,当东郊之迎春,是东作之平秩。
皇帝于是即斋宫,辞帝室,戒钖鸾,严警跸,乘青辂以有威,俨朱纮而无逸。
佩乎玉也,悬黎之色苍苍;
载其旂焉,干吕之云郁郁。
属车负播殖之器,后宫献穜稑之实。
红縻黛耜,服葱犗以陆离;
缥轭绀辕,驾苍龙而飘歘。
太常之礼具举,司农之属各率。
甸师掌舍,警御陌以惟严;
封人野庐,设壝宫而靡失。
于国之东,千官景从。
风清尘而习习,雨洒道以濛濛。
时也,木德盛,阳气充。
春芒甲拆,青青兮葱葱;
春土脉起,油油而溶溶。
冠盖蔽野,佩环咽风,状浮云兮随应龙;
旂帜张日,车徒塞空,若众星兮环紫宫。
修农事以惕惕,袭春服之重重。
尔乃配少皞,祠先农,尸祝无愧,豆笾以供。
太牢之牲荐之而肥腯,太簇之乐奏之而舂容。
于是修帝籍,劳圣躬,抚御耦以无怠,履游场而有踪。
将循乎千亩之制,岂止乎数步之中!
耕钩盾之弄田,但矜儿戏;
脩建康之春籍,未焕农功。
有以见万乘之尊,三推而舍。
或五或九,隆杀之义有伦;
尔公尔侯,贵贱之班相亚。
啬夫洒种以斯毕,庶人终亩而告罢。
千耦其耕,焕乎礼成。
播百谷兮率人力,歌《载芟》兮扬颂声。
将见乎馀粮栖亩,腐粟如京。
神仓令纳乎黍稷,以备粢盛;
廪牺氏收其藁秸,用饷牺牲。
亲畎亩兮化被,重人天而教行。
自得训农之实,非贪慕古之名。
然后下青坛,归绛阙,百姓知劝,群后咸谒。
在镐之宴启,歌虞之音发,献万寿兮欢呼,奏九《韶》兮铿越。
开三面以行惠,宥五刑而慎罚。
恩流于孝弟力田,德被于雕题辫发。
兴五上之利,固必躬而必亲;
同三代之风,复不矜而不伐。
大矣哉!
籍田之礼,岂三年而不为;
躬耕之义,将百代而可知。
我所以举久废之礼,定不刊之仪,虑弗勤于四体,将有害于三时。
务农桑兮为政本,兴礼节兮崇教资,民乃力穑,岁无阻饥。
神农斲木之功,我其申矣;
后稷播时之利,我得兼之。
供秬鬯以斯在,介丰年而有期。
丕显事天之礼,诞歌祈社之诗。
祀山川兮神鉴明矣,配祖考兮德馨远而!
永锡纯嘏,用光孝思,乃作颂曰:
倬彼东郊,公田是辟。
大君戾止,言耕其籍。
帝籍既脩,乃及公侯。
亲尔耒耜,勤尔田畴。
言采黍稷,祀于圆丘。
亿万斯年,以承天休。
又曰:
倬彼东郊,耕坛其崇。
大君戾止,言训其农。
农功既勖,乃知荣辱。
尔家以给,尔人以足。
言奉烝尝,遍于比屋。
亿万斯年。
以介景福
⑴ 《小畜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二次印本。又见《皇朝文鉴》卷一,《圣宋文海》卷四,《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