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德基

相关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氏。
清河临清人。
年十六。
辞亲出家。
十九薙落。
谦谨恭敏。
专务实行。
虽经论备阅。
而尤善律部。
开皇之季。
驻锡京师。
日以持戒礼忏为业。
又诵千佛名经十二卷于太白山中。
而每名则加拜焉。
太白九陇山僧邕禅师者。
素以道行著。
称美因奉之。
以究心学。
后还京。
住慧云寺。
从静嘿禅师。
静嘿盖道善禅师之神足。
道善持己节约。
四众钦重。
美事静嘿馀十年。
凡其施设。
皆所经历而得其说。
静嘿灭度。
一以委之。
西循守不失。
故悲敬二田。
未尝间岁。
诸造福处。
悉有馈慧。
夏末兰盆。
亦随寺送物。
俗谓普盆钱。
大业之季。
夏集千僧。
行道七日。
或谓美曰。
时既炎热。
不可使众饥虚。
何不打饼供养。
美曰面易致耳。
然而柰其馊败何。
或曰我能之。
但多置冷水盆则善矣。
明日半衣起。
溲面二十斛。
作二日料。
饔庖麇。
至杖打刀切。
汤锅亦已沸矣。
随切随投之汤中。
已煮熟。
则捞以投水中。
投之汤者有尽。
投之水者无穷。
黎明行饼。
莫不讶其坚韧也。
众以为至诚所感云。
武德初。
诏住会昌寺。
乃于西院。
造忏悔堂。
像设严盛。
栋宇宏丽。
时则浴井忽竭。
美为祷祈。
泉涌如旧。
平生畜舍利不多。
而应验莫测。
随以宝函。
遇祷必给。
力行头陀。
终身徒跣。
以避虫蚁。
或学般舟而不坐。
或学止过而不言。
杂行纷纭。
殆难殚举。
且口诵弥陀之号。
心专净土之归。
贞观十一年。
十二月二十六日。
合掌称佛而逝
寿六十三。
露尸于南山鸱鸣阜。
骸塔楩梓谷。
弟子树碑。
侍中于志宁文又沙门昙献者。
京邑人亦弘福业。
功格前贤。
身成令范。
众所推挹。
故光明宝阁。
冠绝寰中。
慈悲佛殿。
时所惊异。
本微迹显。
兹不广述。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兴福篇第九
释德美。俗姓王。清河临清人也。年在童稚。天然乐善。口中所演恒铺赞呗。拥尘聚戏必先景塔。每见形像生知礼敬。由是亲故密而异之。知非绍续之胤也。任从师学。十六辞亲投诸林野广访名贤用为师傅。年至十九方蒙剃落。谨敬谦恪专思行务。虽经论备阅而以律要在心。故四分一部薄通宗系。追求善友无择遐迩。洁然自厉不群非类。开皇末岁。观化京师受持戒检。礼忏为业。因往太白山诵佛名经一十二卷。每行忏时诵而加拜。人以其总持念力功格涅槃。太白九陇先有僧邕禅师。道行僧也。因又奉之而为师导。从受义业亟染暄凉。后还京辇住慧云寺。值默禅师又从请业。默即道善禅师之神足也。善遵承信行普功德主。节约形心不衣皮帛。默从受道。闻见学之望重京都。偏归俗众。美依承默十有馀年。三业随从深相器待。所以每岁礼忏将散道场。去期七日苦加励勇。万五千佛日别一遍。精诚所及多感徵祥。自尔至终千有馀遍。故默之弘奖福门开悟士俗广召大众。盛列檀那利养所归京辇为最。积而能散。时又珍重。常于兴善千僧行道。期满䞋奉人别十缣。将及散晨外赴加倍。执事惧少依名付物。默闻告曰。何有此理不成僧义。必若约截凡圣难知。但当供养不虑虚竭。库先无贮物出散之晨及设大会七众俱集。施物山积新旧咸充。时又钦之。谓其志大而致远。故使灵祇冥助也。不然谁能睹斯不惧耶。故自开皇之末。终于大业十年。年别大施。其例咸尔。默将灭度。以普福田业委于美。美顶行之。故悲敬两田年常一施。或给衣服。或济糇粮。及诸造福处多有匮竭。皆来祈造通皆赈给。又至夏末。诸寺受盆。随有盆处皆送物往。故俗所谓普盆钱也。往住禅定斯事无殆。大业末岁。夏召千僧七日行道。忽感异人形服率然来。告美曰。时既炎热。何不打饼以用供养。美曰。面易办也。人多饼坏。何由可致。便曰。易可办耳。且溲三十斛面。作两日调。饼不坏也。即随言给。但云多办瓫水槽多贮冷水。明旦将设。半夜便起打面搥案。鼓动人物。僧俗聚观惊乱眼耳。须臾打切面已。将半命人煮之。随熟内水。自往搅之。及明行饼。皆讶紧韧抽拔难断。千人一饱咸共欣泰。试寻匠者通问失所。馀有槽瓮中饼。日别供僧。乃尽限期一无烂坏。合众悲庆感通斯应。武德之始。创立会昌。又延而住。美乃于西院造忏悔堂。像设严华堂宇宏丽。周廊四注复殿重敞。誓共含生断诸恶业。镇长礼悔洁净方等。凡欲进具必先依凭。荡涤身心方登坛位。又于一时所汲浴井忽然自竭。徒众驻立无由洗忏。美乃执炉临井。苦加祈告。应时泉涌。还同恒日。时共宗焉。所畜舍利藏以宝函。随身所往必赍供养。每诸起塔祈请散之。百粒千粒随须而给。精苦所感随散随满。由是增信弥隆。勤恳不绝。又年经秋夏。常行徒跣。恐蹈虫蚁。慈济意也。或行般舟。一夏不坐。或学止过。三年不言。或效不轻通礼七众。或同节食。四分之一。如斯杂行其相纷纶。即目略舒差难备举。生常辍想专固西方。口诵弥陀。终于命尽。以贞观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合掌称佛卒于寺院。春秋六十三矣。乃送于南山鸱鸣堆。后又收骸于楩梓谷起塔。弟子等树碑于会昌寺。侍中于志宁为文。又京邑沙门昙献者。亦以弘福之业功格前贤。身令成范众所推揖。所造福业随处成焉。故光明宝阁冠绝寰中。慈悲佛殿时所惊异。人世密尔故不广焉。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五
善道法师。
临淄人。
入大藏信手探卷得观无量寿佛经。
乃专心念佛以修十六妙观。
及住庐山观远公遗躅。
豁然增思。
后遁迹终南修般舟三昧数载。
睹宝阁瑶池宛然在目。
复往晋阳从绰禅师授无量寿经。
入定七日。
绰请观所生处。
道报曰。
师当忏悔三罪方可往生。
师尝安佛像在檐牖下。
自处深房此一罪也。
当于佛前忏。
又常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
当于四方僧前忏。
又因造屋多损虫命此三罪也。
当于一切众生前忏。
绰静思往咎洗心悔谢。
久之道因定出谓绰曰。
师罪灭矣。
后有白光来照之时。
是往生相也。
道行化京师归者如市。
忽微疾即掩室怡然念佛而逝
异香天乐向西而隐。
僧如湛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0 【介绍】: 宋僧。温州永嘉人,俗姓焦,字从远。善辩工文。尝依慧觉大师,得天台教法。后主持寿圣丈席,学人趋之如归。有《净业记》、《护国记》。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如湛。
生永嘉焦氏。
幼年试经得度。
力研教乘。
往依车溪卿公。
时众已多无所容。
惟小室如斗。
安之不以为隘。
剧暑埋大瓮。
实以寒泉。
与四友背瓮环坐。
以挹其爽。
如此数载。
众戏目小室。
为五瘟堂。
后参慧觉。
昼夜潜心。
尽得教观之妙。
初主车溪寿圣。
讲馀课法华一部。
佛号二万声。
有求为知事者。
以非器不见。
用憾之。
夜怀刃入室。
则见官客满座。
次夜复入。
则昏黑失路。
又往才入室。
见十数人。
皆同师形。
其人愧恐而遁。
平时少睡。
夏月坐草莽中。
口诵法华。
袒身施蚊。
门人谓。
师年高。
宜息苦行。
师曰。
翾飞之类。
安得妙乘。
所冀啖我血闻我经。
以此为缘耳。
后人因表其处。
为喂蚊台。
晚岁谢事。
居閒一小庵。
日熏净业。
绍兴庚申。
端坐念佛而逝
阇维。
得五色舍利。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如湛,姓焦氏,永嘉人也。
母梦宝塔矗云,惊而举子。
幼年试经得度,首谒东灵钦师,及普慈晖师。
所学未就,乃与空相融之车溪依卿师。
时众已多,无所容,唯小室如斗,不以为隘。
盛暑埋大瓮,实以寒泉,与四友背瓮环坐,以挹其爽。
后参慧觉于横山,昼夜潜心,尽得教观之妙。
初主车溪寿圣,讲馀课《法华》一部,佛号二万声。
平时少睡,夏月坐草莽中,口诵《法华》,袒身露臂,任蚊聚集,略不拂搔,或谓年高,宜息苦行。
湛曰:“飞虫之类安得妙乘?
所冀啖我血闻我经,以此为缘耳。
”后人因表其处为饟蚊台。
晚岁谢事,间 居小庵,日薰净业。
宋绍兴庚申七月,端坐念佛而逝
阇维得五色舍利,著《静业记》、《释观经疏》、《护国记》、《释光明疏》,又述《金刚会解》、《假名集》。
建炎初,述《声闻会异》,其末题云:“匈奴去杭入秀,兵火沿塘,劫掠蜂起,命在不测,聊书此为记。
”时事人以为与章安当寇盗纵横而著《涅槃玄义》,其事相类。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宗净。
字月江。
婺人也。
正庵訚公法子。
颀身伟貌。
德本夙植。
觉。
繇性禀。
每以佛乘印参儒典。
默而能融。
辩而不肆。
所著诗文。
皆有足观。
尤以接物利生为己任。
行持无怠。
虽小戒律如践青折萌。
盥手泛席之数。
未尝放心。
翰院侍讲王公时彦。
在秘阁纂修。
少师姚公。
实总其事。
二公论。
及东南名僧。
而师居其一。
总司闻其贤。
举授径山住持。
一时名公钜卿。
皆乐然出疏劝请向振山灵。
师之住是山也。
不大设门径。
不广聚徒众。
抑浑而务实。
尝示人曰。
身是一卷活经。
无时不转。
口是两片死皮。
有说便动。
真知实谬不在言也。
师之为文字。
用济佛事。
过则挥去。
如尘垢秕糠。
了无留意。
至于整顿山门。
事无巨细。
宜为必行。
可以立住。
皆决于俄顷。
无顾虑徬徨之滞。
亦法门英杰也。
或赞其像曰。
神定气冲。
言雄貌伟。
击拂一下。
大海绝流。
咳唾一声。
须弥粉碎。
衲子师模。
佛祖骨髓。
夫是之谓正庵和尚之的传。
妙喜七叶之华裔也。
后念佛而逝
塔于本山。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元净。字天镜。号朴隐,会稽人,父倪机。母严氏。容貌魁伟。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押阖之术。不识为何物。祝发受具。嶷然有远志。从天岸讲天台止观。复往双径。参行端。净入门。端厉声一喝。净若闻雷霆声。黏缚尽脱。遽稽首作礼。端曰。汝果何所见耶。复问答四三转。皆惬端意。端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命归侍司。寻掌书记。时年二十七。丙申。出世会稽长庆。升天衣万寿。四方问道者。闻风来归。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净。字天镜。别号朴隐。越之会稽人。父倪机。母严氏。师初以童子出家。领昭庆濡律师戒。嶷然有远志。韩庄节公性。教之为文。伸纸引墨。思源源不可遏。公深加叹赏。既而从天岸济法师。习天台教。尽得其学。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欲令出门下。师不从。元叟端公。说法双径。人尊之为当代妙喜。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一喝。师若闻雷霆声。黏缚尽脱。遽稽首作礼。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遂录为子。使掌记室。久之。游建业。谒全悟䜣公于大龙翔寺。全悟门风高峻。不轻许可。见师特甚称之。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尤称之。留九十日而还。他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其同辞称师。无异于虞公。名闻行宣政院。元至正十六年。请师出世会稽长庆寺。升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闻风来归。师以气衰。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即山阴和塔是也。我太祖龙兴。师与钟山法会之选。与东溟目公。碧峰金公。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身焉。未几。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师主之。师不得已而赴。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师入院。甫浃日。寺之左右序言曰。寺政实繁乏。都寺僧司之。师曰。若等盍选其人乎。众咸曰。有德现者称多才。昔掌崇德庄田。能辟其莱芜。以食四众。倘以功举。谁曰不然。师诺之。先是。勤旧有闻。歆现之获田利。率无赖比丘。请于前主僧代之。及现之被选也。大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适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讯鞫既得实。以师为寺长。失于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师。或谓师曰。此三年前事尔。况师实不知。且不识闻。宜自辩诉可也。师笑曰。定业其可逃乎。至部。部主吏问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曰知之。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师即操觚如吏言。尚书暨侍郎览之大惊。咸曰。师当今名德也。恶宜有是。荐审之务得其情。师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闻亦大悔。且泣曰。闻草芥耳。岂意上累师德。蚤知至此。虽万死不为也。师弗顾。行至宝应。谓从者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夜宿宁国寺。寺住持。故师旧识。相见甚欢。师女弟之夫陈义安。宦移凤阳。以道经寺中。师悦曰。吾遗骸有所托矣。是夕共饭。犹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有惫色。明旦。忽端坐合爪。连称无量寿佛之名。泊然而逝。实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义安等。为其龛敛。以俟师之季父至。道衋然伤心。遣其法孙梵译。走宝应携骨而还。骨间舍利。丛布如珠。县大夫。及荐绅之流来观。皆叹息而去。其徒结竁于和塔祖垄之侧。瘗焉。寿六十七。腊五十三。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师容貌魁伟。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押阖之术。不识为何物。性尚风义。断江恩公。与师缔忘年交。断江卒。师为刊布诗集。复请虞公铭其塔。三主名山。起费补坏。具有成绩。其敷阐大论。发挥先哲。释门每于师是赖。千百人中。不能一二见焉。竟以无罪谪死。苟不归之于定业。将谁尤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净源,字天镜,一号朴隐,姓倪氏,会稽人也。
父机,母严氏,皆为士族。
童时,从弘教大师立公于大报恩寺祝发为僧,受戒于昭庆濡律师,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以道德辞章下帷授徒,净往从之。
于群经要旨,作文程式,俯仰变化,开阖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纸引墨,思源源不渴,每进一解,韩公未尝不称善。
天岸济以台衡止观开讲于虎林之集庆,净又往从之。
济为折三千性具之义及四明孤山同异之辨,波澜浩荡,廉陛高严,净能一一领解,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
时元叟端说法双经山,人尊为“当代妙喜”。
净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呵之,若闻雷霆,黏缚尽脱,遽却立作礼。
叟曰:“汝果何所见耶?
”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录为弟子,命归侍司,寻掌记室,时年二十七。
久之,出游建业大龙翔寺,寺主广智全悟䜣公精贯儒释,行文为世模范,不轻与人,见净盛称之。
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称之,留三月乃还。
当时能文者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莫不闻风赞赏,由是声光远施,上达聪听。
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请出世会稽长庆寺,迁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日至,净以衰病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所谓和塔处也。
元运既谢,明室初兴,诏天下名僧建会钟阜,升济幽灵。
净与上竺东溟日、五台璧峰金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焉。
洪武九年冬十二月,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净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
初灵隐有庄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现掌之,开辟芜莱,以食四众,无赖比邱某歆其田利,请于前主僧代之。
及净入灵隐,德现复充都监,某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
未几,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实,以净为寺主失于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净。
或谓净曰:“此三年前事,且实不知,宜自辩诉,可免。
”净笑谢曰:“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主吏问之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
”净即操觚如吏言,尚书侍郎见之,皆大惊曰:“净当今名德,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净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行至宝应,谓从者道升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禅寺,主僧总虚了旧日交游,相见甚欢。
陈义安为青州卫知事,移戍凤阳,以道经此,亦留寺中,与净相遇,净喜曰:“吾遗骸有所托矣。
”义安者,净之女弟夫也。
是夕共饭,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惫色。
明旦端坐合爪,称佛而逝,时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
义安、总虚为龛敛以俟,法孙梵译走宝应,焚其骨,舍利丛布如珠结,竁山阴和塔瘗焉。
净容貌魁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之术,不禁自绝。
性尚风义,断江恩与为忘年交。
其卒也,为刊其诗集,复乞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起废补败,具有成绩。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葺若干卷。
译等哀慕慈法,惧其湮没,疏为事状,徵文于宋文宪公濂而铭诸石。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普智。
字无儗。
别号一枝叟。
浙江临平褚氏子。
出家于钱塘龙井寺。
依东溟日法师授天台性具之学。
优于讲说。
历四大道场门风大振。
晚年开演于松江延庆寺。
遂为终老专修净业寒暑不辍。
永乐戊子正月二日微疾。
会众端坐面西念佛而逝
尝集注阿弥陀经一卷。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普智,字无碍,别号一枝叟,临平褚氏子。
出家于钱塘龙井寺,依东溟日授天台性具之学,优于讲说,历四道场,风教远施。
晚岁演法于松江延庆寺,因以终焉。
专脩净业,寒暑不辍。
永乐戊子正月二日微疾,会众端坐面西念佛而逝
尝集注《阿弥陀经》一卷。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四 解义篇第二之四
释真节。号素庵。襄阳人也。少为郡弟子。忽宿根内萌即辞割亲爱。礼明休和尚祝发。既而北游京师。遍参讲席。居秀法师座下餍餐法喜深得贤首之印。师之学富内外。诸方每以龙象推之。久之负锡南还金陵。出主摄山栖霞。众逾三百教备五乘。据师子座挝大法鼓三十馀年。檀施之馀拓地为庐。时殷宗伯得琅琊大士像。五台陆公亦铸金像。悉归师供奉。罗参知署曰圆通精舍。句曲李石麓学士盟为方外交。师阐大法不以期限。尝讲法华经至多宝塔品。空忽现宝塔于座前一如经言。四众跂观洒然希觏。中使张某奉慈圣皇太后命至同睹圣瑞。乃出尚方金缕僧伽黎衣一袭。宣慈旨赐之。即于讲堂之西建一浮屠以徵神化。汪道昆记其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素庵法师。
讳某。
生于襄阳钟氏。
壮岁弃儒。
遍访知识。
至南阳留山寺。
礼泯庵休公落发。
瓢然一钵。
历伏牛清凉受具。
依秀法师。
习经论凡十一载。
精其业。
南礼普陀。
过白下。
白下名流。
针芥自合。
以摄山讲席留师。
道声大振。
师亦乐兹山幽邃。
遂诛茆筑室。
栖迟十年。
一日扶杖将行。
留偈净业堂云。
自入栖霞已十年。
东修西补未曾閒。
掀翻瓦砾成禅院。
除剪荆榛作菜园。
每炼蔬羹供海众。
恒宜大教继先贤。
如斯弗为儿孙业。
留与同袍万古传。
其气韵可想矣。
已而为众复留。
师身长几七尺。
头颅方直。
面目有光。
隆颡丰颐。
音声如钟。
生平履践。
如冰雪。
随所酬应。
春温日旭。
人自意消。
说法直截简易。
不为峻语。
而格顽导愚。
远近钦悦。
凡讲华严大钞法华楞严诸大乘经论。
各若干座。
以万历癸巳十一月十三日后夜。
端坐念佛而逝
三日中夜。
火满山。
若列炬。
阅世七十五。
法腊五十。
师生平瑞迹甚多。
初至摄山演华严。
至入法界品。
塔放五色光。
又一日讲法华。
至宝塔品。
见空中光相俨然。
汪司马道昆。
为作铭记。
司马公两举无遮大会。
于新安焦山。
见异人数十曹。
伏师前以脱苦谢。
司马亲见之。
丙戌大饥。
僧众绝食。
而芜阴郝氏。
裹百斛米至。
初登殿礼佛。
惊谓曰。
是梦中教我赈米佛也。
辛卯冬。
讲法华于娄东之淮云。
至地涌品。
毫光缭绕法座下。
经久不散。
应芜湖讲。
期度江。
风浪大作。
师咒观音力。
应声寂然。
其他毛举未易悉数。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真节,字素庵,襄阳人也。少为郡弟子,忽宿根内萌,即辞割亲爱,礼明休祝发,既而北游京师,遍参讲席,谒秀法师,餍餐法喜,深得贤首之印。节学富内外,诸方每以龙象推之。久之,负锡南还金陵,出主摄山楼霞,众逾三百,教备五乘,据师子座,挝大法鼓三十馀年,檀施之馀,拓地为庐。时殷宗伯得郎邪大士像,五台陆公亦铸金像,悉归节供奉,罗参知署曰圆通精舍。句曲李石麓学士盟,为外方交。节阐大法,不以期限。尝讲《法华经》至《多宝塔品》空中忽现宝塔于座前,一如经言,四众跂观,洒然希觏。中使张某,奉慈圣宝太后命至,同睹圣瑞,乃出尚方金缕僧伽黎衣一袭,宣慈旨锡之,即于讲堂之西建一浮屠,以徵神化,汪道昆记其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安徽当涂人,字岩子。卞琳妻。工写意山水,善草书。转徙苏浙江淮间,以诗名垂四十年。有《青山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三
吴山,字岩子,当涂人。县丞卞琳室。有《青山集》。
闺秀词钞·卷五
字岩子,当涂人,太平县丞江宁卞琳室。有《青山集》。
槜李诗系·卷四十
字岩子,当涂闺秀,适卞琳。
众香词
宁都魏禧序其《青山集》曰:“夫人家青山,既转徙江淮无常地。
有《西湖》、《粱溪》、《虎丘》、《广陵》诸集,最后类次之,以《青山》名,盖夫人于是年六十馀矣。
楚玉中道即世未有后。
其长女元文,工诗词,次女德基善画并贤能,先后事刘孝廉峻度,如刘敞王拱辰故事。
峻度以贤豪名广陵,事夫人如母,依之终老。
时回首故乡,踌躇踯躅,不胜丘首之感焉。
天下女子能诗者不乏人,夫人于兴亡盛衰之大故,篇什留连,不一而足。
有《国风》讽刺,《小雅》怨诽之义,予读之,低徊泣下,然楚玉一贫书生,夫人非有象服六珈之遇,而往往若此,则真吾所不解也。
天下称夫人诗垂四十年,工诗法,晚更好道,得奇疾,疾作则右手自运动,日夜作字不休,或濡笔书纸上,悉成玄理,疾止不复记忆,凡二年而逾。
白发朱颜,奕然有丹砂之色。
遂不甚作诗矣。
予交峻度最善,来广陵则主之,夫人与其二女尝以诗画酬予内子,间属予论定其诗,因得请见。
夫人吐词温文,出入经史,相对如士大夫,予每退而叹息之。”
杭郡诗辑
夏基言岩子居湖上三年,诗脍炙人口,钱塘令张谯明为之分俸,可谓一时佳话。魏禧《青山集序》云“卞君楚玉夫人吴岩子,家青山,既转徙江淮,无常地。有《西湖》、《粱溪》、《虎丘》、《广陵》诸集,最后汇次之以《青山》名。楚玉中道,即世未有后。夫人依女夫刘峻度以老。”邓汉仪题其集曰“江湖萍梗乱离身,破砚单衫相对贫。今日一灯花雨外,青山自署女遗民。”以其诗多玉树铜驼之感也。
虎阜志
顺治丁亥,吴岩子携诗囊与徐智珠登金焦,游虎阜,有《虎丘诗集》,后至明圣湖,纵览孤山、葛岭之胜,诗篇益富有。《青山集》魏禧为之序。
竹静轩诗话
卞楚玉,遭家难,中道即世无后,岩子与二女穷居。
长女元文,工诗词,次女德基善画,先后嫁江都刘孝廉峻度,峻度迎归,事之如母。
以诗古文名当世,垂四十年,魏叔子《青山集序》、邓舍人赠诗咸以女遗民目之。
予有诗云“风吹香气入帘来,集著青山太白才。
闺阁遗民君独擅,高歌落日凤凰台。”
闺阁诗钞
岩子善画写意山水,工草楷书。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祥晖,字瑞林。
姓孙氏,天津人也。
方在娠时,母感异徵,私祷弥勒院得举子。
六岁随祖母王氏诣院礼佛,虽在龆龄,触事通晓。
近听梵音,辄形喜跃。
祖母知有宿根,不堕麈劳。
久之,入里之无量院,礼济舟薙染。
教习经论,髣如记忆。
年二十,诣宝华受具于定庵
三载安居,专精律部,研究止持。
壬午春,辞定南下,兼慕禅学。
历普陀、天童、育王、显圣诸刹,凡浙中名匠,莫不参谒。
闻济舟病,招之北还。
明年过柏林遇独超,痛领钳锤,方得了悟。
壬辰春,从檀波来瑞应,命掌监院。
律法大弘,寺声复振,皆晖唱导之力也。
丙申,将登五台。
口偈有云:“摩尼宝积光辉满,定向无人觅处逢。
”盖文理通彻,自成妙旨,非徒眈吟咏可以企及。
辛丑,檀波寂灭,继主瑞应。
十载精勤,以律持躬,内外肃然。
康熙庚戌 ,京师地震,殿宇倾颓,乃竭资修葺如故。
复构法云、金汤二宇。
壬子夏五月二十五日辛巳,示微疾,集聚诫曰:“尘劳幻影,推穷莫测。
稍涉安排,即成大错。
随缘所遇,莫生节目。
谨持斯语,莫或怠息。
”言讫坐化。
春秋五十有二,腊二十有六,塔于都城德胜门外古塔之右。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五
释弘宗,字晓了。
姓戴氏,昆明人。
年少举于乡,及成进士,仕至翰林侍读。
后弃官隐鸡山碧云寺,改僧服历参知识,旦暮精修。
尝游大理、海东、鲁川,见有崖泉滴珠如雨,创庵以居,名曰“雨珠”。
息影山阿二十馀年,专修静业。
一日焚香礼佛,忽命沙弥致别诸山师友及旧知檀越,持珠严坐,念佛而逝
寿七十馀,僧行二十九。
有《雨珠饶舌集》行世。
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