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伽

相关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德富。
保定易县谢氏子也。
年七岁力求出家。
父母感异梦遂舍入兴圣寺。
依真空和尚薙发受具戒。
力究大法。
一日经行次忽大悟。
自是名播丛林。
宋皇庆初万山寿和尚奉旨大兴水陆斋会请师开堂说法。
七众咸集。
师方升座说偈。
忽于座上放大光明。
遍照空际现诸瑞相。
良久方隐闻于朝廷赐通辩大师之号并金僧伽黎衣。
及后示灭有白光顶出照耀四达。
荼毗得舍利数十颗。
建塔。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德富,姓谢氏,易人也。
年七岁力求出家,父母感异梦,遂舍入兴圣寺依真空薙发,受具戒,力究大法。
一日经行次忽大悟,自是名播丛林。
宋皇庆初,万山寿方大兴水陆斋会,请富开堂说法,七众咸集。
富方升座说偈,忽于座上放大光明遍照空际,现诸瑞相,良久方隐。
事闻于朝,赐“通辩大师”之号,并金僧伽黎衣。
及后示灭,有白光从顶出,照耀四达,茶毗得舍利数十颗,建塔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从登。
福州怀安周氏子。
母梦僧伽愿为己子。
十四月乃生。
幼颖异。
能通经属文。
攻书善草隶。
弃儒为释。
削染自号蒲庵。
唇舌如风。
日集衲子谈玄义。
接儒生论经史。
初至石门。
陈聘君易蔡郎中枢闻其名邀与同居。
答曰。
吾欲作海口桥。
以度众生。
未暇居此。
至海数岁桥成。
比还而聘若已亡。
遂居石门。
时或言人祸福。
事多应。
里儒陈文虎。
未弱冠见之。
师谓曰。
子至二十九。
当预荐。
至四十二。
喑呼而止。
其后一如所言。
每为诗文。
初不覃思。
援笔立就。
气格雄放。
陈西轩林艾轩刘著作。
兄弟皆刮目遇之。
晚岁归寓县西之清源里。
卢尉欲试其才。
夜遣人遗以菖蒲石。
立索诗。
师走笔复之曰。
半夜敲门声剥剥。
风扰长空月欲落。
九重洋外雷声号。
万顷浪头云色恶。
地神失却洞庭山。
蒲庵化作蓬莱阁。
卢郎寄我意何多。
七十二峰添五岳。
卢服其敏慧。
归寂之日。
火化烟浮乳崩。
皆为舍利。
徒辈立塔于林洋庵。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景蒙。
邵氏。
温之平阳人。
族姓甚众。
多以儒显。
师英达开爽。
幼闻钟梵则喜。
年十三从惠安净觉大师惟梵。
僧伽黎。
明习天台教观。
自以名相之学。
不足了大事。
去游国清。
又参育王佛智裕公。
公问乡里。
对曰。
永嘉。
曰。
还识永嘉大师否。
未及答。
批颊而出。
至于再。
兀然如痴。
寝食不安者累月。
行道次。
忽闻钟声而悟。
即造室中。
公复理前问。
师曰。
即日伏惟。
和尚尊体。
起居万福。
随问向上事。
师儗对被逐。
次日再上。
公方发问。
师抗声云。
老汉。
今日败阙也。
一拍而出。
公笑曰。
隽哉。
因省母归里。
龙翔心闻。
一见深器之。
问曰。
言无展事。
语不投机。
承言者丧。
滞句者迷。
试向言诠不及处。
通个消息。
师。
以左手画一圆相。
闻。
以拂子击左。
师。
又画以右手。
闻。
击右。
又画于中以两手托呈。
闻。
以拂子当中画两画。
师。
礼拜而立。
闻大笑云。
三十年拣苗。
苗今日得此乌喙。
遂令执侍。
尽揭底蕴。
寻归鹿园。
如在庵贤。
雪庵瑾。
咦庵鉴。
全庵存。
筠谷达。
还庵淳会下。
皆一时名流。
唯师妙龄杰出。
心闻。
以谷名师庵。
且为之铭。
蒙侍者之名日高矣。
又尝谒临安显宁志公。
志门风壁立。
学者望崖。
独谓师曰。
先世遗风。
馀烈若未坠者。
尚在汝躬。
吾且拭目观之。
初住智门。
迁瑞岩。
皆史魏公浩推毂也。
魏公在永嘉时。
与心闻为方外交。
罢相里居。
梦如平生。
旁有僧曰。
景蒙。
貌古神清。
谈笑久之。
觉而叩天童朴曰。
僧名颇异。
有斯人否。
朴曰。
是方为堂中第一座。
招之。
恍如梦所见。
与论出世法。
了辩如响。
问其师则心闻也。
大异之。
遂为延誉而住智门。
及瑞岩虚席。
复以师应命。
师孤高绝俗。
弱不胜衣。
而严冷峻峭。
不可挹酌。
既坐道场。
搥拂所加。
龙象蹴踏。
长灵之道光焉。
智门瑞岩。
皆承颓毁之馀。
人以为不可复兴矣。
师从容规画。
会不踰时。
而轮奂一新。
壮丽反过其旧。
具大材智。
寻常不以毫末自见。
因事而显。
无不叹服。
韬养之深。
从可知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9—1370 【介绍】: 明浙江上虞人,字一云,号别峰,俗姓王。出家于会稽崇胜寺。精研佛典,持律甚严。元仁宗延祐中主萧山净土寺,后又主持绍兴宝林寺,传徒甚广。明太祖洪武二年,被召赴钟山无遮大会,寻放归。有《宝林类编》、《天柱稿》。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大同字一云。别峰其别号也。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陈氏。妊师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曰昆崙山。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师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母独叹曰。是子般若种也。讵俾缠溺尘劳乎。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闻春谷法师讲清凉宗旨郡之景德。往依之尽得其传。又谒古怀肇公精四法界观。因春谷移主宝林。乃谓师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庶为吾宗之幸。于是命出钱塘见晦机熙禅师。见其挥麈之间师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师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郡守范公某怜春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师言。师毅然动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明公固爱我。使我陷于名义。实伤之也。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非常人。岂吾所能知也。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东塔。随改宝林。然宝林本清凉国师肄业之地。人咸荣师。师亦高卧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终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徕俊乂。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尸@憍]集其轮下。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元臣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师祷。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乱寺灾。师奋然谋复新之。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召师入见武楼。师时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师生神宇超迈伏犀贯顶。身修伟玉立而美谈吐。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则法轮滚滚。理或不直。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惟诵华严经为常课。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师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如断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天岸济台教之徒也。挽之住圆通。师游闽。时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宁。而驭下过严。楚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师偶遇旅邸。乃设丰食从容饷之谓曰。吾固不识古林。闻其为禅林名德。若辈将不利之。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不若且止。否则恐自罹大咎。事遂寝。师性至孝恨蚤丧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养母纯至。非惟顺色凉温而已。必使心餐道味。及亡蒸尝无阙。且求名儒撰行实树石于墓侧。师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内示微疾。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说法。辞众归方丈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阇维徵异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现高丽之若兰景德之仁静姜山之明善延寿之师顗南塔之国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你法云之道悦净土之梵翱宝林之日益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一云。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陈氏。妊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曰昆崙山。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母叹曰。是子般若种也。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闻春谷法师。讲清凉宗旨。往依之。尽得其传。又谒古怀肇公。精四法界观。因春谷移主宝林。乃谓师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于是命出钱塘。谒晦机熙禅师。见其挥麈之间。师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特书偈读清凉像。付以遣之。师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时宋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郡守范公。怜春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师言。师毅然动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明公固爱我。使陷于名义。实伤之也。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非常人。岂吾所能知也。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元命住嘉禾之东塔。随改宝林。乃放终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来俊人。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屩。集其轮下。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元臣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师祷。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至太祖高皇帝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召师入见武楼。师时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师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内。示微疾。次年年春十日。登座说法。辞众归方丈。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阇维徵异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大同。一云其字。号别峰。越之上虞王氏子。世推簪缨之族。父有樵。母陈氏。妊师已十月。父见庞眉僧。振锡而行。问僧来自何所。曰。昆崙山也。竟排闼而入。父急追之。寂然无有也。暨出。闻房中儿啼声。笑曰。儿岂向来浮屠也。幼极俊爽。览诸载籍。辄会其玄奥。父授以辞章之诀。握笔翩翩。辄有可观。遂以缵承家学属之。母独叹曰。是子。般若种也。可俾其缠绕尘劳乎。命舍家入会稽崇胜寺。从僧贵游。已而剃落。受菩萨戒。会春谷讲经景德师。复往依之。获受五教仪玄谈二书。又谒怀古肇师。受四种法界观。怀古春谷。皆南山大弟子。深于华严之学者也。师天分既高。又加精进之功。凡清凉一家疏章。悉摄其会通。而领其枢要。义趣消融。智光发现。识者心服之。春谷升主宝林华严教院。召师谓曰。子学精且博矣。恐滞于心胸。以成粗执。曷从事思惟。修以刬涤之乎。师即出钱塘。见佛智熙禅师。于慧日峰下。旧所记忆者。一切弃绝。唯存孤明。耿耿自炤。如是者。阅六暑寒。佛智嘉其有成。欲縻以上职。不听而去。俄上天目山。礼普应本禅师。普应见已。期之如佛智。师将久留。普应曰。贤首之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大之。毋久淹乎此也。为赞清凉像而遣之。师喜曰。吾今始知万法皆本一心。不识孰为禅那。而孰为教乘。内外自此空矣。亟还宝林见春谷。且告之故。春谷曰。可矣。乃命之司宾。寻升上座。当时相从者。皆宏伟之龙象。师为分讲杂华玄门。会要统宗。必极其所言。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闻之。相与崇奖莫置。声光焕著。五尺童子。皆能知其名。郡守范侯某。怜春谷僧腊已高。风之使让其席。师毅然不答。侯设伊蒲供。延师亲与之语。师曰。有是哉。所贵乎道者。在明师弟子之分。垂训后人。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乎。明公纵爱我厚。名义不可犯也。侯不觉离席。把师臂曰。别峰诚非常人也。元延祐初。始用荐者。出世萧山净土寺。师自念。圭峰以来。累叶相承。其间或绝或续。系执法者之贤否。遂发弘誓。力持大法。晨讲夕演。虽至于劳勚。弗敢少懈。天历初。朝廷新设广教都总管府。遴选名山主僧。一归至公。升师住景德。重纪至元中。行宣政院。迁主嘉禾之东塔。师不赴。时宰臣领院事。乃改宝林。宝林清凉肄业之地。人咸为师荣。师固守谦退。迟回不上。州牧。邑尹。山林友社。交疏延请。亦不允。至第二疏。始投袂而起。仿终南山草堂故事。建高斋。辟幽舍。招徕俊乂。浙水东西。莫不担簦蹑屩。争集轮下。师竭忱开授。比景德为尤勤。法席之盛。不减东山。时至正初。顺帝。御宣文阁。近臣。有以师之道行闻者。帝嘉之。特赐金襕伽黎衣。帝师大宝法王。亦俾以六字师号。隐然作镇江南。宗门恒倚之为重。状元忠介公泰不华守越。病旱无以禳。佥谓。非师不可。师为爇香臂上。以请雨。即澍。师莅事一纪馀。以疾固辞。坚卧崇福庵中。而时事日棘。师因退处瞻博迦室。年垂乃八十矣。皇明御极。四海更化。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名浮屠咸应诏集阙下。入见于武楼。独免师拜跽之礼。命善世院护视之。次日复召。赐食禁中。及还复有白金之赐。洪武二年冬十二月。得疾久不瘳。口占辞众语。端坐而蜕。寔三年春三月十日也。世寿八十一。僧腊六十五。越七日。遵治命就城南竹山。准法阇维。收馀烬瘗焉。其嗣法分布列刹者。则妙心大衍。臬亭善现。高丽若兰。景德仁静。姜山明善。延寿师顗。南塔国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称。法云道悦。小宝□日益。净土梵翱也。师神宇超迈。伏犀插脑。长身而玉立。美谈吐。遇王公贵人轻重教门者。发论兖兖弗休。其挺己卫道。理或不直。虽斧锧在前。不少挫其气。中岁稍涉魔事。至中之以危法。师不顾。下帷却扫。日味华严。其人一旦自毙。然其游心文。翰宾接贤。公卿燕飨赆遗。唯恐不尽其意。永康胡公长孺。吴兴赵文敏公孟頫。巴西邓文肃公文原。长沙欧阳文公玄乌。伤黄文献公溍武。威余忠宜公阙。咸乐与师交。函诗往来。无虚岁。晚岁与安阳韩庄节公性。李著作孝光。唱酬于水光山色间。尤极其情趣。扶植他宗。无尘毛猜忌。闻其贤也。敛衽不暇。断江恩师少林学也。荐之主天衣。天岸济师台衡教也。挽之尸圆通。至于甄别人品。摩厉后进。三宗屡得其人。古林茂师之主保宁。驭下过严。楚僧无赖者数人。将愬之于公府。师偶遇于旅邸。设丰食食之。从容谓曰。吾虽不识古林。闻其为禅林名德。子等将不利之。君子以为何如人。不如且已。否则恐罹大咎也。众沉吟良久。稽首列拜而去。事遂寝。师性至孝。自恨蚤丧父。养母纯至。及亡。春秋祭礼无阙。且请名臣书父母群行。树碑于墓。生平无躁进意。高丽沈王。遣参军洪瀹。施大藏经于二浙。瀹自负通内外典。不复下人。入越见师。茫然如有失。力言于王。邀公游燕都。将振拔之。过吴。辞以疾而还。持律甚严。不敢违越。抚世酬物。终始如一。不以久近为碍。而散其诚。逮革代之后。囊无一钱。唯存书史五千卷。尽散其徒之能文者。著述颇多。未脱稿。辄为人持去。其外集曰天柱稿。录师自制诗文。曰宝林编。额聚古今人。为寺所作者也。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师独能撑支震耀。使孤宗。植立于十馀传之后。凡五十年。非贤者。其能致是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大同,字一云,亦字别峰,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陈氏,妊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
”曰:“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同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
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是子般若种也,讵俾缠溺尘劳乎!
”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闻春谷讲清凉宗旨于景德寺,往依之,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精四法界观。
会春谷移主宝林,乃谓同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庶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钱塘,见晦机熙禅师,见其挥尘之间,同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
”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
同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
”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
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怜春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同言,同毅然动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使我陷于名,义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非常人,岂吾所能知耶。
”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之东塔,寻改宝林,然宝林本清凉国师肄业之地,人咸荣之,同殊高卧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终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徕俊人,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屩,集其轮下。
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
元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同祷。
同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乱,寺灾,同奋然谋复新之。
大明龙兴,太祖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召同入见武楼,时年八十,次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
同神宇超迈,状甚修伟,玉立亭亭,而美谈吐。
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则法轮滚滚,理或不直,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惟诵《华严经》为常课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
同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如继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台教之徒也,挽之住圆通。
同游闽时,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宁,而驭下过严,楚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同偶遇旅邸,乃设丰食饷之,从容谓曰:“吾固不识古林,闻其为禅林名德,若辈将不利之,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
不若且止,否则恐自罹大咎。
”事遂寝。
同性至孝,恨蚤丧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养母纯至,非惟顺色凉温,而必使心餐道味。
同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示微疾,明年季春,十日登坐,说法辞众,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徵异甚多,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
弟子妙心大衍、皋亭善现、高丽若兰、景德仁静、姜山明善、延寿师顗、南塔国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你、法云道悦、净土梵翱、宝林日益,十三人俱继其法,化亦弘矣。
僧传灯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祖灯。
无尽其字也。
族王氏。
四明人。
父好谦。
尝写华严经。
五色舍利。
见于笔端。
师年方幼。
叹曰。
般若之验。
一至于斯邪。
即求出家。
依郡之天宁东白明公。
秉戒于开元奎律师。
已而日溪泳公。
来代明公说法。
命掌纲维司藏钥。
日溪升堂。
师出问曰。
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
乞赐指示。
溪曰。
十二时中。
密密参究。
忽然触著。
却来再问。
师抗声曰。
无常迅速。
生死事大。
语未终。
溪便喝。
师遽礼拜。
溪曰。
见何道理。
便尔作礼。
师曰。
开口即错。
溪领之。
服勤数载。
复出参名德。
以验其所證。
时中峰本公在天目。
方山瑶公居净慈。
无见睹公住华顶。
斗岩芳公主景星。
师皆与之辨。
诘其所印。
盖不异日溪云。
师得道已。
思韬晦而护持之。
乃入天台上云峰。
缚草为庐。
宴坐其间。
虎狼蛇豕。
交迹于户外。
师摄伏之。
不能加害。
日与其徒修苦行。
以自给。
冬一裘。
夏一葛。
朝夕饭一盂。
影不出山者。
逾五十春秋。
人多化之。
有以土田为布施者。
师辞曰。
先佛以乞食为事。
吾焉用此为。
然天性尤孝谨。
迎母童氏养山中。
年九十四而终。
众以非沙门行让之。
师曰。
世尊尚升忉利天。
为母说经。
我何人。
斯敢忘所自哉洪武己酉春。
示微疾。
二月八日夜将半。
顾左右曰。
天向明乎。
对曰未也。
或曰。
和尚正当此际何如。
师破颜微笑曰。
昔古德坐疾。
有问者云。
还有不病者乎。
古德云有。
又问云。
何物是不病者。
古德云。
阿爷阿爷。
师举此良久。
又曰。
如此唤做病得否。
众无言。
师曰。
色身无尝早求證悟。
侍者执纸乞偈。
师曰。
无偈便不可死耶。
乃书曰。
生灭与去来。
本是如来藏。
拶倒五须弥。
廓然无背向。
掷笔端坐而逝。
寿七十八。
腊五十七。
火化。
异香袭人。
所获舍利。
不可胜计。
塔于峰之左原。
大河卫镇抚林君性宗。
尝从师游。
师勉以忠孝。
迄能为国宣劳。
为时显人。
恐师之行不白于丛林。
请宋太史景濂文。
宣师行业。
其略云。
呜呼。
若禅师者。
可谓能守道而弗迁者矣。
古之僧伽
多寄迹岩穴。
友烟霞而侣泉石。
至有跬步不与尘俗接者。
治内之功纯。
务外之意绝也。
风教日偷。
学者。
始不知自立。
荣名利养之念。
日交蚀于心胸。
奔竞干请。
无所不至。
是以来有识者之讪侮。
可胜叹哉。
禅师一钵。
自将策厉学徒于寂寞之滨。
虽施者填委。
振起颓废。
重楼杰阁。
弹指现前。
亦未尝见其有为。
震黄钟于瓦釜雷鸣之际。
翔灵凤于众禽纷翥之时。
谓为禅师矫弊之功。
非耶。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崇裕。
字约之。
毗陵陈氏子。
其母。
感庞眉僧入梦而生。
生而体弱。
十日而九疾。
父母以梦故。
冀徼灵释氏愈之。
命为沙弥。
寻受具为大僧。
鞠明究曛。
唯以观心为务。
见元叟端公。
又见佛慧义公。
淬砺益力。
虽金墙铁壁。
必欲拓开乃已。
二公。
亦期师有立。
所以警发者甚至。
师急于求證。
复走中天竺山。
参广智䜣公。
留侍十馀年。
尽得其道。
御史中丞张公起岩。
问广智云。
选佛场僧伽
如此之多。
其有弗悖般若者乎。
广智云。
戒律精严。
言行不相背驰。
唯崇裕一人。
自受度以来。
胁不沾席三十年矣。
张公深加奖叹。
师之声光。
自是日起丛林中。
始出世太平南禅。
黑白翕然宗之。
一日令圬人塓壁。
壁中隆然如有物。
抉之获悉达太子像。
乃佛牙所刻成。
师召工傅以黄金。
金迸裂。
舍利从中涌出。
雕小香殿奉之。
亦师道法精诚。
所感而致也。
寻迁九江圆通。
宋之初。
有神僧道济德公。
将示寂。
累青石为塔。
语其徒曰。
此塔若红。
即吾再来。
暨圆机旻公来镇法席。
塔果红色。
人异之。
公人号为古佛。
其临终复尔。
悬记。
有三百年之后大兴佛事之谶。
师入院之夕。
众僧梦公至。
而其塔烨然有光者弥月。
人尤异之。
谓自旻公至师。
正踰三百之数。
其能动物。
盖不徒然也。
寺当菑毁之后。
师大兴土木。
幻出天宫。
荣国公火你赤。
以朝之重臣。
总戎江西。
申弟子之礼。
暨我太祖兴隆释教。
开善世院。
命大浮屠统之。
诸方以师名上闻。
移主阿育王山广利禅寺。
寻被旨。
与钟山法会。
而师居其首。
召至便殿。
问佛法大意。
师以偈献。
上览之大悦。
因命师书天界寺额。
赐食上前。
师或假寐。
鼻息微有声。
邻坐引裾觉之。
上叹曰。
此老人无机心。
诚善知识也。
师容貌魁梧。
日用之间。
服粗食粝。
一出于天性。
无所勉强。
每欲挝鼓而退。
为众所拥留而止。
生于大德甲辰。
未详所终。
三会语。
各有录。
行世。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崇裕,字约之。
姓陈氏,毗陵人也。
母梦庞眉异僧乘舆而入,直叩寝门,觉而生子。
四岁 始能学步,七岁入小学。
资识明敏,迥超群童。
年十六,解通儒家言。
然体素尪羸,十日九疾。
父母以其兆应,冀邀灵释氏,命从寿昌院东林晓为沙弥。
院有大梨,三十年不花,及裕来,花开满枝,结实大如斝。
东林知为祥徵,度为大僧,受具足戒。
俄而出,登双径山谒寂照端,鞠明究曛,唯以观心为务。
越二年,未有證入。
偶游东坡池,操觚成偈。
寂照见之,喜云:“此龙象器也。
”命为侍者,使便于咨叩。
乃未几,复走天目山见佛慧义,佛慧授以万法归一语,裕淬砺益力,佛慧亦期其有立,所以警发者甚至。
又二年,急于求證,复步中天竺山参广智䜣。
一造户庭,如胶投漆合,即决以超脱死生。
广智为举临济无位真人之言,且诘之云:“尔还知否?
”裕不觉下拜。
广智云:“尔何所见而作礼。
”裕曰:“拜者非是他人。
”广智云:“从门入者,岂家珍耶?
”裕曰:“慎毋欺人。
”广智首肯者久之。
越五年,元文宗诏建大龙翔集庆于金陵,召广智开山,裕复往依焉。
选主藏室,留左右者十馀年,尽传其法。
张御史中丞起岩,尝问广智曰:“选佛场中,僧伽如此众多,其有弗悖般若者乎?
”广智云:“戒律精严,言行不相背,唯崇裕一人。
自受度以来,胁不沾席者,三十载矣。
”张公深加赞叹,自是声施烂然,日起丛林中。
朵儿只国王,时以浙江行省右丞相领行宣政院事,遴选诸方住持,命裕出主太平南禅报恩光孝禅寺,瓣香之祝,盖嗣广智。
云裕既履主席,接物以诚,缁素翕然。
一日令圬人涂壁,壁中隆然如有物,抉之,获悉达多太子像,为佛骨刻成。
因召工傅以黄金,金忽迸裂,舍 利从中涌出,以小香殿奉之。
风声所播,檀施云集,日新月异,数载之间,百废具举。
帝师大宝法王闻之,钖以“扶宗弘辩禅师”之号。
寻迁九江圆通崇胜禅寺,寺在宋初有神僧道济德公将示寂,汇青石为塔,语其徒曰:“此塔若红,即吾再来。
”塈圆机旻公来镇法席,塔色果红,人多异之。
旻公号为“古佛”,及其临终,复尔悬记,有“三百年后大兴佛事”之谶。
裕入院之夕,众僧梦旻公至,而其塔烨然有光者弥月,人尤异之。
先是,寺之师子岩大树皆枯,涧泉亦渴,至是树则重荣,泉则再涌。
识者谓“自旻公至是,正符三百年之数。
”其能感物盖非偶然。
寺当灾毁后,唯佛殿法堂尚存,馀皆瓦砾。
裕会岁入,节其浮资,庀材鸠工,创僧寮旃坛林以居学子。
新梵音阁,造大士像,他若黥音楼经藏宝阁及塔院,莫不竭力经营,轮奂并美。
时荣国公火尔赤以重臣总戎江西,慕其慈行,荐请敷演大法,申弟子礼,受持五戒而退。
有明初兴,崇筒佛旨。
洪武元年,开善世院统摄释教,选大浮屠,主诸名蓝。
移裕住四明阿育王山寺,居五山之一。
继席颇难其人,闻裕至,香华接踵,天乐远闻,万口称颂。
及其接引未悟,单提向上之功,棒唱纵横,逢者胆落。
两序之众自庆获所凭依,相与戮力,振废起衰,备臻完美。
五年春,太祖饬仪曹建广荐法会于钟山,遣使者徵。
裕已年七十馀矣,至则召见便殿,咨以佛法。
裕以偈献,览之大悦,命书天界寺额,赐赍有加。
后数年,弟子师秀乞宋文宪濂铭其塔,文具《芝园前集》。

人物简介

简介
本名王煦,字义天,后为避宋哲宗讳,以字行。高丽文宗之子,少时出家为僧。曾入宋求法。回国后奏请置教藏都监于兴王寺。殁后,肃宗王颙赐谥大觉国师,又设《仁王经》道场,与群臣皆玄冠素服,辍朝三日而追悼之。
东国僧尼录·诗僧
尝读文烈公集。
见大觉国师碑。
师以王子求出家。
如宋闻道。
得贤首达摩天台慈恩南山等五宗法门。
至泗上礼僧伽塔。
天竺寺礼观音像。
皆放光明。
北辽天祚帝闻其名。
送大藏经诸宗疏钞六千九百馀卷。
燕京法师云谞。
高昌国阇梨尸罗缚底。
亦皆以策书法服为问。
辽人来聘者皆请见。
吾使入辽。
则必问师安否。
日本人求师碑志。
其为异国所尊如此。
师馀力外学经史百子。
皆寻其根抵。
率尔落笔。
文辞平淡而有味。
令得数诗尝味之。
文烈公平淡之言。
信哉。
到飞来方丈。
礼普德圣师云。
涅盘方等教。
传授自吾师。
两圣横经日。
(元晓义相。
受涅槃维摩经于师)高僧独步时。
随缘任南北。
在道勿迎随。
可借飞房后。
东明古国危。
(师本高句丽盘龙寺沙门飞房至百济孤大山。
后神人见于高句丽马岭。
告人曰。
汝国败无日)题锦石庵云。
老苔班似锦。
瑞石列如屏。
时有高僧倚。
长眠养性灵。
题龙岩院云。
踏尽残花上翠微。
徘徊瞻景欲忘归。
他年若也酬前志。
高卧烟霞与世违(补闲集)。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义天者。高丽国王第四子。辞荣出家。封祐世僧统。元祐初。入中国上表。乞传贤首教。归朝弘扬。敕有司。举可授法者。以诚法师对。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绍宗别号遂初。上海陈氏子。年十三父母舍入里之安国寺。得法于静庵镇法师。天资颖悟戒行精严。初出说法于杭之长庆寺。大展玄风缁素向化。次迁吴兴慈感寺。时金陵长干守仁法师延居第一座。一众倾伏。洪武癸酉应召有事庐山。奏对称旨赐金缕僧伽黎。擢右讲经。无何升右善世。丁丑正月五日示微疾端坐而化。上闻敕遣中使致祭。荼毗日送者数千人徒众奉收舍利遗骨塔于安国寺。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绍宗,字遂初,上海陈氏子。
年十三,父母舍入里中安国寺,得法于静庵镇。
天资颖悟,戒行精严,初说法于杭之长庆寺,大展玄风,锱素向化。
次迁吴兴慈感寺,时金陵长干守仁法师延居首座,一众倾伏。
洪武癸酉,应召有事庐山,奏对称旨,赐金缕僧伽黎,擢右讲经,寻迁右善世。
丁丑正月五日示微疾,端坐而化。
太祖遣中使致祭,荼毗日,送者数千人,徒众奉舍利遗骨塔于安国寺。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绍宗,字一原,号遂初,姓陈氏,亦上海人也。年十三依里中安国寺受具戒,行精严明。洪武中应召有事庐山,奏对称旨,赐金缕僧伽黎,擢右讲经,迁右善世。后端坐而化,敕遣中使致祭,会者数千人,其徒奉舍利遗骨,塔于安国旧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湖广长沙人,俗姓罗,号象先。生而聪颖,年十五中秀才。寻遭家难,乃投南岳出家,依宝珠和尚受戒。有悟,南游驻锡天台。日勤五悔,持《梵纲·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有间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从之学者甚众。万历间以道高,赐紫衣。示寂后,武塘袁黄为之撰铭。
大明高僧传·卷第四 解义篇第二之四
释真清。
号象先。
长沙湘潭罗氏子也。
生而颖异脩干玉立威仪严肃不妄言笑。
日诵经史数千言终身不忘一字。
父为河南县尹。
常对宾朋以大器期之。
年十五补邑弟子员。
偶有异僧过而目之曰。
此法门之良骥也。
十九因家难起。
遂投南岳伏虎岩依宝珠和尚薙染受具足戒。
令看无字话。
自是一心参究寒暑不辍。
至二十五从珠游金陵探禹穴。
因舟触岸有声忽有省。
珠大喜曰。
幸子大事已明。
善宜保护。
珠以年高自普陀栖隐于下天竺。
时内臣张公永慕珠道行。
密奏  张太后赐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
珠忽一日命师曰。
吾欲观化。
无令人入。
闻吾击磬声。
当启户。
数日不闻动定。
师密窥牖隙见珠鼻柱垂地。
越一日闻磬。
师方排闼而入。
珠已泯然逝矣。
珠既化去。
师乃访盐官古迹驻锡觉皇。
俄患背疾。
感云长入梦授药病愈。
时佛慧寺月溪法师讲起信论于吉祥。
艳师乃率众延唱临济宗旨。
众扣师室。
师从容语之曰。
圆宗无象。
满教难思。
我若有宗可讲。
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
即真空亦为缘虑之场。
汝若有法可听。
岂特头上安头。
实际却为声名之境。
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不过以楔出楔随迷遣迷。
是故会旨者山岳易移。
乖宗者锱铢难入。
况起信之旨大彻宗乘。
何须更烦忉怛勉之。
众皆稽首而退。
师乃南游天台穷搜胜绝。
怀无见睹之高风诛茆其塔前三年。
有荆山法师赴石梁之社。
偕师至毗陵永庆。
互以楞严参究。
荆山叹曰。
某所讲经虽精微于佛语。
闻师所论诚出卷于尘中。
师欲返初服。
而礼部唐公荆川留结千日之期。
已而复归天台古平田寺。
临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访道。
订为方外交。
随迁华顶天柱峰。
修大小弥陀忏六年。
暇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
故四方学者攀萝而至者户外之履常满。
一夕梦。
琳宫绮丽宝树参差见弥陀三圣。
师方展拜。
傍有沙弥。
授与一牌书曰。
戒香薰修。
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
盖师日勤五悔。
密持梵网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是亦精诚之所感耳。
尝示众曰。
大乘八万小乘三千实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
今世之高流轻蔑律仪惟恃见解。
遂令后学不遵佛制辄犯规绳。
本自无愆误造深罪。
饶他才过七步辩若悬河。
不免识堕铁城。
终未解脱。
汝等勉之。
万历丁亥八月蒙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遣使降旨褒崇赐金纹紫方袍以宠之。
十月王太初居士因丁内艰。
请师就永明禅室阐妙宗钞。
百日为期。
时台郡王理邢某亲登云峤而设供焉。
戊子岁俭群盗蜂起。
相戒无敢入师之室。
𭬥李五台居士陆光祖虚芙蓉之席见招。
辞不赴忽谓众曰。
桃源之慈云实懒融四世孙为开山。
唐天宝赐额曰云居山曰安国。
五代德韶国师中兴为第二道场。
永明寿禅师剃发之所。
今坐禅石永明庵故址在焉。
韶公常领徒五百说法此地。
昔螺溪寂法师请复台教。
谛观亦亲礼足。
皆此寺也。
今为豪民夺之。
将为掩骨所。
窃思  朝廷千数百年之香火一旦为俗子葬地。
谁之罪也。
遂罄衣钵赎归之。
将谋兴建。
俄云间陆宗伯平泉聘说法于本一院。
李方伯冲涵聘讲于桐川。
再毕返棹嘉禾龙渊。
欻抱疾告门人曰。
夜来神人启我为魏府子。
其富贵非吾所志也。
遂付衣钵遗嘱弟子。
如法阇维。
尽发长物。
于五台云栖西兴五处饭僧。
有勉服药石者。
师谢曰。
生死药能拒乎。
吾净土缘熟圣境冥现。
此人间世固不久矣。
是岁正月七日乃绝粒惟饮檀香水而已。
期于二十九日告终。
每日虽米浆不入于口。
与众说无生法。
诲谕进修而拳拳弗倦。
至夕乃起别众曰。
吾即逝矣。
无以世俗事累我。
众请曰。
和尚往生净土。
九品奚居。
曰中品中生也。
众曰。
胡不上品生耶。
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
言毕泊然而逝。
延五日颜色红润如生。
手足温软怡容可掬。
吊者无敢下拜。
荼毗日天色霁明净无纤翳。
举火之际忽有片云。
如盖凝覆其上洒微雨数点。
烟焰起时异香充塞。
内自殿阁僧房外自路人船子。
所闻种种随力不同。
火馀骨有三色而锵锵有声。
红者如桃。
白者如玉。
绿者润似琅竿犹香气郁郁。
师生于嘉靖丁酉十二月二十六日。
示寂于万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
世寿五十七。
腊三十八。
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冈。
壬寅迁于寺西螺师山右绣文溪之上。
武塘了凡居士袁黄撰铭。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象先。长沙湘潭罗氏子。生而颖异。修干玉立。威仪严肃。不妄言笑。日诵经史数千言。终身不忘一字。父为河南县尹。常对宾朋。以大器期之。年十五。补邑弟子员。偶有异僧。过而目之曰。此法门良骥也。十九因家难起。遂投南岳伏虎岳。依宝珠和尚薙染。受具足戒。令看无字话。自是一心参究。寒暑不辍。至二十五。从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触岸有声。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善宜保护。珠以年高。自普陀栖隐于下天竺。忽一日命师曰。吾欲观化。无令人入。闻吾击磬声。当启户。数日不闻动定。师密窥牖隙。见珠鼻柱垂地。越一日闻磬。师方排闼而入。珠已泯然逝矣。珠既化去。师乃访盐官古迹。驻锡觉皇。俄患背疾。感云长入梦授药病愈。时佛慧寺月溪法师。讲起信论于吉祥。师乃率众。延唱临济宗旨。众扣师室。从容语之曰。圆宗无象。满教难思。我若有宗可讲。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为缘虑之场。汝若有法可听。岂特头上安头。实际却为声名之境。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不过以楔出楔。随迷遣迷。是故会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锱铢难入。况起信之旨。大彻宗乘。何须更烦忉怛。勉之。众皆稽首而退。师乃南游天台。穷搜胜绝。怀无见睹之高风。诛茆塔前三年。有荆山法师。赴石梁之社。偕师至毗陵永庆。互以楞严参究。荆山叹曰。某所讲经。虽精微于佛语。闻师所论。诚出卷于尘中。师欲返初服。而礼部唐公荆川。留结千日之期。已而复归天台。古平田寺。临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访道。订为方外交。随迁华顶天柱峰。修大小弥陀忏。六年。暇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故四方学者。攀萝而至。俄云间陆宗伯平泉。聘说法于本一院。李方伯冲涵。聘讲于桐川。再毕返掉嘉禾龙渊。歘抱疾。告门人付衣钵。遗嘱弟子如法阇维。尽发长物。于五台云栖西。兴五处饭僧。卒于万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寿五十七。腊三十八。如惺抱骨建塔。迁于寺西螺师山右。绣文溪之上。武塘了凡居士袁黄撰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真清,字象先,湘潭罗氏子。
生而颖异,修干玉成,威仪严肃,不妄言笑,日诵经史数千言,终身不忘一字。
父为河南县尹,常对宾朋以大器期之。
年十五,补邑弟子员。
偶有异僧,过而目之曰:“此法门之良骥也。
”十九因家难起,遂投南岳伏虎岩,依宝珠薙染,受具足戒,令看无字话。
自是一心参究,寒暑不辍。
至二十五,从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触岸有声,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宜自持护。
珠以年高,自普陀栖隐于下天竺。
时内臣张公永慕珠道行,密奏张太后,赐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
珠忽一日命清曰:“吾欲观化,无令人入,闻吾击磬声,当启户。
”数日不闻声息,清密窥牖隙,见珠鼻柱垂地。
越一日闻磬,师方排闼而入,珠已泯然逝矣。
珠既化去,清乃访盐官古迹,驻锡觉皇,俄患背疾,感神入梦授药,病愈。
时佛慧寺月溪法师讲《起信论》于吉祥,以清为唱临济宗旨,率众叩其室,清从容语之曰:“圆宗无象,满教难思,我若有宗可讲,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为缘虑之场,汝若有法可听,岂特头上安头,实际却为声名之境,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不过以楔出楔,随迷遣迷,是故会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锱铢难入,况《起信》之旨大彻宗乘,何须更烦忉怛,勉之。
”众皆稽首而退。
清乃南游天台,穷搜胜绝,怀无见睹之高风,诛茆其塔前三年。
有荆山法师赴石梁之社,偕清至毗陵永庆,互以《楞严》参究,荆山叹曰:“某所讲经虽精微于佛语,闻师所论诚出卷于尘中。
”清欲返初服,而礼部唐公荆州留结千日之期。
已而复归天台古平田寺,临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访道,订交而去。
随迁华顶天柱峰,修大小弥陀忏六年,暇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故四方学者攀萝而至,户外之履常满。
一夕,梦琳宫绮丽,宝树参差,见弥陀三圣,方展拜间,傍有沙弥授与一牌,书曰:“戒香熏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
盖清日勤五悔,密持《梵网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是亦精诚之所感耳。
尝示众曰:“大乘八万,小乘三千,实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
今世之高流轻蔑律仪,惟恃见解,遂令后学不遵佛制,辄犯规绳,本自无愆,误造深罪,饶他才过七步,辩若悬河,不免识堕铁城,终未解脱,汝等勉之。
”万历丁亥八月,慈圣宣文明太后遣使赐金纹紫方袍以宠之。
十月王太初居士因母丧,乞清就永明禅室阐《妙宗钞》,百日为期。
时台郡邢主理亲登云峤而设供焉。
戊子岁俭,群盗蜂起,相戒无敢入室。
槜李五台居士陆光祖虚芺蓉之席见招,辞不赴。
忽谓众曰:“桃源之慈云,实懒融四世孙为开山,唐天宝赐额曰‘云居’,山曰‘安国’。
五代德韶国师中兴为第二道场,永明寿禅师剃发之所,今坐禅石永明庵故址在焉。
韶公常领徒五百说法此地,昔螺溪寂法师请复台教谛观,亦亲礼足,皆此寺也。
今为豪民夺之,将为掩骨之所。
窃思朝廷千数百年之香火,一旦为俗子葬地,谁之罪也?
”遂罄衣钵赎归之,将谋兴建。
俄云间陆宗伯平泉聘说法于本一院,李方伯冲涵聘讲于桐川,已而返棹嘉禾龙渊,歘抱疾,告门人曰:“夜来神人启我为魏府子,其富贵非吾所志也。
”遂付衣钵,遗嘱弟子如法阇维,尽发长物于五台、云栖、西兴五处饭僧。
有勉服药石者,清谢曰:“生死,药能拒乎?
吾净土缘熟,圣境冥现,此人间世固不久矣。
”是岁正月七日,乃绝粒惟饮檀香水,期于二十九日告终。
每日虽米浆不入口,与众说无生法,诲谕进修而拳拳弗倦。
至夕乃起,别众曰:“吾即逝矣,无以世俗事累我。
”众请曰:“此去往生净土,九品奚居?
”曰:“中品中生也。
”众曰:“胡不上品生耶?
”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
”言毕,泊然而逝,延五日颜色红润如生,手足温蠕,怡容可掬,吊者无敢下拜。
荼毗日,天色霁明,净无纤翳,举火之际,忽有片云如盖凝覆其上,洒微雨数点,烟燄起时,异香充塞,内自殿阁僧房,外自路人船子,所闻种种随力不同。
火馀,骨有三色而锵锵有声,红者如桃,白者如玉,绿者润似琅竿,犹香气郁郁。
清寂于万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寿五十七,腊三十八。
释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冈,壬寅迁于寺西螺师山右绣文溪之上。
武塘了凡居士袁黄撰铭。
共 19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