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瑗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定光(九三四~一○一五),本名郑自严,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年十一出家,年十七至卢陵从西峰圆净大师学。太祖乾德二年(九六四)驻武平县南安岩。真宗景德初迁虔州,终三年复返。大中祥符八年卒,年八十二。遗偈一百一十七首,苏轼、郭祥正等尝有题咏,均佚。《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五引《临汀志》有传。今录偈三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4—1015 【介绍】: 宋僧。同安人。俗姓郑,名自严。十一岁出家,十七岁为大僧出游,至庐陵契悟于西峰圆净大师,自此神异不可测。住武平南岩寺,迁南康郡槃古山,屡有奇行。后还里卒。谥定光圆应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八
禅师讳自严。
生郑氏。
泉州同安人也。
年十一弃家。
依建兴卧像寺沙门契缘为童子。
十七为大僧。
游方至庐陵。
谒西峰耆宿云豁。
豁者清凉智明禅师高弟。
云门嫡孙也 太宗皇帝。
尝诏至阙。
馆于北御园舍中。
习定久之。
恳之还山。
公依止五年。
密契心法。
辞去渡怀仁。
江有蛟。
每为行人害。
公为说偈诫之。
而蛟辄去。
过黄杨峡。
渴欲饮。
会溪涸。
公以杖擿之。
而水得。
父老来聚观。
合爪以为神。
公遁。
去武平南黄石。
岩多蛇虎。
公止住。
而蛇虎可使令。
四远闻之大惊。
争敬事之。
民以雨旸男女祷者。
随其欲应念而获。
家𦘕其像。
饮食必祭。
邻寺僧死。
公不知法当告官。
便自焚之。
吏追捕坐庭中。
问状不答。
索纸作偈曰。
云外野僧死。
云夜野僧烧。
二法无差互。
菩提路不遥。
而字画险劲。
如擘窠大篆。
吏大怒以为。
狂且慢已。
去僧伽梨。
曝日中。
既得释。
因以布帽其首。
而衣以白服。
公恨所说法。
听者疑信半。
因不语者六年。
岩寺当输布。
而民岁代输之。
公不忍折。
简置布束中祈免。
吏张晔欧阳程者。
相顾怒甚。
追至问状不答。
以为妖。
火所著帽明鲜。
又索纸作偈曰。
一切慈忍力。
皆吾心所生。
王官苦拘束。
佛法不流行。
自是时亦语。
去游南康槃古山。
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
谶曰。
却后当有白衣菩萨。
来兴此山。
公住三年。
而成丛林。
乃还南安。
江南眠槎。
为行舟碍。
公舟过焉。
摩挲之曰。
去去莫与人为家槎。
一夕荡除之。
有僧自惠州来。
曰河源有巨舟著沙。
万牛挽不可动。
愿得以载砖。
建塔于南海。
为众生福田。
公曰此阴府之物。
然付汝偈取之。
偈曰。
天零灞水生。
阴府船王移。
莫立沙中久。
纳福荫菩提。
僧即舟倡偈。
而舟为动。
万众欢呼。
至五羊。
有巨商。
从借以载。
僧许之。
方解繂。
俄风作。
失舟所在。
有沙弥无多闻性。
而事公谨愿。
公怜之。
作偈。
使诵。
久当聪明。
偈曰。
大智发于心。
于心何处寻。
成就一切义。
无古亦无今。
于是世间章句。
吾伊上口。
公示人多以偈。
然题赠以之中四字于其后。
莫有识其旨者。
异迹甚著。
所属状以闻 诏佳之。
宰相王钦若。
大参赵安仁已下。
皆献诗。
公未尝视。
置承尘上而已。
淳化乙卯正月初六日。
集众曰。
吾此日生。
今正是时。
遂右胁卧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
坐六十有五夏。
谥曰定光圆应禅师。
赞曰。
圆通诮曹将军。
而不屈。
问军旅事而不答。
此其识能知宗也。
南塔初不受南平王之请。
及闻移祸及人。
因屑就之。
此其行高一世也。
学者囿于法爱
故初公语分生死。
所以发其机。
至于定应。
则全提大用。
于其化时曰。
吾此日生。
于化时而曰生。
最后之训也。
临祸福死生之际。
能如彼四老人。
则正宗已坠之纲。
尚可理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南安岩自严尊者。生郑氏。泉州同安人。年十一出家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谒西峰老宿豁公。豁云门之孙也。师依止五年。尽得其法。自是神异不测。世传定光佛化身。怀仁江。有蛟害人。师临渡说偈戒之。蛟引去。未几。拥沙涨塞。潭遂为洲。梅州黄杨峡乏水。师以杖擿之遂涌。父老以为神来。聚观师遁去。所至遇旱涝。书偈投之。无不如愿。武平南黄石岩。多蛇虎。师止住。蛇虎可使令。师凡示人。必以偈。偈尾必题四字。曰赠之以中。世奠能测四。远敬事师如神明。家画其像。饮食必祭。邻寺僧死。师不知法当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坐庭中。问状不答。索纸作偈曰。云外野僧死。云外野僧烧。二法无差互。菩提路不遥。字画险劲。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为狂且慢。已去僧伽黎曝日中。既得释。因以布巾幪首。而衣白服。师恨所说法。听者疑信各半。因不语六年。岩寺当输布。民岁代之。师不忍。置书布束中求免。吏得之愈怒。追问亦不答。以为妖。焚其布帽。火尽而帽益明鲜。乃索纸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后稍发语。后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谶曰。却后当有白衣菩萨。来兴此山。师住三年成丛林。乃还南安。江南眠槎。为行舟碍。师舟过焉。摩挲之曰。去去。莫与人为害。槎一夕荡除。有僧自惠州来曰。河源有巨舟著沙。万牛挽不可动。愿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为众生福田。师曰。此阴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阴府船王移。莫立沙中久。纳福荫菩提。僧即舟唱偈。而舟为动。万众欢呼。至五羊。有巨商从借以载。僧许之。方解繂。俄风作。失舟所在。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即谨愿。师怜之作偈。使诵久当聪明。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于是世间文字语言。一览诵念。无所遗忘。偈语章句。援笔立就。师异迹甚著。所属状以闻。诏佳之。宰相王钦若。大参张安仁以下皆赠诗。师未尝视。置承尘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胁而化。谥定光圆应禅师。系曰。至人。聚于心者灵。发于言者验。寂音谓。师偈语皆称性之句。非智识所到之地。良然。良然。才涉思惟。便是鬼家活计。自尚满身雾露。安能使物不迷耶。
释植相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郝。
梓潼涪人。
初为巴西郡吏。
尝以太守郑贞命。
奉献京师。
普通初。
上方隆尚佛乘。
塔庙庄严侈于甲弟。
僧尼贵拟王公。
相慕之。
遂出家。
及还蜀。
妻子皆薙落。
大同中。
相进脩加精厉。
一食常坐。
毕命不渝。
时南武都。
法爱道人
以祝术。
为世所宗。
相往观之。
是夕见一物。
伟衣冠前至。
相不为动。
物寻举相所坐绳床。
高四五尺许。
即隐去。
斯须复来举床。
仅动一角去。
斯须复来前立。
如初。
相终不动。
顷焉忽见其面于屋上梁栋。
有摧裂声甚大。
相略不动。
物遽礼拜求忏悔。
明日相语爱曰。
汝其舍去邪法则善。
相生长边鄙。
而音吐凡陋。
后往益府讲肆听习。
而众加侮诮。
相一弗以介意。
尝因行役。
寄宿道士馆。
道士素闻其名。
恐其诱己徒属而弗礼焉。
夜既分。
虎群号相所卧处。
诸道士通夕不能安。
黎明从之求受戒。
又见钓弘农水侧者。
喻之使毋杀。
其人意殊慢。
相即唾水中。
忽有大蛇昂首。
四顾趋钓者。
钓者忏悔。
遂师事之为弟子。
未几聚徒青城山。
梁王萧撝尤致钦重。
一日谓弟子曰。
吾无胜业以生净土。
然而三涂之苦。
天堂之乐。
亦非所生也。
无已则仍生此土。
以教化汝等。
汝等其努力行道哉。
跏趺而逝。
寿三十有四。
于是獠民聚观叹异。
兴起则效。
而夷俗为变。
先是相建柏林寺于绵城之西。
手植梧桐一株于堂下。
极为繁茂。
至是无故衰落。
维那晨起击钟。
失响。
上座僧起谓人曰。
此必有大凶。
遽逃避。
既而讣至。
寺去青城四百馀里。
而感应如此。
岂可以常情测哉。
梁之季。
道香僧朗。
并神异。
兹不具录。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植相。
姓郝氏。
梓橦涪人。
当任巴西郡吏。
太守郑贞。
令相赍献物下杨都。
见梁祖王公崇敬三宝。
便愿出家。
及还上蜀。
决誓家属。
并其妻子既同相志。
一时剪落。
自出家后。
梁大同中专习苦行。
一食常坐正心佛理。
以命自期。
时南武都。
今孝水县。
法爱道人
高衒道术。
相往观之。
爱于夕中。
自以咒力现一大神。
身著衣冠容相瑰伟。
来举绳床离地四五尺。
相便诵戒。
神即驰去。
斯须复来举床(仅动一角如前)复去。
俄尔又来在相前立。
相正意贞白初无微动。
寻尔复去。
于屋头现面。
舍栋破裂。
其声甚大。
相亦无惧。
神见不动便来礼拜求哀忏谢。
至旦语爱曰。
汝所重者。
此是邪术非正法也。
可舍之。
相后往益听讲。
以生在边鄙玄颇涉俗。
虽遭轻诮。
亡怀在道都不忤意。
又因行路寄宿道馆。
道士有素闻相名。
恐化徒属。
拒不延之。
其夜群虎绕院相吼。
道士等通夕不安。
及明追之。
从受菩萨戒焉。
又曾行弘农。
水侧见人垂钓。
相劝止之。
不从其言。
即唾水中。
忽有大蛇擎头四顾来趣。
钓者因即归命投相出家。
时梁道渐衰。
而涪土军动。
与彖法师分飞异域。
彖入静林山。
相入青城山。
聚徒集业。
梁王萧撝。
素相钦重。
供给獠民以为营理。
未暇经始便感重疾。
知命不救。
谓弟子曰。
常愿生净土。
而无胜业。
虽不生三途。
亦不生天堂。
还生涪土作沙门也。
汝等努力行道。
方与吾会。
加坐俨然奄便迁化。
时年四十有四。
其山四面獠民。
见其坐亡皆来叹异。
礼拜供养改俗行善。
弟子衔命露尸松下。
初相置足于绵州城西柏林寺。
院成就于堂头植梧桐一株。
极为繁茂。
忽以四月十五日。
无故叶落。
又维那此日打钟。
初不发声。
大小疑怪不测所以。
上坐僧超谓有大变。
执锡逃避。
须臾信报。
相已终卒。
树枯钟噎。
表其迁化之晨也。
此寺去青城四百馀里。
而潜运之感。
殆非人谋。
梁初又有道香僧朗。
并有神异。
其迹略同。
志公之类矣。
神僧传·卷第四
释植相。
姓郝氏。
梓潼涪人。
尝任巴西郡吏。
太守郑贞令相赍献物。
下扬都见梁祖王公崇敬佛教。
便愿出家。
乃还蜀决誓。
家属并其妻子。
既同相志一时剪落。
自出家后专习苦行一食常坐。
正心佛理以命自期。
时南武郡有法爱道人
高衒道术相往观之。
爱于夕中自以咒力现一大神。
身著衣冠容相瑰伟。
来举绳床离地四五尺。
便诵戒神即驰去。
斯须复来举床。
仅动一角如前复去。
俄尔又来在相前立。
相正意贞白初无微动。
寻尔复去于屋头现。
面舍栋破裂其声甚大。
相亦无惧神见不动。
便来礼拜求哀忏悔。
至旦语爱曰。
汝所重者此是邪术。
非正法也。
可舍之相因行路寄宿道馆。
道士有素。
闻相名。
恐化徒属拒不延之。
其夜群虎绕院相吼。
道士等通夕不安。
及明追之从受菩萨戒焉。
又曾行弘农水侧。
见人垂钓相劝止之。
不从其言。
即唾水中。
忽有大蛇擎头四顾。
来趣钓者。
因即归命。
投相出家。
后因梁末军乱。
入青城山聚徒集业。
未暇经始。
适便迁化。
初相置足于绵州城西柏林寺。
院宇成就。
于堂头植梧桐一株。
极为繁茂。
夏月忽无故叶落。
又维那旦打钟初不发声。
大小疑怪不测所以。
上座僧谓有大变执锡逃避。
须臾信报。
相已终。
乃知树枯钟噎表其迁化之晨也。
弟子㘅命露尸松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