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如玘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6—1357 【介绍】: 元僧。绍兴诸暨人,字绝宗,俗姓娄。成宗大德末祝发受具足戒,习天台教观。文宗天历初,主大雄教寺,改荐福寺,迁能仁寺。后居南山寺明静院。元末兵乱,东迁华径寺卒。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善继号绝宗。
越之诸暨娄氏子也。
母王氏梦神僧授白芙蕖遂妊。
生即能言。
或见母举佛号便能合掌和之。
稍长从季父于山阴灵秘寺治春秋传。
因窃窥佛经乃喟然叹曰。
春秋固佳特世法耳。
莫若求出世法。
况吾身如泡聚。
官爵奚为哉。
于元大德即请于父母师恭和尚祝发。
明年进满分戒。
寻从天竺大山恢法师习天台教。
恢公见其慧解卓伦尝嘱曰。
吾轮下数百人。
而堪继大法者惟子耳。
当自爱勉之。
会大山迁云间之延庆。
即往南竺谒湛堂澄。
澄一见便问曰。
入不二门属何观法。
继对曰。
三种观法对属三部。
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
的是从行。
澄又问。
诸经之体为迷为悟。
继曰。
体非迷悟。
迷悟由人。
亦顾所诠经旨何如耳。
澄公喜溢颜色谓众曰。
法轮转于他日将有望于斯子矣。
俾居第一座。
澄移上竺。
玉冈润补其席。
亦居第一座。
天历乙巳出住良渚。
香嗣湛堂日讲金光明经。
夜梦四明法智谓曰。
尔所讲之经与吾若合符节。
自是益加精进。
至正壬午元臣高纳璘请主天台荐福。
无何迁能仁。
阐法华妙玄文句。
又释五章奥义。
尝示众曰。
吾祖有云。
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
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
汝等须解行并驰正助兼运。
则圆位可登。
而不负祖师命宗之意也。
元季会天下大乱。
遂东还华。
径专修净业系念弥陀昼夜不辍。
一日忽告众曰。
佛祖弘化贵乎时节因缘。
缘与时违化将焉托。
吾将归矣。
乃端坐而逝。
至正丁酉七月二十二日也。
世寿七十有二。
僧腊六十有三。
荼毗舌根不坏。
塔于灵秘之西。
得法弟子有灵寿怀古延庆自朋崇寿是乘广福大彰雷峰净昱演福如玘报忠嗣琎车溪仁让香积昙胄若干人。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绝宗。越之娄氏子也。母王氏。梦神僧授白芙蕖遂娠。生即能言。或见母举佛号。便能合掌和之。稍长治春秋传。因窃窥佛经。乃唯然叹曰春秋固佳。特世法耳。莫若求出世法。况吾身如泡聚。官爵奚为哉。于元大德。即请于父母。师恭和尚祝发。明年进满分戒。寻从天竺大山恢法师。习天台教。恢公见其慧解卓伦。尝嘱曰。吾轮下数百人。堪继大法者。惟子耳。会大山迁云间之延庆。即往南竺谒湛堂澄。澄一见便问曰。入不二门。属何观法。继对曰三种观法。对属三部。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的是从行。澄又问诸经之体为迷为悟。继曰。体非迷悟。迷悟由人。亦顾所诠。经肯何如耳。澄公喜溢颜色。谓众曰。法轮转于他日。将有望斯子矣。俾居第一座。澄移上竺。王冈润补其席。亦居第一座。天历乙巳。出住良渚。香嗣湛堂。日讲金光明经。夜梦四明法智谓曰。尔所讲之经。与吾若合符节。自是益加精进。至正壬午。元臣高纳璘。请主天台荐福。无何迁能仁。阐法华妙玄文句。又释五章奥义。尝示众曰。五祖有云。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汝等须解行。并驰。正助兼运。则圆位可登。而不负祖师命宗之意也。元季。一日忽告众。端坐而逝。世寿七十有二。僧腊六十有三。茶毗舌根不坏。塔于灵秘之西。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善继。字绝宗。母梦神授以白莲而生。初习举子业。番然曰。此身虚幻。终从变灭。即因文字取穹爵。如石火电光。转盻即空。谁有智者而耽此耶。乃弃去问法于湛堂。澄公。得其旨。修法华忏。多获感应。一时英俊。执经轮下。无不虚往而寔归。及还华径。于池深木寒处。修十六观。一志安养。后刻期坐化。阇维。舍利累然。如砌。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善继,字绝宗,诸暨娄氏子。
生时,母王氏梦人授白芙蕖。
始学语,见母举佛号,合爪随声和之。
稍长,从季父于山阴灵秘寺,治春秋传,窃窥三藏,慨然感叹身如泡聚,官爵奚为?
大德乙巳,投其寺僧思恭祝发,明年进具戒,寻从天竺大山恢习天台教。
恢见其慧解卓伦,尝嘱曰:“吾轮下数百人,而堪继大法者惟子耳,当自爱勉之。
”会大山迁云间之延庆,即往南竺谒湛堂澄。
澄一见便问曰:“入不二门,属何观法?
”继对曰:“三种观法,对属三部,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的是从行。
”澄又问:“诸经之体,为迷为悟?
”继曰:“体非迷悟,迷悟由人,亦顾所诠经旨何如耳?
”澄公喜溢颜色,谓众曰:“法轮转于他日,将有望于斯子矣。
”俾居第一座。
澄移上竺,玉冈润补其席,亦居第一座。
天历乙巳,出住良渚大雄寺,日讲《金光明经》,夜梦四明法智谓曰:尔所讲之经,与吾若合符节。
自是益加精进,至正壬午,高公纳璘请主天台荐福,无何,迁能仁,弘阐《法华玄义》、《文句》,朝请暮诵,又释五章奥义,尝示众曰:“吾祖有云,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须解行并驰,正体兼运,则圆位可登,而不负祖命宗之意。
”会元季天下大乱,遂东还华泾,专脩净业。
系念弥陀,昼夜不辍。
一日忽告众曰:“佛祖宏化,贵乎时节因缘,缘与时违,化将焉托,吾将归矣。
”乃端坐而逝。
至正丁酉七月二十二日也。
世寿七十有二,僧腊六十三。
荼毗舌根不坏,塔于灵秘之西。
得法弟子有灵寿怀古、延庆自朋、崇寿是乘、广福大影、雷峰净昱、演福如玘、报忠嗣琎、车溪仁让、香积灵胄诸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2—1359 【介绍】: 元僧。台州临海人,字大用,俗姓屈。十二岁受经于瞿公,旋即祝发受具足戒。秦定帝时居海盐德胜寺讲经,听者咸诧,转杭之兴福,三年,升住演福寺。顺帝赐号佛鉴园照论师。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必才字大用姓屈氏。台州临海人。父哲明大经为科目之儒。母赵氏嗜善崇佛惟谨。才娠十月母一夕梦。梵僧振锡入堂内。觉而生。甫能言辄记孝经一卷。七岁善属句脱口而就。声文谐协宛有思致。时有江西瞿法师居越之报恩。实剡源暹公诸孙。通天台教观。才年十二乃挟册从之。未几为祝发进具戒。十六出游虎林谒湛堂澄于南竺。湛堂与语皆中肯綮。即以法器期之命典客司。时玉冈润法师居第一座。学者归之如云。才亦执经入室。虽至流金之暑折胶之寒。足不踰户限者十年。凡山家之玄教观之要一经指授。意释心融靡不臻其阃奥。玉冈叹曰。此子非灵山会上业已习之。乌能至此哉。一时侪辈如我庵无绝宗继。皆英声伟望超出时流。至于剖决宗旨议析教章。必推才为上首。玉冈出主海盐德藏。命才分座讲演。其辩若雨注河翻纵横无碍。听者称之。泰定元年玉冈迁演福。宣政院请才继德藏。当是时湛堂声誉喧播中外。众意其必愿为其弟子。及升座瓣香嗣玉冈。君子谓其知义。至正二年迁杭之兴福。三年补演福。元臣康里常咨决心要。先因寺烬于兵。才为次第新之建万佛阁。其高一百三十尺有奇。才之为人凝重沈默观行精励。孜孜修进无斯须懈怠。接人以慈。诲人无倦。门弟子据猊座者百人。顺帝特赐佛鉴圆照之号。一日忽觉头目岑然即谓众曰。吾缘尽矣。乃焚香面西端坐。高称弥陀佛号。尽一昼夜又告众曰。汝等勿谓修持无验。吾净土缘熟三昧现前矣。即索浴更衣为书以别相识。遂合掌而逝。舆龛荼毗。有五色光自龛中发。火馀不坏者二。舌根如红莲华。齿牙若珂贝。舍利满地众竞取之一时俱尽。最后至者乃穴地尺许。求之亦有得者塔于寺南。阅世六十有八。座五十六夏。著述有妙玄文句止观增治助文法华涅槃讲义章安荆溪法智礼文诗偈等。并行于世。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必才。
字大用。
台临海屈氏子。
父哲明大经。
为科目之儒。
母赵氏。
嗜善崇佛惟谨。
师生甫能言。
辄记孝经一卷。
七岁善属句。
脱口而就。
谐协有思致。
祝发受具戒。
出游武林。
谒湛堂澄公。
公见其颜貌峻拔。
出语皆中肯綮。
即以法器期之。
时润玉冈为第一座。
师折节事之。
虽流金之暑。
折胶之寒。
足不踰户限者十年。
凡台家部味之玄。
教观之要。
一经指授。
意释心融。
无不臻其阃奥。
玉冈叹曰。
此子。
非灵山会上业已习之。
乌能至此哉。
玉冈出主海盐德胜。
师分座焉。
暨玉冈迁演福。
宣政院请师。
继其教席。
当是时。
湛堂声称。
喧播中外。
众意。
师必愿与之子。
及升座瓣香嗣玉冈。
君子谓其知义。
至正二年。
迁杭之兴福。
未几。
升主演福。
丞相康里公。
屡至香币。
咨决心要。
寺久圮。
师为次第新之。
建万佛阁。
其崇以尺许一百三十有奇。
师之为人。
凝重简默。
观行精励。
孜孜修进。
无斯须懈怠。
每夏终制解。
同业者。
皆囊衣自便。
师独掩关谢客。
益加磨淬。
人不堪其清苦。
而处之忻忻也。
一日忽觉。
头目岑然。
即谓众曰。
吾缘尽矣。
乃危坐西向。
称弥陀佛号。
尽一昼夜。
因告众曰。
汝等勿谓修持无验。
吾净土缘熟。
三昧现前矣。
即索浴更衣。
为书别相识。
合掌而逝。
阇维有五色光。
自龛中发火。
火馀舌如红莲。
齿如珂贝。
舍利如菽者满地。
万众竞取。
一时俱尽。
后至者。
穴地尺馀。
亦得之。
塔干寺之南。
阅世六十有八。
坐五十六夏。
具庵玘公谓。
师以恢涵之量。
迈远之识。
于空坏劫中。
建成住之效。
而或有可齐者。
至于发性具之微。
肆辨说之雄。
灿真灯于既昏。
胶慧和于将坠。
此岂力之所能为哉。
斯言得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必才,字大用,姓屈氏,台州临海人。父哲明大经,为科目之儒。母赵氏嗜善,崇佛惟谨,才娠十月,母一夕梦梵僧振锡入堂内,觉而生。甫能言,辄记《孝经》一卷。七岁善属句,脱口而就,声文谐协,宛有思致。时有江西瞿法师,居越之报恩,实剡源暹公诸孙,通天台教观,才年十二,乃挟册从之。未几,为祝发进具戒。十六出游虎林,谒湛堂澄于南竺,湛堂与语,皆中肯綮,即以法器期之,命典客司。时玉冈润居第一座,学者归之如云,才亦执经入室。虽至流金之暑,折胶之寒,足不踰户限者十年,凡山家之玄,教观之要,一经指授,意释心融,靡不臻其阃奥,玉冈叹曰:“此子非灵山会上业已习之,乌能至此哉。”一时,侪辈如我庵无、绝宗继皆英声伟望,超出时流,至于剖决宗旨,议析教章,必推才为选首。玉冈出主海盐德藏,命才分座讲演,其办若雨注河翻,纵横无碍,听者称之。泰定元年,玉冈迁演福,宣政院请才继德藏。当是时,湛堂声誉,喧播中外,众意其必愿为其弟子,及升座办香嗣玉冈,君子谓其知义。至正二年,迁杭之兴福。三年,补演福,郡帅康里尝咨决心要。先是寺烬于兵,才为次第新之,建万佛阁,其高一百三十尺有奇。才之为人凝重沈默,观行精励,孜孜脩进,无斯须懈怠,接人以慈,诲人无倦,门弟子据猊座者百人,顺帝特赐“佛鉴圆照”之号。一日,忽觉头目岑然,即谓众曰:“吾缘尽矣。”乃焚香面西端坐,高称弥陀佛号尽一画夜,又告众曰:“汝等勿谓脩持无验,吾净土缘熟,三昧现前矣。”即索浴更衣,为书以别相识,遂合掌而逝。舆龛荼毗,有五色光自龛中发,火馀,不坏者二舌根如红莲华,齿牙若珂贝,舍利满地,众竞取之,一时俱尽,最后至者,乃穴地尺许求之,亦有得者。塔于寺南。阅世六十有八,坐五十六夏,所著有《妙玄文句止观》、《增治助文》、《法华涅槃讲义》及《诗偈》并行于世。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弘道,字存翁,号竺隐,桐乡密印寺僧。族姓沈,吴江人。洪武丙辰,住持杭州上天竺,注释《楞伽经》。后与楚石同被召入京,为僧录司左善世。辛未,告老,赐驿驰归。明年秋,跏趺而逝,世寿七十八岁。藏于天竺双桧峰云隐塔,独庵少师撰碑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弘道,字竺隐,姓沈氏,吴江澄源里人也。
幼而失恃,鞠于嫂氏。
十年就外傅,日诵数千言,见人诵《法华经》历耳成诵。
年十三,父命礼密印寺云屋慈为师,弱冠薙发,进受具戒,自此为学,孜孜靡懈。
往见元叟端,复归密印。
时庭生五竹,因以名轩,将藏脩焉。
闻鲁山文公讲授有规矩,乃从学台宗疏钞诸书,罔不通贯。
会我庵迁主上竺,诣之。
我庵深言奖励,且曰“为我掌记”。
未期月,入室请益曰:“前承指教,尝于净夜,试以平日所闻返照己心,圆具法界,念念即空、即假、即中,千界如一,事理无碍,若明日以此心对一切境、接一切佛,未免掉散昏沈,不能任运泯合,不知过在何处?
”我庵厉声叱曰:“未在,去!
”弘道汗流浃背,顿觉平日所闻所行,一切疑碍冰消,遂礼拜。
我庵复谓之曰:“子善护持,他日教绪灰寒火冷之际,以此对扬明廷,重光末运可也。
”明洪武初,我庵既寂,去从绝宗继。
未几,秀之天岩耀退寂广福,请弘道自代,遂拈香嗣我庵。
湖郡守请主慈感,无何,退于澄源溪上,六时礼大悲像,期生净土,为终焉之计。
三年,诏天下高行僧道问鬼神事,弘道建议唯允。
杭之灵山,兵后废败,众请弘道主之,乃偕其徒净珠,畚瓦砾、刜荆榛,重造光明忏堂。
自元季之乱,期忏行法绝闻于时,至是行之,弘道之力也。
初居五竹轩时,梦与大明照师同游灵竺,赋诗有出红尘户外德业至今存之句。
照尝住此山,始悟所梦为有灵应。
十年,大祖有旨,笺注《楞伽》诸经。
弘道与全室具庵同注三经,颁行天下,御制竺隐说赐之。
十五年,迁住上天竺,兼领杭郡都纲,寻转僧录司左善世。
二十四年,以老告间,许之,时年七十七矣。
退处长干,脩一行三昧,明年秋八月,梦观仁公请为学者讲《妙宗》,至三辈往生观文,忽示微病,顾其徒正谟等曰:“昔我祖法智尝为心境叵得故,染可观净,不碍缘生,想成相起,惟色惟心,故当处显现,吾所修念佛三昧以此为准则。
今夕世缘当谢。
”泊然而逝,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三十日也。
世寿七十有八,僧腊五十有九。
火馀,藏舍利于天竺双桧峰之麓,曰云隐塔。
少师姚广孝为撰碑铭。
弘道四坐道场,所至莫不兴修,惟灵竺忏堂,其功最钜。
为都纲僧录,三宗诸山有所依怙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无极,号法天,姓杨氏,大理人也。
年十六,礼荡山海印出家,印受法于杭州断崖,崖受法于高峰。
无极自弱冠便怀远志,偏历诸方,参叩明眼,大彻宗旨,而六相圆融,三观妙悟。
每登讲席,议论风生,有声于时。
时大理宰官钦其道誉,延为山主,无极至,以宗印心,以教化人,常讲《华严》、《法华》诸经,一方所仰。
明洪武十六年,大军奏凯,六诏绥怀,无极率缁侣间关入觐,戾止金陵,献山茶、龙马、《征南赋》、《进觐诗》,诗曰: “锡杖飞来自点苍,心含葵赤向春阳。
楪榆置县初由汉,南诏封王却是唐。
世祖北来还宥段,天兵南下便除梁。
累朝未有今方有,万国来朝仰圣皇。
六龙御宇道隆昌,海不扬波奠大荒。
辟土神功同五帝,开天圣德媲三皇。
河山气壮鸿图阔,日月光绵凤历长。
泽及空门无以报,敢将芹曝献君王。
” 太祖御殿纳之,俄而龙驹嘶呜,山茶花放,侍从欢呼,天颜有喜,馆之上刹,法衣典馔,叠邀赐赏。
且御书乘春诗二章赐之,诗曰:“春游草木尽青青,觅法年年会未宁。
石径云穿霞入树,江波烟罩气横汀。
芒鞋馥郁山花嫩,顶相馨香汗水清。
试问去来人指路,上方云谷几程程。
”又,“春行风暖渐寒轻,华萼馨香雨露清。
一钵养生黎藿饭,五天合性玉王经。
黄梅岭畔人犹集,白鹤林中刹愈增。
幸际此时僧敬日,杖挑云衲下巍层。
” 敕授僧纲司都纲,敕曰:“天下大道,惟善无上。
其善无上者,释迦是也。
因大慈忍志,立大悲愿心,行无所不至,化无所不被。
论性原情,谈心妙理。
洁六尘以无垢,净六根以无翳。
去诸魔而清法界,制外道而乐人天。
斯行斯脩,而历劫无量,乃降兜率,至于梵宫,既舍金轮,而犹苦行于雪岭。
时道成午夜,明星相符。
朕观如来以己之大觉,而欲尽觉诸法界众生,其为慈也大,其为悲也深,可谓无上者与?
世人宿有善根者,皆慕佛力,寰中之脩甚广。
今大理僧无极博脩佛道,善阐宗风,俗人感化,宜授以大理府僧纲司都纲,钦哉特敕。
” 及无极辞归,复御制十八章诗以纪其跋涉之况,并敕大学士李翀 、僧录如玘各赠和章。
又《御制诗序》曰:“朕朝天下八荒之来庭者,皆荒徼诸蛮,观其威仪、进退、服色、制度、饮食、词语一切尽异,非重译不能通其情,所以异于中国者为此也。
洪武十七年,云南大理府等州县名刹高僧相率来朝,朕甚嘉焉。
今诸僧居京师日久,敕礼部宜以僧礼送归。
其僧生本云南,学超土俗,经通佛旨,语善华言,诚可谓有志之人矣。
”特谕以诗,仍敕翰林诸学士,僧录司诸首僧,各和以诗赠行。
更敕建大云殿,并创三十六院以处其徒,时洪武癸亥也。
踰年,遣方伯张綩临山慰劳,因达存注之意。
十九年,无极始进表称谢。
自是息影山阿,研味经义,精阐十年,著《法华注解》七卷。
二十九年丙子八月,遣徒文熹诣京呈进。
三十二年己卯,以法授文熹,使继其席,盖老之将至,勌于津梁矣。
永乐四年丙戌六月二十七日,知时已至,别众而逝。
世寿七十四,腊五十八。
后五日荼毗,烟云五彩,光见人形,葬于寺西北荡山之原。
徒众数百,嗣法者四十馀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46—1426 【介绍】: 明僧。浙江山阴人,字南洲,俗姓陆。出家于普济寺。研习佛经,旁通儒学,工诗文。洪武二十二年召为僧录司右讲经。永乐初为右善世,曾被诬左迁。仁宗时乞居南京报恩寺养老。有《雨轩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南洲,山阴人。族姓陆氏。出家普济寺。洪武中,召为僧录司右讲经,主天禧寺,历左右善世。永乐中,遭谗下狱。十馀年得释。洪熙初,归老应天报思寺。有《雨轩集》。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师。
讳溥洽。
字南洲。
晚号迂叟。
又称一雨翁。
姓陆氏。
宋宝章阁待制游之后。
世居会稽之山阴。
祖某。
为饶州馀干县尹。
父仁。
甫因家焉。
母周氏。
师生于至正丙戌。
自幼闿爽颖异。
父教之诗书。
悟解日益进。
未龀。
已志慕出世法。
有老长戏之曰。
仙人本是山人作。
师应声对曰。
凤鸟终非凡鸟。
为众惊异之。
每入招提瞻佛像。
辄敬礼膜拜。
父母知不可遏。
命于郡之普济寺。
礼雪庭祥公为师。
受具上天竺。
谒东明日公。
一见器重之。
命典宾客。
其仪矩从容秩然。
丛林老宿多推服。
以为难能。
而博究教典。
虽寒暑夙夜不懈。
已而从具庵玘公于普福。
讲求旨要。
凡诸经籍。
精粗小大之义。
靡不贯串。
而旁通儒书。
间以馀力为诗文。
多有造诣。
玘公命首忏事行三昧法。
自是进于止观明静之道。
洪武辛亥。
出世住孤山玛瑙讲寺。
又住苏州北禅。
学徒云集。
师为开演五时八教。
如来一代施化之仪。
无智愚高下。
人人满所欲而退。
一时宗门耆硕。
如九皋声公。
启宗佑公。
咸共嗟赏。
谓吴中法席第一。
又六年。
至杭之下天竺。
乃循慈云故事。
建金光明护国。
期忏七昼夜。
为众讲贯无虚日。
太宗皇帝。
闻其贤。
召为僧录司右讲经。
玉音褒谕。
有通东鲁书博西来意之语。
居长干西丈室三年。
时梦观主天禧。
其徒由高者。
夜梦诣师室及门。
有二神人。
兜鍪金甲。
卫护甚严。
叱止高曰。
寺主在是。
既觉。
诣师告所梦。
且曰。
公其代吾师乎。
踰月梦观卒。
有旨。
命师主天禧。
又三年。
升左善世。
太宗皇帝。
举靖难。
师道衍公。
有辅翼居守功。
及即位召衍。
至自北京。
命主教事。
师以左善世逊衍。
而己居右。
上嘉从之。
永乐四年诏修天禧寺浮图。
落成之日。
车驾临幸。
命师庆赞。
祥光烨煜。
万众聚观。
天颜愉怿。
时有任觉义者。
忌师之宠。
搆词间之。
左迁右觉义。
疏斥。
师不辩。
自处裕如。
既而上察其心。
复右善世。
仁宗皇帝临御。
以老宿数被召问。
礼遇特厚。
命居庆寿寺松阴精舍。
以自佚。
而上御便殿。
召师入见。
慰劳甚至。
遂奏乞还南京大报恩寺以终老。
从之。
赐佛像经钞若干缗。
给驿舟。
命中官护逃。
既至。
明年为宣德元年。
七月二十八日。
微疾。
呼寺之住持惟寔。
付后事留偈。
诀别其徒云。
清净自在住。
遂化。
春秋八十有一。
僧腊六十有九。
塔全身于凤岭。
送者万馀人。
讣闻。
上遣行人王麟莅祭焉。
师历事列圣。
一以至诚。
而言动必祇礼度。
处物和。
驭众宽。
解逅逢掖士。
喜商论文事。
三四十年间。
钜缁老衲。
有文声者。
惟师与衍公耳。
师所著。
有金刚注解附录二卷。
应制及与名人唱和诗若干卷。
国家建法会。
一切科仪文字。
皆师所定。
以贻范于后。
所度弟子。
慈霔圆悟大沾等若干人。
得法弟子。
圆净鸿义惠朗等若干人。
宣德元年秋。
示寂于南京。
弟子奉龛建塔于长干西南凤岭之阳。
复于塔前搆精庐以居。
工部右侍郎庐陵周忱。
为之记曰。
公戒行之精。
才望之高。
既已详见少傅杨公塔铭矣。
今之记似可略也。
然予于兹寺之建。
独有感焉。
昔者孔子没。
弟子皆冢于墓。
服心丧之礼三年。
丧毕治任将归。
入揖于子贡。
相向而哭皆失声。
子贡反庐于墓上。
又三年而后去。
盖师之与弟子。
所以传其道授其业。
有父子之恩焉。
后世此道不明。
当其师之生存反其道。
背之而去者有矣。
能服乎心丧之礼者。
几何人哉。
心丧之礼。
且不能服。
况望其庐墓至于三年六年之久者乎。
予闻。
洽公当永乐间。
尝为同列所间。
太宗皇帝。
欲试其戒行。
系之于锦衣狱。
一时门弟子。
多云鸟散去。
独霔公焦心苦骨。
从其师于患难。
服薪水之劳。
未尝一日去左右。
卒使其获全行业。
蒙被国恩。
大昌其教于晚节。
观其尽心所事。
不以死生穷达。
而有所改易。
此盖士大夫之所难能。
而霔公能之。
予于是重有感也。
是用书以为记。
使后之观于此者。
或因霔公而有所激劝焉。
(有言。
靖难兵起。
师为建文君。
设药师灯忏诅长陵。
金川门开。
又为建文君削发。
长陵即位。
微闻其事。
囚师十馀年。
荣国公疾革。
长陵遣人问所欲言。
言愿释漙洽。
长陵从之释其狱。
时白发长数寸覆额矣)。
左弘道 朝代:元末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一
弘道,字存翁,号竺隐,崇德梧桐乡(今析桐乡)人。
元末出家密印寺,住持杭之上天竺。
洪武三年,被召赴京。
十六年,授僧录司左善世。
二十四年,归老。
尝奉旨同全室具庵笺注《楞严》等经。
永乐间,示寂。
姚少师撰塔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浙江上虞人。俗姓孙,字一庵,号退翁。十三岁出家,居杭州上天竺寺。永乐中奉命编辑《禅宗语录》,后又辑《法华科注》、《大明法数》等书。屡授至僧录司右阐教。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一如。
字一庵。
既老别号退翁。
上虞孙氏子也。
年十三辞父母。
𨽻长庆为僧。
具庵玘公
于吴山宝奎寺。
砺志所业。
祁寒盛暑不少懈。
一义之未彻。
一疑之未释。
必究竟乃已。
攻苦𠿉淡。
逾久逾笃。
遂深造阃奥洪武十八年。
出世住松江崇庆。
进住苏之北禅。
缁素归化者日众。
二十七年。
南洲洽公。
掌僧录司。
兼主大报恩寺。
延师为都讲。
时清理释教。
庶务丛脞。
洽公酬应上下。
而讲演不废。
盖资于师为多。
二十八年住杭州天竺灵山寺。
三十一年。
住上竺。
益以振宗启后为己任。
而从学者益众。
永乐初。
退处大报恩寺。
以法华如来奥旨所寓。
非学者所易入。
乃集众说为之注。
太子少师姚公。
为序之。
且称如公两浙一人。
上尝览之。
奖谕再三。
加以厚赉。
十二年被召。
纂修大藏经。
而师总其事。
授僧录司右觉义。
既升右阐教。
洪熙元年三月。
示寂于京师海印寺。
春秋七十有四。
坐六十一夏。
阇维。
舌本不坏。
塔而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