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论心论相


《荀子·非相篇》~73~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典故
倚麻
 
麻中直


《荀子·劝学篇》~4~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例句

劲节暂因君子移,贞心不为麻中直。 李咸用 小松歌

鴳翼尝披隼,蓬心类倚麻。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

典故 
嫫母姿
 
嫫与施
 
嫫母貌

相关人物
嫫母
 
西施


《荀子·赋篇》~598~
琁、玉、瑶、珠,不知佩也,杂布与帛,不知异也。闾娵子奢,莫之媒也;嫫母力父,是之喜也。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维其同!
《淮南子》卷十六《说山训》
「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东汉·高诱注:「嫫母,古之丑女,而行贞正,故曰有所美。」
《昭明文选》卷五十一〈论一·四子讲德论〉
文学曰:「何为其然也?昔宁戚商歌以干齐桓,越石负刍而寤晏婴,非有积素累旧之欢,皆涂觏卒遇,而以为亲者也。故毛嫱西施,善毁者不能蔽其好;嫫姆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苟有至道,何必介绍?」

例句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于濆 苦辛吟

嫫母西施共此身,可怜老少隔千春。 吕岩 题广陵妓屏二首之一

何殊嫫母颜,对彼寒塘月。 孟郊 投所知

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李白 鸣皋歌送岑徵君

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白居易 山石榴寄元九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白居易 杏园中枣树

若教嫫母临明镜,也道不劳红粉施。 郑谷 闲题

典故
若耶溪女
 
吴宫独步


《荀子·正论篇》~44~
曰:若是,则说必不行矣。以人之情为欲,此五綦者而不欲多,譬之,是犹以人之情为欲富贵而不欲货也,好美而恶西施也。古之人为之不然。以人之情为欲多而不欲寡,故赏以富厚而罚以杀损也。是百王之所同也。故上贤禄天下,次贤禄一国,下贤禄田邑,愿悫之民完衣食。今子宋子以是之情为欲寡而不欲多也,然则先王以人之所不欲者赏,而以人之欲者罚邪?乱莫大焉。今子宋子严然而好说,聚人徒,立师学,成文曲典,然而说不免于以至治为至乱也,岂不过甚矣哉!
《越绝书》卷八〈越绝外传记地传〉~97~
美人宫,周五百九十步,陆门二,水门一,今北坛利里丘土城,句践所习教美女西施、郑旦宫台也。女出于苧萝山,欲献于吴,自谓东垂僻陋,恐女朴鄙,故近大道居。去县五里。
典故
胜于蓝


《荀子·劝学篇》~2~
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唐·杨倞注:「以喻学则才过其本性也。」
《东坡志林》卷四〈人物·辨荀卿言青出于蓝〉~86~
荀卿云:「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世之言弟子胜师者,辄以此为口实,此无异梦中语!青即蓝也,冰即水也。酿米为酒,杀羊豕以为膳羞,曰「酒甘于米,膳羞美于羊」,虽儿童必笑之,而荀卿以是为辨,信其醉梦颠倒之言!以至论人之性,皆此类也。

例句

谁道众贤能继体,须知个个出于蓝。 包何 相里使君第七男生日

典故

《荀子·劝学篇》~7~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唐·杨倞注:「言驽马十度引车。」
《荀子·修身》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例句

一麾尚云忝,十驾宜求税。 张九龄 酬周判官巡至始兴会改秘书少监见贻之作兼呈耿广州

典故
相关人物
荀况


《荀子·议兵篇》~326~
孙卿子曰: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不杀老弱,不猎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奔命者不获。凡诛,非诛其百姓也,诛其乱百姓者也;百姓有捍其贼,则是亦贼也。以故顺刃者生,苏刃者死,奔命者贡。微子开封于宋,曹触龙断于军,殷之服民,所以养生之者也,无异周人。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蹙而趋之,无幽閒辟陋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王者有诛而无战,城守不攻,兵格不击,上下相喜则庆之,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故乱者乐其政,不安其上,欲其至也。
典故
太公两齿

相关人物
吕尚(姜太公)


《荀子·君道篇》~28~
倜然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岂私之也哉!以为亲邪?则周姬姓也,而彼姜姓也;以为故邪?则未尝相识也;以为好丽邪?则夫人行年七十有二,齳然而齿堕矣。

例句

忆昔太公仕进初,口含两齿无赢馀。 韩愈 赠刘师服

典故 
唐生

相关人物
唐举


《荀子·非相篇》~73~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
《史记》卷七十九〈蔡泽列传〉~248~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而从唐举相,曰:「吾闻先生相李兑,曰『百日之内持国秉』,有之乎?」曰:「有之。」曰:「若臣者何如?」唐举孰视而笑曰:「先生曷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蔡泽知唐举戏之,乃曰:「富贵吾所自有,吾所不知者寿也,愿闻之。」唐举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蔡泽笑谢而去,谓其御者曰:「吾持粱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

例句

懒从唐生决,羞访季主卜。 李白 寻阳紫极宫感秋作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李白 送蔡山人

闻说唐生子孙在,何当一为问穷通。 武元衡 长安叙怀寄崔十五

吞悲问唐举,何路出屯蒙。 钱起 同邬戴关中旅寓

少俊蔡邕许,长鸣唐举知。 钱起 送李四擢第归觐省

典故
童巅


《荀子·王制篇》~8~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馀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优多,而百姓有馀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馀材也。
典故

《荀子·劝学篇》~7~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唐·杨倞注:「梧鼠当为鼫鼠,盖本误为鼯字,传写又误为梧耳。技,才能也。言技能虽多而不能如螣蛇专一,故穷。五技,谓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浮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
典故

《荀子·解蔽》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

例句

五字才将七字争,为君聊敢试悬衡。 齐己 谢武陵徐巡官远寄五七字诗集

楚外已甘推绝唱,蜀中谁敢共悬衡。 齐己 酬西蜀广济大师见寄

典故
一奏三叹


《荀子·礼论篇》~424~
大飨,尚玄尊,俎生鱼,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飨,尚玄尊而用酒醴,先黍稷而饭稻粱。祭,齐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之谓大隆。故尊之尚玄酒也,俎之尚生鱼也,俎豆之先大羹也,一也。利爵之不醮也,成事之俎不尝也,三臭之不食也,一也。大昏之未发齐也,太庙之未入尸也,始卒之未小敛也,一也。大路之素未集也,郊之麻絻也,丧服之先散麻也,一也。三年之丧,哭之不文反也,清庙之歌,一唱而三叹也,县一钟,尚拊之膈,朱弦而通越也,一也。
《礼记注疏》卷三十七〈乐记〉~665~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礼记注疏》卷三十七〈乐记〉~665~
清庙,谓作乐歌清庙也。朱弦,练朱弦,练则声浊。越,瑟底孔也。画疏之使声也。倡,发歌句也。三叹,三人从叹之耳。
典故
游鱼听


《荀子·劝学篇》~9~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淮南子》卷十六〈说山训〉~52~
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伯牙鼓琴,驷马仰秣。汉·高诱注:「瓠巴,楚人也,善鼓瑟,淫鱼喜音,出头于水而听之。」
典故

《荀子·正论》
「赭衣而不纯。治古如是。」唐·杨倞注:「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

例句

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 张九龄 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

赭衣登蜀道,白首别秦川。 杜淹 寄赠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