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1,分1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唐(续上) 郭子仪 697 - 781 一首释法琳 572 - 640 一首 静泰 一首 颜真卿 709 - 784 一首 魏徵 580 - 643 二首 宋 刘克庄 1187 - 1269 一首朱熹 1130 - 1200 二首 苏轼 1036 - 1101 一首 黄庭坚 1045 - 1105 一首 《靖康小雅》作者 二首 丁谓 966 - 1037 一首 丘葵 1244 - 1333 一首 仇远 1247 - ? 一首 刘敞 1019 - 1068 一首 刘用行 1168 - 1249 一首 吴儆 1125 - 1183 一首 吴芾 1104 - 1183 一首 周文璞 一首 周起 一首 姚勉 1216 - 1262 一首 姜屿 一首 宋仁宗 1010 - 1063 一首 崔敦诗 1139 - 1182 四首 张知白 ? - 1028 一首 文及翁 一首 | 于穆文考,圣神昭章。 肃(一作箫)勺(一作清)群慝,含光远方。 万物茂遂,九夷宾王。 愔愔云韶,德音不忘。 缅寻旷古,逖听元皇。 时因作训,用智垂芳。 祈恩望秩,报德蒸尝。 唯崇小祀,焉间大方。 未宏三教,但佩九章。 膺期拨乱,粤我圣唐。 明达因果,端拱文昌。 化侔十号,仁深百王。 律中仲月,时登少阳。 下怜蠢蠢,上答苍苍。 式陈金阙,爰开道场。 日宫照曜,星台焜煌。 空悬珠影,燄动轮光。 云披玉宇,烟散名香。 供疑飞下,声含凤锵。 麒麟表瑞,甘露呈祥。 功随劫远,德共天长。 恩沾有际,泽被无疆。 命同元始,体类金刚。 鸿基永永,降福穰穰。 先生姓李氏。讳含光。广陵江都人。本姓宏。以孝敬皇帝庙讳改焉。二十一代祖宏。江夏太守。避王莽。徙居晋陵。遂为郡人。高祖文嶷。陈桂阳王国侍郎。曾祖荣。皇朝雷州司马。祖师龛。隐居以求其志。徙于江都。父孝威。博学好古。雅修彭聃之道。与天台司马练师子微为方外之交。尤以笃慎著于州里。考行议谥。曰正隐先生。母琅琊王氏。贤明有德行。先生孩提则有殊异。晬日独取孝经。如捧读焉。羁丱好静处。诵习坟典。年十八。志求道妙。遂师事同邑李先生。游艺数年。神龙初。以清行度为道士。居龙兴观。尤精老庄周易之深趣。执丧过哀。口不尝甘旨之味。食惟穬麦而已。封植膳羞。皆出其手。号毁骨立。亲族莫不伤之。开元十七年。从司马练师于王屋山。传受大法。灵文金记。一览无遗。综核古今。该明奥旨。玄宗知先生偏得子微之道。乃诏先生居王屋山阳台观以继之。岁馀。请居茅山。纂修经法。频徵。皆谢病不出。天宝四载冬。乃命中官赍玺书徵之。既至。延入禁中。每欲咨禀。必先斋沐。他日。请传道法。先生辞以足疾。不任科仪者数焉。玄宗知不可强而止。先生尝以茅山灵迹。剪焉将坠。真经秘箓。亦多散落。请归修葺。乃特诏于杨许旧居紫阳以宅之。仍赐绢二百匹。法衣两副。香炉一具。御制诗及序以饯之。又禁于山侧采捕鱼猎。食荤血者。不得辄入。公私祈祷。咸绝牲牢。先生以六载秋到山。是岁诏书三至。渥泽频繁。晖映崖谷。初山中有上清真人许长史杨君陶隐居自写经法。历代传宝。时遭丧乱。散逸无遗。先生捧诏搜求。悉备其迹。而进上之。先时玄宗将求大法。请先生为师。先生竟执谦冲。辞疾而退。洎七载春。玄宗又欲受三洞真经。其年春之三月。中官赍玺书云。其月十八日。尅受经诰。是日。于大同殿洁修其事。遂遥礼先生为元师。并赐衣一袭。以伸师资之礼。因以元靖为先生之嘉号焉。仍诏刻石于华阳洞宫以志之。是岁夏五月。隐居先生合丹之所。有芝草八十一茎。散生于松石之间。诏俾先生与中官启告灵仙。缄封表进。夏。又诏以紫阳观侧近二百户。太平崇元两观各一百户。并蠲其官徭。以供香火。秋七月。又徵先生。既自请居道观以养疾。九载春。辞归旧山。其年夏六月。前生灵芝之所。又产三百馀茎。煌煌秀异。人所莫睹。先生又图而奏之。是岁冬。又徵先生。于紫阳别院馆之。十载秋。先生又恳辞告老。御制序诗以饯之。十有一载。先生奉诏。与门人韦景昭等。于紫阳之东郁冈山。别建斋院。立心诚肃。是夜仙坛林间。遍生甘露。因以上闻。特诏嘉异。初隐居先生以三洞真法传升元先生。升元付体元先生。体元付正一先生。正一付先生。自先生距于隐居。凡五叶矣。皆总袭妙门大正真法。所以茅山为天下道学之所宗矣。于戏。是非可齐也。我物均焉。生死可忘也。觉梦同焉。如此者。何域心于变化之际哉。先生以大历已酉岁冬十一月十有四日。遁化于茅山紫阳之别院。春秋八十有七。其年十二月八日。门人赴丧而至者凡数千人。号奉冠舄。迁窆于雷平山之西陲。遗命以松棺竹杖木几水瓶香奁香炉置于藏内。门弟子等仰奉嘉猷。克遵俭德。先生识思真淳。业行高古。道穷情性之本。学冠天人之际。所以优游句曲。郁为王者之师。出入明庭。特宠肩舆之贵。是知顺风而问。昔称于黄帝。望山而请。今见于玄宗矣。又博览偫言。长于著撰。尝以本草之书。精明药物。事关性命。难用因循。著音义两卷。又以老庄周易。为洁净之书。著学记义略各三篇。内学记二篇。以续仙家之遗事。皆名实无违。词旨该博。初先生幼年。颇工篆籀。而隶书尤妙。客或赏之云。贤于其父。因投笔不书。玄宗诏山人王旼。强请先生楷书上经一十三纸。以备杨许之阙。先生能于阴阳术数之道。而不以艺业为能。极于转鍊服食之事。而不以寿养为极。但冥怀素朴。妙味元津。非夫博大之至人。孰能尽于此。真卿乾元二年。以升州刺史充浙西节度。钦承至德。结慕元微。遂专使致书于茅山。以抒诚恳。先生特令韦鍊师景昭复书于真卿。恩眷绸缪。足励超然之志。然宗师可仰。望紫府而非遥。王事不遑。寄白云而攸远。洎大历六年。真卿罢刺临川。旋舟建业。将宅心小岭。长庇高踪。而转刺吴兴。事乖夙愿。徘徊郡邑。空怀尊道之心。瞻望林峦。永负借山之记。而景昭洎郭闳等。以先生茂烈芳猷。愿铭金石。乃邀道士刘明素来托斯文。真卿与先生门人中林子殷淑遗名韦渠牟尝接采真之游。绪闻含一之德。敢强名于巷党。曷足辨于鸿蒙。其词曰。 抱一混茫,人之纪纲。 先生以之,气王神强。 乃启元旨,元门以彰。 乃为帝师,帝道惟康。 甘露呈瑞,灵芝效祥。 上士云感,高风载扬。 鹤返仙庙,云辞帝乡。 退归而老,妙识行藏。 德本无累,道心有常。 实曰形解,孰云坐忘。 伐石表墓,勒铭传芳。 谷变陵迁,厥迹弥光。 ① 《唐书·乐志》曰:“祀五方上帝《五郊乐》,祀黄帝降神奏《宫音》,皇帝行用《太和》。登歌、奠玉帛用《肃和》。迎俎用《雍和》。酌献、饮福用《寿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送神用《豫和》。其《太和》、《寿和》、《凯安》、《豫和》四章,辞同《圜丘》。祀青帝降神奏《角音》,祀赤帝降神奏《徵音》,祀白帝降神奏《商音》,祀黑帝降神奏《羽音》,馀同黄帝。 昭昭丹陆,帟帟炎方。 礼陈牲币,乐备篪簧。 琼羞溢俎,玉𨣧浮觞。 恭惟正直,歆此馨香。 ① 《唐书·乐志》曰:“贞观中《享太庙乐》,迎神用《永和》,九变,辞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酌鬯用《肃和》。迎俎用《雍和》。献皇祖宣简公、皇祖懿王同用《长发》之舞。景皇帝用《大基》之舞。元皇帝用《大成》之舞。高祖用《大明》之舞。皇帝饮福用《寿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彻俎用《雍和》。送神用《永和》。其《太和》、《凯安》,辞同《冬至圜丘》。” ② 《唐会要》曰:“贞观十四年,诏用颜师古、许敬宗议,皇祖宣简公、懿王庙并奏《长发》之舞,取《诗》云‘浚哲惟商,长发其祥’也。” 浚哲惟唐,长发其祥。 帝命斯祐,王业克昌。 配天载德,就日重光。 本枝百代,申锡无疆。 维古颍城,因颍为隍。 倚舟干门,美哉洋洋。 如淮之甘,如汉之苍。 如洛之温,如浚之凉。 可侑我客,可流我觞。 我欲即之,为馆为堂。 近水而构,夏潦所襄。 远水而筑,邈焉相望。 乃作斯亭,筵楹栾梁。 凿枘交设,合散靡常。 赤油仰承,青幄四张。 我所欲往,一夫可将。 与水升降,除地布床。 可使杜蒉,洗觯而扬。 可使庄周,观鱼而忘。 可使逸少,祓禊而祥。 可使太白,泳月而狂。 既荠我荼,亦醪我浆。 既濯我缨,亦浣我裳。 岂独临水,无适不臧。 春朝花郊,秋夕月场。 无胫而趋,无翼而翔。 敝又改为,其费易偿。 榜曰择胜,名实允当。 维古至人,不留一方。 虚白为室,无可为乡。 神马居舆,孰为轮箱。 流行坎止,虽触不伤。 居之无盗,中靡所藏。 去之无恋,如所宿桑。 岂如世人,生短虑长。 尺宅不治,寸田是荒。 锡瓦铜雀,石门阿房。 俯仰变灭,与生俱亡。 我铭斯亭,以砭世盲。 将军死绥,古人所长。 有如刘公,与城俱亡。 兵挐常山,公以身当。 生竭其勇,力挫戎行。 天未悔祸,敌势益张。 公虽瞑目,万古传芳(同上书卷五七)。 我爱二龚,绝胜二唐。 克著清节,终始有光。 夫岂不知,伊傅在商。 相汤洎高,俱致明昌。 增封云岭,诏跸鲁堂。 显允君子,令仪有章。 英概如挹,德音不忘。 横亘千古,淳风载扬。 矫矫子晰,来学有方。 依仁游艺,摄齐升堂。 羽仪先圣,物色上庠。 林虑锡壤,百世之光。 簪缨列序,羽卫分行。 雉扇爰彻,天威炜煌。 清明在躬,颙颙昂昂。 咸拜稽首,万寿无疆。 笙镛皦绎,簨簴腾骧。 奉觞介寿,龙衮黼裳。 盛仪克举,至德用章。 刑于四海,化洽风扬。 粤有灵物,负图效祥。 莲栖蓍宿,锦文有章。 天和发越,睿泽滂洋。 溯于宫沼,美应昭彰。 庆典具举,皇慈溥将。 礼光长乐,事掩未央。 佩环济济,金石锵锵。 天容有怿,言旋建章。 洙泗之秀,横经鲁堂。 名亚十哲,道尊五常。 时巡驻跸,阙里增光。 封侯锡命,永代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