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33,分31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明(续上) 李济臣 1536 - 1583 一首李健 1614 - 1662 六首 李景奭 1595 - 1671 二首 李开先 1502 - 1568 一首 李时发 1569 - 1626 一首 李睟光 1563 - 1628 二首 李孙宸 1576 - 1635 二首 李廷龟 1564 - 1635 三首 李荇 1478 - 1534 二首 李宜茂 1449 - 1507 一首 李原 1368 - 1429 一首 李云龙 二首 李詹 1345 - 1405 一首 李贞 1611 - 1672 一首 李桢 1512 - 1571 一首 李之世 三首 李植 1584 - 1647 二首 | 笑矣吾侪事,谁将此意谙。 丹心悬日月,白首走西南。 楼叠头流翠,亭临浿水涵。 天恩随处在,报答祗难堪。 绿发神仙表,清晨访草庵。 曾门习精一,孟舍昔迁三。 孤露今何托,酸寒更未堪。 几时新酿熟,携手向终南。 萧条刘向宅,寂寞子云庵。 佳什蒙将百,长须日至三。 薄醪君不醉,幽兴我难堪。 伫待丁宁约,青青踏华南。 弃置淮阳薄,归来卧竹庵。 杨金知有四,楚玉献曾三。 富贵吾非愿,幽栖子独堪。 会须理舟楫,携手向江南。 幽鸟啼深院,清云护小庵。 佩铜曾已五,献玉不须三。 济世大臣在,安贫君子堪。 闲来倾斗酒,尽日入槐南。 东海云间路,吾将戒晓骖。 烟霞护真境,枫菊映禅龛。 福地寻灵草,诸天问蔚蓝。 才疏宜自放,不是懒朝参。 曾入双溪寺,孤云旧迹探。 高秋青鹤洞,落日玉箫庵。 到老空长忆,逢僧得细谈。 题诗却怅望,春色满江南。 多取不为贪,诗书僻性耽。 借钞先馆阁⑴,博览及瞿昙。 誉望惭书麓,文章效济南(李荐有《济南集》)。 若无真实行,万卷总空谈。 《静志居诗话》:中麓藏书之富甲于齐东,诗所云「丰但三车富,还过万卷馀」,又云「借钞先馆阁,博览及瞿云」是也。先时边尚书华泉、刘太常西桥亦好收书,边家失火,刘氏散佚无遗,独中麓所藏百馀年无恙。近徐尚书原一购得其半。予尝借观,爱签帙必精,研朱点勘,北方学者能得斯趣,殆无多人也。闻中麓后人尚馀残书数十部,巡抚丹徒张公物色之。中有陆农师《礼象》一编。张公殁后,访之不能得矣。 ⑴ 内书原陈芳洲奏读自南都移来,共八十厨,掌以典籍。后迁代不常,因而攘窥抵换,存者无机。例许钞览,必先具领状,以时缴纳。世所谓读中秘书者是也。今馆中诸君不得如前,闻只市书而已。 闻道伊川老,生朝六月三。 座中皆胜友,池上有书龛。 竹影琴樽冷,荷风笑语涵。 殷勤一壶酒,送与祝惟南。 三节。即洪正致祥妻赵氏与其妇李氏,李氏之母郑氏。于壬辰倭变。避乱杨根地。贼逼不污。相携赴水而死。乡人名之曰三节滩。 节妇一为贵,高门今见三。 亭亭霜后柏,烈烈女中男。 特笔千秋史,丰碑万口谈。 当时偷活辈,到此面应惭。 慕老松楸北,新开万景庵。 经营凭老释,形胜作名蓝。 门对沧洲月,窗栖冠岳岚。 何当一登眺,秋叶正红酣。 老释同先籍,新阡近古庵。 莲花开讲席,贝叶照经函。 扫石云生衲,临江水剪蓝。 题诗倚雪屋,遥夜梦禅龛。 名歌逢六一,新岁即旬三。 且作厌厌饮,仍成亹亹谈。 清诗子无敌,弱户我何堪。 一笛梅花曲,谁赓赵渭南⑴。 ⑴ 是日新正十三。而老歌娼名七伊者亦来。故云六一。 九龄为上寿,一子胜多男。 窀穸临津北,轜车鸟岭南。 哀荣今孰并,善庆古无参。 妇则兼阴德,千秋作美谈。 严程日百里,何暇息征骖。 风色浑凌厉,天容正蔚蓝。 交情无久近,岐路有东南。 愁绪空相绕,吾身似老蚕。 同年贤执义,去国此停骖。 役役悲前事,閒閒爱半酣。 江山催秀句,风月入清谈。 明日还京国,君能忆岭南。 佳人年十五,生长越城南。 度曲声犹湿,迎欢意未酣。 胸前翡翠带,头上凤凰簪。 莫遣罗衣重,轻躯恐不堪。 群山增溟色,万壑卷秋岚。 楼宿月如昼,枕凉风满簪。 扬辉横半壁,倒影泻平潭。 入夜谁家笛,明河正斗南。 危楼恣攀陟,初月印澄潭。 野水明鸥席,松风清麈谈。 宦情悬蓟北,吾道亦天南。 它日留芳躅,因之想盍簪。 明月新安馆,犹能一夜谈。 那知共城阙,却阻送官骖。 节物重阳后,风烟大岭南。 清时五马贵,莫恨旷朝参。 陆海惊频试,名途早饱谙。 谁如旧学士,独向小江南。 泽国秋泉落,霜林晚景酣。 图南只有梦,无路逐征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