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紫阳家学盛;杖朝黄发岁华新。 注:《楚望楼联语笺注(娄希安)》:紫阳: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别称。朱熹之父朱松曾在紫阳山(在安徽省歙县)读书。朱熹后居福建崇安,题厅事曰紫阳书室,以示不忘。后人因以"紫阳"为朱熹的别称。此处疑切姓。 黄发:老人发白,白久则黄,因以黄发为寿高之象。也指老人。 出自《诗·鲁颂·閟宫》:“黄发台背,寿胥与试。”笺:“黄发、台背,皆寿征也。” 笺:清代景其浚题徽州试院堂联: 桃李在公门,地近三十六峰,多士悉钟黄海秀; 宫墙侔阙里,薪传七百余岁,几人能读紫阳书。 老耽朴学曾笺孟;死傍仙源不帝秦。 注:《楚望楼联语笺注(娄希安)》:温晋城(1890——1969),原名学峤,字晋城,后以字行,江西宁都梅江镇人。早年东渡日本,留学于高等工农学校,并在那加入同盟会。民国后,历任李烈钧任都督的江西都督府副官处长,赖世璜部军政治部主任、师长等职,参加讨袁护法战争;1927年12月,赖世璜被李宗仁、白崇禧、熊式辉谋杀之后,和陈国屏等人转入政界,先后任建设厅秘书、县长、行政区专员、省政府委员、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中将主任秘书等职,1949年4月赴台湾。在此前和此后,曾任重庆中央政治大学教授、总务长,中正大学法学院院长台湾商学院教务主任,中兴大学教授、行政系主任。是赣南较有影响的民国要员和现当代知名大学教授。创办宁都首座私立中学——莲塘中学。著有《孟子会笺》、《孙子兵法注释》、《国学概要》等。 朴学:本指上古朴质之学。后来泛指经学为朴学。清代乾嘉学者继承汉儒学风,致力治经考据,以区别于宋儒性命之学,也称朴学。 笺孟:笺注《孟子》,温晋城著有《孟子会笺》。 仙源不帝秦:双典,桃花源中人避秦与鲁仲连义不帝秦。 笺:清代佚名挽张之洞联: 五洲同文,存古朴学,维新欧学; 四朝开济,顾命元臣,立宪名臣。 一老健吟沧海月;曾孙秀拥幔亭春。 注:《楚望楼联语笺注(娄希安)》:陈其寅(1902——1996),字日尧,号晓斋,台湾基隆市人,为战后雨港一代大文豪,集“诗文、史学、谱系学”于一身的传统读书人。曾主篆大同吟社长达51载,更是名闻全台的大诗翁。 成氏有诗《雨中过基隆,并与晓斋老人茗话》《晓斋有为母氏筑坟诗,虔抒孝思,足裨世教,次韵寄之》,另有骈体文《<怀德楼诗草>序》。陈其寅有诗《次韵惕轩“委员”一九七八高闱记事》。 幔亭:唐陆羽《武夷山记》相传武夷君在“幔亭招宴”时称呼山下村人为“曾孙”。唐代李商隐《题武夷》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 笺: 1.雨中过基隆,与晓斋老人茗话: 雾壑烟汀画里行,丝丝细雨湿春城,不辞百里回飙辇,来听银涛拍岸声。绕郭烟鬟黯不晴,雨窗来共茗瓯清,兰言娓娓浑忘倦,那管春阛涨市声。 2.清代沈玮庆贺岳父林劭甫寿联: 品学世儒宗,洛社衣冠,耆德更推康节老; 湖山仙眷属,幔亭风月,曾孙罗拜武夷君。 一曲牙琴谁和汝;二分眉月自亲人。 注:《楚望楼联语笺注(娄希安)》:牙琴:泛指高手(俞伯牙)奏琴或指精良的琴。 笺: 1.“牙琴”“眉月”对仗巧妙亲切。 2.清刘瑞芬挽曾纪泽联: 华骃西迈,后尘敢比曹随,记当年兰谱叨联,海国今还良觌杳; 素旐南来,归榇忽逢沪渎,痛此日椒浆亲奠,牙琴弹绝赏音稀。 家饶带草宜师郑;源有桃花许避秦。 注:《楚望楼联语笺注(娄希安)》:家源藏书馆:韩国名人李家源自家辟建藏书之馆。 李家源(1917——2000),字愆渊,号渊民,是韩国著名儒学大师李退溪的十四世孙,也是韩国著名汉学家。庆尚北道安东人。1953年毕业于成均馆大学大学院国文系。他毕生致力于汉学创作,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在韩国以及东亚汉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代表作《金鳌新话译注》、《中国文学思潮史》、《韩国汉文学史》、《燕岩小说研究》《石北文学研究》《物谱》《李朝名人列传》《读诗浅知》《孔学在韩国》等等20余卷力作,系统全面,堪称这一方面研究的权威著作。此外,还发表了以《郑瓜亭曲研究》为主的各种论文,篇数颇多。为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成氏有诗《赠韩国李家源博士》。 家饶带草宜师郑:传说郑玄用一种麦冬草这种编作草绳用以捆书,对郑玄的读书用书帮助很大。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却叫做“康成书带”,又称“书带草”。此处指藏书丰富。 笺: 1.鹤顶格嵌字。 2.赠韩国李家源博士: 秋筵晚赴青邱(谓仲华主任)约,为有箕封隽侣来,皎皎白驹宜税驾,醰醰绿蚁共衔杯,百王礼法徵遗制,两戒山河感劫灰,拨乱相期坚笔阵,望中云汉渐昭回。 芝砌腾芬慈荫远;椒觞介寿岁华新。 在海之滨与石同寿;兹游最乐有髯绝伦。 一成复夏;六合同春。 注:《楚望楼联语笺注(娄希安)》:民国六十七年:公元1978年。 一成复夏:姒少康光复夏朝典,《左传·哀公元年》:(姒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成:方十里为一成。此处应指光复华夏(妄图反攻大陆)。 八旬晋八风华在;三月初三天气新。 松腴玉楮联姻久;孟昶陶朱对仗新。 为百姓谋兮惟此节;作神明祀矣有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