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宴不卜夜,旨酒设亭午。 清言涤暑氛,况复对香祖。 昔从四方士,觞咏集幕府。 自公既归朝,诸生亦鳞聚。 旧德冠清班,眷注今房杜。 奎章展签轴,仙藻袭绣黼。 琳琅上方制,乃得再披睹。 岁月溯旧游,名迹穷三辅。 座上抵掌谈,有若按图谱。 指点到城南,风氏园松古。 渔洋品题后,嘉名甲诸圃。 斜日晚凉生,请随公步武。 经行憩寺寮,野色对村坞。 地僻苔无痕,疏篱插榛莽。 槎枒形状奇,知自何年树。 虬蟠故作势,螭卧低可抚。 苍翠欲湿衣,横柯仰还俯。 曾闻慈仁松,参天撼风雨。 我来已彫落,涛声寂廊庑。 此中老干在,灵光犹峙鲁。 西邻谁氏槐,稠叶结绿宇。 敲门如看竹,去来那问主。 幽寻公不倦,引胜客鼓舞。 斯游倘流传,习池未足数。 重帘惊宵明,室暗光乍吐。 披衣见残月,水色亦映户。 东南遵回廊,丛竹静堪俯。 泠然岩露下,绝壁恍有睹。 疏窗出灯火,因复礼庵主。 茅堂无钟鱼,何知非太古。 牂柯及夜郎,古乃列益部。 今兹十三州,夔郢实门户。 津船通列货,间亦杂书贾。 流传坊市本,十竟不登五。 删除到群经,擢发罪难数。 我行搜左塾,见此赫然怒。 嗟嗟蛮峤士,化久隔邹鲁。 开箧出六经,仍疏四声谱。 口陈兼手画,听者若环堵。 精微难遽悉,冀或得其粗。 馀閒陈列史,俾得究今古。 忆昨桉部回,书声满堂庑。 纷然陈蓺暇,略亦通训诂。 明明尹荆州,庶思能步武⑴。 ⑴ 《后汉书·西南夷传》:牂柯郡人尹珍,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常璩《华阳国志》:尹珍,毋敛人,官荆州刺史。 慈仁荒败崇效远,禅窟此间称最古。 维摩立地有丈六,杰阁去天才尺五。 三门乍启通松径,百步相连有花圃。 虚堂僧健老复丁,静夜人归月亭午。 曩游不可追,兹山亦秋雨。 郡城复萧瑟,悽碧照檐宇。 理赏感郁陶,尘游讵矜诩。 萋萋值时卉,晰晰警羁羽。 久客中路违,怀人独行踽。 微衷匪无愿,缅此前悊矩。 登陟理有穷,淹留念谁取。 欢尘既星散,愁踪匪蘋聚。 朝吟眺孤云,暮烟瞻断缕。 徙倚伫后来,孤怀酌村醹。 世代阅万变,古物独石鼓。 周宣昔蒐岐,功烈纪神武。 其文何灏噩,可并典谟数。 诘曲篆籀法,轩颉以为祖。 不随陵谷迁,长贲后人睹。 虽云久已讹,残缺尤奇古。 杰笔歌者谁,后轼而前愈。 才薄奈吾何,续诗吟漫苦。 十年眺雾山,一朝登君户。 入门不识谁主宾,纷攫诗书同茹吐。 君家阮叔在堂前,长揖话旧问劳苦。 入夜挑灯明月光,瀹泉煮茗论今古。 朝来为指屋后山,山中有亭兼有圃。 共向山头泛棹行,归来君叔笑相侮。 问余袖中携何诗?将毋当作看山谱! 看山、看雨住亦佳,有朋、有酒狂相舞。 留我暂为北堂宾,羡君长作东山主! 他时鹿渠得再来,此间燄峰犹可数。 万仞起白云,余怀能挹取。 石泉相激鸣,云峰相对古。 谁欤作愿船,度尽一切苦。 北固望海门,翔鸥远难数。 指点老孟光,同游况三五。 何处倏催归,荒鸡再啼午。 一诵明月篇,鲥鱼安足取。 浃日垂云阴,霂霢细于缕。 高斋憺微霁,户外屦方聚。 客袂香浮浮,兰气扑檐宇。 山公兴味佳,谈笑写胸府。 宝翰出䌌缇,家珍粲可数。 良宴及萧晨,远心眷野圃。 出门风吹衣,入寺日过午。 林静或闻钟,粥罢方卧鼓。 委委风氏园,怪松森独树。 幽寻已夙识,盘桓更摩抚。 裹叶郁细烟,润肤溜新雨。 偃伏久婆娑,倔疆乍支拄。 是时万花残,秾茵为臭腐。 卓哉蟠虬姿,荟蔚不敢伍。 西邻四古槐,架绿俨列柱。 相望各老苍,岁月一仰俯。 物态含风霜,冷眼阅今古。 莫叹衣上尘(山言诗三年衣上尘),兹游良有取。 野酌亦已酣,酬诗集宾主。 欲别犹低徊,斜阳罥深坞。 一雷轰荐福,忽见雁塔古。 下有佛名千,上有天尺五。 宁作方三拜,不作陈同甫(宋陈亮一及第而卒。)。 小溪架略彴,亭榭如村坞。 箖箊数百竿,绿箨战风雨。 裴回未逢人,停策望远浦。 麦有雨遍东土,田畯熙熙抃且舞。 九重圣人一解颜,和气融融蔼区宇。 乃令词臣识其喜,铺张盛事归明主。 明主忧民足以王,太平今可追三古。 老夫折胁卧在床,朝暮涔涔困二竖。 噫吁戏安得须臾无死沾圣泽,伛偻行吟灌园圃。 敏捷抄书手,香叔(小蕤字)奎瀛府。 悟彻鉴古眼,鼎园(藕泉字)桑麻户。 亦一小穷达,总吾亡琴补。 山甫(笠园字)暨玉父(玉泉字),妙少能接武。 力学岂无资,得馀冬夜雨。 文章翻水成,渊博行秘府。 亦有迟巧者,入醋瓮闭户。 米山欲何居,一针顶门补。 持满必中的,速胜非为武。 程度贵恒守,鸡鸣不废雨。 梦与绣卿遌,莲花博士府。 俸酝殊不恶,廿斛支巨户。 恒念饮不足,仍贺新缺补。 人间官职贱,愿从君联武。 何苦恋山亭,沽酒杏花雨⑴。 ⑴ 莲花博士。见放翁集。绣卿云。犹有未忘一香山亭酝。 国家大庆自天祐,设科取士均蹈舞。 武一千人文八百,合试大庭腾龙虎。 四方英才集京师,风云际会生鳞羽。 今年场屋著令甲,背诵专经籍按户。 取技准三规矩峻,收卷画一纷竞杜。 题名淡墨二十六⑴,上天注命无遐土,胡为京籍偏搜取。 湖南壮士告我别,弓箭在腰肩塔裋。 斗酒立尽出门去,是日北风吹冷雨。 ⑴ 今年庭试。文科六人。武科二十人。 世人觅官巧干谒,昏夜不知车马苦。 我在斜街家最僻,龙骧护军谁比数。 依山微径草棘枯,炯然残雪栖环堵。 空堂夜深无晤言,解衣欲寝君入户。 翩如野鹤出林来,皎如江月披云吐。 起点红灯对玉人,恨无绿醪温绣肚。 君言清坐固亦佳,饮食败胃徒腥腐。 何夜可无此竹柏,闲人但少吾宾主。 大笑剧谈出门回,不觉寒更下五鼓。 ① 男命准补注。准按明史。周定王名橚。太祖高皇帝第五子。洪武三年庚戌夏四月。封子九人为王。封橚王吴。后改王周。○益王名祐槟。宪宗纯皇宗皇子。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秋七月。封子五人为王。封祐槟为益王。○永乐。成祖文皇帝年号。○万历。神宗显皇帝年号。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王羲之与亲友四十二人。修稧于会稽之兰亭。挥毫制序。兴乐而书。遒媚劲健。谓有神助。后连日再书数十百纸。终不能及。羲之自珍爱之。秘藏于家。七传而至智永。子徽之派也。舍俗为僧。居越之永欣寺。以能书名。其兰亭序跋。授弟子辨才。辨才宝爱此帖。藏之室中梁上。置匣贮之。人所罕见。唐太宗深好右军书。收真迹几三千六百纸。惟未得兰亭。寻访此帖。知在辨才处。乃敕追师入内庭。场供养恩赉。因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辨才确称往日侍先师。实尝获见。自师没后。荐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既而不获。遂放归越中。后帝谓侍臣曰。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梦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取之必获。房玄龄乃荐监察御史萧翼可充此使。太宗遂召见。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至彼。须得二王杂帖三四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随商人船下至越州。衣黄衫宽长。潦到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过辨才院。止于门前。辨才遥见翼问曰。何处檀越。翼答以北人。寒暄既毕。语意投合。延入。围棋抚琴。情甚相得。每恨相知之晚。晓乃去。约以再会。绸缪踰月。因谈论翰墨。翼曰。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自幼耽玩。亦有数本自随。辨才欣然约以明日携至。如期而往。熟视数过曰。是则是矣。非得意时书。贫僧有一真迹。翼曰何帖。答以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料真迹岂在。辨才曰。先师宝惜此帖。临终亲付于吾。付授有绪。明朝来看。翼至。辨才自梁上匣内出之。翼故指瑕摘类。分竞不定。自示翼之后。不更置梁上。并翼二王帖。皆留几间。辨才时年六十。尚日临数过。老而弥笃。翼往还既密。无他猜疑。辨才偶出严迁家斋。翼来谓守房弟子曰。忘净巾在内。乃为撤关。取兰亭并二王书。亟出于永安驿。呼驿长凌愬告之曰。我是御史。奉墨敕在此。可报尔都督。齐善行驰至则宣示墨敕。促召辨才。时犹在严迁家。闻命不知所以。见所谓御史者。乃翼也。闻取帖已。惊倒仆地。久始苏。翼遂奉帖驰驿以进。太宗大悦。以玄龄举得其人。赏锦丝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缕瓶一,玛瑙碗一。始怒老僧悭吝。数日后。仍赐物三千缎,谷三千石。辨才不敢自私有。施于寺。建塔三级。帝既得帖。命供奉赵模等。各榻数本。分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而时能书者如欧虞褚诸公。皆临榻相尚。后以真迹从葬昭陵。世无从见矣。右见何延之兰亭记,尚书故宲并唐野史。载原帖。后周王书也。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常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石,高平郗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修祓稧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字。皆搆别体。就中之字最多。 薛氏兰亭称定武⑴,大小肥瘦纷无数⑵。 永乐藩王大小临⑶,小者尤赫驰书谱⑷。 邸第绿阴百花过⑸,兰雪轩中闰夏五⑹。 小砚新铭割紫云⑺,磨墨试腕工临古⑻。 真迹何必崇三点⑼,瘦者已知其法乳⑽。 宋人之书狂渐讹,王之所欲严绳矩⑾。 然且已非永乐旧,后二百年重抚取⑿。 潢南道人⒀一兰雪,雅好翰墨名迹聚⒁。 端冕不倦听古乐⒂,王之所嗜卓有树⒃。 髣髴周邸有益邸(准楚辞。存髣髴而不见。),何幸贞珉延一缕⒄。 莫云面目各殊异⒅,子孙血脉传初祖⒆。 何时此帖东渡海⒇,又二百年喧书圃(21)。 遂与冯家砚背本(22),针眼蟹爪争媚妩(23)。 安知右军千载魂(24),不哂刻舟掌屡拊(25)。 我亦有感于斯文(准用本序。),养砚舫阁虹光吐(26)。 ⑴ 准何子楚跋语。唐太宗诏供奉。临兰亭序惟率。更令欧阳诵自榻之本夺真。勒石留之内府。他本付之于外。一时贵尚。争相打拓。内府石本。人不可得。石独完善。石晋不纲。契丹自中原辇宝货图书以北。至杀胡林德光死。永康立国。乃交兵。弃石而归。庆历中。李学究者得之。韩忠献婿也。始以墨本示公。公索石观。李瘗之地中。后其子出石。始售于人。本必千钱。由是好事者稍得之。所谓定武本也。大观中。诏取此石。后于薛氏家。其子嗣昌进上御府。徽宗龛置宣和殿。太平寰宇记。河北道定州博陵郡。皇朝为定武节度。元和郡县志。定州战国时为中山国。与六国并称王。地方五百里。汉分赵钜鹿。置常山中山二郡。魏道武改定州。准按蔡方炳增订广舆记。常山顺德府中山。属真定府。陆应扬广舆记。真定府定州。汉中山。隋博陵。唐定州。续通鉴长编。元祐八年六月。苏轼知定州。准按苏文忠集。有雪浪石斋铭及诗。此是定武故宲也。又被命南迁途中。寄定武同僚诗。适见恩纶临定武。又惠州上元夜诗。去年中山府。老病亦宵兴。曾宏父稧帖审定诀。书家一词称定本。审定由来有要领。 ⑵ 准宋姜尧章续书谱。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精神顿异。所贵详谨。世所有兰亭。何翅数百本。而定武为最佳。然定武本有数样。今取诸本参之。其位置长短大小无不同。而肥瘦刚柔工拙要妙之处。如人面无有同者。以此知定武虽超石刻。又未必得真迹之风神矣。唐窦泉字格。龟临洞穴。没而有馀日肥。鹤立乔松。长而不短曰瘦。黄文节曰。兰亭真迹。今竟失之。书家晚得定武石本。髣髴存古人笔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战国策。吕不韦谓其父曰。立国家之主几倍,曰无数定云耳。 ⑶ 准文献通考封建考。陈置九等郡。有王,嗣王,藩王开国郡县。公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沐食侯,乡亭侯,关内侯。○临摹也。古人谓摹书为临书。 ⑷ 准益王跋云。兰雪亭图本大小各异。而小者尤精。米海岳宝章待访录。王右军有书家谱。在山阴王氏家。越州教授王涣之以书抵某。具言有此书。又孙过庭有书谱。姜尧章亦有续书谱。 ⑸ 准前汉文帝纪。至邸而议之注。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前汉高帝纪。为列侯者赐大第注。孟康曰。有甲乙次第故曰第。翁覃溪题萧翼赚兰亭图诗自注云。昔之为是图者。皆作萧与辨才对坐之状。予出意作萧得展帖。阅百花放尽。又诗云。花开岁在贞观四。直接永和三月三。当有据而今失考。 ⑹ 自注。兰雪周王轩名。王自跋云。永乐十五年闰五月九日。书于东书堂。 ⑺ 公自注。王有小砚铭云。割紫云之片石兮。漾璧水之元光。兰雪凡十五字。见翁文达集中。 ⑻ 准苏文忠答舒教诗。非人磨墨墨磨人。王十朋注云。公尝曰吾有佳墨七十丸。而犹求取不已。不近愚耶。石昌言蓄廷圭墨。不许人磨。或曰子不磨墨。墨当磨子。今石昌墓木拱矣。墨故无𧏮。元郑杓衍极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陶隐居真诰。张芝所以能善书。工学之积也。范至能跋米元章临献之帖。元章少时书法。盖自沈传师后。始入大令之室。结体超轶。一用其笔意。此帖元章所作。临池用工如此。 ⑼ 公自注。是帖崇字。不从三点。准欧阳文忠集古录。太宗皇帝万机之馀。留神翰墨。尝诏天下购募钟,王真迹。集为法帖十卷。摸刻以赐群臣。宝章待访录。王右军兰亭燕集序。唐粉蜡纸双钩摹在苏激处。精神笔力。毫发毕备。下真迹一等。此几冯承素辈拓赐大臣者。翁覃溪苏米斋兰亭考。崇字则定武本三点俱见者。最上之。旧本又载崇字。山下三小点全者。如赵文敏所得独孤本。赵子固落水本。越州石氏本。天目山房本是也。准按我国新罗鍪藏寺碑。中国赏鉴家俱称其深得右军之髓者。而内崇字山下三点。亦皆全云耳。 ⑽ 准周王自跋云。定武有肥瘦本。而瘦者尤好。达摩大师观心论。佛成道时。由食此清净法乳。方證佛果。又微妙法乳。乳养一切。求解脱者我。 ⑾ 公自注。王自跋云宋人之书不肥则狂。殊乏气韵。准孟子王之所大欲。可得闻欤。苏文忠韩康公绛挽词。旧学严诗律。续书谱。泯规矩之方圆绳钩之曲直。 ⑿ 准益王跋云自永乐十五年。讫今万历。世祀历逾二百。不无漫漶。余每病之。大者已刻之邸中矣。复出小本。命吴下精工。再摹一通。以还旧观。准按永乐十五年丁酉。至万历三十年壬寅。恰为一百八十六年耳。吴郡沈幼文章。田摹勒。 ⒀ 公自注。益王号也。 ⒁ 准玉篇。雅素也。史记张耳陈馀传。张耳雅游注。韦昭曰。雅素僧文莹玉壶清语。唐彦猷询与弟彦范诏。俱标一时才雅之誉。彦猷知书好古。彦范文章气格。高简不群。尤精翰墨。遣一小札。亦必华笺。米海岳书史。太宗皇帝文德化成。靖无他好。留意翰墨。润色太平。查慎行云。鲁直常谓东坡心通得于翰墨之外。翰墨字。又见集古录。 ⒂ 准益王跋云。端冕听古乐而不倦。古人以为难。自谓此胜田腊驰骋。不几多乎。学记疏。武王践阼以下。皆大戴礼武王践阼篇也。云端冕者。谓衮冕也。其衣正幅与玄端同。皇氏云。武王端冕。谓衮冕也。乐记。魏文侯端冕。谓玄冕也。师尚父亦端冕。陈应麟云。按大戴礼无此文。苏文忠和子由记园中草木诗。汝独观不倦。孟子。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⒃ 准柳柳州答崔黯书云。凡人好词工书。皆病癖也。吾尝见病心腹人。有思陷土炭嗜酸咸者。不得则大戚。观吾子之意。亦已戚矣。杜文贞诗。树立甚宏达。 ⒄ 公自注。益王跋云。余虽不能书如先王。而翰墨之好。雅亦髣髴。准珉石之美者。古人谓金石文字。曰吉金,贞石,贞珉字。见翁覃溪集中。湘山野录。江南徐省骑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 ⒅ 准史记项羽本记。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之。楞严经。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献之书谓之古肥。张旭书谓之今瘠。古今殊异。肥瘠颇反。续书谱。数画并施。其形各异。 ⒆ 准南唐后主李煜书评曰。善法者。各得其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其拗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传灯录。梁武帝通天元年。达摩来自西土。为初祖。慧可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宏忍为五祖。慧能为六祖。自中华五祖之下。曹溪六祖为南宗。神秀大师为北宗。又达摩西来为禅宗初祖。递传至宏忍为五祖。自北而下。分南北二宗。南宗以慧能为六祖。北宗以神秀为六祖。 ⒇ 准此帖宗见何延之兰亭记及范至能跋米帖。 (21) 准按自万历三十年壬寅。讫今甲午。恰为二百三十三年。 (22) 公自注。余前所获葫芦砚。冯承素缩本兰亭。已有诗。准按葫芦式砚。环刻兰亭缩临足本。背镌大唐开元十三年。奉圣旨臣冯承素恭摹凡十九字。又有乾隆宸翰云。米记韩冯惜未见。今看承素砚存真。虽欣无翼联珍羽。艰致却惭似褚人。壬辰小春御题凡三十四字。尾有印二方文曰乾隆法书。苑王右军兰亭稧序帖真本。以茧纸书。唐太宗初得之。命赵模,冯承素,诸葛贞之流拓本。以赐诸王。冯临兰亭。又见宝章待访录中。 (23) 准姜尧章稧帖偏傍考。仰字如针眼蟹爪。殊字如蟹爪。列字如丁形。翁覃溪自题缩临兰亭诗。针眼蟹爪间。妙入豪黍分。上林赋。青琴宓妃之徒。妩媚纤弱。旧唐书。太宗大笑曰。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字格。意在形外曰媚。陶隐居真诰。拘则乏势。放又小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则浮涩。多笨钝。 (24) 准按逸少官右将军。苏文忠墨妙亭诗。千载笔法留阳冰。 (25) 准吕氏春秋。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刻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刻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右军传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陆云传。张华抚手大笑。苏文忠答李邦直诗。抚掌笑颐。 (26) 准庚寅春。孝明世子洒翰作养砚山房四大字。以赐公铭室。欧阳文忠次禹玉诗。昔年叨入武成宫。曾见挥毫气吐虹。黄文节戏赠米元章诗。沧江静夜虹贯月。定是米家书画船。准用此意。 秦汉宝器玩,绘列宣和谱。 评铜鼎交彝,品玉琮错琥。 嗜古为物役,人生亦一苦。 狂叫据舷喜,完归睨拄怒。 堪嗤性命轻,足入佳话补。 可笑紫霞翁,四壁安贫窭。 偶有一拄杖,亦颇形制古。 笋从石罅出,匾形人不取。 刮皮痛磨光,莹欲鉴肺腑。 天质与人巧,凑合超等伍。 饰以升降龙,璨然玉德辅。 凡物必遇主,竟为黄山睹。 黄山博雅性,拟换倾珍聚。 一筇何所惜,长揖出蓬户。 存心在仁厚,念我怀凉踽。 拈来渍泪竹,代作吟诗拄(黄山答以班竹杖故云。)。 两人手中物,日夕同仰俯。 摩挲意无斁,诗用中心吐。 贡簬始禹书,厥族详戴谱。 箨解儿脱绷,鞭走芥引琥。 干霄节愈劲,倒崖心益苦。 春篁似顿悟,冬笋如蓄怒。 我有匾竹杖,古今奇品补。 千亩不为富,一筇不为窭。 片心脱相赠,爱君才博古。 昔人于书画,豪夺或巧取。 今为同嗜好,不吝倾肺腑。 彝斋矜斑竹,羞与哙等伍。 出诗多愤辞,是岂仁为辅。 匾谓病亦可,何至瑞物睹。 而我平好恶,但喜诸诗聚。 浏览忘午饥,鉴然韵窗户。 互赠各扶老,均免独行踽。 彝斋则无聊,急倩鱼须拄(复有笏可拄。彝斋句子也。)。 文苑乞解日,西山爽气俯。 此事足喷饭,何似烧笋吐。 ① 墨铭曰赐砚堂仿墨。又曰乾隆戊戌年。 名花十友麝煤古,著为谱者方于鲁。 临池炯炯日驰神,但闻赫名形莫睹。 紫衣入门捧玄圭,是日宣赐自内府。 下拜稽首解豹囊,一时屋脊虹光吐。 赐砚堂墨养砚房,两朝恩遇喧书圃。 是房是堂證墨缘,后先似为臣合聚。 敢问是赐在何时,绥陵讳辰月当五。 又必恰回戊戌年,人事天时频仰俯。 臣之所感非一端,涕泗纵横墨屡抚。 画格野逸逼徐黄,字体古雅齐岣嵝。 是虽一墨备众珍,镇箧足以忘贫窭。 臣书承乏遍殿宫,外此毫发嗟无补。 赐予便蕃每惭惶,矧今耄矣臣奚取。 呜呼非人磨墨墨人,圣恩莫报归黄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