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5,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元(续上) 杨弘道 一首袁桷 1266 - 1327 三首 周霆震 1292 - 1379 一首 明 陈子龙 1608 - 1647 一首高启 1336 - 1374 七首 何景明 1483 - 1521 二首 李东阳 1447 - 1516 二首 李梦阳 1473 - 1529 二首 林鸿 一首 屈大均 1630 - 1696 二首 沈周 1427 - 1509 一首 施闰章 1618 - 1683 二首 唐寅 1470 - 1523 一首 汪琬 1624 - 1691 一首 王世贞 1526 - 1590 二首 文徵明 1470 - 1559 一首 吴嘉纪 1618 - 1684 三首 | 瘦日已匿昆崙西,太虚漫漫圬浊泥。 浓愁蠹心欲成粉,耳根似觉残蝉嘶。 孤萤尾暗蜗声静,银阙照耀神惊迷。 冷光直上三万丈,团黄一点通灵犀。 天花飘尽桂花发,阳乌却避城乌啼。 树枝不动印空碧,凝云树外横长堤。 孤鹤不累巢,离鸾不饮溪。 溪明难为影,巢成谁与栖。 飘飘无根云,流丽如虹蜺。 下有贞松台,白日昼且凄。 我思彻霄汉,冥邈不可梯。 青青东园柳,子规当树啼。 来者何用欢,去者日以迷。 击石端出火,捣辛能作齑。 妾心倘未明,请看井中泥。 飞翼西北来,遗我书赫蹄。 中有陈情词,复怜双雏啼。 野旷川无梁,积荒气候凄。 鸡鸣葡萄根,虎啸苜蓿畦。 清霜集素裘,斗戴天益低。 顿辔不得上,雪山在其西。 山寒绝禽鸟,独闻子规啼。 石壁飞雨骤,众木摇凄凄。 瘦马蹴乱石,高下齧其蹄。 陟巘沮洳深,渐觉所历低。 暝色起亭午,土屋流寒泥。 须臾过雷声,倏忽生晴霓。 水清亦可度,戒仆踰前溪。 仲冬日易晦,酌酒燕市西。 商声惨不发,高树鸣荒鸡。 弃妇出中闼,离鸟辞柔桋。 本意要金石,中道相乖睽。 弱草依泰山,思与松柏齐。 托根各异性,安得长萋萋。 黾勉慎言语,薄暮伤空闺。 下有严霜深,上有明月低。 孽后移宝鼎,同姓咸析圭。 独去谢亲宠,龙门事冥栖。 澹泊如素尝,衣褐复茹藜。 赐器不肯御,床头委尘泥。 族人岂不华,回首已粉齑。 苟荣祸必集,达识乃弗迷。 蝉蜕众浊中,名与嵩高齐。 朝出鸡始啼,暮归乌欲栖。 我身本无役,胡为亦东西。 徒步二十年,风埃面空黧。 入门闻邻杵,秋气凛以凄。 芙蓉坠古沼,络纬鸣中闺。 有无了不问,歌吟夜灯低。 富贵固有日,我志焉能迷。 笑向细君道,勿为翁子妻。 夜宿平夷馆,风悲气始凄。 月光皎东壁,白露寒螀啼。 凭高视中原,但觉众星低。 长路心益壮,浩歌天之西。 君家好兄弟,恩义两不睽。 岂唯举止似,语笑皆天倪。 我本通家友,三年负招携。 留欢极酣乐,饱德无嫌懠。 凉秋入庭树,风露忽已凄。 昔作凤和鸣,今为雁分栖。 悠悠沧江上,道路阻莫跻。 到门见桑梓,登堂颂黄鲵。 人生重骨肉,至乐谅不齐。 送君东城去,蔓草青萋萋。 忆年十五头始笄,二十嫁作梁鸿妻。 自从结发事夫子,每以盥栉随鸣鸡。 昼行顾影夜照烛,举步不出閤与闺。 多情爱笄恐笄坠,举案直与双眉齐。 夫年七十头总白,白发尚可胜梳鎞。 郎君宦游得归省,会以甘旨充盐齑。 凤冠珠翟有时降,笄也未可抛尘泥。 戏将拈取示儿道,此物见尔从孩提。 愿翁长健姥亦健,鹤形鲐背牙齿鲵。 更看此物作家宝,岁岁分赋长生题。 长堤累白石,草阁临澄溪。 欲收众山色,不惜千尺梯。 前看北楼并,回瞩昭亭低。 雪月递照曜,岚雨无端倪。 春流涨丹壑,芳草开新荑。 人閒物亦静,绕屋幽禽啼。 驱驰垂二纪,自顾何栖栖。 金门哂方朔,首阳苦夷齐。 此中聊頫仰,谁知肥遁栖。 日斜访陈迹,屣步游招提。 寂历二古松,苍苍与云齐。 几逃雷火焚,屡耐霜风凄。 玄鹤时一下,翠禽或双啼。 细皴含冻苔,横鬣封春泥。 稍稍修枝出,团团偃盖低。 魏公去已久,短碣犹可稽。 樵客指残石,山僧拭旧题。 胜游足盘桓,墨妙难攀跻。 我亦支离者,欲来结巢栖。 御史台中柏,哑哑乌夜啼。 返哺既以乖,风木不宁栖。 子心安可穷,物理故难齐。 峨峨京山阡,上有黄金题。 丹纶标玄德,彤管写青闺。 谁云二枯骨,忽若吐云霓。 我诵孝终篇,不为御史凄。 愁云薄层汉,北雁鸣羁栖。 天寒霜雪繁,零叶被长堤。 远洲宿修莽,曲路纷留荑。 南窗梦佳人,觉来隔山溪。 幽期不得将,日暮闻莎鸡。 秋风日已至,兰舟一何稽。 忧思无能解,起行涉荒畦。 独言畴与晤,樽酒为谁携。 终然无所适,归来对青藜。 素书自何来,展读情更悽。 人生贵恊志,何用悲秦齐。 结交不从中,对面分云泥。 八月潮汐落,草白范公堤。 堤上堤下海云黯,鹙鸧哀叫风凄凄。 君家何为久羁此,黄金散尽归途迷。 凉秋席门掩穷巷,林雨淅沥鸦欲栖。 多病相如徒有壁,一寒范叔正无绨。 试看亲友感恩者,药饵酒钱谁为携。 范公劳苦筑长堤,洋洋潮汐不复西。 黄壤黑壤接庐舍,南场北场多鸣鸡。 运盐搰搰车在野,穫稻苍苍水映畦。 老弱嬉游日无扰,风俗宛与成康齐。 遗爱千年东海湄,只今强半是蒿藜。 此中啼号有赤子,长者试与重提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