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道空阶雨,无端去不停。 谁知看茗灶,此响出铜瓶。 气以添薪活,声兼入夜听。 封床真洒洒,别院又冥冥。 水意飘虚瓦,烟光湿画屏。 一时风亦到,四座酒都醒。 山月松门白,炉香竹榻青。 主人凉未睡,可是校茶经。 才写烟波半,何时石点青。 触云孤见笋,计日五抽蓂。 手定扪星落,心知望岳停。 披图惊虎踞,屈指笑风经。 每按三番水,先皴六幅屏。 或添苔乙乙,仍阙树冥冥。 老笔迟逾到,奇峰少更灵。 君看王宰画,片璧已千龄。 浩浩长江白,迢迢两岸青。 好山真满地,落日此孤亭。 秋色来巴峡,烟光过洞庭。 千峰扶六代,一水界中泠。 何处曾相识,平生半未经。 翠岚分片片,红树合冥冥。 屐齿谁当遍,乡心我易醒。 几回南北望,呼酒不扬舲。 为问成连操,如何夜忽停。 一时秋在抱,千古曲谁听。 大海茫茫白,长天脉脉青。 关山当有笛,河汉欲无星。 莫更催银甲,都须倚画屏。 兴才攀桂发,心合据梧冥。 花径重教扫,松门不遣扃。 会看波穆穆,流照指泠泠。 今夜宁无月,琴声那弗停。 长空秋似水,虚幌夜初萤。 杯向丹霄问,人谁碧海经。 遥情千里托,过境七弦冥。 鸿目回银汉,波心到洞庭。 山光弹不白,天影坐来青。 但看前身现,重当洗耳听。 炉香兼碗茗,安稳对圆灵。 良图近国庆,骇浪起东溟。 铁路正同轨,金波隐曜灵。 盍簪会亲友,置酒慰飘零。 珥笔忆当戺,草玄非旧亭。 月来圆不缺,客去醉仍醒。 高馆起秋意,新诗劳我形。 重停故人驾,同话楚山青(李伯仁新自湘来。)。 且作千钟饮,看君吟建瓴(李昌谷诗:『一饮千钟如建瓴。』)。 地迥湍声急,峰回石气青。 高台凌莽苍,之子飒精灵。 把钓人千古,披裘尔独醒。 清风标隐节,丰碣耀岩扃。 河洛谁兴主,东南自客星。 狂奴轻帝腹,佳妇惬仙娙。 去矣金刀汉,归哉白鹤丁。 君臣是朋友,山水可门屏。 药草香成雾,鸬鹚晒满汀。 江河尊大泽,天地屹孤亭。 晚唱樵人合,斜阳牧竖停。 滩危愁上水,风正快扬舲。 初服姱兰茝,天涯愧梗萍。 长怀竹如意,一为折芳馨。 注:《浙西六家诗钞》评:「对起四句老练得势,『江河』十字庄重,结用谢皋羽作子陵陪客,本题固有,馀韵悠长。」 汉武行封禅,朝官扈在坰。 决河流未塞,法驾路还经。 严诏当齐力,群公杂庶丁。 绸缪刍一束,伛偻士千形。 盎背容槎蘖,垂腰或紫青。 沈同神玉礼,劳异鬼薪刑。 遂建宣房绩,常教蔀屋宁。 况今庸禹稷,荒度报明廷。 向晚东城下,骊歌不可听。 宁亲远行迈,送客出郊坰。 去马黄金络,离筵碧玉瓶。 山花开古驿,河柳遍长亭。 绝域春零雨,浮槎夜挂星。 连天秦栈树,如日楚江萍。 已见投三峡,曾传役五丁。 飞云横太白,丹嶂落空青。 蜀道难如此,瞿塘险未经。 猿声流暗壑,鸟路入晴冥。 好醉临邛酒,重题剑阁铭。 还凭梁上月,梦想对仪形。 昔在狼山下,军书犯近坰。 六师轻朔漠,万骑失雷霆。 土木尘长满,龙蛇岁不宁。 豆田沙浩浩,黍谷路冥冥。 济世须元老,长材总四溟。 从容持国计,指顾悉兵形。 瑕吕安群议,刘琨表外廷。 嗣王仍历数,高庙有神灵。 既罢金缯款,无烦白马刑。 北辕旋翠辇,南内启朱扃。 命已甘刀镬,功真溢鼎铭。 春秋隆代祀,俎豆肃维馨。 一自轺车至,难期堠火停。 遗墟愁战伐,大树日飘零。 碧草空祠长,黄鹂过客听。 霜钟沉晓月,风牖绕明星。 卞壸谁修墓,巫阳数降庭。 谶还思雨帝,碑欲堕江亭。 远水澄湖碧,流云暗壑青。 千年华表鹤,哀怨此重经。 行游遵北渚,飞霰洒寒汀。 小苑堆银榭,西山点翠屏。 骤逢驱骑返,密作下帘听。 速客三人集,留欢二妙停(段先归)。 碧凝扶槛竹,红湿映镫棂。 玉笛吹何处,霜砧响客亭。 坐中风漠漠,天外气冥冥。 一岭江门险,千岩桂树青。 蛮方花自异,天柱雁还经。 惜别春明外,相思倒玉瓶。 今宵仲春月,还复出沧溟。 素魄资阴德,圆光借曜灵。 山河万里影,今古一般形。 半壁才升岭,孤轮已辗冥。 扬辉怜顾兔,失照陋飞萤。 点缀微云淡,萧骚众籁泠。 绮疏低欲透,珠网暗相经。 玉宇疑梯上,仙箫恍耳聆。 桂寒犹馥郁,娥老尚娉婷。 皎皎穿花坞,溶溶拂柳庭。 金波穆华露,银汉炯疏星。 白动知虚室,凉生觉水亭。 遍阶铺积雪,当沼鉴浮萍。 竹色凝寒碧,松阴浸晚青。 洗襟清可掬,泼眼荡难停。 怨女弹瑶瑟,幽人酌玉瓶。 斗杓随转指,漏鼓数更听。 怀远思玄圃,诚深恋紫扃。 宁辞吟榻冷,直到曙窗荧。 莫笑虞庠客,彤毫旧记蓂。 大邑抡才子,长清擅胜形。 万山朝泰岱,一水会沧溟⑴。 寺著图澄迹(灵岩寺佛图澄铁袈裟尚在),人传石虎灵(石虎山祈子最验因改名石灵山)。 云来常入牖,鸟浴不离汀。 十里松前月(在灵岩寺西),五峰山后屏(五峰山为长清胜境)。 林峦挥丽藻,政治发新硎。 操苦尘生甑,风移户不扃。 慈祥深雨露,刚断走雷霆。 骐骥驰周道,雕鹏振紫冥。 循良真父母,经济待朝廷。 愧我遭颠覆,伊谁辨渭泾。 乞涂怜白壁,埋狱惜青萍。 脱难悲张俭,归耕慕管宁。 世人皆欲杀,君眼独垂青。 赋笔惭鹦鹉,原情类鹡鸰。 解骖深缱绻,周急免伶俜。 饱德心方洽,分襟泪欲零。 间关萦梦寐,望月缅仪型。 陋巷安初服,嘉音伫远听。 他年功业就,端不负钟铭。 ⑴ 长清万山东向县西济河北注直接大海 和气当春洽,甘膏傍晚零。 初飘千点白,乍失万峰青。 妙洗桃心腻,平添杏蕊馨。 新畴浑可望,疏竹却宜听。 生意资沾溉,烟容接窅冥。 涨痕侵碧沼,绽萼照红棂。 乐岂缘花圃,情应寄麦町。 欣承明赐溥,惕若对圆灵。 辛未秋狝塞上蒙古台吉必力滚达赖以此来献色纯白如雪目睛如丹砂抱朴子称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色白此殆其类今年恭遇圣母皇太后六旬万寿适灵兽应时而至爰命曰瑞麃而纪以诗 质禀庚辛色,珠躔应寿星。 天心庆花甲,德产祝慈宁。 岂意甡甡属,偏成翯翯形。 乍辞鹿食野,可比凤仪庭。 性自仙人驯(读如训见史记),图呈动物灵。 无须稽兽谱,永此验祥经。 昨秋蒙古台吉必力滚达赖以白麃进嘉其应时献寿曾为之图而纪以诗今行狝塞上于巴颜河落围中复生致此毛色纯洁性特驯扰周阹所仅见也拈吟纪实匪侈祥符 瑞兽贶三灵,嘉符应六星。 性驯岂铤走,质异似来庭。 睛彩丹砂炼,毛章白玉亭。 不教施赤羽,端合饲苍苓。 词客希成颂,仙人夙驾軿。 底须宣史馆,曾未注禽经。 东皇为玉戏,粉绘展遥屏。 汗漫凝寒霭,威纡接窈冥。 峦皴连汉白,峰隐插霄青。 爱凭当西牖,无殊据胜亭⑴。 古香曹氏轴,逸韵谢家庭。 别有忻怀处,甘膏遍麦町。 ⑴ 香山最高处建标曰西山积雪为亭对之 琼芳贻舜举,可以注蔬经。 两颗鱼鳞紫(茄),一丸鸽子青(瓜)。 书生原识味(菜),画士善传形。 缥轴千年秘,瑶箱几氏扃。 江村今梦幻,七字昔调停⑴。 何事不胫至,偶然师意宁。 迎秋早呈实,过雨自馀馨。 学圃观生趣,还因悦性灵。 ⑴ 是图昔为高士奇家物自题七绝三首意颇别有所托 门启贤良抡材式资观德阶陈蕃部肄武兼示柔遐爰循听政常程庶惬依光夙愿耦联十五子臣之鹄并张隽获叠双齐夏之规胥叶以身先为则讵诩穿坚札七重俾目击而存共喜侍长杨百步将告成功而匪懈益遵先制以弥勤华林百戏异靡文差不负春园日永壁上一观同壮志镇毋忘朔塞风清 敕几协九经,量职授明廷。 志敢懈耆定,治惟求永宁。 大蒙胥列侍,中国式仪型。 繁弱月规魄,四侯星写形。 骲音鸣未已,鹄影落无停。 擅巧非誇已,绥遐所适丁。 由来重弓矢,庶以鬯声灵。 赫濯于昭在,钦惟懿训听。 窗涵背水白,户对面山青。 触目乐仁知,因心契澹宁。 志明净波澈,远致耸峰亭。 交养动还静,相忘色与形。 取名缘蜀史,玩象在羲经。 敬忆含饴处,尧文此式刑⑴。 ⑴ 予十二岁时蒙中于畅春园内皇祖恩养育宫赐庐曰澹宁居 千秋逢令节,万岁奉慈宁。 地迥光疑近,夕升轮欲停。 丹枫未藏色,金桂正含馨。 云雁鸣蟾曲,宵麋借兔形。 岩关益寥朗,瀑水自清泠。 明晓发蒐辔⑴,羽林灿众星。 ⑴ 十六日早即起跸幸木兰每岁率以为常 两帖误为一,因之相径庭。 徒观如聚讼,谁解到忘形。 太白诗堪證,伯思论漫听(见王氏法书苑)。 白云授鼠笔,昙𥗝有村亭。 赠以外景册,笼由道德经。 鹅虽失一再,书实获英灵。 同是老君著,都归道士扃。 临池纵愿学,未足语仪刑。 岱庙及岱顶,万年镇兖青。 生方惟物育,佑国沛神灵。 历久需修葺,落成荐洁馨。 仲春乃巡狩,八帙以慈宁。 那举升中礼⑴,缘殷祝大龄。 奉钦瞻宝殿,弗敢掖安軿⑵。 诘旦亲登陟,摅诚谒闬庭。 降原回望处,天近老人星。 ⑴ 多有引升中语为幸泰山数典者不知升中乃燔柴告天即为封禅之说所自昉向尝斥为不经是以前者两陟谓岱顶及此次登岳祝釐不过瓣香展敬并无所升中之事其误不可不正 ⑵ 泰山巍峻登陟为劳礼岱圣母高年臻安适祇奉瞻庙未敢掖起居宜辇登山 昨晚才微雨,旋晴心不宁。 终宵全是霁,傍晓又轻零。 辞陆兹登陆(是日舍舟就陆),长亭更短亭。 却希泥滑滑,祗细霔溟溟。 卜处情何限,盼中势复停。 驱车经广甸,怜看麦青青。 傍午岩云布,入宵春雨零。 未希欣有继,感极转无宁。 澄虑思霶霈,冥搜拟色形。 山寒拥衾试,檐响隔窗听。 破晓犹绵密,凭虚望渺冥。 心惟农共惬,志以敬为铭。 天方瓜样夥,此器肖瓜形。 瓤讶留斯白,皮宁藉彼青。 一花承妥帖,五瓣列匀停。 贮水郑门市,擎□裴驿亭。 种疑召家圃,泣匪楚王庭。 绵瓞虽徵雅,宾夷亦惕经。 稷翼出奇质,良工心运灵。 作杯成照世,映斗见明星(礼含文嘉曰玉石得宜则太白常明)。 耳叶翻而拱,身花匀且停。 磨砻泯楞角,攒簇锁珑玲。 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 自应生穆瀣,那可酌湘𨤍。 鸣辇运河白,升香岱岳青。 民艰询迤逦,吏治训丁宁⑴。 六度江乡幸,几番堤畔停。 谕皆中窾要,示必审情形⑵。 清口上常度,陶庄下久聆。 御桩犹可验,挑坝正其丁⑶。 事以有巡述,心惟无逸铭。 宗工期永晏,祖训亹聪听⑷。 宣定东西势⑸,建筹南北瓴⑹。 绳先赖成绩,默佑仰苍灵。 ⑴ 阎之皇祖轸念民依吏以省方问俗疾苦训官法廉舟行察闾周览运河跸所辇路登临泰岱焉清至盛典昭 ⑵ 康熙甲子始丁亥南巡江浙嗣是己巳己卯癸未乙酉巡典递举前后凡六度自宿迁至淮扬莅率阅视河堤时返经临每次必三四以为常随凭览闸堰往指示机宜实足为治河典要 ⑶ 己卯春形势命皇祖亲阅清黄于清口迤西隔岸挑治陶庄引河立桩为志益避清命于南岸筑挑水坝横截河流逼入陶庄河口俾口倒灌之患实釜底抽薪之随淤后虽策惜其时河臣未能善体工迄圣意随浚遣大臣履勘屡经疏浚无成云 ⑷ 南顾皇考虽未举南巡之典然每纡家堰廑念河防雍正己酉以高石工必须坚固高厚方能障护清水使力足敌黄以助畅流之势命发帑百万实力培修以垂久远至于令犹利赖焉余心切法凡观祖课吏考于乾隆辛未丁丑壬年乙酉四举南巡民行庆蠲逋以次举行而于阅览河堤诸务尤深廑念平成 ⑸ 壬午春阅清口乃洪泽湖尾闾东西两坝本以蓄清禦黄司事者每以惜费为念皆不肯大扩清口致洪湖盛涨由高堰五坝泄出下河往往受灾因于五坝设立水志如增长一尺即将清口之坝拆开十丈递长递拓永为成式俟秋汎过后仍将坝口镶筑以资禦控河臣遵奉宣泄下河即每岁大稔十馀年来高宝遂无水患 ⑹ 己末春曾命大学士鄂尔泰视河仍持开引河之说而河臣河员率以为难行即高斌亦以为功不易就乃创建木龙挑溜北趋为补偏救弊之计于是引河之议遂寝予以为陶庄引河不开终不能救清口倒灌之患但南巡四次未至其地丙申春授萨载为总河谕及开陶庄引河之事萨载扺任与督臣高晋亲履其地测量高下曲直头尾宽窄绘图贴说以开予以朱笔点记其议遂定于九月十六兴工以丁酉二月十五日乘春汎水长放溜入新河而旧河筑拦黄坝以禦之既放后新河顺轨安流直抵周家庄始会清东下去清口较昔远五里于是永免倒灌之患而引河之工成此实仰邀贶详天助陶神相因命建河神庙于河干以答明御制庄河神庙碑记 自永和之脩禊觞咏初传迨贞观之蒐珍钩摹迭出惟定武驰声藉甚而阙文聚讼纷如寖至翻刻失真亦复操觚求似顾善本之难觏赝鼎无虑百千且好手之罕逢名迹或存什一繄谏议写其篇帙波折又新洎香光仿彼笔踪杼机独运余既使旧卷之离而重合因从几暇再临寻复惜原本之剥而不完诏付文臣遍补于是四册并教刻鹄然而一编不外戏鸿披柳迹于石渠兼集唐模于壁府仍琬琰之咸列俾甲乙以分函永为艺苑联珠题曰兰亭八杜若承天之八山峻峙极和布而为埏譬画卦之八体流形奇偶比而依次分咏已举其要汇吟更括其全 赚来自萧翼,举出本元龄。 真已堂堂佚,拓犹字字馨。 谁知联后璧,原赖弆前型⑴。 恰尔排八柱,居然承一亭。 擎天徒躗语,特地示真形。 摹固得骨髓(谓褚虞冯),书犹辟径庭(谓柳见董其昌临帖自识语)。 董临传聚散⑵,于补惜凋零⑶。 殿以几馀笔,艺林嘉话听。 ⑴ 柳公权书兰亭诗惟于戏鸿堂帖见之初不知其墨迹已入内府近闻石渠宝笈书始知其卷久列名书上等石渠宝笈乃张照等校定而董其昌所临柳卷即藏照家且戏鸿堂刻本亦照所深悉乃柳卷无其昌题识及卷后黄伯思诸跋未经刻入皆其中之可疑者照曾未一语及之亦不免疏漏矣 ⑵ 董其昌临公权卷初藏张照家本属全卷后以四言诗并后序及五言诗析而为二盖照身后为人窃取也及二卷先后入内府经比较知其故复令联缀成卷俾为完璧名迹流传离而为合或默有呵护之者耶 ⑶ 戏鸿堂所刻柳诗漫漶阙笔者多去岁特命于敏中就边旁填补之 春寒雨成雪,既雪雨随零。 落地胥为泽,连朝殊未停。 飘空飞浩浩,积迥点星星。 玉蕊簇松架,琼针润麦町。 爱看披料峭,宜咏对鸿冥。 稠叠蒙天贶,钦承志敢宁。 钩摹传八柱,盖欲永其龄。 即此千秋宝,因他一序馨。 香光开别体,笔谏著芳型⑴。 等上唐家帖,都排水际亭。 山承天峙峻,卦画易流形。 摹本原存匣,补书忆在庭⑵。 真乎犹虑伪,菀矣那辞零。 吟罢翻成笑,诸人讵此听(谓帖中诸人)。 ⑴ 向因董其昌戏鸿堂刻有柳公权书兰亭诗字句多阙因命于敏中补成全字本初阅戏冯堂帖时意谓柳迹久无存矣嗣于石渠宝笈中得柳书兰亭诗墨迹复得董其昌原本及余所临董卷钩摹勒石然究非永和九年原序则复检内府所藏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摹本因并为钩刻合成八册名曰兰亭八柱云 ⑵ 命于敏中补书柳公权兰亭诗帖版缺画者有镌刻戏鸿惜漫漶补填卧虎付丝纶之句而今敏中又为古人矣 逸少兰亭帖,学摹自幼龄。 至今迷径路,徒尔叹芳馨。 似玉犹含璞,如金始下型。 六家萃佼佼⑴,八柱峙亭亭⑵。 庶藉步兵貌,得观御史形。 临流坐奇石,抚竹步閒庭。 历揽心神惬,秘珍星斗零⑶。 宁非玩物类,太保训应听。 ⑴ 是帖以董其昌戏鸿堂所刻柳公权书兰亭诗为权舆因命照原刻双钩廓填为一本又于石渠宝笈中得柳书兰亭诗真迹为一本又得董其昌临柳卷为一本又检内府所藏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三家摹本兰亭凡三本荟萃为六家 ⑵ 以前六家益以余所临柳本及命于敏中补柳书漫漶之新本共成八卷刻石题曰兰亭八柱帖云 ⑶ 干敏中又已成古人与诸家真迹均似晨星矣 心实分人道,虞书训著灵。 属人则有已,合道乃无形。 如譬镜于物,端惟照者听。 鉴原不设定,览自任其丁。 媸本浊之渭,妍原清者泾⑴。 即须临水喻,亦弗异铜青。 虚朗祛誇耀,平公勖作型。 明扬伫多士,熙绩弼朝廷。 按:朕所命覆试己酉乡科举人诗题乃得虚字以其韵尚宽俾士子易于成篇耳诗已早就未以发示乃大学士和珅误誊得灵字非朕所命本字也和珅见发出诗藁始知误认罪已交部察议朕从不肯以艰韵难(去声)试者今阅各卷佳者颇少盖缘九青韵稍艰涩然能诗者当自无难也因复用是韵成什并识其由如此亦诗场一段佳话耳 ⑴ 诗邶风泾以渭浊自来解经家俱谓泾浊渭清予详绎诗义盖言泾水本清入渭后不得不合流而为浊是泾水因渭而浊非泾能浊渭也向来承讹袭谬与经文不合因思二水皆在陜西即令秦承恩就近履看以今證古自必有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