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谁分别⑴,逍遥我自由⑵。 时情人不达⑶,深理少相投⑷。 己是终无益⑸,非他作逗留⑹。 奈何为各异⑺,未定复还休⑻。 ⑴ 原注:德者,道之用。志于道,据于德,异派同源,无分别也。 ⑵ 原注:优游自若,放心于自得之场,外物不能浼其中,我自由矣。 ⑶ 原注:道即日用而不知,一人用之不闻有馀,天下用之未闻不足,盖人不达也。 ⑷ 原注:道者,通幽洞微之玄,盖不知其妙,而少相投也。 ⑸ 原注:修道之士,若恃己之能,《老子》云: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终不为益也。 ⑹ 原注:不缄其口,非饰于他。不惟违理损物,兼于道悬远也。 ⑺ 原注:达士迷人,情怀各异。君子依道,小人随利,无奈何也。 ⑻ 原注:心尚犹豫,不能勤行,往复思之,却生惰慢。 阳与阴和合⑴,须从一字求⑵。 分明皆是象⑶,作相不能投⑷。 举措先真实⑸,精粗各自柔⑹。 恒持通觉悟⑺,万派水东流⑻。 ⑴ 原注:《丹经参同》云:阴者道之基,阳者形之始。故阳因阴有,阴禀阳孕,能滋万物,为万物基者也。 ⑵ 原注:考五行之精,抱真一之道。脱落尘世,游心冲寞。故老氏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是也。 ⑶ 原注:圣人取象,阳精阴魄。积九数以先立,摄万物以皆归。故《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⑷ 原注:夫大道者,寂寥无声,淡乎无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岂作相而投,何挹持而得也。 ⑸ 原注:谦弱者,德之柄;柔和者,道之用。必处其厚,而居其实也。 ⑹ 原注:学有精粗,盖性有利钝,亦在守其柔弱,弃彼坚强者矣。 ⑺ 原注:道性虚极,妙本湛然。当须绝弃尘境,觉悟玄解,持守雌静而已。 ⑻ 原注:百谷朝宗而东注,天地之常道也。《易》曰巽利东南,泽润万物者,莫大乎水德,以况于道之用也。 得一便须休⑴,真空象外求⑵。 昭然宽世界⑶,幻化似浮沤⑷。 秘隐玄中理⑸,幽深事莫投⑹。 天涯无畔岸⑺,宝月顺波流⑻。 按:《御制逍遥咏》卷五 ⑴ 原注:天清地宁,神灵谷盈,皆资妙用,而得一者也。学道之士,得真一之道者,可以休息矣。 ⑵ 原注:象外无物,真空强名,无求而求,真空自證如求者也。 ⑶ 原注:道既融明,心虚浩荡,蓬岫昆丘之远,丹台紫府之遥,俯地拾芥耳。 ⑷ 原注:既达清虚之域,却观幻化之身,不异浮沤,倏无忽有矣。 ⑸ 原注:玄中之理,众妙之门。恐执玄为滞寄,又玄以遣玄,秘之隐之者也。 ⑹ 原注:希夷之渊,乃幽深之事,忘视忘听,莫可投之矣。 ⑺ 原注:天无涯际,六合至大,巨海至广,道皆居之,何所拘碍乎。 ⑻ 原注:月在晴空,影沈波内,道隐象外,妙合身中,宝而贵之,随流而已。 劈箭风帆下,春江不尽流。 客来登快阁,天际识归舟。 裂眦明千里,观身等一沤。 斜阳疏木外,五两不迟留。 白水连天远,吴淞一幅秋。 橘洲冰魄满,竹阁桂华留。 凫雁不饮啄,鱼龙与拍浮。 垂虹寓今夕,清胜庾公楼。 雨馀湖更爽,载酒共清游。 天净倒涵水,峰高争献秋。 风烟入吟笔,箫鼓自邻舟。 堤上诗人过,相邀便肯留。 欲说澄江好,丹青百雉楼。 山明新雨泽,潮涌乱云流。 贤守声先至,疲民疾已瘳。 中兴待良佐,千里未分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