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游怅不乐,兹赏吾道存。 款曲故人意,辛勤清夜言。 东亭何寥寥,佳境无朝昏。 阶墀近洲渚,户牖当郊(一作高)原。 矧乃穷周旋,游时(一作目)怡讨论。 树阴荡瑶瑟,月气延清尊。 明河(一作月)带飞雁,野火连荒村。 对此更愁予,悠哉怀故园。 ① 嵩山内有老僧结茅以居,忽见一小儿参礼,求为弟子。僧乃问曰:“此处人迹甚稀,汝因何至此,又因何求为弟子?”曰:“父母俱丧,身无所依,愿离尘俗,欲修来世福业也。”僧曰:“志愿虽嘉,能从道,心惟一乎?”小儿曰:“若心与言违,皇天后土自不容耳。”见其敏悟,遂与落发,精进勤劬,罕有伦等。居数年,时值深秋,忽慨然朗吟,长啸良久,有一群鹿过,小儿跃然,脱去僧衣,化为鹿而去。 我本长生深山内,更何入他不二门。 争如访取旧时伴,休更朝夕劳神魂。 桃花园,宛转属旌幡⑴。 ⑴ 《起居注》云:“李为国姓,桃若言陶唐也。帝起兵,旗幡赤白相映,若花园,帝每顾旗幡,笑而言曰:‘花园可尔,不知黄鹄如何,吾当一举千里,以符冥谶。’” ① 大历十三年,李道昌为苏州观察使。一日,郡城外虎丘山有鬼题诗二首,隐于石壁之上。道昌异其事,奏闻于朝,准敕令致祭。道昌为文,其略云:“万古丘陵,化无再出。君若何人,能闲诗笔。桃源三月,深草垂杨。黄莺百啭,猿声断肠。声悲怨兮泪沾巾,愿当生兮事明君。”祭后数日,再有一诗见于石。后于寺山之地,果有二坟,极高大,荆榛丛茂。询诸耆艾,竟不知何姓氏,至今犹存。 神仙不可学,形化空游魂。 白日非我朝,青松为我门。 虽复隔幽显(一作生死),犹知念子孙。 何以遣悲惋,万物归其根。 寄语世上人,莫厌临芳尊。 庄生问枯骨,三乐成虚言。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纱窗不肯施红粉,徒遣萧郎问泪痕。 尝稽真仙道,清寂祛众烦。 秦皇及汉武,焉得游其藩。 情扰万机屑,位骄四海尊。 既欲先宇宙,仍规后乾坤。 崇高与久远,物莫能两存。 矧乃恣所欲,荒淫伐灵根。 金膏恃延期,玉色复动魂。 征战穷外域,杀伤被中原。 天鉴谅难诬,神理不可谖。 安期返蓬莱,王母还昆崙。 异术终莫告,悲哉竟何言。 按:韵语阳秋十二录烦、藩、坤、存、根、崙六韵作南北朝吴均诗 引用典故:伯牙弦 郑声 至乐本太一,幽琴和乾坤。 郑声久乱雅,此道稀能尊。 吾见尹仙翁,伯牙今复存。 众人乘其流,夫子达其源。 在山峻峰峙,在水洪涛奔。 都忘迩城阙,但觉清心魂。 代乏识微者,幽音谁与论。 引用典故:一日三秋 举帆遇风劲,逸势如飞奔。 缥缈凌烟波,崩腾走川原。 两山夹沧江,豁尔开天门。 须臾轻舟远,想象孤屿存。 归路日已近,怡然慰心魂。 所经多奇趣,待与吾友论。 一日如三秋,相思意弥敦。 干木布衣者,守道杜衡门。 德光义且富,肯易王侯尊。 魏主钦其贤,轼庐情亦敦。 秦兵遂不举,高卧为国藩。 道林岳麓仲与昆,卓荦请从先后论。 松根踏云二千步,始见大屋开三门。 泉清或戏蛟龙窟,殿豁数尽高帆掀。 即今异鸟声不断,闻道看花春更繁。 从容一衲分若有,萧瑟两鬓吾能髡。 逢迎侯伯转觉贵,膜拜佛像心加尊。 稍揖皇英颒浓泪,试与屈贾招清魂。 荒唐大树悉楠桂,细碎枯草多兰荪。 沙弥去学五印字,静女来悬千尺幡。 主人念我尘眼昏,半夜号令期至暾。 迟回难得上白舫,羁泄不敢言绿尊。 两祠物色采拾尽,壁间杜甫真(一作原)少恩。 晚来光彩更腾射,笔锋正健如可吞。 昔人恣探讨,飞流称石门。 安知郡城侧,别有神泉源。 疏凿意大禹,勤求闻轩辕。 悠悠几千岁,翳荟群木繁。 奇状出蔽蔓,胜概毕讨论。 沿崖百丈落,奔注当空翻。 下如散雨足,上拟屯云根。 变态凡几处,静神竟朝昏。 渴贤寄珠玉,受馥寻兰荪。 萝茑罥紫绶,岩隈驻朱轓。 方思谢康乐,好事名空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