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7,分1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唐(续上) 李纾 一首卢照邻 635 - 689 一首 释法琳 572 - 640 一首 司空图 837 - 908 二首 司马承祯 647 - 735 一首 宋光嗣 ? - 925 一首 田敏 880 - 971 一首 王晙 662 - 732 一首 卫洵 一首 魏徵 580 - 643 二首 夏侯孜 ? - 869 一首 萧仿 796 - 875 二首 徐铉 916 - 991 一首 许敬宗 592 - 672 一首 玄宗皇帝 685 - 762 一首 颜真卿 709 - 784 一首 杨炯 650 - 693 一首 员半千 625 - 718 一首 张衮 一首 张说 667 - 731 六首 宋 黄庭坚 1045 - 1105 一首刘克庄 1187 - 1269 一首 苏轼 1036 - 1101 一首 | ① 《唐书·礼仪志》曰:“明皇天宝二年三月,追尊皋繇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其庙乐,第一《迎神》,第二《登歌奠币》,第三《迎俎》,第四《酌献》,第五《亚献终献》,第六《送神》。乐章并吏部侍郎李舒撰。” 閟宫静谧,合乐周张。 泰尊始献,百末重觞。 震澹存诚,庶几迪尝。 遥源之祚,天汉灵长。 穆穆圣皇,雍雍明堂。 左平右墄,上圆下方。 调均风雨,制度阴阳。 四窗八达,五室九房。 南通夏火,西瞰秋霜。 天子临御,万玉锵锵。 缅寻旷古,逖听元皇。 时因作训,用智垂芳。 祈恩望秩,报德蒸尝。 唯崇小祀,焉间大方。 未宏三教,但佩九章。 膺期拨乱,粤我圣唐。 明达因果,端拱文昌。 化侔十号,仁深百王。 律中仲月,时登少阳。 下怜蠢蠢,上答苍苍。 式陈金阙,爰开道场。 日宫照曜,星台焜煌。 空悬珠影,燄动轮光。 云披玉宇,烟散名香。 供疑飞下,声含凤锵。 麒麟表瑞,甘露呈祥。 功随劫远,德共天长。 恩沾有际,泽被无疆。 命同元始,体类金刚。 鸿基永永,降福穰穰。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 由道返气,处得以狂。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前招三辰,后引凤皇。 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剑杖有术,符药多方。 代形未化,蜕质默详。 寻师道长,辞亲爱忘。 隐山自逸,瘗墓徒伤。 ① 《唐馀录》曰:“周宗庙乐,降神奏《肃顺》。皇帝行奏《治顺》。献信祖室奏《肃雍》之舞。僖祖室奏《观成》之舞。太祖室奏《明德》之舞。世宗室奏《定功》之舞。酌献、登歌奏《感顺》。迎俎奏《禋顺》。饮福奏《福顺》。送文舞、迎武舞奏《忠顺》。武舞奏《善顺》。撤俎奏《礼顺》。送神奏《肃顺》。” 惟彼岐阳,德大流光。 载造周室,泽及遐荒。 于铄圣祖,上帝是皇。 乃圣乃神,知微知彰。 新庙奕奕,丰年穰穰。 取彼血膋,以往蒸尝。 黍稷惟馨,笾豆大房。 工祝致告,受福无疆。 于穆圣皇,六叶重光。 太原刻颂,后土疏场。 宝鼎呈符,歊云孕祥。 礼乐备矣,降福穰穰。 真如至言。大仙妙说。一句一偈。千帙万缃。殷勤破烦恼之门。晓了示慈悲之行。尊胜陁罗尼经者。光揭日月。功贯生灵。□□□□与京得彼岸于斯为盛。昔如来为诸天说善住消七返之殃。帝释亲启德音。波利传乎秘密。粤有内侍省众寮等。悟佛知见。信佛胜因。虔是念于有为。冀我躬之无咎。谓贝叶之速朽。不足纪其言。谓卷石之至贞。可以刻其字。于是舍清俸。鸠金钱。徵良工。琢贞坚。锤丁丁以火发。刃戛戛以冰裂。以元和岁在单阏。月临太蔟。十有五日庚戌之所建也。从此幢前香起。石上尘飞。落轻衣以拂灾。历诸境而戬谷。元功不测。铭曰。 大觉妙力,尊胜其强。 增寿益龄,夷灾殄殃。 六趣之□七返之□闻我一言,热得清凉。 火为莲池,狱作天堂。 迩言非谬,證自梵王。 ① 《唐书·乐志》曰:“祀五方上帝《五郊乐》,祀黄帝降神奏《宫音》,皇帝行用《太和》。登歌、奠玉帛用《肃和》。迎俎用《雍和》。酌献、饮福用《寿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送神用《豫和》。其《太和》、《寿和》、《凯安》、《豫和》四章,辞同《圜丘》。祀青帝降神奏《角音》,祀赤帝降神奏《徵音》,祀白帝降神奏《商音》,祀黑帝降神奏《羽音》,馀同黄帝。 昭昭丹陆,帟帟炎方。 礼陈牲币,乐备篪簧。 琼羞溢俎,玉𨣧浮觞。 恭惟正直,歆此馨香。 ① 《唐书·乐志》曰:“贞观中《享太庙乐》,迎神用《永和》,九变,辞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酌鬯用《肃和》。迎俎用《雍和》。献皇祖宣简公、皇祖懿王同用《长发》之舞。景皇帝用《大基》之舞。元皇帝用《大成》之舞。高祖用《大明》之舞。皇帝饮福用《寿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彻俎用《雍和》。送神用《永和》。其《太和》、《凯安》,辞同《冬至圜丘》。” ② 《唐会要》曰:“贞观十四年,诏用颜师古、许敬宗议,皇祖宣简公、懿王庙并奏《长发》之舞,取《诗》云‘浚哲惟商,长发其祥’也。” 浚哲惟唐,长发其祥。 帝命斯祐,王业克昌。 配天载德,就日重光。 本枝百代,申锡无疆。 于铄令主,圣祚重昌。 兴起教义,申明典章。 俗尚素朴,人皆乐康。 积德可报,流庆无疆。 于铄丕嗣,惟帝之光。 羽籥象德,金石荐祥。 圣系无极,景命永昌。 神降上哲,维天配长。 皇灵拓统,帝宅遐光。 驰威日域,浃化乾纲。 网罗千代,并吞百王。 祯凝国太(疑应作「泰」),庆袭元良(其三)。 先生姓李氏。讳含光。广陵江都人。本姓宏。以孝敬皇帝庙讳改焉。二十一代祖宏。江夏太守。避王莽。徙居晋陵。遂为郡人。高祖文嶷。陈桂阳王国侍郎。曾祖荣。皇朝雷州司马。祖师龛。隐居以求其志。徙于江都。父孝威。博学好古。雅修彭聃之道。与天台司马练师子微为方外之交。尤以笃慎著于州里。考行议谥。曰正隐先生。母琅琊王氏。贤明有德行。先生孩提则有殊异。晬日独取孝经。如捧读焉。羁丱好静处。诵习坟典。年十八。志求道妙。遂师事同邑李先生。游艺数年。神龙初。以清行度为道士。居龙兴观。尤精老庄周易之深趣。执丧过哀。口不尝甘旨之味。食惟穬麦而已。封植膳羞。皆出其手。号毁骨立。亲族莫不伤之。开元十七年。从司马练师于王屋山。传受大法。灵文金记。一览无遗。综核古今。该明奥旨。元宗知先生偏得子微之道。乃诏先生居王屋山阳台观以继之。岁馀。请居茅山。纂修经法。频徵。皆谢病不出。天宝四载冬。乃命中官赍玺书徵之。既至。延入禁中。每欲咨禀。必先斋沐。他日。请传道法。先生辞以足疾。不任科仪者数焉。元宗知不可强而止。先生尝以茅山灵迹。剪焉将坠。真经秘箓。亦多散落。请归修葺。乃特诏于杨许旧居紫阳以宅之。仍赐绢二百匹。法衣两副。香炉一具。御制诗及序以饯之。又禁于山侧采捕鱼猎。食荤血者。不得辄入。公私祈祷。咸绝牲牢。先生以六载秋到山。是岁诏书三至。渥泽频繁。晖映崖谷。初山中有上清真人许长史杨君陶隐居自写经法。历代传宝。时遭丧乱。散逸无遗。先生捧诏搜求。悉备其迹。而进上之。先时元宗将求大法。请先生为师。先生竟执谦冲。辞疾而退。洎七载春。元宗又欲受三洞真经。其年春之三月。中官赍玺书云。其月十八日。尅受经诰。是日。于大同殿洁修其事。遂遥礼先生为元师。并赐衣一袭。以伸师资之礼。因以元靖为先生之嘉号焉。仍诏刻石于华阳洞宫以志之。是岁夏五月。隐居先生合丹之所。有芝草八十一茎。散生于松石之间。诏俾先生与中官启告灵仙。缄封表进。夏。又诏以紫阳观侧近二百户。太平崇元两观各一百户。并蠲其官徭。以供香火。秋七月。又徵先生。既自请居道观以养疾。九载春。辞归旧山。其年夏六月。前生灵芝之所。又产三百馀茎。煌煌秀异。人所莫睹。先生又图而奏之。是岁冬。又徵先生。于紫阳别院馆之。十载秋。先生又恳辞告老。御制序诗以饯之。十有一载。先生奉诏。与门人韦景昭等。于紫阳之东郁冈山。别建斋院。立心诚肃。是夜仙坛林间。遍生甘露。因以上闻。特诏嘉异。初隐居先生以三洞真法传升元先生。升元付体元先生。体元付正一先生。正一付先生。自先生距于隐居。凡五叶矣。皆总袭妙门大正真法。所以茅山为天下道学之所宗矣。于戏。是非可齐也。我物均焉。生死可忘也。觉梦同焉。如此者。何域心于变化之际哉。先生以大历已酉岁冬十一月十有四日。遁化于茅山紫阳之别院。春秋八十有七。其年十二月八日。门人赴丧而至者凡数千人。号奉冠舄。迁窆于雷平山之西陲。遗命以松棺竹杖木几水瓶香奁香炉置于藏内。门弟子等仰奉嘉猷。克遵俭德。先生识思真淳。业行高古。道穷情性之本。学冠天人之际。所以优游句曲。郁为王者之师。出入明庭。特宠肩舆之贵。是知顺风而问。昔称于黄帝。望山而请。今见于元宗矣。又博览偫言。长于著撰。尝以本草之书。精明药物。事关性命。难用因循。著音义两卷。又以老庄周易。为洁净之书。著学记义略各三篇。内学记二篇。以续仙家之遗事。皆名实无违。词旨该博。初先生幼年。颇工篆籀。而隶书尤妙。客或赏之云。贤于其父。因投笔不书。元宗诏山人王旼。强请先生楷书上经一十三纸。以备杨许之阙。先生能于阴阳术数之道。而不以艺业为能。极于转鍊服食之事。而不以寿养为极。但冥怀素朴。妙味元津。非夫博大之至人。孰能尽于此。真卿乾元二年。以升州刺史充浙西节度。钦承至德。结慕元微。遂专使致书于茅山。以抒诚恳。先生特令韦鍊师景昭复书于真卿。恩眷绸缪。足励超然之志。然宗师可仰。望紫府而非遥。王事不遑。寄白云而攸远。洎大历六年。真卿罢刺临川。旋舟建业。将宅心小岭。长庇高踪。而转刺吴兴。事乖夙愿。徘徊郡邑。空怀尊道之心。瞻望林峦。永负借山之记。而景昭洎郭闳等。以先生茂烈芳猷。愿铭金石。乃邀道士刘明素来托斯文。真卿与先生门人中林子殷淑遗名韦渠牟尝接采真之游。绪闻含一之德。敢强名于巷党。曷足辨于鸿蒙。其词曰。 抱一混茫,人之纪纲。 先生以之,气王神强。 乃启元旨,元门以彰。 乃为帝师,帝道惟康。 甘露呈瑞,灵芝效祥。 上士云感,高风载扬。 鹤返仙庙,云辞帝乡。 退归而老,妙识行藏。 德本无累,道心有常。 实曰形解,孰云坐忘。 伐石表墓,勒铭传芳。 谷变陵迁,厥迹弥光。 孝享云毕,维彻有章。 云感玄羽,风悽素商。 瞻望神座,祗恋匪遑。 礼终乐阕,肃雍锵锵。 恭祀上帝,于国之阳。 爵醴是荷,鸿基永昌。 ① 《唐书·乐志》曰:“开元十三年明皇封泰山祀天乐,降神用《豫和》,六变。迎送皇帝用《太和》。登歌、奠玉帛用《肃和》。迎俎用《雍和》。酌献、饮福并用《寿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终献、亚献用《凯安》。送神用《豫和》。” 孝敬中发,和容外彰。 腾华照宇,如升太阳。 贞璧就奠,玄灵垂光。 礼乐具举,济济洋洋。 ① 《唐书·乐志》曰:“明皇开元七年享太庙乐,迎神用《永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酌瓒用《肃和》。迎俎用《雍和》。皇帝酌醴齐用文舞,献宣皇帝用《光大》舞,光皇帝用《长发》舞,景皇帝用《大政》舞,元皇帝用《大成》舞,高祖用《大明》舞,太宗用《崇德》舞,高宗用《钧天》舞,中宗用《大和》舞,睿宗用《景云》舞。皇帝饮福、受脤用《福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亚献、终献、行事、武舞用《凯安》。撤豆用《登歌》。送神用《永和》。按景皇帝旧用《大基》,至是改用《大政》云。乐章并特进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张说撰。” 天子享孝,工歌溥将。 躬祼郁鬯,乃焚膋芗。 臭以达阴,声以求阳。 奉时烝尝,永代不忘。 ① 《唐书·乐志》曰:“明皇开元七年享太庙乐,迎神用《永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酌瓒用《肃和》。迎俎用《雍和》。皇帝酌醴齐用文舞,献宣皇帝用《光大》舞,光皇帝用《长发》舞,景皇帝用《大政》舞,元皇帝用《大成》舞,高祖用《大明》舞,太宗用《崇德》舞,高宗用《钧天》舞,中宗用《大和》舞,睿宗用《景云》舞。皇帝饮福、受脤用《福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亚献、终献、行事、武舞用《凯安》。撤豆用《登歌》。送神用《永和》。按景皇帝旧用《大基》,至是改用《大政》云。乐章并特进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张说撰。” 帝舞(一作符)季历,龙(一作袭)圣生昌。 后歌有蟜,胎炎孕黄。 天地合德,日月齐光。 肃雍孝享,祚我万方。 ① 皇帝临潞州延唐寺,有李树连理。皇帝亲自验见之,御书额焉。颂曰 李兴帝族,寺榜延唐。 异枝同干,双名合祥。 花转瑶萼,子缀珠光。 本支百代,永永蕃昌。 天子省敛,薄狩岐阳。 躬射五十,以奉蒸尝。 维古颍城,因颍为隍。 倚舟干门,美哉洋洋。 如淮之甘,如汉之苍。 如洛之温,如浚之凉。 可侑我客,可流我觞。 我欲即之,为馆为堂。 近水而构,夏潦所襄。 远水而筑,邈焉相望。 乃作斯亭,筵楹栾梁。 凿枘交设,合散靡常。 赤油仰承,青幄四张。 我所欲往,一夫可将。 与水升降,除地布床。 可使杜蒉,洗觯而扬。 可使庄周,观鱼而忘。 可使逸少,祓禊而祥,可使太白,泳月而狂。 既荠我荼,亦醪我浆。 既濯我缨,亦浣我裳。 岂独临水,无适不臧。 春朝花郊,秋夕月场。 无胫而趋,无翼而翔。 敝又改为,其费易偿。 榜曰择胜,名实允当。 维古至人,不留一方。 虚白为室,无可为乡。 神马居舆,孰为轮箱。 流行坎止,虽触不伤。 居之无盗,中靡所藏。 去之无恋,如所宿桑。 岂如世人,生短虑长。 尺宅不治,寸田是荒。 锡瓦铜雀,石门阿房。 俯仰变灭,与生俱亡。 我铭斯亭,以砭世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