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韵字:  或选择
总目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多音字下载平水韵表
韵字 五絶 1806七絶 16729五律 11902七律 20457五排 871七排 126 4060四言 155六言 318古風 5329樂府 358 17 513 141辭賦 17琴操 11 60其他 495 296
共495,分15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续上)
刘禹锡 772 - 842 一首
罗隐 833 - 909 一首
元稹 779 - 831 二首
鲍君徽 一首
陈嘏 一首
陈蜕 一首
陈岩 849 - 892 一首
陈用拙 一首
程紫霄 一首
崔觐 一首
戴司颜 一首
淡然 一首
范传正 三首
冯宿 768 - 837 一首
符蒙 ? - 944 一首
韩常侍 一首
韩泰 ? - 831 一首
胡峤 一首
冀金 一首
金可纪 ? - 858 一首
景审 一首
李德裕 787 - 850 一首
李洞 ? - 897 一首
李昉 925 - 996 一首
李肱 一首
李嘉祐 一首
李适 742 - 805 一首
李直方 一首
唯君比萱草,相见可忘忧。
按:(《白氏长庆集》卷三四《酬梦得比萱草见赠》自注引)。
一列珠帘不下钩
⑴ 《后村千家诗》卷十六闻人祥正《集句》引。
落日樽前添别思,碧潭滩上荻花秋。
按:(同前《离别部·饯别》)。
中唐 · 元稹
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按:(俞文豹《吹剑三录》。此则亦从冀勤同志说)。此两句与白居易《正月十五日夜月》一诗末两句同,疑非元稹所作。
远树拥川断,晴云抱日流。
按:(均见《吟窗杂录》卷三十《古今才妇》)。
圣功成兮至乐脩,大道叶兮皇风流。
按:(《文苑英华》卷七四)。
唐 · 陈蜕
梦里换春秋(《咏华清宫》)
晚唐 · 陈岩
金甲终不卸,将分理立忧
⑴ 见《吟窗杂录》卷四一《闽川名士传》。
人说洞庭波浪险,使君自有济川舟
⑴ 《广东通志》、《南汉书》作「恶」
⑵ 《广东通志》、《南汉书》作「身是」
⑶ 见《小草斋诗话》卷四、《粤诗搜逸》卷一引《连州志》、郑方坤《五代诗话》卷二、同治《广东通志》卷三零三、梁廷楠《南汉书》卷十。
① 左街僧录惠江,威仪程紫霄,俱辨捷,每相嘲诮。
僧录琵琶腿(程。江素充肥,故云),先生觱栗头(江)
唐 · 崔觐
直望汉江三百里,一条如线下洋州。
(以上六题均见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八三《兴元府》)(〖1〗北宋文同《丹渊集》卷十五《崔觐诗》〖原注:大中时人〗:「崔觐者高士,梁州城固人。读书不求官,但与耕稼亲。夫妇既已老,左右无子孙。一日召奴婢,尽以田宅均。俾之各为业,不用来相闻。遂去隐南山,杂迹麋鹿群。约曰或过汝,所给为我陈。有时携其妻,来至诸人门。乃与具酒食,啸咏相欢欣。山南郑馀庆,辟之为参军。见趣使就职,漫不知吏文。已复许谢事,但谓长者云。补阙王直方,本觐之比邻。文宗时上书,召见蒙咨询。荐觐有高行,用可追至淳。诏授起居郎,裒斜走蒲轮。辞疾不肯至,高风概秋旻。我昨过其县,裴回想芳尘。访问诸故老,寂无祠与坟。斯人久不竞,薄夫何由敦?此县汉唐时,诸公扬清芬。刻诗子坚庙,来者期不泯。」按:文同于北宋熙宁六年知汉中府,此诗为其时作。诗中保存了一些崔觐事迹的传闻,故附存之。)
唐 · 戴司颜
远来朝凤阙,归去恋元侯(《赠僧》,见《纪事》)
逸句 唐 · 淡然
到处自凿井,不能饮常流。
月满庾公楼。
夕照下西楼。
按:(均见《嘉泰吴兴志》卷十三「明月楼」条)。
中唐 · 冯宿
九衢车马传佳句,万户莺花接胜游(《酬宣上人》)
五代 · 符蒙
都缘心似水,故以钵为舟(《题壁画杯渡道人》)
唐 · 韩常侍
情多不似家山水,夜夜声声旁枕流(《忆山泉》,《诗话总龟》)
中唐 · 韩泰
庾岭东边吏隐州,溪山竹树亦清幽(见《方舆胜览》)
沾牙旧姓馀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清异录》四)
唐 · 冀金
千里放心随野鹤,五湖乘兴狎沙鸥(《沧浪》)
波冲乱石长如雨,风激疏松镇似秋(《题游仙寺》)
唐 · 景审
暮鸦不噪禁城树,衙鼓未残兵卫秋(见张为《主客图》)
十五馀年车马客,无人相送到崖州(《唐语林》七《补遗》)
按:李卫公历三朝大权,出门下者多矣。及南窜,怨嫌并集,途中感愤,有句云。
唐末 · 李洞
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⑴ 《北梦琐言》云:“洞三榜,裴贽第二榜,策夜,帘前献诗云云,寻卒蜀中。贽无子,人谓屈洞所致。”
其一 后周至宋初 · 李昉
水光先见月,露气早知秋(僧阁闲望)
按:宋李颀《古今诗话》
唐 · 李肱
水光先见月,露气早知秋(见《万花谷》)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江晚望陪杨园》)
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发青泥店至长余县西涯山口》)
中唐 · 李适
① 见大江维时《千载佳句》。家藏《千载佳句》,二百年前誊本,误谬脱落甚多,而无他本可比校,今所分注,但存其疑,后效此。
玉殿笙歌宜此夜,更看明月照高楼(秋夜)
唐 · 李直方
岘山依旧远,汉水绕城流。
按:见《舆地纪胜》卷八二《襄阳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