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典故:萧寺 雁门归去远,垂老脱袈裟。 萧寺休为客,曹溪便寄家。 绿琪(一作筠)千岁树(一作叶),黄槿四时花。 别怨应无限,门前桂水斜。 绕屋遍(一作树)桑麻,村南第一家。 林繁树势直,溪转水纹斜。 竹院昼看笋,药栏春卖花。 故园归未得,到此是天涯。 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 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 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 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 总序:天之居物于地也,有兽宜山宜穴,鱼宜水宜泥,鸟宜木宜洲,虫宜草宜腐秽。风雨会而寒暑时,山川正而原野平衍,然后郛闬屋室以州之人之宜(郛闬:意谓筑起城墙。郛,外城。闬,里巷之门。《说文·门部》:“闬,闾也。汝南平舆里门曰闬。”),人不得其宜,而之鸟兽虫鱼之所宜,非虫鱼兽鸟之罪也。然而自非圣贤,人失所宜,未尝无不得宜之叹云。始辛卯年(辛卯岁:即元和六年。元稹元和五年贬为江陵士曹参军,而此云六年,疑元稹事后误记。),予掾荆州之地,洲渚湿垫,其动物宜介(介:指有甲壳之昆虫或水族。《吕氏春秋·孟冬纪》:“其虫介,其音羽。”高诱注:“介,甲也。”),其毛物宜翅羽。予所舍,又荆州树木洲渚处,昼夜常有翅羽百族闹,心不得闲静,因为《有鸟》二十章以自达(达:卢校“疑遣”,似是。)。又数年,司马通川郡(通川郡:川,原作“州”,据蜀本、卢本及《旧唐书·地理二》改。《通典·州郡五·古梁州上·通州》:“西魏改为通州(原注:以居四达之路,故改)。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置通川郡。大唐因之。”州曰通州,郡曰通川,其实一也。),通之地,丛秽卑褊,烝瘴阴郁,焰为虫蛇,备有辛螫(辛蛰:原指毒虫刺蛰人,此喻指荼毒,虐害。)。蛇之毒百,而鼻褰者尤之(鼻褰:谓毒蛇之鼻向上。参下篇《巴蛇》。)。虫之辈亦百,而虻、蟆音莫、浮尘、蜘蛛、蚁子、蛒蜂之类,最甚害人。其土民具能攻其所毒,亦往往合于方籍(方籍:医书。方,药方。),不知者,遭辄死(遭:卢本、杨本、全诗作“毒”。)。予因赋其七虫为二十一章,别为序,以备琐细之形状,而尽药石之所宜(药石:药剂与砭石,此泛指药物。),庶亦叔敖之意焉(叔敖之意:孙叔敖,春秋楚国人,年少而心仁。尝遇两头蛇,畏他人重见而丧生,杀蛇而埋之,时人以为积阴德必有善报。事详汉贾谊《新书·春秋》。)。 巴蛇三首序:巴之蛇百类,其大蟒,其毒褰鼻(褰鼻:白花蛇之别称。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本草》载,白花蛇一名褰鼻蛇,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九月十日采捕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白花蛇》:“蕲蛇,褰鼻蛇。”【释名】引寇宗奭曰:“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文,以此得名。”)。蟒,人常不见;褰鼻,常遭之。毒人则毛发皆竖起,饮溪涧而泥沙尽沸。验方云:攻巨蟒用雄黄烟(雄黄:矿物名,亦名鸡冠石,橘黄色,有光泽,中医用作解毒杀虫药。晋葛洪《抱朴子·登涉》:“昔圆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被其脑则裂(被:蜀本、卢本作“破”。),而鷣鸟能食其小者(鷣鸟:亦称负雀,鹞之别称。《尔雅·释鸟》:“鷣,负雀。”郭璞注:“鷣,鹞也。江南呼之为鷣,善捉雀,因名之。”)。巴无是物,其民常用禁术制之(禁术:巫术符咒之法。《后汉书·徐登传》:“登乃禁溪水,水为不流。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尤效。 引用典故:叔敖瘗 巴蛇千种毒,其最鼻褰蛇。 掉舌翻红燄,盘身蹙白花。 喷人竖毛发,饮浪沸泥沙。 欲学叔敖瘗⑴,其如多似麻。 ⑴ 叔敖瘗:见本卷《虫豸诗七篇》序注。 碧溪穷欲尽,回棹喜山家。 曲岸深迷竹,平滩下见沙。 悬窠巧妇子,拂水剪刀花。 好是栖心地,人间路不遐。 佳期楚云外,寂寞是春华。 昔去轩车远,今来衣带赊。 生风贝母叶,活艳鼠姑花。 惆望碧江阻,梦魂云陟遐。 按:《江南杂题》组诗三十首,其第二十四首「积潦池新涨」,已收入《全唐诗》卷八八三补遗卷;其第三十首「僻巷虽通马」,即此宋蜀刻本卷一页八之《题程氏书斋》,盖复出,亦见《全唐诗》,此不再收。实补录诗二十八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