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逗早夏,点画守初晨。 绡纨既妍媚,脂粉亦香新。 长丝表良节,命缕应嘉辰。 结芦同楚客,采艾异诗人。 折花竞鲜彩,拭露染芳津。 含娇起斜盻,敛笑动微嚬。 献珰依洛浦,怀佩似江滨。 须待恩光接,中夜奉衣巾⑴。 ⑴ ○《初学记》四作五日望采艾诗。文苑英华百五十七作五日。《诗纪》八十六。又《类聚》四引辰、人、津、嚬、滨五韵。 ① 《诗纪》云。梁简文有守东华门开诗。 凤池通复道,严驾早凌晨。 铁符行警曙,银棨未开闉。 堑暗城无影,晴新路不尘。 屯兵引画剑,骑吹动班轮。 徒知仰睿藻,抽辞殊未申⑴。 ⑴ ○《类聚》三十九。文苑英华百九十。《诗纪》百十三。 解缆出南浦,征棹且凌晨。 还看分手处,唯馀送别人。 中流摇盖影,边江落骑尘。 平湖开曙日,细柳发新春。 沧波不可望,行云聊共因⑴。 ⑴ ○《类聚》二十九作别陆才子。文苑英华二百六十六。《诗纪》百十三。 心里能藏事(能藏者怀,则怀信也。),说向汉江滨⑴。 湖波探水月⑵,将照二三人⑶。 ⑴ 说向者,说法也。汉江滨者,马大师汉州人也。马大师求佛心印,让和尚说向道一也。 ⑵ 湖波者,曹溪也。探水月者,得也。让大师于六祖身边得传心印。 ⑶ 二三者,六。让大师传法弟子六人,言六人者,一道一得心,二智远得眼,三常浩得眉,四神照得鼻,五坦然得耳,六严峻得耳,是为六人也。 走戊与朝邻⑴,鹅乌子出身⑵。 二天虽有感⑶,三化寂无尘⑷。 ⑴ 走戊者,越字,忠国师是越州人也。与朝邻者,为国师。 ⑵ 鹅者,鹅州也,今越州是。乌者,鸣鹤县也,今诸暨县是,国师生此县也。 ⑶ 二天者,肃宗、代宗二帝也。有感者,帝礼为师也。 ⑷ 三化寂无尘者,二帝与国师俱寂也。 借问仙将画,讵有此佳人。 倾城且倾国,如雨复如神。 汉后怜名燕,周王重姓申。 挟瑟曾游赵,吹箫屡入秦。 玉阶偏望树,长廊每逐春。 约黄出意巧,缠弦用法新。 迎风时引袖,避日暂披巾。 疏花映鬟插,细佩绕衫身。 谁知日欲暮,含羞不自陈(○玉台新咏七。《诗纪》六十八。)。 极目才千里,何由望楚津。 落花洒行路,垂杨拂砌尘。 柳絮飘晴雪,荷珠漾水银。 试酌新春酒,遥劝阳台人⑴。 ⑴ ○《类聚》二十八。文苑英华三百十五作登百花亭怀荆楚。《诗纪》七十一。 三晨生远雾,五里暗城闉。 从风疑细雨,映日似游尘。 乍若飞烟散,时如佳气新。 不妨鸣树鸟,时蔽摘花人⑴。 ⑴ ○《初学记》二。事文《类聚》前集三。《诗纪》七十一。又《类聚》二及万花谷二并引闉、尘、新三韵。 杨柳非花树,依楼自觉春。 枝边通粉色,叶里映红巾。 带日交帘影,因吹扫席尘。 拂檐应有意,偏宜桃李人⑴。 ⑴ ○《类聚》八十九。《初学记》二十八。文苑英华三百二十三。《诗纪》七十一。 南史曰:元帝与庐陵王续相谤。帝之临荆州。有宫人李桃儿者。以才慧得进。及还。以李氏行时值宫户禁重。庐陵具状以闻。元帝泣对使诉于简文。简文和之不得。元帝犹惧。送李氏还荆州。世所谓西归内人者也。 秋气苍茫结孟津,复送巫山荐枕神。 昔时慊慊愁应去,今日劳劳长别人⑴。 ⑴ ○《类聚》三十。《诗纪》七十一。 夜长无岁月,安知秋与春。 原陵五树杏,空得动耕人(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