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韵字:  或选择
总目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多音字下载平水韵表
韵字 五絶 15七絶 3 2六言 1古體 16 1 1其他 3
对仗:对语
漢語字典(暂缺)
康熙字典

  • 《搜眞玉鏡》同鼎。 (迥韻)
古文:

  • 唐韻》《集韻》《韻會》𠀤都挺切,音頂。 (迥韻)
  • 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鄭註》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 又《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 又《正韻》鼎,當也。
  • 又方也。《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
  • 又鼎鼎,大舒也。《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疏》形體寬慢也。
  • 又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 又湖名。《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於荆山,後世因名其處爲鼎湖。
  • 又州名。宋朗州攺鼎州。
  • 又城門名。《後漢·郡國志》雒陽東城曰鼎門。《註》九鼎所後入。
  • 又維舟曰鼎。《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 又官名。《前漢·東方朔傳》夏育爲鼎官。《註》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
  • 又姓。未將鼎澧。
  • 又人名。《西京雜記》鼎,匡衡小名也。又《前漢·匡衡傳註》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狀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又》無說詩匡鼎來。《註》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
  • 按:服虔註誤。
  • 又《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註》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 又叶他經切,音汀。 (靑韻)
  • 《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
  • 考證:〔《周禮·天官·膳夫》王旦舉。〕
  • 謹按旦字乃日一二字之譌。謹照原文改爲王日一舉。
説文解字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三足㒳耳。和五味之寶器也。三足㒳耳謂器形。非謂字形也。九家易曰。鼎三足以象三台也。易曰。鼎黃耳。和當作盉。許亦從俗通用。象析木㠯炊。巳下次第依韵會所據小徐本訂。?者、判木也。反?爲?。一?析爲二之形。炊鼎必用薪。故像之。唐張氏參誤會三足㒳耳爲字形。乃高析木之㒳旁爲耳。唐人皆作鼎。非也。唐氏玄度旣辨之矣。貞省聲。大徐本無。無此三字則上體未說。此謂上體目者貞省聲也。或曰離爲目。㢲爲木。鼎卦上離下㢲。何不以此說字乎。曰言易卦之取象則可。若六書之會意。必使二字相合成文。如人言、止戈是。目與木不相合也。故釋下體爲象形。上體爲諧聲。古叚鼎爲丁。如賈誼傳春秋鼎盛、匡衡傳匡鼎來皆是。鼎之言當也。正也。都挺切。十一部。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者。此字依韵會補。离魅蛧蜽莫能逢之。㠯協承天休。离俗用螭。依禸部則當作离。此用宣三年左傳王孫滿說。傳不言鑄鼎荆山之下。尙書古文疏證云。陜西同州朝邑縣西南三十二里有懷德城。漢縣也。漢志左馮翊褱德下曰。禹貢北條荆山在南。皇甫謐帝王世紀。禹鑄鼎於荆山。在馮翊懷德之南。山下有荆渠。酈氏水經注。懷德縣故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禹貢北條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卽夏后鑄九鼎處也。易卦㢲木於下者爲鼎。此引易證下體象析木之意。與㬜下引易證从日一例。古文㠯貝爲鼎。籒文㠯鼎爲貝。二貝字小徐皆作貞。郭忠恕佩觿云。古文以貞爲鼎。籒文以鼎爲則。亦誤。今正。京房說貞字鼎聲。此古文以貝爲鼎之證也。許說𠟭???者、籒文之則員霣妘字。此籒文以鼎爲貝之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