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恣玉锋磨藓骨,更持蟾泪湿云根。 欲知千载凄凉意,尚有昭阳夜雨痕(宋高似孙《砚笺》卷三)。 曲榭回廊手伎喧,䌽楼朱舫鼓声繁。 游人已著浓春去,不待歌长舞袖翻。 炎官虐焰遍山村,也到萧萧柳下门。 水玉秋菰那可得,羡君行处午阴繁。 君行往返一千里,过我屏山山下村。 浊酒寒灯静相对,论心直欲到忘言。 平畴焦渴不堪论,箫鼓悲秋彻帝阍。 霹雳一声云自墨,山前山后雨翻盆。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体用如何是一源,用犹枝叶体犹根。 当于发处原其本,体立于斯用乃存。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人因形异种私根,不道其初同一源。 直自源头明说下,尽将父母属乾坤。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大哉程子明居敬,千圣同符入德门。 试把功夫横竖看,总来不出欲(朱本作敬)斯存。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此心原自有知存,气蔽其明物又(朱本作有)昏。 渐渐剔开昏与蔽,一时俱(朱本作通)透理穷源。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理则无形气是乘,气随夜息理斯存。 息时无感犹(朱本作所感尤)当验,昼不能清夜亦昏。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为学常思唤此心,唤之能熟物难昏。 才昏自觉中如失,猛省猛求明则存。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用功事上实根源,三省真传入道门。 理即是心随事显,事能尽理始心存。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因形与理别言心,其实随形有理存。 才与理违形独用,便为物欲理皆昏。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万物当须以理观,不离太极是其源。 故须万类皆我具(朱本作故虽万物我皆具),只为中心太极存(朱本作行)。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妙道皆形日用间,即斯可见不须言。 试将天象明人事,希圣功夫万古存。 紫陌微乾未放尘,青鞋不惜涴泥痕。 春风已入寒蒲节,残雪犹依古柳根。 虫声两岸不堪闻,把烛销愁且一尊。 谁宿此船愁似我,船篷犹带烛烟痕。 中和节里半春天,一拂清寒半点暄。 憔悴不胜梅欲落,娇饶无对杏初繁。 红锦芙蓉碧牡丹,今番灯火减前番。 雪泥没膝霜风紧,也有游人看上元。 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 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只爱孤峰惹寸云,忽惊头上雨翻盆。 北来南去缘何事,路上君看屐子痕。 船下惊滩浪政喧,花汀水退走沙痕。 一峰忽自云端出,只见孤尖不见根。 水与高崖有底冤,相逢不得镇相喧。 若教渔父头无笠,只著蓑衣便是猿。 水精方局石桥仙,知是柯山几代孙。 月借繁星作棋子,夜寒睹得一金盆。 老见千花眼便昏,忆梅长为赋招魂。 只今身住西湖上,不羡淮南岭上村。 扶桑梢上上朝暾,起早行迟却载奔。 玉作宫城三万雉,呼僮换马入金门。 总宜亭子小如拳,著得西湖不见痕。 湖上轩窗无不好,何须抵死拣名园。 出省还家思已昏,答书见客腹仍烦。 政愁独酌无佳客,家里诗人忽扣门。 浸得荷花水一盆,将来洗面漱牙根。 凉生须鬓香生颊,沉麝龙涎却是村。 道是今宵好上元,新晴白昼雨黄昏。 红灯皎月侬无用,关上船门倒一尊。 横渠方寸著乾坤,传到南轩更莫论。 四海交朋霜叶落,半张翰墨雪涛翻。 空中仰面却飞身,寂似毗耶不动尊。 忽有一蚊来触网,手忙脚乱便星奔。 白乐天《洛阳春》诗云:明日期何处,杏花游赵村。自注云:洛阳城东地名赵村,有杏花千树。又《游赵村杏花》诗云:赵村红杏每年开,十五年来看几回。予东园杏花径亭子因命曰赵村。 杏花千树洛阳春,白傅年年爱赵村。 月蕊晴葩风露格,老夫移得在东园。 杂碎轻云白锦鳞,十分圆月湿银盆。 锦鳞散尽银盆在,依旧青天无点痕。 阁皂峰头半朵云,化为道士到吾门。 问渠真个如云懒,为许随风处处村。 兄弟相过看牡丹,牡丹看了看东园。 攀翻花木来还去,九径还行十八番。 蚤起翻成坐睡昏,鹊声唤我步前轩。 竹扉日隙针来大,射壁千千弹子痕。 数间茅屋傍山根,一队儿童出竹门。 只爱行穿杨柳渡,不知失却李花村。 估人耕货不耕田,也合供输饷万屯。 若道厚征为报国,厚民却是负君恩。 丰年物物总欣驩,不但人和畜亦蕃。 簸处金肤肥彘母,舂馀珠屑饱鸡孙。 近有村人带血论,使君亲与验伤痕。 鹜行刚道非行劫,只是行人两作喧。 病较欣逢五五辰,宫衣忽忆拜天恩。 旧时叠雪含风眼,今看空山雨点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