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韵字:  或选择
总目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多音字下载平水韵表
韵字 五絶 2787七絶 23815五律 13008七律 20677五排 975七排 154 1723四言 313六言 332古體 5562樂府 410 14 422 88辭賦 26琴操 10 102其他 434 423
四支平声  姿 [作为] [饿也] [参差] [系累] [委迤,自得貌] [顺迁也,类推] [跨马,动词] [理也] [蔫也] [水索也] [鼻液] [恨声] [委蛇] [衣下曰齐。又与荠通] [比邻] [水中高地] [高丽] [语助辞] [音兹] [音诗] [音夷] [月氏] [群飞貌] [牛驳] [九嶷] [生息] [呜戏,叹辞] [以箸取物] [犛牛尾也。又与釐通。] [相欺也。遗也] [重也。又与累同] [谷蠡。瓠勺] [蹇也] [与逵同] [节也] [举目貌。又县名] [口声] 觿 [偲偲,相切责也] [梓也] [我也。悦也。] [下也] [木名] [委蛇] [牛黑色] [剪齐也] [克也,任也] [荷衣] [蕲茝也。求也] [捕鱼具] [㠁嵯] [山足] [木名] [更多…]
组词:词首词末
用韵:句末
对仗:对语
用典:典故词末
漢語字典
拼音:ér  韵部:
〈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连〉
  •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 表示并列关系
  • 表示递进关系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 表示承接关系
  • 表示转折关系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 表示假设关系
    •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代〉
  • 你;你的
    •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 这样,此
    •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
  •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 之与,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语气〉
  •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动〉
  • 如,好象
    •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拼音:néng  韵部:
  • 通“能”。
〈名〉
  • 才能
    •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动〉
  • 能够
    • 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 不逢汤武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康熙字典

  •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𠀤音栭。 (支韻)
  • 正韻》如支切,音兒。 (支韻)
  • 說文》頰毛也。《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註》之而,頰𩑔也。
  • 又《玉篇》語助也。《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傳》汝當安汝顏色。
  •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箋》而亦如也。
  •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箋》而,猶與也。
  • 又《禮·檀弓》而曰然。《註》而,猶乃也。
  •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論語》學而時習之。
  •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 (蒸韻)
  • 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 考證:〔《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其鱗之而。〕
  • 謹照原文其上增作字。
説文解字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須也。象形。各本作頰毛也、象毛之形。今正。頰毛者、須部所謂?須之類耳。禮運正義引說文曰。而、須也。須謂頤下之毛。象形字也。知唐初本須篆下頤毛也。而篆下云須也。二篆相爲轉注。其象形、則首畫象鼻耑。次象人中。次象口上之頾。次象承漿及頤下者。葢而爲口上口下之總名。分之則口上爲頾。口下爲須。須本頤下之專偁。頾與承漿與頰?皆得偁須。是以而之訓曰須也象形。引伸假借之爲語䛐。或在發端。或在句中。或在句末。或可釋爲然。或可釋爲如。或可釋爲汝。或釋爲能者、古音能與而同。叚而爲能。亦叚耐爲能。如之切。一部。周禮曰。作其鱗之而。𦒱工記梓人文。鄭云。之而、頰𩑔也。戴先生云。鱗屬頰側上出者曰之。下者曰而。此以人體之偁施於物也。按顧氏玉篇以而部次於毛毳冄之後。角皮之前。則其意訓而爲獸毛。絕非許意。

宋代 徐鉉 徐鍇 注釋

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