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霰去声 见 面 变 遍 殿 倦 燕 恋 战 贱 院 扇 传 [传记]羡 县 练 彦 片 线 箭 电 荐 砚 便 薦 甸 眷 现 霰 馔 啭 眩 茜 膳 奠 饯 绢 擅 掾 眄 鍊 宴 绚 颤 转 卷 [书卷]谴 堰 溅 炼 咽 研 [同砚]炫 衒 弁 钏 禅 [封禅]援 [救助]嚥 旋 [打转、屡次]狷 罥 汴 先 [先之也]淀 善 钿 忭 缮 选 衍 唁 碾 暗 抃 遣 倩 麪 卞 竁 煽 缘 [衣饰]缠 穿 [贯也]澱 煎 [甲煎]媛 瑗 晛 漩 饭 纤 [绳索]牵 [牵挽也。]楝 甗 谚 靛 撰 佃 勌 惓 娈 鬋 瑱 拣 眴 悁 [躁急也]拚 [抃本字]莚 渲 剸 骗 輤 袨 昡 趼 链 [链条]綪 嬿 伣 睊 栫 瞑 [瞑眩剧也]鄄 籑 昪 阗 [于阗,国名]偭 弮 这 湔 辗 圈 [猪圈]鄯 缱 帣 狿 填 縼 㳬 臶 篟 刋 桊 汧 淃 湅 涀 㪇 噮 糆 袸 餋 騗 晵 䪻 䬼 䄠 䉵 鋻 涏 [更多…]
|
漢語字典湔 拼音:jiān 韵部:先 〈动〉 康熙字典湔 説文解字湔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湔水。出蜀郡緜虒玉壘山。東南入江。郡字衍。前志曰。蜀郡緜虒。後志曰。蜀郡緜虒道。有蠻夷曰道。前志省文耳。前志曰。緜虒玉壘山、湔水所出。東南至江陽入江。過郡三。行千八百九十里。又曰。廣漢郡緜竹縣紫巖山、緜水所出。東至新都北入雒。廣漢郡雒縣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字誤)入湔。過郡三者、蜀郡廣漢犍爲也。湔水、緜水、雒水三水互受通偁。水經云。又東過江陽縣南。雒水從三危山東過廣魏雒縣南。東南注之。是卽漢志之湔水兼緜雒至江陽入江者也。三危山、葢卽漢志之玉壘山。水經以雒爲湔也。江陽今四川瀘州緜虒玉壘山當𡉈松潘衞境內。蜀都賦曰。廓靈關以爲門。包玉壘而爲字。劉逵注。玉壘、山名。湔水出焉。𡉈成都西北。岷山畍𡉈後。故曰字。靈關𡉈前。故曰門也。今水道。緜水由緜竹縣至漢州合雒水。雒水由什邡縣至漢州合緜水。其下流經𥳑州、資陽縣、資縣、內江縣、富順縣至瀘州城與大江會。於漢志、水經皆無不合。特其名或異耳。此史所謂中水也。其上游據酈氏云湔水入江。有湔堋、湔堰、湔㳛諸偁。故今謂中水爲沱江。但秦李冰所造。非禹故道。漢志亦不謂湔爲沱。从水。𣦃聲。子仙切。十二部。一曰湔、半𤃬也。各本作手𤃬之。今依水經注引字林手作半。依集韵、玉篇之作也。此別一義。半澣者、澣衣不全濯之、僅濯其垢處曰湔。今俗語猶如此。此相沿古語。如云湔裙是也。廣韵。湔、洗也。一曰水名。此用說文而互易其先後耳。字林葢全襲說文語。而酈書於湔水出緜虒玉壘山下引呂忱云。一曰半浣水也、下注江。此妄增水字、謂半浣爲湔水別名。亦其涉獵者博。不無抵梧。濯者、𤃬也。湔者、半𤃬也。說文屬辭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