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庚辰春。与一庵南游。到伽倻山海印寺留一日。探访寺中胜迹。发还之日。住持竹轩。送我于沙门外数十步。指第二门。曰凤下门。庭有小石。曰凤鸣石。僧云。开山时。有凤鸟来下。鸣于石上。故曰得是名。外门曰红霞门。左有小涧。涧有楼基。曰红霞楼。涧外有断垄。状如覆釜者二。曰蓬莱方丈。涧口有断境横起。比二山稍大。曰瀛洲。僧云。皆崔文昌所游之地。有大川自石洞奔流。曰红流洞。余与住持相别。率中德草牛。步至致远台。草牛。有学性可人也。详知岩壑之名。自寺门行至数百步。有小石相累。曰沙岩。自沙岩至数十步。于层崖上又有天成石台。曰致远台。乃文昌题吼重峦诗处。诗在台石边据石。所书字皆倒。隐隐如有字。漫不复记。余恨其无标题。令人慢过。遂嚼木为笔。书致远亭三字于岩石。与草牛相别。骑行数百步。溪流倒泻。声如雷奔。有石滑泽可书。遂濡毫书曰。皇明天顺纪元之四载庚辰二月念七日。云松居士与一庵道人南游。访道侣于海印禅社。于其还也。念尘寰之渐迩。悲胜地之难再。舍马而徒。十步九休。其最后一处攒峰。四时怒浪喷风。声如阵马。巨石临溪。苔藓不蚀。滑如磨砻。可施铅毫。道人语居士曰。有地如此。而尚无其名。岂不为骚人墨客之耻欤。古人云。凡物晦于幽潜。而发于贤智。吾曹两人。非敢自拟于贤智。倘仍是而后有贤智者发之。宁不为山林之一助欤。于是名其水曰吟风濑。名其石曰泚笔岩。各赋一绝如左。 溅沫跳珠急,惊澜皱縠深。 临风看不足,泓下有龙吟。 归去一篇赋,渊明千古心。 高风邈难及,三叹且孤吟。 巾杖散高躅,钩辀啼远林。 幽怀春冉冉,日暮落花深。 江连云气合,海近旭光侵。 不是春能住,林峦深更深。 日月常照耀,天地自崇深。 何哉儿女愁,得上烈士心。 罨画溪山似,扁舟出柳阴。 水风浮淡爽,凉月照虚襟。 濯足复濯足,还以洗我心。 浩歌沧浪吟,千古有馀音。 春花饶艳色,春禽鸣好音。 脉脉花前醉,悠悠别后心。 我观安上座,异服而同心。 何必强排讦,有阳斯有阴。 嗟我早失学,年来求个心。 终然不见体,为蔽于群阴。 长途几里隔,落日半山阴。 跋马频回首,馀怀付短吟。 千里为求诗,闻名无不寻。 愿将上人志,移为学子心。 既离世间去,此中非所寻。 何如庵子里,面壁坐观心。 只影千山外,飘然何处寻。 明朝空怅望,添我访真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