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官虐焰遍山村,也到萧萧柳下门。 水玉秋菰那可得,羡君行处午阴繁。 君行往返一千里,过我屏山山下村。 浊酒寒灯静相对,论心直欲到忘言。 平畴焦渴不堪论,箫鼓悲秋彻帝阍。 霹雳一声云自墨,山前山后雨翻盆。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体用如何是一源,用犹枝叶体犹根。 当于发处原其本,体立于斯用乃存。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人因形异种私根,不道其初同一源。 直自源头明说下,尽将父母属乾坤。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大哉程子明居敬,千圣同符入德门。 试把功夫横竖看,总来不出欲(朱本作敬)斯存。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此心原自有知存,气蔽其明物又(朱本作有)昏。 渐渐剔开昏与蔽,一时俱(朱本作通)透理穷源。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理则无形气是乘,气随夜息理斯存。 息时无感犹(朱本作所感尤)当验,昼不能清夜亦昏。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为学常思唤此心,唤之能熟物难昏。 才昏自觉中如失,猛省猛求明则存。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用功事上实根源,三省真传入道门。 理即是心随事显,事能尽理始心存。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因形与理别言心,其实随形有理存。 才与理违形独用,便为物欲理皆昏。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万物当须以理观,不离太极是其源。 故须万类皆我具(朱本作故虽万物我皆具),只为中心太极存(朱本作行)。 ① 按:朱熹训蒙诗,世多以为伪。然《宋人集》甲编收有徐经孙《徐文惠存稿》,其卷三《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引熹自序称:乃病中默诵四书有所思之作。證诸《朱文公文集》卷二已收《困学》等六首,《永乐大典》卷五四一有《中庸》一首,《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有《观澜》真迹一首,足證非伪。徐跋又云:《训蒙》凡九十八首。今考清康熙间,郑端编入《朱子学归》为九十九首。其中,《情》一首,已见《朱文公文集》卷六,题作《送林熙之》五首之三,显非《训蒙》诗。剔除,则恰合徐跋所云首数和目次。又,朱玉亦将《训蒙》百首编入《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郑本溢出朱本者为三首,朱本溢出郑本者凡五首,其中《仰思》二首已见文集;因郑本较朱本文字略胜,故依郑本录入,必要处出校,朱本溢出三首附录于后,文集已有六首并删。 妙道皆形日用间,即斯可见不须言。 试将天象明人事,希圣功夫万古存。 几家娘子守黄昏,多少郎君醉打门。 睡了不知明月好,三更三点似金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