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韵字:  或选择
总目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多音字下载平水韵表
韵字 五絶 759七絶 7477五律 3930七律 6723五排 423七排 80 342四言 53六言 127古體 1465樂府 122 7 132 21辭賦 6琴操 3 33其他 172 148
七虞平声  [铺盖] [污秽] [俗趋字] [声相和] [同摹] 洿 [与趋通] [拜也] 峿 [更多…]
组词:词首词末
用韵:句末
对仗:对语
用典:典故词末
漢語字典
拼音:rú  韵部:
〈名〉
  • 古水名
    • 濡,濡水,出涿郡故安,东入。——《说文》
  • 在河北省
  • 尿
    • 病方今客肾濡,此所谓“肾痹”也。——《史记》
  • 通“儒”。儒士,学者
    • 海内称之曰濡术之宗。——《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
    • 少以濡术。——《尉卫卿衡方碑》
  • 假借为“堧”。空地
    • 自以城池道濡麦。——《鲁相史晨飨孔庙后碑》
〈动〉
  • 沾湿
  • 又如:濡墨挥毫(用毛笔蘸墨写字或作画);濡笔(沾墨于笔);濡栉(沾湿梳篦);濡染(沾染);濡缕(沾湿一缕);濡褐(沾湿马衣);濡溺(沉浸,沉溺);濡濡(湿润;沉湎);濡渥(湿润);濡浃(沾润);濡沫(用唾沫来湿润);濡沃(滋润);濡如(雨露润滋);濡化(滋润化育);濡泽(沾、润)
  • 迟缓;滞留
    • 是何濡滞也。——《孟子》
  • 又如:濡迟(迟滞;缓慢);濡需(苟安一时);濡迹(滞留)
〈形〉
康熙字典

  • 唐韻》人朱切《集韻》《韻會》汝朱切,𠀤音儒。 (虞韻)
  • 水名。《說文》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漆洓。《廣輿記》濡水,出易州窮獨山。一名聖女水。
  • 又水出蒼梧。《水經注》水出永豐縣西北濡山。
  • 又漬也。《詩·邶風》濟盈不濡軌。
  • 又滯也。《孟子》是何濡滯也。
  • 又鮮澤也。《詩·小雅》六轡如濡。
  • 又溺也。《史記·倉公傳》不亟治病,必入濡腎。
  • 又溼也。《禮·曲禮》濡肉齒決。
  • 又含忍曰濡。《史記·聶政傳》無濡忍之心。《註》濡,潤也。人性溼潤,則能含忍。
  • 又《集韻》《韻會》𠀤人之切,音而。 (支韻)
  • 水名。《左傳·昭七年》公與齊侯燕人盟于濡上。《註》濡水,出高陽縣,東北至河閒鄚縣,入易水。
  • 又與胹通。《禮·內則》濡豚,濡雞。《註》濡,謂亨之以汁和也。
  • 又《集韻》詢趨切,音須。 (虞韻)
  • 義同。
  • 又人余切,音如。 (魚韻)
  • 安也。《莊子·徐無鬼》有濡需者。《註》濡需,謂偷安須臾之頃。
  • 又《唐韻》乃官切《集韻》奴官切,𠀤音渜。 (寒韻)
  • 水名,在遼西。《水經注》濡水,出禦夷鎭東南。
  • 又《集韻》而由切,音柔。 (尤韻)
  • 柔忍也。或作𠠐。
  • 又《集韻》《正韻》𠀤乳兗切,音耎。 (銑韻)
  • 與輭軟同。柔也。通作耎。
  • 又《集韻》儒遇切,音孺。 (遇韻)
  • 亦沾溼也。
  • 又奴亂切,與渜同。 (翰韻)
  • 沐浴餘潘也。
  • 又奴臥切,懦去聲。 (个韻)
  • 水貌。
説文解字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濡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淶。淶各本作漆涑二字。今正。戴先生曰。易水篇注云。許愼曰。濡水入淶。淶卽巨馬之異名。與巨馬河注巨馬河卽淶水也正合。今水經注淶譌深。說文淶譌漆涑二字。皆字之誤耳。涿郡故安、二志同。今直隷易州州東南有故安故城是。戰國時燕與趙易土。燕以武陽與趙。卽此也。前志故安下曰。閻鄉、易水所出。東至范陽入濡。并州寖。濡水亦至范陽入淶。今本漢志脫濡字。師古謬爲之注。非也。水經注易水篇曰。易水、逕范陽縣故城南。又東與濡水合。水出故安縣西北窮獨山南谷。東流與源泉水合。又東南流逕樊於、期館西、荆軻館北。又東逕武陽城西北。又東逕紫池堡。又東得白楊水口。又東合檀水。又東南流於容城縣西北、大利亭東南合易水。而注巨馬水也。故地理志曰。易水至范陽入濡。又曰。濡水合渠。許愼曰。濡水合淶。淶渠二號、卽巨馬之異名。按酈引濡水入渠、卽濡水亦至范陽入淶之句也。今本作淶。酈本作渠。今勝酈本。酈有濡字、則又酈本勝今。凡書之當參伍以求其是者如此。濡水今在易州北。卽北易水也。東南入保定府定興縣界爲沙河。一曰東南流入容城縣境。从水。需聲。人朱切。五部。按左傳昭七年。盟於濡上。釋文云。說文女于反。是音隱舊說。此水𣃔不作乃官反也。師古注漢書於故安下云濡乃官反。殊誤。漁陽郡白檀下。濡水出北蠻夷中。遼西郡肥如下。玄水東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陽。此則酈注濡水篇所謂濡難聲相近、今謂之濼河者音乃官反是矣。其字葢本作渜。譌而爲濡。○今字以濡爲霑濡。經典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