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李传云:“贞元丙子岁,南海来贡,至十三年冬,苦寒,死于苑中。” 引用典故:渡江之橘 建中之初放驯象,远归林邑近交广。 兽返深山鸟搆巢,鹰雕鹞鹘无羁鞅。 贞元之岁贡驯犀,上林置圈官司养。 玉盆金栈非不珍,虎啖狴牢鱼食网。 渡江之橘踰汶貉,反时易性安能长。 腊月北风霜雪深,蜷跼鳞身遂长往。 行地无疆费传驿,通天异物罹幽枉。 乃知养兽如养人,不必人人自敦奖。 不扰则得之于理,不夺有以多于赏。 脱衣推食衣食之,不若男耕女令纺。 尧民不自知有尧,但见安闲聊击壤。 前观驯象后驯(一作观)犀,理国其如指诸掌。 ① 《唐书·乐志》曰:“贞观二年,祖孝孙脩定雅乐,取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祭天神奏《豫和》之乐,祭地祇奏《顺和》,祭宗庙奏《永和》,登歌、奠玉帛奏《肃和》,皇帝行及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酌献、饮福酒奏《寿和》。六年冬至,祀昊天于圜丘。乐章,褚亮、虞世南、魏徵等作。大历十四年,改《豫和》为《元和》,以避讳也。按唐初作十二和,以法天数,其后增造非一,颇无法度,皆随时制名云。” ② 《新唐书·礼乐志》曰:“贞观初舞隋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凯安》,郊庙朝会同用之,舞者各六十四人,文舞左籥右翟,著委貌,冠黑素,绛领广袖,白裤,革带,乌皮履。武舞左干右戚,服平冕,馀同文舞。朝会,则武弁平巾帻,广袖金甲,豹文裤,乌皮靴,执干戚,馀同郊庙。凡初献作文舞,亚献、终献作武舞,太庙降神以文舞,后改治康舞曰化康,避高宗讳也。”《旧书·乐志》曰:“《凯安》舞,贞观中造。凡有六变,一变象龙兴参野,二变象剋靖关中,三变象东夷宾服,四变象江淮宁谧,五变象猃狁詟服,六变复位以崇,象兵还振旅,亦如周之大武,六成乐止。按贞观礼,享郊庙日,文舞奏《豫和》、《顺和》、《永和》等乐。麟德二年十月,文舞改用《功成庆善乐》,武舞改用《神功破阵乐》,并改器服,后以《庆善乐》不可降神,《破阵乐》不入雅乐,复用《治康》、《凯安》如故。” 昔在炎运终,中华乱无象。 酆郊赤乌见,邙山黑云上。 大赉下周车,禁暴开殷网。 幽明同叶赞,鼎祚齐天壤。 万里桑乾傍,茫茫古蕃壤。 将军貌憔悴,抚剑悲年长。 胡兵尚陵逼,久住亦非强。 邯郸少年辈,个个有伎俩。 拖枪半夜去,雪片大如掌。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① 《唐书·乐志》曰:“明皇开元七年享太庙乐,迎神用《永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酌瓒用《肃和》。迎俎用《雍和》。皇帝酌醴齐用文舞,献宣皇帝用光大舞,光皇帝用长发舞,景皇帝用大政舞,元皇帝用大成舞,高祖用大明舞,太宗用崇德舞,高宗用钧天舞,中宗用大和舞,睿宗用景云舞。皇帝饮福、受脤用《福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亚献、终献、行事、武舞用《凯安》。撤豆用《登歌》。送神用《永和》。按景皇帝旧用《大基》,至是改用《大政》云。” 眇嘉乐,授灵爽。 感若来,思如往。 休气散,回风上。 返寂寞,还惚恍。 怀灵驾,结空想。 倩侬同学箫,难得洞箫响。 欢若独成仙,身在仙人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