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0,分18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下一页 清(续上) 梁鼎芬 1859 - 1919 一首汪文柏 一首 汪由敦 1692 - 1758 一首 汪端光 二首 沈彤 1688 - 1752 一首 沈范孙 一首 洪亮吉 1746 - 1809 七首 洪繻 1866 - 1928 二首 潘伯鹰 1882 - 1967 二首 潘曾莹 1808 - 1878 一首 王懿修 1736 - 1816 一首 田雯 1635 - 1704 二首 申靖夏 1681 - 1716 一首 祁寯藻 1793 - 1866 三首 缪公恩 1756 - 1841 一首 缪荃孙 1844 - 1919 一首 罗大佑 1846 - 1888 一首 翁方纲 1733 - 1818 十首 | 清风急渡涧,閒云徐敛岫。 穿林一雨来,狌㹨满山走。 窗前蕉乱鸣,瓦缝茅已漏。 成此萧条境,滴入怀抱瘦。 长想千载人,志意多不就。 堂堂诸葛公,龙光弥宇宙。 廿七出草庐,扶汉天不救。 华山王景略,开口识温谬。 王秦非正朔,心郁安可寿。 士生不遇感,鱼水偶然凑。 治乱劳心形,黑白辨昏昼。 何如社栎大,不与山木寇。 沟壑同一怀,死生永相守。 霜色被村落,累累摘红柚。 舟行始一停,酸香动人袖。 云絮轻委波,石翠冷浮岫。 游鱼避镜光,孤鹤举晴昼。 沙明凫鸭行,迹似古篆籀。 布帆高不张,东风逆如逗。 滩转舵复移,一碧失前后。 秋心正摇落,奈此景光觏。 珍重远人书,山中付灵鹫。 此山产丹砂,林木颇不茂。 十里及郁冈,幽篁始深秀。 峰回拓平陆,骏足亦已骤。 山翠忽到门,钟声及清昼。 沿林飞弱雉,列级卧颓兽。 古壁挂笠瓢,虚堂祀星宿。 碑文炫雷合,签轴遭雨漏。 寻井识毁垣,穿松历遗构。 夫君感通隐,信美想华胄。 玄芝究方术,玉箧富章奏。 涧响已出扃,山云讵归岫。 流连若人度,沉想莫余觏。 三叹读道书,孤怀为心疚。 环湖皆好山,最是灵隐秀。 后矗北高峰,前结飞来窦。 绕寺山水幽,巀嵲山门右。 山泉落琤琮,树根蟠透漏。 闻道云雨兴,常有雷霆斗。 涧声摇天风,瀑流出石溜。 洞中一线天,天半百层岫。 咫尺分乾坤,曲折现昏昼。 行到冷泉亭,遍看云峰皱。 入寺挹慧光,金身十丈彀。 五百护尊者,重重如列宿。 禅房云气多,经楼山岚凑。 爰登寺后山,高峰凌霄宙。 古树若飞龙,众石皆卧兽。 徘徊四山低,南峰可俯就。 复到观海亭,江海入袍袖。 此行遍江南,湖山尽停留。 此境良未逢,高奇兼秀透。 山连上天竺,岭真古灵鹫。 澹荡寺门前,湖光浮绮绣。 君欲引牵牛,我欲种扁豆。 牵牛徒作花,扁豆供备收。 当门荫低架,晓翠染衣袖。 随风舞低昂,沐雨舒英秀。 初花龙骨挺,新实蟾月瘦。 徐徐待长成,采摘及其候。 登盘荐碧莹,澄澈筋若镂。 仙人餐玉诀,致君千万寿。 世乱意常多,秘之莫轻授。 乌乌亦何为,浅矣杨子幼。 我家皖公山,真面昔曾觏。 持节游西秦,太华雄陕右。 未若兹龙眠,翠泼衣痕皱。 骏马下平川,奔势往而复。 远峰昂然来,觕角距相斗。 屹若冠巨鳌,奇如飞灵鹫。 森竹蟠悬崖,节走蛟龙瘦。 当霤石骨穿,清寒透肌腠。 蹲踞如群羊,叱者鞭其后。 山深长官清,不须严斥堠。 我昔爱九华,兹山奇秀又。 放眼恣大观,毋为丘壑囿。 造化共镌镂,迹占金石寿。 秋风渡江去,高撷岭南秀。 按:皖雅初集卷二十四 夏云低不定,晴雨争一候。 逐景成欣赏,披襟忘孤陋。 意恬抚素弦,松风决檐溜。 槃礴花药深,窈窕峰峦秀。 缅昔在丘园,禾秫理耕耨。 登柈瓜李熟,漉酒新篘就。 安得谢尘婴,归守环堵旧。 残暑生微凉,寤叹坐清昼。 翠仙文章奇且富,只眼已能空宇宙。 当时幸脱尘事走,一乐相与终朝昼。 仰看蚕岭千尺瘦,系舟依然对亲旧。 郡县以水名⑴,地为群山囿。 我从武陵来,登陟六昏昼。 天上望辰阳,山峻水益溜。 里居杂蛮左,田陇弥岩窦。 其风直而劲,其士朴而秀。 沅溆何彬彬,华实日以茂。 辰泸文稍杀,乾则邻于陋。 民劳心思善,气盛戒在斗。 似闻雀鼠争,鞭朴烦令守。 吾志在愧厉,省身先内疚。 此郡工最良,楩楠助彫镂。 当其运斤时,巧欲夺天授。 神秏竟何成,国奢当思救。 美哉锦尚絅,辱矣璞求售。 持此告吾徒,毋忘士德旧。 ⑴ 沅、泸、辰、溆四县,乾州厅附焉。 南亭面方池,不见窗中岫。 颇疑景峰额,名与实不副⑴。 披图證邑乘,位置求其旧。 乃知城北山,隐于水榭后⑵。 谁人筑水榭,意在镜清溜。 得水而失山,回顾劳肩脰。 遂令存雪亭,独擅一峰秀。 两亭昔对峙,天水与山就。 其间妙空旷,不在多结构。 吾欲移此舟(水榭曰不系舟。),纵与波左右。 放出青一角,偃如月初彀。 天风吹雪来,棱棱想高瘦。 作诗付壁石,赘言毋乃瘤。 ⑴ 列岫亭,康熙乙酉学使韩城张景峰廷枢书额,盖因御书之赐与亭景适合,故名。 ⑵ 据《江阴志》,列岫亭与存雪亭南北相对,中无水榭。自乾隆中李鹤峰因培作水榭,而列岫之名徒存矣。 今夕定何夕,镫火烂如昼。 客从陇外归,息此路旁堠。 同行三四人,万里倏往复。 雨雪导我先,杨柳送我后。 山僧亦有情,笔札得邂逅。 乾坤何浩荡,岁月暗奔骤。 壮年侍板舆,严冬发楚岫。 大河渺难涉,层冰横急溜。 徘徊荥泽县,岁莫无亲旧。 蔡侯意有馀,寘酒罗笾豆。 使我颜色欢,逆旅奉慈寿⑴。 为客令人老,追思时内疚。 瓦亭一小驿,风俗见节候。 居然冠盖集,且喜朋簪凑。 论诗共剪烛,问夜如待漏。 诸君济时才,吾衰幸及觏。 邻鸡非恶声,枥马已嘶厩。 永怀明发篇,兀坐梦难就。 ⑴ 乙酉冬,湖南学政差旋,荥泽守岁。 南风吹墨云,急雨飞檐溜。 何以破岑寂,徘徊对圭窦。 铁峰遗小册,云是爽亭授。 丹泥印文字,淹雅亦朴茂。 古篆列鼎彝,居然秦汉旧。 大者或如栗,小者或如豆。 从容游刃馀,翔翥如灵鹫。 奇崛作古拙,怒蹲如猛兽。 爽亭本快士,岂屑俗儒陋。 驰驱于规矩,不为规矩囿。 乃以扛鼎力,寸刀腕下奏。 我昔学剜印,文何不可遘。 锟刀与花乳,时时在怀袖。 亦欲集卷轴,迄今未能就。 迩来目益衰,毫芒昧清昼。 得君此印迹,展转再三复。 愿君神此技,上追斯与籀。 稠叠梦中山,归路喜重觏。 桐城舒城间,巉绝谁出右。 略无一峰似,大抵万缘皱。 横侧纷联绵,缭曲更回复。 昔过山态浓,红攒复紫斗。 今来山骨立,削隼而翔鹫。 迥乎溪壑变,秋老木坚𤸃。 长林畏佳起,真籁发肌腠。 掩拥收昔遁,颖脱新贯后。 丛丛云表石,历历林端堠。 屡讶百磴转,不觉一村又。 境则视人领,目肯为山囿。 公来十载馀,迹须千载寿。 长啸欲从公,一證江山秀(先生丁卯庚午两典江西乡试。)。 山顶到山下,日日泉通溜。 况此疾雨过,急峡高江斗。 客欲寻山椒,线路绕其右。 我非畏路滑,但坐仰石窦。 苍藤震啼鴂,长松落飞狖。 白翻溪更怒,绿洗山逾瘦。 净水磨大砚,笔墨歌舞奏。 亦不让新泉,脱手箭发彀。 兴到风雨快,扫罢尚长昼。 但乞泉一罂,烹茶助芳漱。 草堂韩家潭,帘户交石皱。 不虚此客饯,梅竹在怀袖。 池中激飞雨,几上凝横岫。 未减江南住,沈郎何以瘦。 仆夫驾在门,江干居已僦。 书束车载脂,策赠觞谁侑。 书虽疑西河,易勿执红豆。 趋庭傥异闻,欲去屡申叩⑴。 ⑴ 鱼门濒行,手抄南雷尊甫椒园先生《十三经正字》于行箧。 ① 自题云:「己巳六月伏日,寅之过访,饮间作此。是日暑甚,挥汗如雨。孔周、道复从旁从臾,不觉劳也。文壁徵明甫记。 石田已老雅宜幼,联吟几个江山秀。 热客马车如水流,谁肯相从听厓溜。 是时双桐犹未植,疏松已和笙簧奏。 暑天饮客即诗髓,欲傲人閒挥汗透。 酒酣一笔长风来,万壑烟岚出怀袖。 寥寥真籁起虚空,冉冉蒸云间层皱。 三子相从俱壮年,旁观何以消长昼。 中间微笑停笔时,多少精微墨缘叩。 涪翁上颉皇象书,然否钗痕参屋漏。 先生尔日轩轩气,未必甘为昔贤囿。 日长山静太古音,快雨新凉研池漱。 他时自铭方竹杖,径丈挥毫元宿搆。 孔周道复亦借拈,举子功夫譬亲授。 粗文细沈何必论,杜老坡公品书瘦。 阴阴春雨馀,杨公来话旧。 白首老弟兄,款叙自孩幼。 双藤卷适开,又值春阴候。 岂为花事欤,诗意满襟袖。 追昔庚午春,半榻绳枢僦。 三转桥西屋,论文每长昼。 仲也副举秋,林陆欢相就。 尔时丁九弟,尚未都门觏。 九弟今陔兰,又茁荆枝茂。 兰又荫生孙,簃接丝如绣。 谁知五叟帧,尔我二老逅。 年年此浓霏,簌簌铺阴厚。 为尔上冢人,晨露加芳漱。 对床砚席添,邻巷听檐溜。 重当貌一幅,石倚青苔皱。 我补草隶题,交影藤根瘦。 金翅擘沧溟,金针度鸳绣。 何人望见之,渺不露结构。 敛之入毫芒,纵之恢宇宙。 轩轩非涛澜,错采岂雕镂。 所拟长沙帖,抑非阁本旧。 又不以翻新,本自伫兴就。 象罔于玄珠,凭何超吃诟。 此秘非傲人,正复难轻授。 精纯义山真,故在郑笺右。 山风吹山云,变灭无定觏。 山亦随转旋,揖左而让右。 山从庐州来,巨斧劈众皱。 龙舒到龙眠,分合屡往复。 围如马合群,厉如狮怒斗。 快如纵去蛇,峻如飞来鹫。 一一撑晴空,层层削坚瘦。 数折淡无痕,万绿补其腠。 夕照随浅深,秋声答前后。 山田映人家,山店依斥堠。 似识重来客,于今五载又。 壁閒前辈题,灿若文章囿。 庶乞笔锋劲,得共山灵寿。 行幐裹诗去,满袂烟岚秀。 明发大关南,转若获新觏。 烟光变明晦,云势迷左右。 吐吞但一气,不知山有皱。 乍离乍合閒,一重一掩复。 忽露数峰出,云与乱石斗。 云数叠如马,石一卷如鹫。 穿云而络石,壁立草木瘦。 万壑清见肤,一雨达其腠。 湿光蒸不已,濛濛失前后。 都成翠与岚,那辨亭兼堠。 连冈回厂馀,暗暧一村又。 对面来山泉,百道交圃囿。 定有仙家潭,饮之令人寿。 坐听琮琤声,已饱岩谷秀⑴。 ⑴ 「一村又」三字,已改入己卯诗内。 阳冈虽多曲,复礀乃屡觏。 坡陀驿南北,纚属溪左右。 得势在起伏,初不关皴皱。 横侧向背中,又自为回复。 夫亦地脉然,匪取奇诡斗。 松栎乌桕枫,鹳鹤鹙鸧鹫。 变眩百籁起,不知石厓瘦。 皖江土肤泽,此乃其经腠。 所以乐顺翁,浓墨驿墙后。 翁意必有会,不为津亭堠。 半山山谷迹,芜绝不可又。 龙眠读书庄,已复同废囿。 南趋径桐灊,北去抱淮寿。 岂徒供弄泉,手搴岩条秀。 乙未诗题乙未图,十年思之一日就。 筼筜之谷谷既同,友竹之竹竹尤茂。 先生卜筑魏塘居,叶野吴庄相错绣⑴。 江南一发万山青,青眼将穿为谁瘦。 每到秋空月晓时,不徒薄雾斜烟昼。 雨滴孤篷剪烛听,梦惊千里柴扉叩。 碧天无际响归鸿,寒渚有人凭翠袖。 连林石脉同一蟠,留客云深不分绉。 不知上谷旅馆夜,何术追摹宛尔遘。 北方竹少谷近寒,吹律循良绩频奏。 苍然手自植蕃鲜,况尔家园茁深秀。 示我溪山一幅图,风气天然非笔搆。 水边梅外论标格,湖月林风溯交旧。 此图中若补先生,试写苔岑皆篆籀。 按:今年得诗一百九十二首。除夕篝镫后,记于绿研斋之南窗下。○萚石诗律之细,固不待言,然此事亦必日日用力于古人,而后窥见此事之所以然,未有终岁不开卷而徒凭旧日之识解者也。自今更宜加力加力。 ⑴ 宋咸淳閒,叶龙图时构竹野书堂,见《嘉兴府志》。元吴瓘辟竹庄于魏塘,见《嘉善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