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8,分5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下一页 唐(续上) 前蜀后主王衍 899 - 926 一首卢照邻 635 - 689 一首 司空图 837 - 908 二首 司马承祯 647 - 735 一首 张说 667 - 731 四首 李中 一首 李纾 一首 武则天 624 - 705 一首 独孤及 725 - 777 一首 玄宗皇帝 685 - 762 一首 苻载 760 - 822 一首 蒋防 一首 褚亮 560 - 647 三首 郭子仪 697 - 781 一首 陆馀庆 一首 宋 朱熹 1130 - 1200 一首苏轼 1036 - 1101 一首 黄庭坚 1045 - 1105 一首 刘敞 1019 - 1068 三首 刘锴 一首 宋真宗 968 - 1022 一首 张孝祥 1132 - 1170 一首 王汉之 1054 - 1123 一首 |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 巫峡千寻,走云连风。 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天地与立,神化攸同。 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夫得道成真。有隐有显。跻神化质。多术多途。大茅君辞亲入岳。仙业备而归来。坐致旌舆。白日轻举。高邱子解形避世。丹药就而不返。行驭龙鹤。遁景潜升。见灵妙者。以奖诸道学之勤。混⿰(攴冬)⿰(攴卒)者。以息其生离之望。或命分有照冥之异。事不可违。或性乐有语默之殊。理从自适。古仙出处。兼此显晦。时人记传。罕能详测。故迹有再三。述有前后。会通机变。方知至妙焉。桐柏真人王君。即周灵王之太子子晋也。按史记云。太子圣而早卒。据列仙传曰。隐而登仙。两说不同。盖有由矣。司马公述乎国史。刘子政验以道书。国史载其前卒之踪。道书著其后仙之事。真仙相反。尚见异于同时。彼我相违。况与悬于数纪。且其特禀灵气。已积习于前生。假孕人胎。暂应身于此世。幼而通圣。是习性之久也。诞而有髭。是身貌之昔也。鍊神入微。谪仙促限。知宾帝之一举。期师旷于三载。说宾帝乃冲形之旨。岂肯沈魂。诫师旷慎。不寿之言。明知弗夭。良以早毙人间。遽还仙境。轻此储位。重彼真仙。游洛川以伫怀。畅笙歌之逸韵。感浮邱而降接。传出世之奇方。故能蜕形示终。隐山学道。振羽之日。谢时冲天。其初卒后仙。亦不足疑怪也。是以京陵之墓。经古启而剑飞。缑氏之祠。迄今立而神在。化升之致。事理昭然。承祯早处嵩岳。慕山林之抗迹。每谒堂庙。钦影响之馀灵。对风景而虚心。怀七日之如昨。瞻云天而悠思。仰三清之又元。复以玉晨策命。当侍弼之荣秩。金庭宰职。赴桐柏之名山。五岳是司。偫神所奉。八洞交会。诸仙游集。周紫阳受素奏之符。夏明晨禀黄水之法。密契者传秘诀于同道。归诚者告幽遁之殊庭。灵墟信奇。丹水济成神之域。福地旌异。黄云霭不死之乡。林宇岩房。存诸栖憩。石梁峰阙。纪其登游。所以负笈幽寻。为室静处。希夷尚閟。视听罕通。乃观仙传。追伊洛之发迹。复披真诰。慕华阳之降形。轻运丹青。敬载图象。敢为赞述。庶表诚心。方以焚香启玩。窥天洞于素牒。听气内思。奉光仪于绛府。自以在世。迄于升真。凡有一十一图。纂成一卷。 禀神幼圣,继明英聪。 咨谏壅水,切争饰宫。 如何不纳,更事修崇。 预言祸败,果致卑穷。 ① 《唐书·乐志》曰:“明皇开元七年享太庙乐,迎神用《永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酌瓒用《肃和》。迎俎用《雍和》。皇帝酌醴齐用文舞,献宣皇帝用《光大》舞,光皇帝用《长发》舞,景皇帝用《大政》舞,元皇帝用《大成》舞,高祖用《大明》舞,太宗用《崇德》舞,高宗用《钧天》舞,中宗用《大和》舞,睿宗用《景云》舞。皇帝饮福、受脤用《福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亚献、终献、行事、武舞用《凯安》。撤豆用《登歌》。送神用《永和》。按景皇帝旧用《大基》,至是改用《大政》云。乐章并特进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张说撰。” 具礼崇德,备乐承风。 魏推幢主,周赠司空。 不行而至,无成有终。 神兴王业,天归帝功。 ① 《唐书·乐志》曰:“明皇开元七年享太庙乐,迎神用《永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酌瓒用《肃和》。迎俎用《雍和》。皇帝酌醴齐用文舞,献宣皇帝用《光大》舞,光皇帝用《长发》舞,景皇帝用《大政》舞,元皇帝用《大成》舞,高祖用《大明》舞,太宗用《崇德》舞,高宗用《钧天》舞,中宗用《大和》舞,睿宗用《景云》舞。皇帝饮福、受脤用《福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亚献、终献、行事、武舞用《凯安》。撤豆用《登歌》。送神用《永和》。按景皇帝旧用《大基》,至是改用《大政》云。乐章并特进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张说撰。” 赤精乱德,四海困穷。 黄旗举义,三灵会同。 旱望春雨,云披大风。 溥天来祭,高祖之功。 ① 《唐书·乐志》曰:“明皇开元七年享太庙乐,迎神用《永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酌瓒用《肃和》。迎俎用《雍和》。皇帝酌醴齐用文舞,献宣皇帝用光大舞,光皇帝用长发舞,景皇帝用大政舞,元皇帝用大成舞,高祖用大明舞,太宗用崇德舞,高宗用钧天舞,中宗用大和舞,睿宗用景云舞。皇帝饮福、受脤用《福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亚献、终献、行事、武舞用《凯安》。撤豆用《登歌》。送神用《永和》。按景皇帝旧用《大基》,至是改用《大政》云。” 瑟彼瑶爵,亚维上公。 室如屏气,门不容躬。 礼殷其本,乐执其中。 圣皇永慕,天地幽通。 秩礼有序,和音既同。 九仪不忒,三揖将终。 孝感藩后,相维辟公。 四时之典,永永无穷。 ① 《唐书·乐志》曰:“则天皇后永昌元年大享拜洛乐,礼设用《昭和》,次《致和》,次《咸和》。乘舆初行,用《九和》。次拜洛受图,用《显和》。登歌用《昭和》,迎俎用《敬和》,酌献用《钦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齐和》。武舞用《德和》,撤俎用《禋和》,辞神用《通和》,送神用《归和》。”按《乐志》又有《归和》一章,亦送神词也。 九玄眷命,三圣基隆。 奉成先旨,明台毕功。 宗祀展敬,冀表深衷。 永昌帝业,式播淳风。 参变化。孕律吕。和神人。莫疾于声。故天地以雷震万物。圣人以乐节八风。佛土以钟警六时。天造圣作。同符异贯。自真乘开设。其轮三转。像教不坠。而法鼓之制存焉。彤彤莲宫。于江之滨。万井在其前。善恶兴乎人。将欲诞敷我法音。启迪我善根。我是以作万钧之钟。大其器。所以昭其度也。侯谁尸之。长者杜海。洎此方上士精法观释法鸾与比邱众百三十有五人。实果其愿。将办所作。于时火官金工。循厥戒令。范阴阳九六之数。以合造化。均薄厚侈弇之齐。以谐清浊。聚精会神。鸠工于其间。宏誓既达。昏疑皆破。故众心如城。施者如市。大悲之感。与万灵接。况祝融回禄。髣髴交应。越五日辛丑。新钟成。于是此邦民。大和会。膜拜纵观。川塞衢溢。亿兆谛听。鲸鱼乃发。訇然如扶摇号而万窍怒。霹雳作而崇山破。在坑满坑。在谷满谷。金界岌峇。若震若荡。既而拗怒散涣。与回飙俱激。度越大千。周流六虚。经于禁城。入于梵宫。徘徊乎霜天。淩厉乎清夜千门彻。万户警。鱼龙皆奋。虫豸不蛰。于是聆其音者。贪騃迁善。聋盲知方。识浪安流。地狱清凉。吒王解刑。刀轮摧藏。严乎心者。闻声以知受。观受以悟法。若露清耳根。镜照身业。彼金鼓声气。木铎徇路。整众孚号。方斯陋矣。盖圣人宏道以劝善。因善以建法。作法器以为天下利。利者教之果。法者教之因。善者教之宗也。作铭曰。 我钟乃悬,是训是崇。 世界有极,大音无穷。 皎皎太初,器杰文雄。 灵蟠出水,秋鹗乘风。 炉化宇宙,无所不攻。 他时图画,麟阁之中。 ① 《唐书·乐志》曰:“贞观二年,祖孝孙脩定雅乐,取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祭天神奏《豫和》之乐,祭地祇奏《顺和》,祭宗庙奏《永和》,登歌、奠玉帛奏《肃和》,皇帝行及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酌献、饮福酒奏《寿和》。六年冬至,祀昊天于圜丘。乐章,褚亮、虞世南、魏徵等作。大历十四年,改《豫和》为《元和》,以避讳也。按唐初作十二和,以法天数,其后增造非一,颇无法度,皆随时制名云。” 钦惟大帝,载仰皇穹。 始命田烛,爰启郊宫。 云门骇听,雷鼓鸣空。 神其介祀,景祚斯融。 李侯鉴远,雅量淹通。 清言析理,妙藻推工。 贤哉博识,穆尔清风。 游情文苑,高步谈丛。 ① 《唐书·乐志》曰:“代宗窦应已后,续造享太庙乐章,献明皇用广运之舞,肃宗用维新之舞,代宗用保大之舞,德宗用文明之舞,顺宗用大顺之舞,宪宗用象德之舞,穆宗用和宁之舞,武宗用大定之舞,昭宗用咸宁之舞,宣宗、懿宗有舞词而名不传。” 于赫皇祖,昭明有融。 惟文之德,惟武之功。 河海静谧,车书混同。 虔恭孝飨,穆穆玄风。 羞恶尔汝,勉扩充兮,遵彼大路,行无穷兮。 感子至意,托辞西风。 吾生一尘,寓形空中。 愿言谦亨,君子有终。 功名在子,何异我躬。 斯文有宗,吾道不穷。 执笔迭侍,惟贤比崇。 少成习贯,函文顺风。 东巡驻跸,霈泽儒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