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鹄面又鸠形,老弱牵衣涕欲零。 且把温言权慰藉,飞章早已达尧庭⑴。 ⑴ 过万亩圩,妇孺环哭求振,告以大吏已将宜荆水灾奏乞天恩,乃散。 水亭夹岸绝珑玲,绕遍青溪几曲棂。 客思欲将红豆种,夜凉风影一镫青。 西湖风味妙难名,白粥徐尝养病醒。 较似君卿唇舌好,不曾轻博五侯鲭。 丹黄高阁谨门扃,上是文魁下照星。 知否传家有衣钵,籯金不胜一遗经。 枫叶微黄柳半青,晚来离思满江亭。 乱山如马随君楫,秋雨秋风过洞庭。 岧峣绀塔倚空冥,千级梯桄四百铃。 身在碧霄飞鸟背,眼中才见越山青(镇海塔,俗呼占鳌塔,在海塘。)。 秋老天光分外青,可怜人在第三厅。 伤心自写凄凉调,头白萧郎制泪听。 尚书讲授自家庭,伏女婵媛见典型。 不见颍川晁掌故,尚烦口授写遗经。 草衰木落叹彫零,独挺仙姿倚石屏。 隔岁故人重见面,渡江春共柳青青。 恰逢故老话新亭,诏出牲牷喜荐馨。 最是圣朝恩德重,孝陵无用植冬青。 萱晖九十有三龄,一卷流传手泽馨。 几辈孙曾都好学,更从天禄照藜青。 奇绝吾宗尚弱龄,胸吞万卷笔通灵。 何当尽发酂侯律,比附春秋俪礼经。 大好春光樱笋亭,佳儿兰玉与传经。 钟山晓翠书声起,老鹤阶前已惯听。 空庭骤雨吾高卧,输与诸君寺里听。 却看旧题翻失笑,开成古井竟通灵。 篆分行楷各门庭,分楷相兼岂典型。 古拓妙传沈博意,漫拈由字證兰亭(不敢附会覃溪。)。 彭雪嵋太守以乙酉拔贡出先公门下,丙申成进士,入词林,与余为同年。忆余少壮时,喜临《坐位帖》。廷对策亦以颜法书之,十二刻而毕,为长文襄、阮文达两师相及程春海侍郎师所激赏。已置第一,旋以语疵落置十一。嗣后史馆编摩狎书应客,不复临是帖矣。自丙辰客居历下,倏逾三载。雪嵋家居城中,过从谐际,无异昔游。一日出示此幅,云是丙申以前从余案头拾得者。感珍庋之有年,愧工力之罕进。漫缀小诗于后。时君将出山,故有末首。 柔豪硬纸写无停,文采当时动大廷。 猿臂今成强弩末,且论书与后生听⑴。 ⑴ 使蜀时曾因论书作《猿臂翁》诗示诸生,以后自呼猿叟。 无端激电挟奔霆,特沛狂霖万物醒。 入夜雨声偏蕴藉,丝丝引入㝱中听。 牡丹富贵菊延龄,点缀风光媚寿星。 何不抛除手中杖,狂游五岳叩真形。 夜泊安閒睡乍醒,风帆犹向五更听。 舟车万古如元气,混混泡泡肯暂停。 名园无处问随邢,十里烟芜草不青。 步上清凉山上去,岿然留得翠微亭(清凉山上翠微亭如昔。)。 一握清风蜀道经,鹤楼归去又扬舲。 盼君别后能相忆,时寄新诗过洞庭。 昔于京师厂肆得隋太仆卿元公及夫人姬氏两志铭,不知石所在也。今读劭闻陆先生《金石续编》,始知在咸宁,于嘉庆初年出土。先生先得拓本,后并得其石,载归武进,故编中于此铭考订特为翔实,耆古之癖可想。比从哲嗣子受观察借到遗书,时一展绎,甚扩闻见。又与余所藏《筠清馆金石录》足相印證。今观察将东归,奉还珍册,敬题小句。元公石如无恙,尚冀精拓寄惠也。 郁林载石无文字,谁似隋元太仆铭。 想见东南兵火后,贞珉长映九龙青。 蓬莱阁下使车停,溟渤狂澜伏枕听。 浙廨湖山清满眼,潮声不到定香亭⑴。 ⑴ 先公督学山东、浙江,余皆随侍。寿蘅亦连视学两省,又昔视学福建,亦先公及余先后典试地。寿蘅昔典蜀试,余旋视蜀学,䡮迹相属,洵妙缘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