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共478,分24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五言律诗
水椽临鉴斲,光影半空来。
淡外蘩嫌积,明时照辄开。
趁晴还出岫,当动亦无埃。
最爱吾心活,旋从寂感催。
物我相终始,穷探亦一般。
欲包仍散积,将到复忘还。
活水槎登捷,蒙泉絮叠间。
优游期卒岁,谁叹鬓毛鬝。
覆屋风无影,临池月有踪。
胜探知古罕,清趣喜今逢。
寂寂犹怀旷,悠悠似戒憧。
桐弦时鼓兴,山鸟哂吾侬。
地僻窠专壑,林疏隙漏光。
蚁磨嫌坞窄,狗变觉池长。
已固重盟鹤,宁追百里羊。
还将娲补意,乘翠自相佯(右次天云咏瓶窝仲玉)。
跋:仲舒模心。道所以閒居状甚悉。语录序来也。诗句遣兴也。况其养浩之咏。解息之说。触境喷情。夷旷浓郁。真驱阳所谓学问中语也。非不粹然正也。抑其中有过于自评者。嗟夫。遗外名利。切切有卷中所得。不倚而秀。不杂而密者。此为吾仲舒菽粟。若其资禀则已清矣。淡而雅。劲而婉。初非质于鲁者。仲舒之引而谢客者。不亦强乎。然今之所谓学者。吾见多矣。或务外而遗内。或矫情而趍新。其所自矜而自勉者。非诡则华。仲舒有慨乎此者乎。以日用饮食为道。以庸言庸德为心。不立异以衒能。务循理以从俗。此世眼所以称野而吾党所以益贤也。且夫卜子当年。已知绘事之后素。其所亲炙。岂但为文学而止。惟其有抑扬之太过也。是以称其流之或弊。一传而为田子方。再传而为荀卿,李斯。宗圣门下。亦有是虑否。自是以降。渐益分裂。顿悟径约倡。而天下无朱学。纷纷波荡。以及于今。而王陈为巨擘。独我东不染焉。万一文运愈厄。北秽且渐。则滔天之决。岂丸泥可障乎。宜仲舒之深轸于此。必以质为期者。仆虑甚。乃又幸之。探其不窥高不助长。以奋励于其心者。而得之言语间。且质是录。则囊锥匣霜。虽不无利钝。路脉充广。亦自有可况。姑以是相托。以观其所造之如何。黑龙乞巧日。(瓶窝)
别区新景晚,浮世此生悲。
往事嗟何及,尘缘悔亦迟。
江山容物累,天日照吾私。
最爱经霜叶,丹心益不衰。
苟无青紫恋,城市亦山房。
习气江湖热,风情黼黻凉。
口谈当世懒,心逐暮云长。
物与相终始,平生已自量。
物理随赢积,恢恢地有馀。
观今清景溢,认昔大人居。
至味酣如独,浮荣触渐疏。
往怀来亦悦,真乐问何如。
孝者。诚爱也。初非假外而作番。吾人自骑石以上。皆道周绍之孝者。以绍之不有其身也。水火又非人力可及。故书仪曰。先救遗文。次祠版。次影。是以手泽为重也。文公家礼。神主先于遗书。此以神之所依为最也。先后之辨。两大贤所志虽殊。古今说火。未尝以灭身为言者。盖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自我而毁之也。是故新宫之灾。但曰三日哭五日素而已。或以此疑权公(名穆)之轻重。余曰。不然。孝非一端。皆各有至善之地。平时所遭。只据其常。若夫意外患。二人同行而遇虎。谓我有亲不敢许死云而不救。则程子断之以大不义。据此则处变之道。可于义理上决之。世以鄠人刲股为不是。独不敢以入水抱尸訾曹娥者。知其诚之切切非假也。今以平昔出天之孝。猝当庙燬之变。其至诚激发。非直身不敢自有。心亦靡他。何暇较其礼之有无也。观其抱主拳跼而不动一步。则生前奉盈之念。蔼然可掬。跪膝尺寸地。是其心安处。此时慈天至理。粹然于方寸。曾,闵之心。决无可以加之。宁不谓之至善乎。况其先救祠堂。次及几筵者。亦猝乍顷三摺而得中者。天经地纬。可少缺于是心乎。不佞廿年寓此。得其人颇详。且知其厚德君子。然向也见公之容。今始见公之性。虽燬亦全矣。遂次观察公䪨。以为全归辨。
烈炎安似寝,拳局觉心彰。
国有除官命,人称孝子乡。
此时知性尽,何可较身亡。
我作全归辨,聊褒一字扬。
不佞未弱冠。丧先考。翼年捲下于邵城之墓所。服阕后。东岗老爷专枉曰。不面而访。心之也。其或例观乎。仍与之吐露心肝。信宿而还。其后不计道途之远。或留三四日。或留一两日。至七八年弥笃。时或有不敢当之谬托。乃又曰。何不一谢。余作而曰。先君契年中。独老爷眷爱至此。此岂年少者之所期。虽执帚犹幸。而凡事诚外无他。岂欲使此踪。奔趍于世路乎。老爷矧之曰。小哉。非所意于所期待者。决科后入城。则老爷已下世矣。平生所耿结。堇发帷堂间一恸。始与明谷相公暂伸慰礼。其后因公干。一造其庐。相公亦知其旧好也。昵席而迩之。且问经籍中数三疑晦曰。闰法一章。更无零度乎。余曰。四一之外。尚有馀分。合计一百三十年。当积二日。此蔡传所不道也。又问何在。余曰。仁山说可考。公顾谓季章(李判书寅烨)曰。更详之。壬午首春。余膺海命。路出镇川之草坪。时相公以三劄被谪。蒙宥而未返。薄曛投谒。则欣迓倍昔。语次间。问我以律吕新书。余曰。此非仓卒可口。公手酌一螺杯。起取庋阁间所箪裹者而躬传曰。先子忘年。耳目良悉。况于笥箧中。尚有往复手札。虽不敢以友道迫君。君我间。岂容外貌。余曰。先大爷盛眷。尚积在心胸。相公又以所不安之教教我。我岂敢俗态萌心乎。然西山一书。必先五声可解。相公出示韵略后序而讯之曰。世宗朝训民正音。證定于辽东学士。是与邵氏经世声音为表里。此可为则乎。余曰。五方之呼吸不同。故吴楚伤于轻清。燕赵病于重浊。秦垄之懒音反急。梁益之平声似去。所谓反切。不过立摽箭射而已。若其天禀乡语。亦非此法可通。是故东坡。蜀产也。方音已偏于腭。终身经纪。未得其一乐府者。固也。我东亦偏于齿。虽以李相国,权阳村之文章。终未解音律者。理势固然。窃谓平羽界面调。即东方之琴操也。以此谐之于俗乐则可矣。中土正音。决非楚语之可齐也。相公又问曰。金木水火。皆各有本音。适此则可谐乎。余曰。不然。牛吼为宫。雉鸣为角。羊呼为徵。豕叫为商。鸟啼为羽。此虽大纲。禽兽亦各殊禀。何可同也。古人以石磬为通天下一音。然此亦有风土之别。据此则季通所著之法。法可考而声不可谱也。惟德性纯至者。自得其方音。第不可推之万国。其日所酬酢虽不一。归趣大略如此。而伊时街鼓约再动。不可以迟矣。两情脉脉。殆若不可分者。公又勖之曰。明或可留乎。余曰。难矣。临发握手。甚有不忍之色。及下阶。公又出立曰。闻有亭榭所咏。可继此而得见乎。余既背庭碑矣。不敢蔓语。但曰无可示人。公再三丁嘱。余虽谢不敢。槩已黯黯。自不觉其首回舂辍。后与其孤(昌大)虽无雅分。犯礼发书。以道其怆惜者。亦此也。今则副学又不在。三世存殁。缅亦悲矣。想其门阑已寂。无可续旧。中心所悼。生死结矣。乃于刊集中。次其遗什。寄示东阁申使君。此亦元宾之意也。呜呼嘻噫。
着有形疑露,崇无迹似粗。
际涵虽体静,当动辄分殊。
独木生多叶,千渠注一湖。
太虚玄愈默,消息在河图。
粲然如欲活,非寂亦非粗。
极至名难定,太无义自殊。
影模看马画,论辨想鹅湖。
可笑梭山辈,宁知有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