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选项

位置
更多分类

作者
朝代

体裁
韵部

共120,分6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七言律诗(续上)
逍遥咏 其一 北宋 · 赵炅
七言律诗
脱空谩语莫知真,诳惑愚蒙呼杀人
爱者拟求名利用,被他误赚怕论申
唯言草异生岩谷,更说天涯泛海津
有甚相干争道理,几家烧鍊几家贫
⑴ 原注:情多虚诞,言不由衰,未若任真,安贫守道矣。
⑵ 原注:令色巧言,诱诳聋俗,情既无实,事岂有凭。诈伪渐彰,至道逾远也。
⑶ 原注:徇利之士,惟贪是怀,欲鍊丹砂,点化世宝,徒增爱染,但益妄求也。
⑷ 原注:为他之惑,惜己之名,虽欲言之,其可得也。
⑸ 原注:事既无谐,乃言草异,徒指生于岩谷,即别采而可成。
⑹ 原注:广引虚无,妄陈遐远,秘诀自仙乡传授,灵苗从沧海收来也。
⑺ 原注:未若求鱼缘木,陟山采珠,得之者独善一身,失之者邈若千里也。
⑻ 原注:凡不达修鍊之旨者,既贫于道,复贫于行也。然未闻有陶白之家矣。

其二
七言律诗
逍遥理路达三清,非是寻常取次名
此语不宗凡见识,笼罗大象显昭明
傍通照料周遮远,异境凡从智慧生
言丈室中谁口默,真心传受一般平
⑴ 原注:举措逍遥,坦然理路,可以上达三清之境也。
⑵ 原注:名者得物之称,且道体凝虚,玄源湛寂,不可以名而得,不可以象而求。故老氏云名可名,非常名也。
⑶ 原注:此非常之语,绝妙之门,逍遥乎万化之中,游泳乎六虚之外。岂凡常见识而明之,故不宗也。
⑷ 原注:笼罗万象,而大道在其中矣。昭然明白,即可知也。
⑸ 原注:旁通万有,妙契重玄。照以明之。料以裁之,周无不穷,遮无不遍,玄之时义远矣哉。
⑹ 原注: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凡趣异境,皆自智生。既失自然,咸归大伪。
⑺ 原注:方丈神室之中,忽示忘言,澹然成性,故默而识之也。
⑻ 原注:真人之心,心真无外,在乎传受,如砥而平。

其三
七言律诗
大道逢来是宿缘,终期定可访真仙
山中修鍊非州郡,城里无荒隐市廛
秘术岂教容易得,幽深还许递相传
超凡入圣浑闲事,问取人间十洞天
⑴ 原注:夫道者,神明之本,天地之粹,不可以当世学,只可以累劫修,具缘且福,方乃遇之。
⑵ 原注:紫气仙人,洪崖圣者,士有造其岩穴,陟彼奥扃,必达深静之源,以保冲和之气。
⑶ 原注:若夫隐乎岩扃,出乎嗜欲,伫丹成于龙虎,俟足步于云霞也。
⑷ 原注:秘诀之妙,虚无之系,造化之根,得之者非在深山。隐之者何妨城市。
⑸ 原注: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此秘之术,岂容易而知。
⑹ 原注:幽深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既传习有自,乃师资相承也。
⑺ 原注:士有栖神鍊骨,逸于霄汉,含微契虚,蹈真境而为仙矣。
⑻ 原注:世人能游林麓,息澹泊,绝嗜欲,餐饵烟霞,散尘虑之万般,赏仙乡之十洞。

其四
七言律诗
道法穷来理甚玄,知之修鍊口亲传
栖真有象藏乌兔,自在遨游本地仙
赤水华池须是秘,黄牙宝鼎要精研
灵胎变化无相剋,龙虎升腾论汞铅
⑴ 原注:道法乃金丹之诀也。其惟圣智,通幽洞微,方知理趣,穷极玄妙,
⑵ 原注:先知其要,然后乃修。妙在口传,用而无失,故曰知之修鍊,名曰圣人。
⑶ 原注:恍惚精真,其中有象,兔凝阴魄,乌烁阳精。二气感通,功齐造化。
⑷ 原注:道之至矣,功之成矣,自南自北,以遨以游,虽混嚣氛,宛同轻举。
⑸ 原注:丹还五转,名此华池,大用渐彰,理宜缄秘。
⑹ 原注:药之成也,名曰黄牙。造化神功,由乎宝鼎,而消息之法,切在沈研。
⑺ 原注:积法通灵,如胎含养。王行相剋,为害之深。理在周防,日慎一日。
⑻ 原注:阴阳会合,龙虎飞腾。良由考铅汞之功,知子母之性。然后用之。乃十全矣。

其五
七言律诗
玄机圣境谩劳心,何似穷研道理深
升降自然随我命,莫教虚度向光阴
几人达得幽闲趣,如树争高力不任
闇里差殊终坠堕,神仙尚恐有飞沈
⑴ 原注:众妙之门,唯玄机能达;真圣之境,唯修鍊方到。或尘虑未忘,俗态犹在,丹鼎华池,谩劳心力。
⑵ 原注:消息盈虚,先究其道。傥得理穷源,则玄元(原作无,据原校改)之域,或可跻升矣。
⑶ 原注:乐天知命,我乃自然,升降随时,方圆任器,皆符至理矣。
⑷ 原注:颠沛造次,尚或于是,岂可未明大道,不贵寸阴,虚度之诫,诚堪书绅。
⑸ 原注:宇官至广,贤愚乃众。入希夷奥,达庄老之微言者亦鲜矣。
⑹ 原注:豫章之木,七年搆厦。如未成材,徒增耸拔,枝叶所附,力其不任。亦如未晓真归,妄期骖驭,功既无就,翻招其损也。
⑺ 原注:暗里不欺,方寸无愧,则何往不臧。若色厉内荏,言与行违,自作差殊,何免颠坠也。
⑻ 原注:夫动气养素,长生久视,寿龄不耗,岁月任迁。盖心出混茫,迹超尘𡏖,苟萦拘心迹,恐飞沈未脱矣。

其六
七言律诗
济世勤行任百年,方知大道自昭宣
休誇解变黄金术,谁信空磨白玉穿
智慧宜从高见识,阴功及物最弥坚
是非达取此言语,宇宙常存隐圣贤
⑴ 原注:布行苇之泽,敦好生之德,任奔日月,徒改岁年,而惠渐黎庶,心无暂怠,亦如天行健、地厚载,岂有休废哉。
⑵ 原注:执左契以御物者,其唯圣人乎。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故知大道昭宣,物无不被矣。
⑶ 原注:五金之用,各本其性,其有虚心合道,从无入有,药化铁石,尽成黄金。纵斯道有成,又何劳矜誇也。
⑷ 原注:玉之为物也,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世谁信之,有其穿薄。然磨砻经久,亦可庶几。岂若抱无名之璞,怀冈象之珠,与时长在者哉。
⑸ 原注:见于未萌,识于未兆,自非智慧独断,高明不拔,何以从于斯哉。
⑹ 原注:功及于物而不宰者,其道远矣。可与造化争长,天地同固,岂以骖驾鸾鹤、飞腾云路而为难哉。
⑺ 原注:言于阴德智慧,则道性可阶;语以变金磨玉,则俗情何脱。明白焕然,奈世人多惑矣。
⑻ 原注:得一以清,则宇宙常存。而又圣贤隐居其内,盖知之修鍊,不为物所贼故也。

其七
七言律诗
青松本不树萧条,学士因何智自劳
金水朗然明皎洁,雪山堆积就中高
志心但觅三神药,凡目难观万里毫
我独闲吟谁解意,悠哉丽日压灵鳌
⑴ 原注:万木逢秋。皆有凋殒。唯青松千载,不畏雪霜。《神仙传》曰:好食松实者,可能飞也。
⑵ 原注:学道之者,昧己外求,劳虑自役。二丹不能穷其本,一真何以明其宗。
⑶ 原注:挹少阳之正气,注元府之精英,金液流形,光润皎洁。
⑷ 原注:大丹既就,凝若雪山,灿然可观,精莹何极。
⑸ 原注:夫修道者,确乎不可拔其志,则于道匪远。三神之药,必致长生,栖真子《三住铭》云:凡在万物,其所保者,莫先乎气,莫先乎神,莫先乎形。若保此三者,必得长生也。
⑹ 原注:未修三要,三宝莫获,谅诸凡目,则何以见万里之秋毫。
⑺ 原注:兴题立意,岂独咏于神仙;养民事天,正冀通于大道。
⑻ 原注:《大易》云:日月丽乎天。是知万象森然,三山鼎列,灵鳌既负,仙景可观矣。

其八
七言律诗
乘云驾鹤自西东,修鍊真人意气雄
出离凡为高见识,周旋道理远怀通
愚迷尽说皆非实,解者方知事不空
宿业大都心外障,有缘岁月易成功
⑴ 原注:云乘五彩,鹤驾九天。深居冲寞之中,自得逍遥之兴。故云自西而自东也。
⑵ 原注:极修鍊之玄者,谓之真人。意气雄然,则非尘容俗状之所及也。
⑶ 原注:六气无羁,三清有趣,斯可谓之出离也。至若见精方外,识洞真空。又甚高矣。
⑷ 原注:周旋其道也,则万化参同;周旋其理也,则一真冥会。故其所怀也,则何远而不通矣。
⑸ 原注:丹台秘诀,玉境真归,岂愚者迷者之所用心,故言非实。斯乃抚掌大笑之谓欤。
⑹ 原注:悬解逍遥之理者,方知逍遥之事不空也。
⑺ 原注:灵丹未究,宿业尚萦,既遮心内之明,实由心外之障也。
⑻ 原注:必于神秘之方有缘者,则金液弥精,华池无拥,无劳岁月,动见成功也。

其九
七言律诗
八风雷动绕炎洲,巨海波浪四畔流
鼠向此中毛骨异,布成将旧火燃休
白银绛阙光霞丽,紫玉黄芝瑞气浮
圣境山林人莫讶,延年皆是众仙游
⑴ 原注:炎洲者,海内十洲之一也。虽八节八方之风,如雷之鼓激,而仙乡云岛,安然居中。且汉武为钩弋,建八风通灵之台,斯并真人游息之所也。
⑵ 原注:当渤澥之南,邻聚窟之地。《十洲记》云:其地广二千里,处海之中也,故洪涛巨浪,四面而流。
⑶ 原注:《洞真经》说:炎洲之上,有火山之鼠,其毛可以为布。斯则灵物,得非毛骨异乎。
⑷ 原注:火鼠之毛为布也,服用将旧,必就火以燃之,则垢污顿除,文彩重絜,有同世人用水而浣衣也。
⑸ 原注:其中有太丹火流之宫,银城绛阙之制,光舒霞烂,绮丽堪观。
⑹ 原注:仙人所吹之笛,多以紫玉为之。又金芝九茎,真境之瑞,斯乃羽客玄君所居之地,有兹瑞物之气而浮腾焉。
⑺ 原注:火山丹宫,火鼠风兽,山林异于人世,物象殊于尘寰,境唯神仙,时流莫测,
⑻ 原注:服九转之丹,得长生之寿,出入游处,皆是诸仙者焉。

其十
七言律诗
穷真妙理访仙乡,云水青山地久长
闻说洞中诸境异,谁知鼎内有非常
遭逢祇是因缘感,费力无成枉用忙
瑞气青天含象彩,十洲闲坐论阴阳
⑴ 原注:夫穷真究理者,先须耽味玄默,修习冲虚,然后求登洞府,访谒仙乡也。
⑵ 原注:三山十洲,云涛昔隔。或道未超于世表,心徒悬于物外,则山水攸长,不可得而及也。
⑶ 原注:神仙之居,非尘世之境,既传闻于今昔,孰不冀于遨游矣。
⑷ 原注:药养丹鼎,道在灵台,外即无欲无为,内即惟寂惟默也。
⑸ 原注:长房廛市逢仙,喜传秘诀;孺子圯桥取履,庆遇黄公。皆是遭逢因缘所感矣。
⑹ 原注:修鍊之术,吐纳之法,在绝利一源,达乎三要。傥背此而修者,则费功劳心,终无所冀也。
⑺ 原注:紫雾亘寥廓,庆云遍太虚,光芒隐大道之精,灿烂蕴真人之气矣。
⑻ 原注:十洲之境,群仙所依,以亡形无为之言,演坎兔离乌之妙也。

其十一
七言律诗
岂将容易话长生,辛苦徒劳业未精
安肯便教贪上得,先须礼让后纯诚
绛霄音旨人难解,白雪消停竖有横
象外仙山诸境趣,若非修鍊蹑三清
⑴ 原注:长生至理,道在杳冥,养之于颢气灵源,固之于谷神真宰,岂以延龄善术,保命仙方,谬泄玄机容易言矣。
⑵ 原注:虽餐松饵柏,吐浊纳清,修制丹砂,煮鍊白石,未晓抱一之道,其犹避影之狂,虚废功勤,徒自劳役。
⑶ 原注:道以去甚去奢,惟清惟净,蠲除嗜欲,鄙弃喧华,岂以放意恣贪,而能阶其妙道者也。
⑷ 原注:礼让即修身之本,纯诚乃契道之源,务实陶真,理符妙辙。
⑸ 原注:绛霄者,三清真境;音旨,乃大道希声。惟上士之能行,非尘象外者,蒙之所解。
⑹ 原注:白雪乃大丹次第。消停者,造化玄门,运化纵横,奇功自在。
⑺ 原注:虚无之物表也。仙山者,即得道神仙之所居。阆苑瑶池,金庭玉阙,洞天佳境,不一名诸。
⑻ 原注:其欲升云御气,驾凤乘鸾,若非鍊行修真,即何以达三清之路也。

其十二
七言律诗
丹丘雾彩好林峦,尽是天宫不死仙
常与神人为窟宅,能兴风雨秀山川
溪头云出摇红叶,谷口村稀伴碧烟
题品洞门房密秘,隐藏踪迹恐相传
⑴ 原注:夫人欲吐故纳新,屈伸道引,精思静默,必游雾彩,憩止丹丘,栖泊林麓者矣。
⑵ 原注:于是虚皇命元始天王编之于金简,次之以玉章,永处大罗,有生之日,无死之名也。
⑶ 原注:夫金丹玉芝,可以乘云轩引羽盖者,必神人也。常以瀛洲为宅,方丈为窟矣。
⑷ 原注:鹤驾往还,风雨相随,万籁俱发,山川秀色也。
⑸ 原注:武陵溪头,桃源洞里,白云溶溶而出岫,红叶纷纷而摇林矣。
⑹ 原注:谷则虚应,溪乃聚流,山村隐隐而相邻,水烟羃羃以交映。
⑺ 原注:夫洞府关键,不得不秘,秘则丹灵骨清,抱一长生尔。
⑻ 原注:夫冲虚静默,游神之极,必藏乎名、隐其迹者也。

其十三
七言律诗
南来北去及东西,万物难归一等齐
倏忽争知兴变易,幽玄恬澹不昏迷
区分有截无邪见,轨范如空咏好题
天且岂容私辅德,功成自竖入云梯
⑴ 原注:圣人之御宇也。每虑德之未至,化之未被,是以辟四门,达四聪,观风俗之厚薄矣。
⑵ 原注:万事纷糺,长短相形,而民之情,封执胶固,混而为一,不亦难乎,
⑶ 原注:倏尔变通,虚心齐物,易同反掌,孰能知之。故《老子》云:吾道甚易知,甚易行。
⑷ 原注:既能玄览,专一守雌,则涤荡昏迷,归乎清净。
⑸ 原注:执乎左契,法彼健行,掌视八纮,区以别矣。则自然民思无邪,顺乎至化。
⑹ 原注:然则法天行道,垂训万邦,而心契无为,寂如空也,夫如是则可以咏歌之矣。
⑺ 原注: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岂容私徇翊戴圣明者哉。
⑻ 原注:不宰功成,归乎大道,如升云汉,必假丹梯,从有入无,良在斯矣。

其十四
七言律诗
天地为炉我自知,人无远虑必生疑
功夫未至劳悬想,增外声闻不改移
机巧岂逢容易得,是非终究欲何之
思量大海深渊理,光阴虚度影参差
⑴ 原注:天乾也,地坤也,万物由是而生。其有法阴顺阳,握符执契,以造化为炉,刚柔制度,成孰庶品,镕范五行。此唯圣人知之,馀莫能尔也,
⑵ 原注:至理玄邈,非大智不测,况见虑不出于物表,疑惑必生于言下也。
⑶ 原注:夫欲造玄枢,求妙术,须假积德累功,凝和养气。若五色在目,可欲惑心,则道性逾远,徒劳悬想而及也。
⑷ 原注:纯粹积中,声闻于外,故知大音希声,听之而不闻,盖匪应答可求。是以居境外而不改移也。
⑸ 原注:机关不息,巧伪愈多,离道远乎哉,岂容易而得也,
⑹ 原注:杳冥无象,是非糺纷。自背虚无,但境矛楯。期趣真境,欲何所从。
⑺ 原注:道者妙用无方,自大而求之,则逝而往;自往而求之,则远不及。若能了悟,则常在目前,既非思虑所知,何溟海之深可比度也。
⑻ 原注:日居月诸,倏忽光景,真归未达,俗累尚萦。阴影参差,诚为虚度也。

其十五
七言律诗
流砂一味细堪观,万象笼罗几百般
须向铅中相假合,分成鼎内见其端
烟霞聚散归深谷,水火相逢不用乾
养就大还升世界,月宫乞取桂花看
⑴ 原注:阳精日华,从阴所产,一味神结,妙可用心矣。
⑵ 原注:神方百数,妙在一真,通贯太微,该罗造化也。
⑶ 原注:纯阴之体,出自阳精,铅称老妪,纳以少阳,内外相容,成乎假合。
⑷ 原注:和合阴阳,乃成道矣。鼎树三才,鍊成一气,始由晓其端绪矣。
⑸ 原注:阴阳符契,乃聚烟霞,二气交分,回归深谷,复返致养之所也。
⑹ 原注:举以水火,明以阴阳,内外相逢,合成道矣。不至凝阳,美之至也,乃是不乾。
⑺ 原注:阴阳相美,育产元精,即含章可贞,以时而发,离尘寰矣。
⑻ 原注:神功既著,妙道乃成,或驭六龙,升乎碧落,优游蟾窟,攀折琼花矣。

其十六
七言律诗
昆崙山上聚神仙,羽驾争行意不偏
积雪远看攲下界,巅峰高认涌流泉
真空的实难堪比,异景皆从造化迁
秘密岂教容易辨,玄中之外更深玄
⑴ 原注:《洞真经》云:昆崙山者,黄赤二道交光于上,上当天心,皇母帝君神仙同会之处,
⑵ 原注:神仙动息,出处自由,或驭鹤以飞行,或乘鸾而上汉,同遵至道,意复何偏。
⑶ 原注:仙山积雪,灵境复嘉,远远看瞻,如攲下界。
⑷ 原注:寓目万象,登彼高峰。流泉涌出于烟霞,仙界倍胜于凡界,
⑸ 原注:大道玄门,真空妙性,无形虚极,比类诚难。
⑹ 原注:不达真空,昧乎虚寂,皆随异景,迁谢何穷。
⑺ 原注:神仙密旨,出离凡情,触目随流,孰能辨认。
⑻ 原注:大道坦然,迥出尘界,强立虚无之称,蕴乎造化之中。玄之又玄,其在兹矣。

其十七
七言律诗
溟溟沧海浪涛深,雾蔽山峦不易寻
紫盖洞庭人驾鹤,虹霓城郭道为林
幽玄相去何多少,巧拙无由智慧侵
尽是同缘相引接,从容语话八仙心
⑴ 原注:蓬壶路远,仙阆程赊。上插青冥,下盘沧海。溟溟然盖浪涛之深也。
⑵ 原注:濛濛烟雾,蔽彼山峦,既仙凡不并,故未易寻也。《史记》云:三山在渤海中,望之如云也,
⑶ 原注:《荆州记》云:衡山有三峰,其一曰紫盖,常有双鹤回翔于上。故洞庭人驾之上游于绝汉也。
⑷ 原注:十洲九府,虹霓城郭,斯必以道为林也。
⑸ 原注:幽深之境,玄妙之门,本自丹台,实由精鍊,且相去之几何也。
⑹ 原注:虽性有巧拙,用有浅深,而道绝百非,理归一揆,但可以冥契玄符也。虽有智慧,将焉用之,故云无由侵矣。
⑺ 原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必可以引至于道也。
⑻ 原注:《列仙传》云:淮南王刘安言神仙黄白之事,于是八公乃诣王授《丹经》。故知从容笑语之间,静见八仙之心也。

其十八
七言律诗
大都滋味莫因循,减节从教岁月身
述作比图人世解,凡情谩说内丹真
消停意上宽还远,宗旨犹来最好亲
动静机关勿劳苦,坎离卦象善调匀
⑴ 原注:老氏云:五味令人口爽。又云:味乃腐肠之药。是知却彼滓秽,存乎冲和,不可荏苒因循,耽溺于味也。
⑵ 原注:节啄腐吞腥之患,从吐故纳亲之门,延岁月于身中,期升腾于象外。
⑶ 原注:圣人述作,广布仙经,比欲世人,闻之即解。
⑷ 原注:外丹者,烹金鍊石,内丹者,存神固身,此乃修鍊得门,方能成办。而凡常情见,未及精修,自谓了其内丹,斯则诚为虚说。
⑸ 原注:原夫道心惟微,大道不器,务在养内养外,不假劳形竭神,傥消息于无名强名,则宽广于惟寂惟寞者也。
⑹ 原注:道者万物之宗,其旨冲邃,是以黄帝有崆峒之问,庄子喻蝼蚁之微。仲尼复云:丘之道也,其由醯鸡。斯诸圣人,皆亲于至道者也。
⑺ 原注:恬澹清净,朴素和平,不施机关,本无动静。若违而求者,徒劳若焉。
⑻ 原注:坎为水为阴,离为火为阳,水目则静,火炎则动,《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或其道既济,必大象和匀,理契自然,斯为善矣。

其十九
七言律诗
逍遥但信莫狐疑,天自高兮地本卑
晓取声闻归至道,从来法则尽如斯
物情运化真纯理,谩说周遮问不知
性识贤愚俱一体,善缘恶业影相随
⑴ 原注:清净玄元,先天地而有,惟上士为之勉力,馀则大笑而犹豫也,
⑵ 原注:天形穹隆,地厚磅礴。《易》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也。
⑶ 原注:真仙上圣,方了声闻,抱一不离,乃归于至道也。
⑷ 原注:爰从上古,迄至今时,亡形得形,无性见性,皆依斯玄旨尔。
⑸ 原注:万汇陶冶,运转变化,皆是妙用,同臻纯理也。
⑹ 原注:道不周遮,真非形象,唯明达之士證之于身心,且非肆言誇诞以得之,故言者不知也。
⑺ 原注:禀灵贤愚,道皆一贯,贤者任真而自省,愚者日用而不知矣。
⑻ 原注:行善则吉,行恶为凶。是知影无恒体,曲直犹形,随逐定矣。

其二十
七言律诗
灵芝出见少人知,此是含玄故不疑
隐逸大同非妄想,精诚自化岂参差
翱翔碧落乘云驾,宛转虹霓入室时
至道就中升降等,凡田日用有盈亏
按:《御制逍遥咏》卷七
⑴ 原注:灵芝无根,为国之瑞,非圣所感,孰能见之。况乎道旨重玄,知之诚寡。
⑵ 原注:大道虚寂,包博重玄,上士闻之,故无疑也。
⑶ 原注:高奇之士,庶几上仙,或隐嚣尘,或栖岩壑,喧寂一致,物我俱忘。
⑷ 原注:精诚冥感,神用自然。千变万态,纤毫无失。
⑸ 原注:或骖皓鹤,或驾彩云,翱翔杳冥,何往不适。
⑹ 原注:霓旌绛节。缥缈三清。兴罢游仙,还归洞室。
⑺ 原注:大道坦然,本无高下。学者不敏,情执万端。
⑻ 原注:日用之要,在乎丹田。稽彼盈亏,同乎勤怠。虚心玄览,能无疵乎


共120,分6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