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句:
词牌列表
竹枝 钦谱
竹枝 唐教坊曲名。元郭茂倩《乐府诗集》云:“《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里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词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   按《刘禹锡集》,与白居易唱和《竹枝》甚多,其自叙云:“《竹枝》,巴歈也。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其音协黄钟羽。”但刘、白词俱无和声,今以皇甫松、孙光宪词作谱,以有和声也。

竹枝 单调十四字,两句两平韵 皇甫松

  芙蓉并蒂  一心连    花侵槅子  眼应穿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尊前集》载皇甫松《竹枝》词六首,皆两句体,平韵者五,仄韵者一。每句第二字俱用平声,馀字平仄不拘。所注“竹枝”、“女儿”,“枝”、“儿”叶韵,乃歌时群相随和之声,犹《采莲》之有“举棹”、“年少”也。 按古乐府,《江南弄》等曲皆有和声。如《江南曲》和云:“阳春路,时使佳人度。”《龙笛曲》和云:“江南弄,真龙下翔凤。”《采莲曲》和云:“采莲归,渌水好沾衣。”亦各叶韵。此其遗意耳。

格二 单调十四字,两句两仄韵 皇甫松

  山头桃花  谷底杏    两花窈窕  遥相映    
  平平平平仄仄仄 仄平仄仄平平仄 


此首用仄韵。

格三 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孙光宪

  门前春水  白蘋花    岸上无人  小艇斜    商女经过  江欲暮    散抛残食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

饲神鸦    
仄平平 


此词较皇甫松词多两句。 按刘、白《竹枝》词俱拗体七言绝句,此独谐婉,且每句有和声。
历代作品
共3240,分71页显示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6  37  38  39 下一页
钱澄之 1612 - 1693 三十四首
频催画桨趁歌行,认得前船姊妹声。
连日曲中新作客,隔阑一一会呼名。
只在秦淮路不遥,游人坐定便吹箫。
清溪一带朱楼好,频去频来莫出桥。
银蒜朱阑翡翠帘,隔船小语燕声尖。
轻桡慢举由人看,素面鸦头唤酒添。
节近端阳蒲草香,家家少妇赁衣裳。
妆成出市谁人看,辛苦儿郎一月忙。
朱朱绿绿内家窗,绕槛金铃吠小厖。
自教梨园新子弟,生来不解听南腔。
朱阑画舸尾相衔,次第更番奏管弦。
火树银花通夜赛,国公府内看灯船。
头白篙师剧可怜,上滩百丈水中牵。
插旗打鼓中流下,争避官军载马船。
滩上渔人唤不闻,持竿放溜醉醺醺。
鸬鹚新自吴兴买,衔得鱼来重十斤。
老农辛苦上山佃,日午挥锄倚树眠。
遍野牯牛千石力,椎来作脯不耕田。
闽山深处少人经,尚有前朝旧宅扃。
一代钱刀都不用,街头只数宋熙宁。
小妇盈盈初拜堂,如花颜色怪梳妆。
步摇斗大低头戴,翠凤金钗压几行。
秋尽霜零叶未飘,风吹甘蔗响萧萧。
空山绝涧无人过,棆桷参差巧造桥。
清溪翠竹抱山隈,梵宇琳宫相望开。
处处香灯供老佛,世尊终岁宿尘埃。
天气冬暄见雪稀,海风八月弄寒威。
蚕桑此地称奇货,终日逢人白纻衣。
流泉接竹绕人家,豆夹瓜㼕任点茶。
屋上秋兰十数种,不知花谱唤何花。
每上渔船爱水清,一滩才过又滩鸣。
横溪怪石崚嶒甚,想见人心不肯平。
南海秋来雁不飞,霜花雪片见全稀。
游人未向雷州去,腊月家家著葛衣。
江边矮屋荔枝遮,疍户鱼蛮住几家。
二月枝头红似火,隔墙初放木棉花。
插天高屋怕窗光,铁栗为楹牡蛎墙。
客到有茶通不啜,一盘蒌叶裹槟榔。
乍晴乍雨屐声多,深院搴帘唤阿婆。
赤脚鸦头寻买主,蛮腔会唱摸鱼歌。
城中高髻学吴妆,浅发齐眉赚阮郎。
惯把秦筝弹数弄,罗巾验取袖儿香
⑴ 粤女将嫁,每留发寸馀覆额,作娇小态。亦多腋气,谓之袖儿香,媒氏以罗巾拭腋,送客验其有无。
平康不用访名姝,老去秦宫爱未渝。
频过城西听说法,绿榷(寺名。)新剃两僧雏(广南好男,而僧家此风最盛。)
当街儿女散香花,钱米堆盘卧小蛇。
云是梧州三界庙,为催还愿到人家。
䑩舶携家寓海珠(寺名。),花裙毡笠色偏殊(番妇色最白。)
元来番鬼经时染,黑白分明辨主奴(其俗主白奴黑,黑皆染成。)
一双小鸟号相思,放出雄飞苦恋雌。
若使放雌飞便去,人情大抵似君痴。
开元寺宇最称雄,故宅今神说吕蒙。
对岸关侯祠庙冷,时闻甲马斗空中(伽蓝即吕蒙,云寺为蒙宅。)
山城游女半吴妆,岳庙新秋花满廊。
闻道昔年秋更盛,过桥争进广南香。
桥南光孝寺僧稀,喜见当门树十围。
大殿荒凉曾驻跸,行人指点泪沾衣。
都司廨废地形雄,云是闽王昔日宫。
尚有香炉移不动,至今犹直殿当中。
尚书临死气昂藏,谈笑衣冠赴法场。
通市人看争堕泪,只今说作府城隍(谓揭万年。)
梅岐里下收铜板(布名。),拱北城根买建莲。
腐乳定寻光孝寺,合香须过广门圈。
万落千村不起烟,家家说欠靖藩钱。
新投恶少名初挂,虎吓邻居要妇眠。
合属官僚上贺新,为闻宪府诞麒麟。
一雌堕地何曾育,收贺完时说与人。
太守新来清绝伦,只苛属县不苛民。
县官家远无钱至,仍出心怜百姓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