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器重  拼音:qì zhòng
重视其才能。《晋书。卷八○。王羲之传》:「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花月痕》第四回:「得以专筹各道军饷,此皆韩荷生一力赞成,经略所以十分器重。」
《國語辭典》:朴拙(樸拙)  拼音:pú zhuó
朴实坦率,不曲意奉迎别人。《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近岁朴拙之人愈少,巧进之士益多。」
《漢語大詞典》:大朴(大樸)
大樸(dà pǔ):谓原始质朴的大道。 三国 魏 嵇康 《难自然好学论》:“昔鸿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於上,民无竞於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 唐 陆龟蒙 《读〈阴符经〉寄鹿门子》诗:“祗为读此书,大朴难久存。” 宋 叶适 《〈谢景思集〉序》:“拨弃组绣,考击金石,洗削纤巧,完补大朴。” 明 宋濂 《元故王府君墓志铭》:“呜呼!大朴之散久矣,嗜利之徒唯思肥己而瘠人。”参见“大朴(tài pǔ)”。
大朴(tài pǔ):谓原始质朴之大道。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大朴既亏,则高尚之标显。” 刘良 注:“大朴,大道也。”一本作“ 太朴 ”。 宋 苏轼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败。”
《國語辭典》:雅素  拼音:yǎ sù
1.平生、平素。《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考迹雅素,审知白黑。」
2.故旧之交。《汉书。卷八一。张禹传》:「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
3.恬淡的节操。《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增修雅素以命下国,逡俭隆约以矫世俗。」
《漢語大詞典》:返朴(返樸)
谓还其原始的淳朴状态。 元 揭傒斯 《赠陈尊师归江东》诗:“永言归山中,返朴从所如。”
归于质朴。 唐 薛能 《升平词》之十:“文章惟返朴,戈甲尽生尘。”
《漢語大詞典》:顽然(頑然)
(1).愚钝无知貌。 唐 韩愈 《答张籍书》:“顽然不入者,亲以言諭之。” 清 戴名世 《〈困学集〉自序》:“况余才质鲁钝,顽然无所得於心。”
(2).自然质朴貌。 明 袁宏道 《与陶石篑书》:“ 西山 若无诸大梵刹,便顽然一冈矣。”
(3).顽固而不知变通貌。 梁启超 《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敬告政府诸公》:“昔 日本 当 明治 十一二年以后,人民之要求国会者风起水涌,其政府顽然不动。”
《漢語大詞典》:太朴(太樸)
谓原始质朴的大道。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正如雷尊象鼎,虽丹碧烂然,而太朴浑沦之气,非鬼工匠手所能拟议。”参见“ 大朴 ”。
见“ 大3朴 ”。
《漢語大詞典》:大朴(大樸)
大樸(dà pǔ):谓原始质朴的大道。 三国 魏 嵇康 《难自然好学论》:“昔鸿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於上,民无竞於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 唐 陆龟蒙 《读〈阴符经〉寄鹿门子》诗:“祗为读此书,大朴难久存。” 宋 叶适 《〈谢景思集〉序》:“拨弃组绣,考击金石,洗削纤巧,完补大朴。” 明 宋濂 《元故王府君墓志铭》:“呜呼!大朴之散久矣,嗜利之徒唯思肥己而瘠人。”参见“大朴(tài pǔ)”。
大朴(tài pǔ):谓原始质朴之大道。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大朴既亏,则高尚之标显。” 刘良 注:“大朴,大道也。”一本作“ 太朴 ”。 宋 苏轼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败。”
《國語辭典》:朴野  拼音:pú yě
质朴不谙礼仪。《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林断事看那井庆是个朴野之人,不像恶人。」
《國語辭典》:朴野(樸野)  拼音:pú yě
质朴而不懂礼节。《管子。小匡》:「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也作「朴鄙」。
《國語辭典》:质实(質實)  拼音:zhí shí
朴实敦厚不浮华。清。李炤〈俭训〉:「每见闾阎之中,其父兄古朴质实,足以自给。」
《國語辭典》:淳和  拼音:chún hé
纯朴温和。《后汉书。卷五六。种皓传》:「伏见故处士种岱,淳和达理,耽悦诗书,富贵不能回其虑,万物不能扰其心。」《北史。卷二二。长孙道生传》:「明帝以览性质淳和,堪为师表。」
《國語辭典》:朴茂  拼音:pú mào
质朴敦厚。《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士有纯明朴茂之美,而无教学养成之法,使与不肖并进,则夫懿德敏行,何以见焉?」
《國語辭典》:朴实(朴實)  拼音:pú shí
质朴诚实。《喻世明言。卷三。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吴山生来聪俊,粗知礼义,干事朴实,不好花哄,因此防禦不虑他在外边閒理会。」《西游记》第一回:「此间人果是朴实。果有此山此洞。」
《國語辭典》:朴实(樸實)  拼音:pú shi
质朴诚实。元。吕止庵〈风入松。半生花柳套。离亭宴歇指煞〉:「我著片无忝和朴实心,博伊家做怪胆。」
《漢語大詞典》:质厚(質厚)
质朴敦厚。后汉书·吴汉传:“ 汉 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 韩魏 公为墓誌,载 仁庙 语,即云如 欧阳 某何处得来,不加文饰,有以见 仁祖 质厚之言,如此得直述之体也。” 清 姚鼐 《〈新修宿迁县志〉序》:“其风土质厚。”
《漢語大詞典》:枯淡
(1).指朴素淡泊的生活。 宋 黄庭坚 《谢荣绪割獐见贻》诗之二:“二十餘年枯淡过,病来筯下剧甘肥。”宋史·儒林传六·郑樵:“平生甘枯淡,乐施与。”《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他今在空门枯淡,必有恨我之意。” 郁达夫 《和刘大杰〈秋兴〉》:“旧梦豪华已化烟,渐趋枯淡入中年。”
(2).质朴平淡。多指诗文风格。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五柳先生下》:“予观古今诗人,惟 韦苏州 得其清闲,尚不得其枯淡。” 清 黄宗羲 《〈吕胜千诗集〉题辞》:“古者才人逸士,或寄傲於山川,或移情於花鸟。向使逐物而流,中藏汨然,其诗必中边枯淡。” 林纾 《国朝文序》:“经生之文朴,往往流入於枯淡;史家之文,则又隳突恣肆,无復规检:二者均不足以明道。”
《漢語大詞典》:朴略(樸略)
质朴鄙野。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夫上古之世,人惟朴略,言语难晓,训释方通。” 前蜀 贯休 《经旷禅师院》诗:“真貌枯槁言朴略,衲衣烂黑烧岳痕。”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建都:“ 秦 汉 之时, 关中 风气会聚,田野开闢,人物殷盛; 吴 楚 方脱蛮夷之号,风气朴略。”
质朴鄙野;质朴简约。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伏羲 鳞身, 女蜗 蛇躯,鸿荒朴略,厥状睢盱。” 张载 注:“朴,质也。略,野略也。” 唐 柳宗元 《为文武百官请复尊号表》:“质而不华,则朴略而固。”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八:“﹝ 党进 ﹞忽仰面瞻圣容,厉声曰:‘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