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10,分4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虫书
虫蚁
虫蚁
蝗虫
大虫
华虫
虫豸
吟虫
可怜虫
虫飞
虫虫
蓼虫
二虫
暗虫
虫蛇
《國語辭典》:虫书(蟲書)  拼音:chóng shū
书体名。秦书八体之一。是在篆书结构的基础上,装饰蜿蜒回绕的笔画,使字体像虫形盘旋弯曲的样子,因而得名。也称为「虫篆」。
《國語辭典》:虫蚁(蟲蟻)  拼音:chóng yǐ
小的飞禽走兽。《水浒传》第六一回:「晚间入城,少杀也有百十个虫蚁。」《荡寇志》第五回:「看见虫蚁儿便去射,不论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树上歇的,但不看见,看见便一箭取来。」也作「虫鹥」。
《國語辭典》:虫豸(蟲豸)  拼音:chóng zhì
1.昆虫的通称。《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上》:「虫豸之类谓之孽,孽则牙孽矣。」
2.骂人轻贱的话。《三国志。卷五三。吴书。薛综传》:「日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由此言之,可谓虫豸,有腼面目耳。」《新五代史。卷二八。唐臣传。卢程传》:「尔何虫豸,恃妇家力也!」
《漢語大詞典》:虫蚁(蟲螘)
1.犹虫豸。 清 唐甄 潜书·抑尊:“君日益厚,臣日益卑,是以人君之贱视其臣民,如犬马虫螘之不类於我。”参见“ 虫蚁 ”。
2.比喻卑贱的人。
3.表示自谦。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自知言不足采,以示虫螘之赤心。”
《國語辭典》:蝗虫(蝗蟲)  拼音:huáng chóng
1.动物名。直翅目昆虫。分布于热带与温带,尤以温带草原最多。种类甚繁,约有五千种。大多数为绿色或棕色,躯体分头、胸、腹三部,头部有一对复眼,三只单眼,一对触角及一个咀嚼用的口器,腹部第一节两侧有听觉器官。依生活习性可分为孤独性与群居性两种。成群的飞蝗集体迁移时,常遮天蔽日,且大量啃噬农作物。古称为「阜螽」。也称为「蚱蜢」。
2.比喻食量极大的人。如:「他真像可怕的蝗虫,竟把冰箱里的食物一扫而空!」
《國語辭典》:大虫(大蟲)  拼音:dà chóng
1.大的昆虫。《史记。卷一○五。扁鹊仓公传》:「众医不知,以为大虫,不知伤脾。」
2.老虎的别称。《水浒传》第一回:「风过处向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一声,扑地跳出一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
分類:老虎
《漢語大詞典》:华虫(華蟲)
(1).雉的别称。古代常用作冕服上的画饰。《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 孔 传:“华,象草华;虫,雉也。” 孔颖达 疏:“草木虽皆有华,而草华为美……雉五色,象草华也。《月令》五时皆云其虫,虫是鸟兽之摠名也。” 唐 杨炯 《公卿以下冕服议》:“华虫者,雉也,雉身被五彩,象圣王体兼文明也。” 宋 陈师道 《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诗:“庙器刻科斗,寳樽蟠华虫。” 章炳麟 《訄书·订礼俗》:“夫鷩者,质言则曰鵔鸃,文言则曰华虫,盖古无鷩名也。”按,鷩即雉。
(2).带钩。 三国 魏 缪袭《尤射·华虫》:“我賚以华虫,报我 趾泽 之履。”注:“华虫,带钩也。”
《國語辭典》:虫豸(蟲豸)  拼音:chóng zhì
1.昆虫的通称。《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上》:「虫豸之类谓之孽,孽则牙孽矣。」
2.骂人轻贱的话。《三国志。卷五三。吴书。薛综传》:「日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由此言之,可谓虫豸,有腼面目耳。」《新五代史。卷二八。唐臣传。卢程传》:「尔何虫豸,恃妇家力也!」
《漢語大詞典》:吟虫(吟蟲)
善鸣的虫。 南朝 梁简文帝 《秋闺夜思》诗:“逈月临窗度,吟虫绕砌鸣。”
分類:善鸣
《國語辭典》:可怜虫(可憐蟲)  拼音:kě lián chóng
比喻陷于困难的人。含哀悯之意。南朝宋。无名氏〈企喻歌〉四首之四:「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骈字类编》:虫飞(虫飞)
宋 张耒 春日书事 虫飞丝堕两悠飏,人意迟迟日共长。
元 袁易 赠禽衍陆生 虫飞蝠伏各有时,万物行藏信非偶。
《國語辭典》:虫虫(蟲蟲)  拼音:chóng chóng
1.热气蒸人的样子。《诗经。大雅。云汉》:「旱既大甚,蕴隆虫虫。」
2.对心爱人的昵称。宋。柳永征部乐。雅欢幽会〉词:「但愿我、虫虫心下,把人看待,长似初相识。」宋。杜安世 浪淘沙。帘外微风词:「一床鸳被叠香红,明月满庭花似绣,闷不见虫虫。」
分類:灼热
《漢語大詞典》:蓼虫(蓼蟲)
寄生于蓼间的虫。《楚辞东方朔〈七谏·怨世〉》:“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虫不知徙乎葵菜。” 王逸 注:“言蓼虫处辛烈,食苦恶,不能知徙于葵菜,食甘美,终以困苦而癯瘦也。” 南朝 宋 鲍照 《代放歌行》:“蓼虫避葵堇,习苦不言非。” 明 杨慎 《艺林伐山·桂蠹蓼虫》:“楚辞注:桂蠹以喻食禄之臣,蓼虫以喻放逐之士。”
分類:寄生
《骈字类编》:二虫(二虫)
唐 白居易 禽虫十二章 其四 须知年老忧家者,恐是二虫虚苦辛。
宋 苏轼 二虫 二虫愚智俱莫测,江边一笑无人识。
元 尹廷高 巢燕行 履霜之操亦尚矣,之二虫者曾何知。
《漢語大詞典》:暗虫(暗蟲)
指生活在阴暗地方的蟋蟀之类昆虫。 唐 张仲素 《秋夜曲》:“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唐 白居易 《闻虫》诗:“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漢語大詞典》:虫蛇(蟲蛇)
(1).泛指蛇和其他虫类。韩非子·五蠹:“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羣害,而民悦之。” 汉 王充 论衡·无形:“虫蛇未化,人不食也;化为鱼鱉,人则食之。” 唐 高适 《东平路中遇大水》诗:“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 元 傅若金 《桂林喜吕仲实佥宪至》诗:“草热虫蛇常并出,树深豺虎近皆肥。”
(2).喻指异族异类的人。 唐 韩愈 《别知赋》:“岁癸未而迁逐,侣虫蛇於海陬。” 明 高启 《喜幼文北归》诗:“久留远土虫蛇杂,忽解高罗雁鵠飞。”
(3).谓虫蛇纠曲之状。比喻曲折钩连的书法。 汉 蔡邕 《篆势》:“頽若黍稷之垂颖,藴若虫蛇之棼緼。”《晋书·索靖传》:“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鸞,舒翼未发,若举復安,虫蛇虬蟉,或往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