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悲惋
(1).悲愤怨恨。韩非子·亡徵:“婢妾之言听,爱玩之智用,外内悲惋而数行不法者,可亡也。”
(2).悲伤叹惜。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八:“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霑衣抚心嘆。”太平广记卷二八○引《河东记·独孤遐叔》:“ 遐叔 悵然悲惋,谓其妻死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 十一娘 伏牀悲惋,如失伉儷。”
《漢語大詞典》:含愤(含憤)
怀着悲愤之情。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而下官抱痛圜门,含愤狱户,一物之微,有足悲者。” 唐 陈子昂 《国殇文》:“徒手奋呼谁救哉,含愤抗怒志未迴。” 宋 苏轼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诗:“愿公作诗慰不遇,无使二子含愤泣幽宫。” 元 傅若金 《拒马河》诗:“行人悲旧事,含愤説 荆軻 。”
分類:悲愤
《漢語大詞典》:悲吒
亦作“ 悲诧 ”。 悲叹;悲愤。文选·郭璞〈游仙诗〉之五:“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吒。” 李善 注:“吒,叹声也。” 南朝 梁 何逊 《临行公车》:“念此将如何,抚心独悲咤。”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五:“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吒。” 宋 梅尧臣 《送曼叔襄城尉》:“此趣信所諳,羈官莫悲吒。” 明 高柄 《九月八日郭南山亭宴集分得下字》诗:“高兴殊不平,临风独悲咤。” 清 陈维嵩 《贺新郎·送家广陵下第南归海宁兼以志慰》词:“真珠莫惜离筵泻。儘人间羣儿自贵,底须悲诧。”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抗议发愤之徒絶迹,慷慨悲咤之声不闻,名为士人,实则死人之不若。”
分類:悲叹悲愤
《漢語大詞典》:扣心
捶胸。形容心情迫切或悲愤。 汉 王充 论衡·艺增:“使今之民也,遭大旱之灾,贫羸无蓄积,扣心思雨。”南齐书·张敬儿传:“华夷扣心,行路泣血。”
《漢語大詞典》:凄感(淒感)
悲愤感伤。 晋 傅亮 《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故老掩涕,三军悽感。瞻拜之日,愤慨交集。”
凄恻感慨。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 畀太原 举家读之,莫不凄感万状。”
《国语辞典》:哀兵  拼音:āi bīng
带有悲愤情绪的军队。后也借指带有悲愤情绪的人。如:「哀兵必胜」。
《国语辞典》:乱天常(乱天常)  拼音:luàn tiān cháng
违背天理。汉。蔡琰〈悲愤〉诗:「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唐。许敬宗〈奉和春日望海〉诗:「韩夷愆奉赆,凭险乱天常。」
《漢語大詞典》:愤抑(憤抑)
悲愤抑郁。 唐 司空图 《注〈愍征赋〉后述》:“且凡禀精英之气,是或有智谋超出羣辈,一旦愤抑,肆其笔舌,亦犹武人逞怨於锋刃也。”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四:“ 朱 甚喜,忽忆《荆州》词,以谓语意愤抑悽惋,殆非龙宫嫻雅出尘态度。”
分類:悲愤抑郁
《漢語大詞典》:忧忿(憂忿)
忧虑悲愤。 秦牧 《长河浪花集·中国红场的旗帜》:“ 鲁迅 说他自己怀着比 果戈里 深广的忧忿写《狂人日记》。”
分類:忧虑悲愤
《漢語大詞典》:拊臆
捶胸。表示悲愤。《吴礼部诗话》引 元 李明通 《题〈吟啸集〉》诗:“须臾赤日减颜色,玄云莽莽风颼颼。或言 巨灵 收拾付真宰,读罢拊臆生长号。”
分類:捶胸悲愤
《漢語大詞典》:捬膺
抚摩或捶拍胸口。表示惋惜、哀叹、悲愤等。《宋书·傅亮传》:“瞻前轨之既覆,忘改辙於后乘。匪微物之足悼,悵永念而捬膺。”
《漢語大詞典》:梗咽
哽咽。因悲愤而气结喉塞。 茅盾 《林家铺子》二:“‘好,好,带了去罢,带了去罢!’ 林先生 终于斗气似的说,声音有点儿梗咽。” 茅盾 《子夜》十五:“她们心里也翻腾着沸滚的怨恨,可是并没升到脸部,只在她们的喉头梗咽。”
《漢語大詞典》:武侯吟
《梁甫吟》。乐府 楚 调曲名。相传为 诸葛亮 作,以抒发未能实现其抱负的悲愤心情。 宋 叶适 《送郑丈赴建宁》诗之三:“卧听牀下士,时作 武侯 吟。”
《漢語大詞典》:服臆
犹服膺。 汉 王充 论衡·别通:“父兄在千里之外,且死,遗教戒之书,子弟贤者求索观读,服臆不舍,重先敬长,谨慎之也。”
心气郁结,悲愤貌。服,通“ 腷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未卒,因嘘唏服臆……悲不能自止,容貌变更。”
《漢語大詞典》:枕戈饮血(枕戈飲血)
枕着武器,咽着血泪。形容极度悲愤,矢志报仇杀敌。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五:“贼氛未殄,主上焦劳,凡为臣子,皆当枕戈饮血,共奋同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然所以如此披甲厉兵,枕戈饮血者,非好为首先发难,徒负光復 汉 家之虚誉,实以祖仇所在,人心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