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1,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内伤
内忧
熏心
心悸
至虚
意中人
真火
心热
结心
心肺
心病
心尘
积愤
悼心
藏往
《國語辭典》:内伤(內傷)  拼音:nèi shāng
1.中医指因身心过劳、饮食不适及七情六欲所导致的病症,相对于外感而言。《汉书。卷三○。艺文志》:「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2.在伤科学上指跌、仆、捶、击等导致内脏、气、血、经络损伤。相对于外伤而言。
3.心中悲痛。《清史稿。卷二一四。后妃传。高宗孝贤纯皇后传》:「致黯然以内伤兮,遂邈尔而长逝。」唐。杜甫〈入衡州〉诗:「恕己独在此,多忧增内伤。」
《國語辭典》:内忧(內憂)  拼音:nèi yōu
1.内部的忧患。多指国家内部不安定。《国语。晋语六》:「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史记。卷五。秦本纪》:「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也作「内患」。
2.母丧。唐。张说〈故洛阳尉赠朝散大夫马府君碑〉:「入太学,举明经,补巴西尉,内忧去职。」也作「内艰」。
《漢語大詞典》:熏心
(1).谓心中焦灼如焚。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感伤怀归,陨涕熏心。”
(2).迷住心窍。 宋 王安石 《和王乐道烘虱》:“熏心得祸尔莫悔,烂额收功吾可贺。”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言事·一人先忠后佞:“二人富贵熏心,改口逢世,又諉其责於父师,真悖逆之尤。”
《國語辭典》:心悸  拼音:xīn jì
1.因贫血、神经系统失调或过度劳累而引起心跳加速、心律不整的症状。
2.心中惊恐害怕。如:「思及那次强烈台风肆虐,摧枯拉朽的恐怖情况,至今犹教人心悸。」《镜花缘》第六六回:「若非当日见机,早早逃避,岂能活到今日!一经回想,尚觉心悸。」
《漢語大詞典》:至虚
(1).谓心中不着一物。管子·心术上:“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
(2).极虚无的境界。文子·精诚:“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於方外,行於无门,听於无声,视於无形,不拘於世,不繫於俗。” 晋 应贞 《晋武帝华林园集诗》:“行捨其华,言去其辩,游心至虚,同规易简。”
《國語辭典》:意中人  拼音:yì zhōng rén
1.心中所思念或属意的人。晋。陶渊明〈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时三人共在城北讲礼校书〉诗:「念我意中人,相去不寻常。」
2.心中所爱恋的人。宋。柳永〈少年游。世间尤物意中人〉词:「世间尤物意中人,轻细好腰身。」
《漢語大詞典》:真火
(1).谓心中的火。比喻旺盛的生命力。 宋 苏辙 《送杨腾山人》诗:“窻前雪花落,真火中自然。”
(2).犹言怒气。 郭沫若 《归去来·在轰炸中来去十三》:“司机尽管鼓动着发动机,汽车本身也好象在冒真火,满焦躁地象狂牛一样吐着气。”
《國語辭典》:心热(心熱)  拼音:xīn rè
1.热心、热诚。《红楼梦》第四九回:「那宝琴年轻心热,且本性聪敏。」《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何小姐最是心热不过的人。」
2.高兴。《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只把个嫁字儿哄他心热,撒漫使钱。」
3.心中惭愧、难为情。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一三出:「(生)心热,自小攻书,从来知礼,忍使行亏名缺。」
《漢語大詞典》:结心(結心)
积聚于心;存于心中。礼记·祭义:“结诸心,形诸色。” 孔颖达 疏:“言思念深结积於心。” 汉 王符 潜夫论·赞学:“徒以其能自託於先圣之典经,结心於夫子之遗训也。”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计倪:“﹝ 伍子胥 ﹞三年自咎,不亲妻子,飢不饱食,寒不重綵,结心於 越 ,欲復其讎。”
分類:积聚心中
《漢語大詞典》:心肺
(1).心中,内心。 唐 郑据 《七老会诗》:“更无外事来心肺,空有清虚入思神。”
(2).喻真情实感。 五代 齐己 《寄友生》诗:“凉夜攲枕应得梦,平生心肺似君多。”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 江淹 拟 刘琨 ,用韵整齐,造语沉着,不如 越石 吐出心肺。”
(3).指良心。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你是什么东西!我一天到晚打内打外的操心,你坐在家里横草不动,竖草不拿!你长着心肺没有?”
《國語辭典》:心病  拼音:xīn bìng
1.不可、不愿告人的愁恨。《红楼梦》第九七回:「黛玉因昨日听得宝玉宝钗的事情,这本是他数年的心病,一时急怒,所以迷惑了本性。」
2.人的短处或怕人知道的隐私。《红楼梦》第六二回:「彩云有心病,不觉的红了脸。」
3.心脏病。如:「他的心病又复发了,现在在加护病房。」
《漢語大詞典》:心尘(心塵)
心中的灰尘。喻杂念。 南朝 齐 张融 《答周颙书》:“至夫游无荡思,心尘自拂。”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外清眼境,内净心尘。”
《漢語大詞典》:积愤(積憤)
(1).郁积已久的悲愤或愤恨。 南朝 宋 谢惠连 《西陵遇风献康乐》诗:“西瞻兴游叹,东睇起悽歌,积愤成疢痗,无萱将如何!” 唐 刘禹锡 《高陵县令刘君遗爱碑》:“县申府兮府闻天,积愤刷兮沉痾痊。”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户部·海上市舶司:“ 闽 浙 遭 倭 祸,皆起於豪右之潜通岛夷,始不过贸易牟利耳,继而强夺其寳货,靳不与直,以故积愤称兵。” 鲁迅 《花边文学·读书忌》:“那么,虽是 中郎 的《广庄》《瓶史》,也断不能洗清积愤的,而且还要增加愤怒。”
(2).指心中蕴积的思虑。 黄小配 《〈洪秀全演义〉序》:“吾蓄虑积愤,亦既有年。”
《漢語大詞典》:悼心
(1).谓心中惶恐。后汉书·陈蕃传:“使者即臣庐,授 高阳 乡侯 印綬,臣诚悼心,不知所裁。”
(2).伤心。痛心。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远惟 王莽 篡逆之事,近览 董卓 擅权之际,亿兆悼心,智愚同痛。” 清 梅曾亮 《赠林侍郎序》:“而下鸿自天,漂我中田,浑浑泡泡,穀沉穗漂,田叟悼心,官吏灰气。”
《漢語大詞典》:藏往
记藏往事于心中。意在作为来日之借鉴。易·繫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章炳麟 《〈社会通诠〉商兑》:“夫读史尽其文不尽其质,于藏往则已疏矣,而欲以此知来,妄其颜之过厚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