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征 → 徵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聘贤(聘賢)
谓以礼征召贤能。汉书·邹阳传:“ 汉 兴,诸侯王皆自治民聘贤。”《晋书·皇甫谧传》:“故上有劳谦之爱,下有不名之臣;朝有聘贤之礼,野有遁窜之人。”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丘真人:“聘贤选佐,将以安天下也。”
《漢語大詞典》:会绍(會紹)
谓征召会合。书·文侯之命:“汝肇刑 文 武 ,用会绍乃辟。” 曾运乾 正读:“会谓会合。绍读如以臣召君之召,言徵召诸侯也。”
《漢語大詞典》:争辟
指刑律。左传·昭公六年:“火见, 郑 其火乎!火未出,而作火以铸刑器,藏争辟焉。” 林尧叟 注:“藏争罪之法也。” 杨伯峻 注:“言刑书将起争端,故谓刑书为争辟。”汉书·五行志上:“ 郑 以三月作火铸鼎,刻刑辟书,以为民约,是为刑器争辟。” 颜师古 注:“著刑於鼎,故称刑器。法设下争,故云争辟。”
竞相征召。 唐 杨炯 《宴族人杨八宅序》:“诸侯闻之而愿交,三公礼之而争辟。”
分類:刑律征召
《漢語大詞典》:徵用
1.征召任用。史记·儒林传序:“ 孝惠 、 吕后 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孝文 时颇徵用,然 孝文帝 本好刑名之言。” 张守节 正义:“言 孝文 稍用文学之士居位。”三国志·魏志·华歆传:“若有秀异,可特徵用。” 宋 叶适 《〈归愚翁文集〉序》:“﹝ 郑伯英 ﹞既任 秀州 判官,遂以亲辞,终其身二十餘年不復仕,朝庭亦卒不徵用。”参见“ 徵庸 ”。
2.引用。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上:“徵舅氏事,必用 渭阳 ,前辈名公,往往亦然。兹失於识,岂可轻相承耶?审诗文当悟,皆不可徵用也。”
3.国家依法将个人或集体所有的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收归公用。如:市政府决定,今后征用农田建房要严格控制。
《漢語大詞典》:徵庸
谓被征召任用。《书·舜典》:“ 舜 生三十徵庸。” 孔 传:“言其始见试用。” 蔡沉 集传:“徵,召也。 舜 生三十年, 尧 乃召用。” 明 何景明 《寄赠王子衡》诗:“文彩惊流辈,徵庸忆往年。”
分類:征召
《漢語大詞典》:三征(三徵)
(1).三国 魏 征南将军 王昶 、征东将军 胡遵 、镇南将军 毋丘俭 的合称。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四年:“是时,征南大将军 王昶 、征东将军 胡遵 、镇南将军 毋丘俭 等,各献征 吴 之计。朝以三征计异,詔问尚书 傅嘏 。” 胡三省 注:“ 汉 置四征将军,谓征东、征西、征南、征北…… 毋丘俭 方为镇南而曰三征,史概言之。”
(2).朝廷三次征召。后汉书·儒林传上·杨伦:“前后三徵,皆以直諫不合。”晋书·儒林传·刘兆:“ 武帝 时,五辟公府,三徵博士,皆不就。” 唐 李颀 《送刘四赴夏县》:“明年九府议功时,五辟三徵当在兹。”
《漢語大詞典》:追召
征召,召集。 宋 赞宁 宋高僧传·义解二·唐荆州玉泉寺恒景:“先时追召天下高僧兼义行者二十餘人,常於内殿修福。”
分類:征召召集
《漢語大詞典》:徵役
1.招集兵卒。《左传·襄公三十年》:“ 子张 怒,退而徵役, 子产 奔 晋 。” 杜预 注:“召兵欲攻 子产 。”
2.征召徒役。指徭役。周礼·春官·典祀:“徵役于司隶而役之。” 郑玄 注:“徵,召也,役之作使之。”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如闻今年徵役,颇失农桑之业。”南史·蔡廓传:“先是, 大明 世奢侈无度,多所造立,赋调烦严,徵役过苦,至是发詔悉皆削除。”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近贼州县,徵役百端,农夫织妇,不得安业。”
《漢語大詞典》:赴辟
应朝廷征召。 唐 李商隐 《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明年赴辟下 昭 桂 ,东郊慟哭辞兄弟。”参见“ 赴召 ”。
分類:朝廷征召
《漢語大詞典》:赴召
应朝廷征召。晋书·郗鉴传:“ 鉴 不应其召,从兄 旭 , 郗 之别驾,恐祸及己,劝之赴召, 鉴 终不迴。” 明 文徵明 《跋东坡五帖叔党一帖》:“而有‘来日渡 江 ,愈远左右’之语,当是自 杭 赴召途中,与 王忠玉 者。” 蔡东藩 《唐史演义》第四十回:“ 安石 方入任侍中,不肯赴召。”
分類:朝廷征召
《漢語大詞典》:追徵
1.亦作“ 追征 ”。催迫征收。 唐 韩愈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有者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徵。” 清 蒲松龄 《钱粮比较说》:“如以四季比较,倘虑其追征之缓,或至有误国课,合无便定为每年十次比较。”
2.加征;补征。明史·葛守礼传:“自 嘉靖 三十六年以后完欠、起解、追徵之数及贫民不能输纳,备録簿中。” 明 王世贞 《中官考九》:“ 真定 、 山西 等处所输柴炭,运官揽头,积有逋负;工部以为此因加耗过多,所徵运不及,请以明加及暗加之半,竝準正数,其餘覆实追徵。”
3.催迫征召。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敬元颖》:“天命追徵,多故为不赴集役。”旧唐书·孔纬传:“累詔追徵,皆无承秉,非臣子之义也。”
4.追回没收。《元典章新集·刑部·徵赃》:“贼人 林士贵 等三名犯在革前,发在革后,已招明白,追徵正赃,给主了当。”《元典章新集·兵部·整治军兵》:“管军官吏违例歇空,代替军役,所要军钱,格前已招明白,赃物拟合追徵。”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二折:“后因事发,问 傅彬 追徵赃物。”
《漢語大詞典》:旌命
(1).表彰征召。后汉书·陈谌传:“每宰府辟召,常同时旌命。”晋书·山涛传:“ 涛 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餘人,皆显名当时。” 宋 曾巩 《徐干〈中论〉目录序》:“ 魏太祖 特旌命之,辞疾不就。”
(2).招聘贤士的命令;表彰的命令。 晋 陆机 《辩亡论上》:“束帛旅於丘园,旌命交於涂巷。” 清 唐孙华 《张母陈太孺人贞节》诗:“旌命下九閶,恩纶賁黄壚。”
《漢語大詞典》:礼辟(禮辟)
以礼征召。南齐书·高逸传·徐伯珍:“太守 瑯邪 王曇生 、 吴郡 张淹 并加礼辟, 伯珍 应召便退。”
分類:征召
《漢語大詞典》:特徵
1.特别征召。别于平常的乡举里选。《后汉书·郎顗传》:“天之生 固 ,必为圣 汉 ,宜蒙特徵,以示四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后娶:“ 建光 中,公车特徵,至拜侍中。” 金 元好问 《王黄华墓碑》:“避 汉 末之乱,徙居 辽东 。 曹公 特徵,不应,隐居终身。”
2.事物可供识别的特殊的征象或标志。 鲁迅 《且介亭杂文·脸谱臆测》:“这假面上,大约一定得表示出这角色的特征,一面也是这角色的脸相的规定。” 曹禺 《雷雨》第一幕:“在阳光下他的脸呈着银白色,一般人说这就是贵人的特征。”
3.特点。 周恩来 《目前军阀混战的形势》:“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 中国 革命的特征,这是 中国 经济基础的产物。” 秦牧 《艺海拾贝·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没有形象就没有文学艺术,形象是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
《漢語大詞典》:辟选(辟選)
对受征召而来的人士加以选拔,授以官职。 汉 蔡邕 《汉太尉杨公碑》:“凡所辟选升诸帝朝者,莫非瑰才逸秀。”
《漢語大詞典》:征命(徵命)
(1).征召、命令。后汉书·周举传:“时 梁冀 贵盛,被其徵命者,莫敢不应。”后汉书·张楷传:“故 长陵 令 张楷 行慕 原宪 ,操拟 夷 齐 ……前比徵命,盘桓未至。”
(2).指征召的命令。《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而 黄初 以来,徵命屡下,每輒辞疾,拒违不至。”
分類:征召命令
《漢語大詞典》:徵搜
征召搜寻。 五代 齐己 《怀武陵因寄幕中韩先辈何从事》诗:“凿井耕田人在否,如今天子正徵搜。”
分類:征召搜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