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通虏(通虜)
与北方的外族勾结。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果报·现报:“ 嘉靖 末年, 宣 大 总督 杨顺 ,以媚 分宜 之故,诬 沈鍊 左道通虏,绞之於市。” 鲁迅 《〈二心集〉序言》:“ 宋 末有所谓‘通虏’, 清 初又有所谓‘通海’,向来就用了这类口实,害过许多人们的。”
《漢語大詞典》:蕃学(蕃學)
(1).蕃,通“ 番 ”。 宋 朝所设供外族或异国人读书的学校。宋史·神宗纪二:“﹝ 熙寧 八年三月﹞戊戌,知 河州 鲜于师中 乞置蕃学,教蕃酋子弟。”
(2).蕃,通“ 番 ”。谓 宋 代 西夏国 创建的学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四章第一节:“ 元昊 创制 西夏 文字后,又命 野利仁荣 主持建立蕃学( 党项 学)……选拔 党项 和 汉 族官僚子弟入学。”
《國語辭典》:重舌  拼音:chóng shé
1.通达外语并能翻译者。《文选。张衡。东京赋》:「重舌之人九译,佥稽首而来王。」
2.中医指舌下生舌的病。
《國語辭典》:舌人  拼音:shé rén
翻译语言的人。
《漢語大詞典》:翕侯
(1).古代 西域 诸国官号之一。汉书·张骞传:“ 大月氏 攻杀 难兜靡 ,夺其地,人民亡走 匈奴 。子 昆莫 新生,傅父布就翖侯抱亡置草中。” 颜师古 注:“翖侯, 乌孙 大臣官号,其数非一,亦犹 汉 之将军耳。而布就者,又翖侯之中别号,犹右将军、左将军耳,非其人之字。翖与翕同。”汉书·西域传上:“ 大夏 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故 月氏 徙来,皆臣畜之,共稟 汉 使者。有五翖侯。”
(2).泛指外族首领。旧唐书·武宗纪:“ 河东 节度使 刘沔 料敌伐谋,乘机制胜,发胡貉之骑以为前锋,搴翖侯之旗伐彼在穴。”
《国语辞典》:色目人  拼音:sè mù rén
1.唐代科举名词。宋。钱易《南部新书。丙》:「大中以来,礼部放榜,岁取三、二人姓氏稀僻者,谓之色目人,亦谓之榜花。」
2.元代称外族诸姓,如钦察、回回、唐古特等为色目人,地位次蒙古人而优于汉人。
《漢語大詞典》:质馆(質館)
古代接纳外族或外国降者质子的馆舍。后汉书·鲜卑传:“ 邓太后 赐 燕荔阳 王印綬,赤车参驾,令止 乌桓 校尉所居 宁城 下,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 李贤 注:“筑馆以受降质。”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军旅》:“边有质馆,以居降夷。”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后序》:“大抵住冬有期,防秋无警,降城三筑,质馆两开。”
《漢語大詞典》:番祸(番禍)
外族入侵之祸。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大沽前后之役:“侍郎 罗惇衍 见番祸未艾,乃以廵缉土匪为名,请缓撤 佛山 团练之局。”
分類:外族入侵
《国语辞典》:以夷治夷  拼音:yǐ yí zhì yí
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明史。卷一六六。张祐传》:「以夷治夷,可不烦兵而下。」也作「以夷伐夷」、「以夷制夷」。
《漢語大詞典》:答蕃书(答蕃書)
答覆外族的国书。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七:“翰林学士 刘昫 奏:‘新学士入院,旧试五题,请今后停试诗赋,祇试麻制、答蕃书、批答共三道。仍请内赐题目,定字数,付本院召试。’”
《漢語大詞典》:椎髻左言
亦作“ 椎结左语 ”。 挽髻如椎,说外族话。《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左言入侍” 李善 注引 汉 扬雄 《蜀王本纪》:“是时人民,椎髻左言。”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三引作“椎结左语”。
分類:外族
《國語辭典》:秋高马肥(秋高馬肥)  拼音:qiū gāo mǎ féi
秋空清朗高旷的时节,马匹肥壮。《明史。卷二○四。曾铣传》:「秋高马肥,弓矢劲利,彼聚而攻,我散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