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抵抗力  拼音:dǐ kàng lì
抗拒外来侵入的力量。多指人体内的免疫能力而言。如:「抵抗力差的人,容易受病毒感染。」
《国语辞典》:额风痧(额风痧)  拼音:é fēng shā
中医上指风邪侵入额中,以致额上疼痛的病症。
《漢語大詞典》:钻心刺骨(鑽心刺骨)
钻入心里,侵入骨中。形容刺激极深。 清 李渔 《比目鱼·利逼》:“我把他当了真丈夫,没有一句话儿不説得钻心刺骨。” 大群 《小矿工·续编》:“熏得你浑身起红斑点,钻心刺骨的痒痒。”
《国语辞典》:泡疹  拼音:pào zhěn
病名。经由细菌感染,细菌由小伤口侵入,皮肤长出水泡,渐渐肿大,水泡中含有大量细菌,破裂后细菌会感染扩散到周围健康的皮肤。泡疹多于夏季染患。
《国语辞典》:趁虚而入(趁虚而入)  拼音:chèn xū ér rù
趁力量虚弱时侵入。《三侠五义》第四○回:「未免是当初操劳太过,如今百病趁虚而入。」
《国语辞典》:片麻岩  拼音:piàn má yán
一种变质岩。因地壳运动或岩浆侵入,产生高温高压与热液,受此影响而改变原有组成矿物组织所形成的岩石。其圆粒状矿物和片状矿物各自分凝成条带,彼此交互穿插,构成所谓片麻状组织,为此岩石的特徵。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云母、长石及角闪石。
《国语辞典》:脓毒病(脓毒病)  拼音:nóng dú bìng
病名。一种迁徙性脓肿,是由化脓组织侵入血液的细菌,或裂为小栓的脓性血栓,随著血流将毒素带到全身的器官及组织中,而使身体多处发生脓肿。
《国语辞典》:深成岩  拼音:shēn chéng yán
是岩浆侵入地壳浅处,缓慢冷却而形成的火成岩。一般为全晶质粗粒结构,如花岗岩。也称为「侵入岩」。
《国语辞典》:肾结核(肾结核)  拼音:shèn jié hé
病名。因结核杆菌侵入肾脏,引起频尿、尿中带脓或血,或排尿时疼痛等症状。
《國語辭典》:感染  拼音:gǎn rǎn
1.传染、染受。如:「幼儿应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场合,避免受到细菌或病毒的感染。」
2.影响。如:「她受母亲的感染,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
《國語辭典》:根瘤  拼音:gēn liú
生长于豆科植物根部的球状小瘤。由根瘤菌的丝状体自根毛侵入根之皮层细胞,刺激根皮层细胞异常分裂,而形成根瘤。
《國語辭典》:骨结核(骨結核)  拼音:gǔ jié hé
病名。一种结核杆菌侵入骨组织所引起的病。症状为局部疼痛、肌肉收缩、机能障碍、局部变形,并且会有消瘦、贫血、盗汗、发热等情形。也称为「骨痨」。
《國語辭典》:产褥热(產褥熱)  拼音:chǎn rù rè
病名。产妇在生产后产道因病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为发烧、下腹疼痛、阴道流血等。最常感染的部位为子宫内膜。也称为「月子病」。其症状为发热、低血钙、肌肉无力、麻痹、循环虚脱等,常发生于分娩后七十二个小时内。
《國語辭典》:败血症(敗血症)  拼音:bài xiě zhèng
由各种病原体(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菌等)进入血液或淋巴组织,发育繁殖,进而破坏血球及身体组织细胞的病症。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寒、皮下出血、心脏扩张等。
《漢語大詞典》:痹湿(痹濕)
由湿气侵入肌体而导致肢节疼痛、麻木的病。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菖蒲乾薑之止痹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