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九○
王斿,字元龙,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安国子。绍圣中仕京东路转运判官。进状乞诉理其父冤,责监江宁府粮料院。徽宗立,权知开封府司录参军公事。大观初提点京西南路刑狱公事,后降授奉义郎。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七之五○、六八之一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清远诗,以《古尊宿语录》卷三○中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同书卷三四中的《颂古》编为第二卷,同书卷三一语录中散见各处者及见于他书者辑为第三卷。
全宋文·卷二九四六
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俗姓李,邛州(治今四川邛崃)人。年十四受具戒,依太平演道得大悟,后历主崇宁万寿、龙门、褒禅等名刹,归隐于蒋山。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著有《圆融礼文》、《普门礼文》等。见李弥逊《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筠溪集》卷二四)。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清远。生李氏。蜀之临邛人。出家。十四具戒。尝依毗尼师究其说。因读法华经。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持以问。讲师莫能对。乃曰。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遂捐旧习。南游江淮间。遍历丛席。闻舒州太平演道者为宗师第一流。往造其室。演一见深奇之。谓可以弘持法忍。壁立不少假。冀其深造。师栖迟七年。未尝妄发一语。一日因拨火。忽有省。即说偈曰。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由是洞彻超诣。机辩峻捷。莫敢当锋。衲子争归之。师益静默自晦。不自为得。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属天下新崇宁寺。方择人以处。舒守王涣之迎师住持。未几引去。会龙门虚席。遂补焉。示众曰。学道之士。有二种病。一骑驴觅驴。二骑却驴了不肯下。且如骑却驴了更觅驴。可杀是大病。龙门向道不要觅。灵利人。当下识得。除却觅底病。狂心遂息。既识得驴了。骑却不肯下。此一病最难医。龙门向道不要骑。你便是驴。尽大地是个驴。且作么生骑。你若骑。管取病不去。若不骑。十方世界廓落地。此二病一时去。心下无事。名为道人。所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从此顿息驰求。识得祖病佛病。无不透得。后来遍到诸方。莫有出其右者。盖缘他识病。又曰。释迦老子在什么处。自云。作么。复云。达磨大师在什么处。自云。只在且作么生。说个只在底道理。也不妨难明。若于斯明得。始知正法常住。禅僧家多分只道那举处便是。你若身坏命终时。若病说不得时。又作么生。须是證入始得。不见。僧问德山。从上诸圣。向甚么处去。山云。作么作么。莫是作么便是诸圣么。你诸人若不将言语会。便落他声响流布。纵饶不落声响言句。便落他无言无说处。此事实无。你意解卜度。若存一丝毫。便成趣向于己疏也。直饶你将玄机妙义去。合他决定合不著。若总不思量。亦不可。须是亲證始得。明见无疑。又曰。有般宗师向人道。莫作计较道理。开口便没交涉。与他不相应。也去空劫已前认取。都无言说。又有一般宗师向人道。痴汉你这一段因何不会。先将自心做个窠臼。然后将心去取證。唤作钉桩了。绕桩走便恁么。流传将去。便恁么承当去。敲床竖拂用将去。唤作将心用心。一似坐个气毬相似。有甚安乐处。又似虾蟆努气相似。你恁么见解。面前一似黑雾罩定了也。师居龙门十有二年。道风大振。四方学者皆曰。吾必师龙门。由是云集座下。居无所容。师应机酬酢。未尝有勌色。示曲折数篇。学者聚而编之。名曰心要。其略曰。不应于无际中立分限。若立分限。是无际空乃自随。所以解空者无空想。若人以言语名状心。终不得心。不以言语名状心。亦不得心。言语本是心名状之故。不得也。无言语本是心不名状之故不得也。种种会当。皆不与自心契。上祖曰。默契而已为若此。又曰。道若为达。但无妄念耳。若人知是妄念。作意止之者。见有妄念故也。见有妄念作意观照。令是正理亦见。有妄念也。知妄元是道。乃无妄焉。故达道乃无所得也。又曰。證者绝能所也。非别有玄理。在寻常日用处。如见色时是證时。闻声时是證时。饮水食粥时是證时。一一绝能所。此非久习不假薰炼。盖见成之事。世人不识。名曰流浪。故云唯證乃知难可测。又曰。学道者明知有是事。何故不得旨而长疑。盖信未极。疑未深也。唯深与极。若信与疑。真是事也。不解如此返照。遂迷乱。不知由绪。困踬中途。能自返省。更无第二人也。既曰此事。又岂更知耶。知是妄虑。此事则不失也。又曰。道不止说与示而后显。盖体自常露。说示者方便道用耳。省悟者亦暂时岐路也。或因说而證。或因示而入。或自觉触以知归。终无异事。别得至心源而止也。又曰。人言悟了方修此。属对治门。虽禅门亦许以正知见治之。若论当人。即不须若是也。又曰。人不识问。遂依来问而答。不知乃自问耳。欲答谁邪。人不识答。遂依言起见。不知乃自答耳。何有旨趣邪。故曰。总是你好看好看。又曰。从上来有二种方便。有真实方便。所谓说无有间。有善巧方便。所谓妙应群机。若从真实方便。得入不假思量。性自神解。求无有退。妙用河沙也。若从善巧方便得入。得坐披衣。向后自看始得。未可将为究竟。此二种方便。皆一法也。不可须臾有失。学者思之。又曰。悟心见性。当如雪峰玄沙。履实践真。当如南泉赵州。今时学者。但以古人方便为禅道。不知与古人同参也。十二时中。学道无顷刻弃舍。此人纵未得入。念念已是修行也。寻常说修行。不过三业六根清净禅门。更不必如是。何故禅定之门。念念与智波罗蜜平等。一切处自无过患也。久久心地通明之日。从前并得满足。名一行三昧。今时人全无定力。复不开智眼。所以机缘语句。只成诤论。生灭心行。夫禅学不是小小。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亦不难也。政和末。道行闻于朝。有旨移和州褒禅山。岁馀以疾辞。时圜悟禅师住蒋山。与师友爱素善。因往依之。尝著三自省察。丛林共高仰之。复以近世问话者。不知伸问致疑咨请之意。后生相承。多用祝赞语。或奉在座官员。或庄严修设檀信。俱无衲子气味。师深恶之。诫曰。夫问话者。激扬玄极。不在多进语。三两转足矣。贵得生人信。不致流荡取笑俗子。又曰。诸方老宿临终必留偈辞世。世可辞耶。且将安之。宣和二年冬至前一日。饭食讫。整衣趺坐。合掌怡然而逝。春秋五十四。坐四十夏。门人奉灵骨舍利。葬龙门之灵光塔。师风仪秀异。操守严正。性淡泊寡言。笑动有规则。学者瞻形仪而服膺。其为教。疏通广大。剀切禅病中衲子之心。至入室提纲。则绝蹊径。离文字。亦不滞乎空荒漫诞之说。其徒非大有契證。不妄许可。平居以道自任。不从事于务。尝曰。长老端居丈室。传道而已。与士大夫游。不为利屈。道合则忻然造之。不尔虽过门。或不得见。君子以是高之。枢密邓公洵武。奏锡命服佛眼之号。左司陈公瓘见师法语。叹曰。诸佛心宗。众生性海。远公涵泳深矣。与灵源禅师少友善。其趣尚施设略相似焉。有三会广语偈颂数万言。行于世。 赞曰。圜悟佛眼同出东山之门。为临济十世孙。圜悟固已名盖天下。佛眼则精深醇粹。克荷正传。殆与圜悟连衡而并驱。学者疑其旋设异乎圜悟。或谓龙门尝与灵源处。而渐习使然。呜呼是何言之陋哉。盖尝三复龙门之录。观其指示心法。辩如百丈黄檗。作为偈句。词如汾阳雪窦。悟门超极。不愧雪峰玄妙。履践明验。端如南泉赵州。真一代之大宗师也。彼以颊舌为禅而欺世每生者。乌足与识龙门灵源相契者哉。要其所以不为圜悟者。譬如韩柳文章。世之悦韩者固多。然子厚非深识博雅之士。则不能窥其缊奥。此所以万世之下不凝并驱而为韩柳也。由是而观。二公之后。抑可见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智才(一○六七~一一三八),俗姓施,舒州(今安徽潜山)人。早年侍佛鉴。至黄龙,参死心禅师。后住岳麓,丛林呼为才苏噜。又迁龙牙,住十三载。再迁住云溪。高宗绍兴八年卒,年七十二。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慧勤佛鉴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偈四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智才舒州施氏子。早岁服勤于佛鉴。及游方谒黄龙死心。翌日入室。死心问曰。会得最初句便会末后句。会得末后句便会最初句。最初末后拈放一边。百丈野狐话作么生会。才曰。入户已知来见解。何须更举轹中泥。心曰。新长老死在上座手里也。才曰。语言虽有异至理且无差。心曰。如何是无差底事。才曰。不扣黄龙角焉知颔下珠。心便打。才初住岳麓。次迁龙牙。三十载以清苦莅众。故衲子畏敬之。又迁云溪。绍兴戊午八月望俄集众付寺事。书偈曰。戊午中秋之日。出家住持事毕。临行自己尚无有。甚虚空可觅。每日垂训如常。至二十三日再示众曰。涅槃生死尽是空花佛。及众生并为增语。汝等诸人合作么生。众皆下语不契。才喝曰。苦苦。复曰。白云涌地明月当天。言讫冁然而逝。火浴获设利五色。塔寺西北隅。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才。舒州人。与师同姓同门。亦高行衲子。住岳𪋤。迁龙牙。三十年以清苦莅众。为人所归。终于云溪。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智才。姓施氏。舒州人也。进止勇猛。有囊括之志。断发为大僧。趋最上乘。遂得旨于佛鉴勤公。公补太平时。众多务繁。才自典犁钁。一众仰焉。又谒死心禅师于黄龙。死心辄拈百丈野狐公案。以徵才。才遽对曰。入户已知来见解。何须更举轹中泥。曰死心长老死在上座手里也。才曰。语言虽有异。至理且无差。曰如何是无差底事。才曰。不扣黄龙角。焉知颔下珠。死心便打。才拂袖趋去之。死心后知乃叹曰。太平之风果不寂寥。政和初。佛鉴自太平移智海。才造省。佛鉴以智海之众。命才首之。才辞不就。乃隐岳麓。佛鉴迁蒋山。才又造省。时珣禅师为座元。有僧以女子出定因缘。请珣批判。珣曰。瞿昙身心如泥。女子肝肠似铁。文殊贪寻锅子。罔明繇来著楔。历观大地众生。不解闭门作活。不动干戈建太平。雨过春山如黛泼。其僧不领。乃请决于才。才曰。女子文殊与罔明禅徒。毕竟如何委。除非格外妙投机。始信波涛元是水。僧有省。珣笑曰。须是我才苏噜始得。才居岳麓时。因僧问。德山棒临济喝。今日请师为拈掇。才曰。苏噜苏噜。曰苏噜苏噜还有西来意也无。才曰。苏噜苏噜。故丛林称为才苏噜云。才迁潭州龙牙。龙牙有众数百。不以声色。而出入提揭。如左右手。均劳逸预。险夷木榻之侧。片笠不完。禅徒饫染其味。昂昂自若。一以胎风雨鷇之舌。敲唱玄猷。故居十三载如一日。有语曰。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若也见得行得。健即经行困即歇。若也未会。两个鸬鹚扛个鳖。绍兴间。退居云溪。忽集众曰。戊午中秋之日。出家住持事毕。临行自己。尚无有甚虚空可觅。众大惊。攀恋之。至二十三日。又曰。涅槃生死尽是空花。佛及众生并为增语。汝等诸人合作么生。良久喝曰。白云涌地。明月当天。竟长往。火浴。收五色舍利。塔于本山。 赞曰。佛鉴尝谓才公云。住持有三诀。见事能行果断。三者缺一。则见事不明。终为小人。忽慢住持不振矣。故才公开化二十载。众敬畏之。如羽族随凤怀其德也。是时死心善骂天下聋缩。独于公。则啧啧延誉于不衰。岂徒然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智才,舒州施氏子,早岁服勤于佛鉴,及游方,谒黄龙死心。翌日入室,死心问曰:“会得最初句,便会末后句,会得末得句,便会最初句。最初末后拈放一边,百丈野狐话作么生会?”才曰:“入户已来知见解,何须更举轹中泥。”心曰:“新长老死在上座手里也。”才曰:”语言虽有异,至理且无差。”心曰:“如何是无差底事?”才曰:“不扣黄龙角,焉知颔下珠。”心颔之。才初住岳麓,次迁龙牙,三十载以清苦莅众,故衲子畏敬之。又迁云溪。绍兴戊午八月望,俄集众付寺事,书偈曰:“戊午中秋之日,出家住持事毕。临行自己尚无,有甚虚空可觅。”每日垂训如常。至二十三日,再示众曰:“涅槃生死尽是空花,佛及众生并为增语,汝等诸人合作么生?”众皆下语不契。才喝曰:苦苦。复曰:白云涌地,明月当天。言乾,冁然而逝。火浴,获设利五色,塔寺西北隅。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名德逢。豫章靖安胡氏子。生而庵眉颖异。不为童戏。不肯混俗。去依上篮晋禅师。十七得度。受满分戒。晋名重当世。学兼内外。师奉巾匜。颇领其要。辞之泐潭。见乾禅师。参扣久之。游吴中历讲肆。博贯诸部。宿师争下之。尝窃叹曰。出家当究竟死生大事。奚空言之滞哉。时灵源禅师出世龙舒。名压丛林。趋往依之。师恃慧辩。与之争锋。不少下。灵源曰。禅止于口吻邪。师默而负堕。痛自韬晦。久之发明己见。于是不动神色。而鲲化鹏博。盖天匝地。灵源深可之。英声藉藉。著丛林间。及灵源迁席黄龙。师侍行。因与死心禅师激昂游戏。死心称之。以为类己。其后楷禅师弘法东都天宁。适师至。命居第一座。分席接衲。未几楷得罪投临淄。临淄守虚天宁以致师。楷亦以偈招之。略曰。勿谓皇都留便住。也应飞锡向东来。将命者至。师宵遁南归。庵新吴山中。政和初。出世云岩。唱灵源之道。宗风盛行。六年有旨。移馀杭中天竺。以疾固辞。宣和初。江西帅徐任道请居天宁。阅三年。尚书胡少汲迁任黄龙。时黄龙自老南晦堂灵源死心三世授道。天下目为法窟。师以曾孙继席。丛林至今称之。以为能世其家者。僧问。人天普集。龙象交参。学人上来请师说法。师曰。枯木无横枝。鸟来难措足。进云。一音才剖人皆委。五湖衲子尽沾恩。师云。一句截流。万机𥨊削。进云。锦上添花即不问。毛吞巨海事如何。师云。阇黎在里许。进云。信手拈来总是禅。铁牛路破赵州关。师云。且缓缓。进云。古德道。二破不成一。一法镇长存。如何二破不成一。师云。逢上座到这里却不知。进云。如何一法镇长存。师云。三世诸佛舌上生草。进云。承闻和尚亲见灵源。是否。师云。谁向你道。进云。且道灵源鼻孔重多少。师云。也知你摸索不着。进云。六六三十六。碧眼胡僧数不足。便礼拜。师云。何不早恁么。法轮实禅师圆寂。师上堂曰。缅想当年皖水滨。师门同叩几经春。分灯各副全提令。荷众俱为第一人。宝月俄惊收慧焰。昙花何处现迷津。遥知白塔藏云际。千古遗踪孰与邻。大众。起灭全身。去来何有。切忌情中作解。须知净地无尘。诸人还识法轮禅师么。竖起拂子云。八字眉分新月样。霜髯白发健精神。实盖南昌人。于灵源之道。最先悟入。生平苦节力道。丛林以头陀名之。六年有诏。移东都报恩。皇叔祖(仲荣)奏赐命服通照师名。晴康建元。乞身南归。枢密郭公三益帅长沙。请居开福。久之得风痹病。益厌纷华。迁小庐山。时兵戈䆮扰。师瑟缩以病卧。建炎四年十月己卯。力疾说偈辞众。嘱以火馀。藏本山之海仓塔。言讫而逝。春秋五十有八。臈四十有一。师严重有威。以弘法为己任。所至丛林勃兴。临事刚决。不少假。虽常所疑密者。亦敬惮之。深达教乘。而提纲训徒。未尝及经论一字。特以孤峻门庭。期学者悟彻而后已。初在黄龙。入死心室。灵源以诸子优劣为问。死心曰。前逢后才。才即佛心。晚乃震耀。师则早负英望。灵源实倚之。兴黄龙宗旨。不幸疾病而早世云。
句龙庭实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嘉州夹江人,或作绵竹人,字君贶。徽宗政和年间进士。召试学士院,除校书郎。后知眉州,筑通济堰以溉民田,眉人德之,刻石记其事。
方訚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6 【介绍】: 宋严州淳安人,字彦和。年十八与从兄方闳、弟方闻同业太学,每试必迭为之魁。时人语曰:“两浙三方,天下无双。”徽宗特赐进士出身。高宗建炎三年以秘阁修撰知台州。绍兴二年为尚书都官郎中兼权检正诸房公事、兼权给事中,又以秘书少监为起居舍人,旋求补外,充右文殿修撰知衢州。官至金紫光禄大夫致仕,赐号龙亭居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衢州西安人,字达可。初名友龙。徽宗大观元年进士。政和末,为给事中,建言太学初试补入县学生,并帘试以别伪冒;又建言州郡禁军出戍外,常留五分在州校阅。所言并用。守镇江,时方腊据睦歙,监司不以实闻,友奏言之,朱勔怒其张皇,遂与宫观。靖康元年,以朝请大夫、延康殿学士知杭州。有《左传类对赋》、《烂柯集》。
全宋诗
毛友,初名友龙,字达可,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进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四)。宣和二年(一一二○),知镇江(《嘉定镇江志》卷一五)。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知杭州(《乾道临安志》卷三)。有《烂柯集》,已佚。事见宋《新安志》卷一○。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三二○一
毛友,初名友龙,字达可,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大观元年进士及第,历知明州、衢州。政和中,擢翰林学士、礼部尚书,迁给事中。宣和中,帅真定府,移扬州。靖康元年,以朝请大夫、延康殿学士知杭州,寻除宫祠。建炎中,除知临安府。著有文集四十卷,《左传类对赋》六卷。见《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八之一四、崇儒二之二九,《宋史》卷二○七《艺文志》六、卷二○八《艺文志》七,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一五、一二四,《宋诗纪事》卷三八,《北宋经抚年表》卷二、四。
全宋文·卷三八四九
毛达可,靖康中人,居临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震(一○七九~一一六一),俗姓赵,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少依觉印英禅师,再谒丹霞淳禅师,先后参海内有名尊宿十七人。初住曹山,后迁广寿、黄龙。称黄龙道震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三。《僧宝正续传》卷六、《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今录诗五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震号山堂。金陵赵氏子也。垂髫依觉印英禅师为童子。英迁泗之普照得度。久之辞谒丹霞淳。与论曹洞宗旨。震呈以偈曰。白云深覆古寒岩。异草灵花彩凤衔。夜半天明日当午。骑牛背面著靴衫。次依草堂。日取藏经读之。一夕闻晚参鼓步出经堂。举头见月忽大悟亟趋方丈。堂望见即曰。子彻矣。遂为印可。寻出三迁而至百丈道显著。绍兴己巳有律师妄踞黄龙。衲子散子散去。主事者走钱塘。求王承宣继先书。达洪师张如莹。莹公命震以从众望。而主事者请致书谢王。震让曰。王公为护佛法。何谢之有。况我与之素昧平生。于是主事恧退。故仲温曰。彼交结权贵倚为藩垣者闻其言亦足颜汗。噫绍兴以来宗师言行相应而与秋霜争严。舍震其谁哉。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师讳道震。金陵赵氏子。少依保宁觉印禅师。为童子。觉印住泗洲普照。遇淑妑閤。择童行。守戒律者施度牒。师在选中。得度具戒。久之辞觉印。谒丹霞淳禅师与闻曹洞宗旨。因有颂曰。白云深覆古寒岩。异草灵花彩凤㘅。夜半天明日当午。骑牛背面著靴衫。淳见而异之。游湖湘。抵大沩。作插锹井颂曰。尽道沩山父子和。插锹犹自带干戈。至今一井如明镜。时有无风匝匝波。最后至黄龙。草堂清禅师一见契合。绝意他往。日取藏教读之。一夕闻晚参鼓。步出经堂。举头见月。忽有省。亟趋方丈。陈所悟。草堂深可之。自此履践获大通彻。绍兴初。草堂避地曹山。迁疏山。师皆在焉。居第一座。分座接衲。五年临川守给事程公命出世曹山。唱草堂之道。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黑漆昆崙穿市过。进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答云。卖扇婆子手。遮曰。如何是人境俱夺。答曰。灰飞烟灭后。怕你绝音容。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答曰。当年独坐雄峰事。今日分明说向君。进云。只如向上宗乘。又作么生。师以拂子击禅床。僧云。烹凡炼圣有玄功。万古丛林作标格。便礼拜。尝示众曰。曹山门下有鹅王择乳句。若人会得凡圣染净迷悟生死无二无别。若也不会。则凡圣染净迷悟生死。谩他一点不得。久之。退隐疏山之山堂。郡守叶公梦龄请居广寿。未几洪帅李公迨移居百丈。师力丛林矩范。僧到必勘辩。一日僧展坐具礼拜。师转身背却。僧收坐具便去。师乃唤回。僧进前。师便归方丈。明日僧问讯云。某甲昨蒙和尚慈悲。有个省处。师云。作么生。僧近师边。作听势。师取拂子打之。僧大笑而去。若此类甚多。衲子翕然推服。晚迁黄龙。是为积翠直下子孙。授道之处。院烬于兵火。师慨然有兴复之志。阅数年。堂殿廊庑。迄抵于成。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示微疾。集众告曰。老僧参见海内有名尊宿十有七人。泊见草堂。始到不疑之地。汝等当究本法。傥透脱无滞碍。随力量兴作。利益众生。无虚弃光阴。左右固请留颂。命笔书曰。吾年八十三。随顺世言谈。不落思量句。谁人共我参。翌日闻钟声。奄然而寂。端坐三日。支体柔和。颜皃如生。阇维日。云惨风悲。草木变色。烟焰所及。悉缀舍利。道俗取之。旬日不竭。塔于寺之西崦。师为人刚正强力。甘枯淡。务精进。迹未尝造檀越之门。近代宏法。唯师有古尊宿风韵。议者比之常庵崇禅师云。 赞曰。演出关。栖迟妙喜之门。久甚。及开法出世。不忘圜悟。有道者固应如此。震天资耿介。草堂晚居。泐潭道大盛。时有厚奉香信请法语法衣者。草堂将与之。震骤谏以为不可。草堂不允。震遂拂衣遁他境。呜呼使异时主法宗师之门。震之志得行焉。其规正窃昌。阴翊化权。岂浅浅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震,字山堂,金陵赵氏子也。垂髫依觉印英禅师,英迁泗之普照得度,久之辞。谒丹霞淳与论曹洞宗旨,震呈以偈曰:“白云深覆古寒岩,异草灵花彩凤衔。夜半天明日当午,骑牛背面著靴衫。”次依草堂,日取藏经读之。一夕,闻晚参鼓,步出经堂,举头见月,忽大悟,亟趋方丈,堂望见即曰:“子彻矣。”遂为印可。寻出,三迁而至百丈,道甚显著。绍兴己巳,有律师妄踞黄龙,衲子散去,黄龙主事走钱塘,求王承宣继先,书达洪帅张如莹,莹公命震以从众望。而主事者请致书谢王,震让曰:“王公为护佛法,何谢之有?况我与之素昧平生。”于是,主事恧退。其严正如是。故仲温曰:“彼交结权贵,倚之为藩垣者,闻其言亦足颜汗,谅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9—1146 【介绍】: 宋成都华阳人,字叔通。徽宗大观三年进士。累迁中书舍人。宣和间,以上疏谏阻引金攻辽,降集英殿修撰。高宗建炎二年,使金被留。仕金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太常卿,号为国师。金人每欲南下,辄饰辞谏阻。后被诬谋反,全家焚死。孝宗淳熙间,赠谥肃悯。有《宇文肃悯公文集》。
全宋诗
宇文虚中(一○七九~一一四五),原名黄中,字叔通,别号龙溪老人,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政和五年(一一一五),除起居舍人、国史院编修官,六年迁中书舍人,出为河北河东陕西宣抚使司参谋事。宣和间帅庆阳,寻罢知亳州。宣和末为翰林学士,多次奉使至金军营谈判。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以祈请使金,被留,后仕金为翰林学士承旨。绍兴十五年,因以蜡书与宋通消息,并谋夺兵仗南奔被察觉,全家被害。年六十七。事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四、二一五,《宋史》卷三七一有传。 宇文虚中诗集已散佚,今从《北窗炙輠录》《中州集》等书中所录,辑为一卷。
中州集
虚中,字叔通,成都人。宋黄门侍郎,以奉使见留,仕为翰林学士承旨。皇统初,上京诸虏俘谋奉叔通为帅,夺兵仗南奔,事觉,系诏狱。诸贵先被叔通嘲笑,积不平,必欲杀之,乃锻鍊所藏图书为反具。叔通叹曰:死自吾分。至于图籍,南来士大夫家例有之。喻如高待制士谈,图书尤多于我家,岂亦反邪?有司承风旨,并寘士谈极刑,人至今冤之。
全宋文·卷三三五三
宇文虚中(一○七九——一一四六),初名黄中,字叔通,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历官州县,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宣和中,童贯等议结金人以攻契丹,虚中力言不可,遂忤权臣,降集英殿修撰。会金人南侵,徽宗悔不用虚中言,虚中即请下罪己之诏,革除弊端,帝嘉纳之。以资政殿大学士为军前宣谕使,数往金营议和。金兵退,言者以议和为罪,罢知青州,窜韶州。建炎二年,应诏使金,遂为金人所留。金人重其才艺,加以官爵,累至金紫光禄大夫,号国师。恃才傲物,为金贵人达官所不平,诬以谋反,全家被焚,时绍兴十六年,年六十八。淳熙间,宋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肃悯。著有《宇文肃悯公文集》,又与其兄粹中合纂《纶言集》三十一卷。见《宋史》卷三七一本传,《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四、二一五《行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0—1126 【介绍】: 宋温州平阳人,字龙友。徽宗崇宁五年进士。历永嘉、瑞安二县主簿,摄华阳令,有政声。通判澶州,会金兵入犯,领数千人与战,矢石破裂唇齿。钦宗立,进直徽猷阁、制置司参谋官。同种师中解太原围,反为敌围,军溃被俘,不屈遇害。
全宋诗
黄友(一○八○~一一二六),字龙友,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年十五入太学,后投笔西游,入边帅刘法幕。因作哀高永年诗,免试登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第,调永嘉、瑞安二县主簿,摄华阴令。参与平方腊之役,事后摄婺州兵曹,通判檀州。钦宗靖康元年,为制置司参谋官同种师中解太原围,兵败遇害,年四十七。事见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一一、一三,《宋史》卷四五二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八三四一
黄龙友,温州平阳(今浙江平阳)人。咸淳十年登进士第。见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4—1145 【介绍】: 宋寿州人,郡望东莱,字居仁,人称东莱先生。吕好问子。高宗绍兴六年赐进士出身。历官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讲、权直学士院。曾上书陈恢复大计。秦桧为相,私有引用,本中封还除目。又与赵鼎深相知,忤桧,被劾罢。工诗,得黄庭坚、陈师道句法。卒谥文清。有《童蒙训》、《江西诗社宗派图》、《紫微诗话》、《师友渊源录》、《东莱先生诗集》等。
全宋诗
吕本中(一○八四~一一四五,据曾几《东莱先生诗集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四),字居仁,学者称东莱先生,开封(今属河南)人。幼以荫授承务郎。徽宗政和、宣和间,官济阴主簿、泰州士曹掾。宣和六年(一一二四),除枢密院编修。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迁职方员外郎。高宗绍兴六年(一一三六),召为起居舍人,赐进士出身。八年,擢中书舍人,兼侍读,权直学士院。同年十月,因反对和议,罢职,提兴太平观。卒,谥文清。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后人亦将其附入江西诗派。有《东莱先生诗集》二十卷、《外集》三卷,及《紫微诗话》等。《宋史》卷三七六有传。 吕本中诗,前二十卷以宋乾道间沈度刻《东莱先生诗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为底本;二十一至二十三卷以宋庆地多五年黄汝嘉刻江西诗派本《东莱先生诗外集》(简称黄本,残存第十八至二十卷,外集三卷全,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及清蒋光煜藏钞本《紫微集》较沈本、黄本多出诗六十二首(其来历不明,中有显非吕作之诗,因无所归属,姑仍予录入),合编为第二十四卷。
全宋文·卷三七九七
吕本中(一○八四——一一四五),初名大中,字居仁,寿州(治今安徽寿县)人,公著曾孙,希哲孙,好问子。以公著遗表恩,授承务郎。元符中,主济阴簿、泰州士曹掾,辟大名府帅司干官。宣和六年,除枢密院编修官。绍兴六年,特赐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八年二月,迁中书舍人,三月兼侍讲,六月兼权直学士院。以忤秦桧,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五年卒,年六十二。本中上承家学,复从杨时、尹焞等游,为时名儒,学者称东莱先生。著有《春秋集解》、《师友杂志》、《官箴》、《童蒙训》、《紫微杂说》及《东莱先生诗集》等传世。《宋史》卷三七六有传。
王伯龙 朝代:辽末金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金间沈州双城人。辽末,聚众起事,降金,授世袭猛安。从攻辽、宋,累官宁昌军节度使,徙益都尹,封广平郡王,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5—1152 【介绍】: 宋临江军清江人,字伯恭,号芗林居士。向敏中玄孙。哲宗元符三年,以恩补承奉郎。宣和间累迁淮南转运判官、京畿转运副使。高宗立,遣兵勤王,因素与李纲友善,为黄潜善所罢。绍兴间累知广州、江州,进徽猷阁待制,除户部侍郎。晚知平江府,以拒金使入境议和忤秦桧,致仕退闲十五年。有《芗林集》、《芗林家规》。
全宋诗
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开封(今属河南)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以外戚恩补假承奉郎。徽宗宣和初,除江淮发运司主管文字。七年(一一二五),为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潭州。绍兴老年(一一三一)知鄂州,主管荆湖东路安抚司。因曹成兵变事,提举江州太平观。起知广州,未几致仕。寻起知江州,改江东转运使。八年,徙两浙路转运使,除户部侍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八),寻出知平江府。时金使议和将入境,不肯金诏,乃致仕。卜居临江军清江,号所居曰芗林。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有《酒边集》一卷、《酒边词》二卷。事见《文定集》卷二一《徽猷阁直学右大中大夫向公墓志铭》、《五峰集》卷三《向侍郎行状》,《宋史》卷三七七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三八三○
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号芗林居士,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元符末以恩补官,三迁知咸平县。宣和中除淮南转运判官。高宗朝历江淮发运副使、江东转运使、两浙都转运使,除户部侍郎,罢知平江府。寻致仕,名所居曰芗林。绍兴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著有《芗林家规》、《芗林文集》三十卷、《酒边词》二卷(存)。见胡宏《向侍郎行状》(《五峰集》卷三),汪应辰《向公墓志铭》(《文定集》卷二一)。《宋史》卷三七七有传。
龙世清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建炎四年(1130)任处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3—1154 【介绍】: 宋永康军导江人,字行父。徽宗政和八年上舍及第。任州县官二十年。以张浚荐,召试馆职,历著作佐郎、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读。秦桧力主和议,诸臣多上书谏止,如渊为桧谋控制台谏,使尽击去之,桧大喜,即擢御史中丞。在任挤赵鼎,恶吕本中,逐刘大中、王庶,排斥打击主抗金者。后奉祠卒。
全宋诗
勾龙如渊(一○九三~一一五四),字行父,永康军导江(今四川灌县东)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登上舍第。沉浮州县二十年,以张浚荐,召试馆职。高宗绍兴六年(一一三六),除秘书省校书郎。历著作佐郎、尚书祠部员外郎兼权礼部、起居舍人。八年,兼给事中、同知贡举,除中书舍人兼侍读、兼直学士院。擢试御史中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三)。九年,罢(同上书卷一二六)。十年,为左朝请郎、敷文阁待制(同上书卷三八)。二十四年卒(同上书卷一六七),年六十二。勾龙如渊翼秦桧,主和议,为史所非。《宋史》卷三八○有传。
全宋文·卷四○七三
句龙如渊(一○九三——一一五四),字行父,永康军导江(今四川都江堰东)人。政和八年登上舍第,沉浮州县二十年。绍兴六年除秘书省校书郎,历祠部员外郎兼礼部、起居舍人。八年除中书舍人兼侍读,兼直学士院,试御史中丞。尝附秦桧主和议,挤赵鼎、吕本中,逐刘大中、王庶。后因与施庭臣忿争,并罢。以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绍兴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二。著有《退朝录》、《杂著》一卷。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七,《宋史》卷三八○本传。